高中语文 1.2.1《雨巷》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2
雨巷[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
3、演绎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老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之后)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
成名于三十年代。
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
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
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朗读感受,把握基调:1、听配画朗诵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情感目标: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学情分析:虽然本篇课文是新诗,但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三年普专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学过许多的现当代诗歌,因此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再加上悟性不错,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只是这些大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高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大专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再加上没有的升学的压力,他们惰性较强,懒于动脑,需要老师不断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走进雨巷、激趣导入课前请大家倾听流行音乐《丁香花》,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由此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三、介绍写作背景四、彷徨雨巷、熟读顿悟(1)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2)同学们品味本诗舒缓悠扬的节奏,整齐和谐的声韵。
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小组讨论后明确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
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明确:孤独、忧伤,痛苦,惆怅,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2、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忧伤惆怅呢?(1)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2)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
思考: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青砖灰瓦。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4、讨论明确: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生1: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高中语文 1.2《雨巷》精粹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
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
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娇好,但易凋谢。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1. 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
(侧面)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
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
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
(个性化解读)(2)“飘”不能换成“走”。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
“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雨巷》一、学习目标1. 诗歌意象朦胧,需要结合作者情感和背景加以理解。
思考题1:结合你的了解介绍诗人戴望舒。
2.掌握朦胧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思考题2:什么是象征手法?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思考题3:诗歌的“三美”是什么?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问题2: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问题3:分析艺术特色三、目标检测1.找出本诗你做喜欢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意象的特点。
2.你觉得本诗中的姑娘是诗人的意中人还是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说说理由。
3.背诵全诗。
配餐作业一、基础题1.填空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
浙江杭县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因此有“”之称。
此外还有《》、《》、《》等。
1950年在北京病逝。
2.给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彷徨..()彳.()亍.()..()徘徊惆怅..()..()颓.废()颓.唐()颓圮迷茫.()芒.()刺在背雨巷.()巷.()道走尽.()尽.管()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一肚子委屈委曲求全鸦鹊无声冰雪溶化水乳交溶B.垂头丧气擅自处理出生在晚上寻物启示授予奖状C.金榜提名山清水秀情况相像萧条歪风斜气D.模型反省旋律炫耀报仇雪恨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和祖国一起长大的这一代人,经历了风雨考验,在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演出,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还需要学习雷锋呢?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雨巷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培养分析诗歌的能力。
2.自读评析诗歌,培养自主阅读诗歌的能力。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查阅戴望舒的生平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彷徨..( )..( ) 寂寥.( ) 彳亍颓圮.( ) 撑.着( ) 惆怅..( )2.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又称,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寀,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主要作品有、、、。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通过读诗歌,你能看出诗人是一种什么心情?2.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3.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说一说理由。
4.“我”为什么会忧郁、孤寂、彷徨、哀怨、惆怅、迷茫?5.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梅花姑娘或菊花姑娘呢?6.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彳亍..(chì chù)篱.墙(1í)无济.于事(jì)载歌载.舞(zài)B.凄婉.(wǎn)迷茫.(máng)荒谬.绝伦(miù)呕.心沥血(ǒu)C.寂寥.(liáo)惆怅.(chàng)雨巷.(xiànɡ)味同嚼.蜡(jiáo)D.彷.徨(pánɡ)颓圮.(yi)沉淀.(diàn)栉.风沐雨(zh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彷徨箫瑟河畔碧波荡漾B.太息凄惋繁衍蔚然成风C.惆怅迷茫哀怨夜谰人静D.浮躁寥廓树荫绿草如茵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除了低迷的战绩影响士气,大环境欠佳也让球员对未来感到。
雨巷教学目标:1、学习意境的赏析方法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3、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了解戴望舒,积累写作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高中时代很喜欢的一首歌。
(播放《丁香花》2分钟)引:这是一首什么感情基调的歌曲?明确:忧伤的。
引:一个最爱丁香花的多愁善感的姑娘,没能经受住风吹雨打,匆匆离世了,留下一个深爱的他在只身歌唱,更留给我们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遗憾和忧伤。
这是2005年的歌。
时间再倒回去80年,另一个丁香花一样的女子与戴望舒相遇于雨巷,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雨巷》。
二、介绍作者,美育激趣戴望舒(1905.3.5-1950.2.28),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他的这个笔名,和他的诗歌风格是一致的。
戴望舒是浙江人。
江浙这个地方很神奇,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最繁华的地方。
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直到现在,江浙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同时,江浙还盛产才子佳人。
比如说西施、赵飞燕、王朝云、苏小小、董小宛、陈圆圆等一大批倾国倾城的美女都是出自江浙一带。
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江浙人更是数不胜数:鲁迅、周作人、朱自清。
矛盾、巴金、徐志摩、王国维、艾青、梁实秋、郁达夫、夏衍等等。
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戴望舒,也非常有才气。
他17岁就(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
19岁(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20岁(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成为文坛领袖级人物。
24岁(1929年4月)扬名天下妇孺皆知,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跟大家分享戴望舒的人生履历,特别标识出他的年龄,实际上是想激励大家。
雨巷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教学方法:1、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1、录音机;2、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课文:导语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1、放录音(第一遍)。
学生合上书本。
静听。
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
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对。
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雨巷》[教学设想]《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
“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
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一.教师激趣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
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雨巷》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㈠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㈡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一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中职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而学语文的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
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教材分析:《雨巷》选自高教版中职高一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和戏剧。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几个重点意象的涵义;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诗的创作背景,理解几个重点意象的内在含义。
难点:理解并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1、巧设情境法;2、诵读感受法;3、联想创作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无情的哮喘带走戴望舒的生命,却留下这样一段曲折朦胧的、神秘莫测的、耐人寻味的江南小巷。
今天就让我们相约雨巷,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款款深情。
二、关于作者戴望舒,原名梦鸥(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因1927年作的《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三、《雨巷》创作背景时代背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
个人背景: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雨巷》一、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背景知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三、练习巩固1.请同学为下列字词注音: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2.表现手法简介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3.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4.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雨巷》教学实录师:(在歌声中走上讲台)同学们,这首歌是我们青岛歌手江涛演唱的《雨巷》,它是由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改编而来。
也正因为这首象征主义诗歌,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随着诗人走进这细雨如丝的雨巷。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赏析,希望我们能真正理解《雨巷》,并力争能当堂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篇诗歌,并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师: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诗人在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了诗人一种哀怨的情感。
师:概括的非常全面。
我们已经学过现代诗《再别康桥》,我们知道,要读好一首诗,需要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我来找一位男同学朗读诗歌,看能否把握好这三点。
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后请同学来评价。
(指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生:感情把握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有一些地方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师:哪个地方?那你认为怎样读更好?(生读)生:他有一个字读音不准。
师:对,除了这个字之外,同学们还应该注意这两个词语。
(师生齐读“彳亍”“颓圮”)生:他读“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不太好。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生读)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还行吗?再请一位同学试试。
(生再读,把握得还是不太好)师:好像还是不太到位。
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配音演员乔榛的朗读,看看他是如何把握这三方面的,请同学们小声跟读。
(听配乐朗读,生跟读)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节你认为乔榛处理最好的地方试读。
(指二生试读)师: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都把握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生齐答“哀怨”,师板书),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感情的呢?请同学们跳读全诗,找出意象。
生:有“油纸伞”“姑娘”“雨巷”“颓圮的篱墙”。
师:这些意象可不可以合并?生:“油纸伞”也是“姑娘”的一部分,“颓圮的篱墙”也是“雨巷”的一部分。
师:对,“油纸伞”还是“我”的一部分。
(师板书“雨巷”“我”“姑娘”)师:那么,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细读全诗,从文中圈画出形容这些意象的词语。
《雨巷》说课稿一、前词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
(板书课题)《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作品,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基础上,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联想比较法等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实现情感的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板块:1、激趣导入:(导入可以具体问题具体选择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
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这就为往后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
2、加强朗读训练,赏析全诗:(说课过程中相机板书)第一步: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
在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第二步:再读全诗,体会意境在此环节,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这就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同时,提示学生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2.词语辨析
①彷徨彳亍
“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不知往哪里走,犹豫不决。
“彳亍”指走走停停的样子。
三、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四、问题导航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4.你会为《雨巷》配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
五、课外拓展
1.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戴望舒及作品介绍
戴望舒纪念馆
六、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惆怅()风流倜傥()枸杞()颓圮()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愁tuí()废liáo()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