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进展_高血压治疗与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 格式:pdf
- 大小:182.48 KB
- 文档页数:3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展望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美国目前约有5000万人患有高血压,日本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60%患有高血压[1],中国最新研究的相关数据表明, 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 2%[2],全世界高血压病患者大约有10亿人。
高血压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高,越发受到广泛关注。
现就近年来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常用抗高血压药1.1 利尿剂近年来,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已得到公认,并作为一线基础用药列入高血压治疗指南。
利尿剂常与β阻断剂(BB)并列为一线药物,特别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后患者,但要注意其对血脂、糖代谢和电解质的影响。
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者,但痛风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
可发生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JNC7和《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均推荐利尿药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
JNC7特别强调了噻嗪类利尿药的治疗地位:①应作为多数患者的初始用药;②当超过正常血压20/10 mm H g (1 mm Hg=0. 133 kPa)时应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通常是噻嗪类利尿药;③噻嗪类利尿药适用于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冠心病高危因素和糖尿病。
由于噻嗪类利尿药价格低廉,又是联合用药的基本药物,故小剂量利尿药应作为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和某些高危人群的一线用药。
吲哒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兼有钙拮抗作用,降血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且不影响糖、脂代谢,为一理想的长效降压药。
1.2 β受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是20世纪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上重大进展的里程碑之一,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静息时心率快(>80次/min)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时。
高血压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摘要: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是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成正相关性,且年龄越大其危险性越高。
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
本文参阅近年来国内外高血压药物治疗相关文献,结合作者用药经验总结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血压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心脑血管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可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脑卒中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1-3],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亦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如何有效预防、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1高血压分类及控制目标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JNC)将高血压分类简化,高血压二期)180/ 110 mmHg,高血压一期为140~179/100~109 mmHg,高血压》140/90mmHg(1 mmHg=0.133 kPa),高血压前期为130~139/85~89 mmHg,正常血压<130/84 mmHg。
临床诊断高血压时多依据收缩压而非舒张压,研究证明收缩压与高血压符合度明显高于舒张压,是冠心病、中风、心衰、晚期肾病更有效的先兆。
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目标主要是使患者血压水平处于140/90mmHg以下,然而控制目标亦根据患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时血压控制目标应在130/80 mmHg以下,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通常为收缩压处于150 mmHg以下,如患者可耐受则可进一步降低血压水平。
无论血压控制在什么水平,其最终目的则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
2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种类2.1利尿剂利尿剂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基础用药,其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同,以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为主要代表,其主要通过利尿排钠,减少血容量及细胞外液,缓和的起到降压作用。
抗高血压药联合治疗的进展与评价——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张石革;王文【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1(11)2【摘要】春风又绿,岁月更新,一丝情结依旧。
未雨绸缪,强强组合,无意独占熬头!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和噻嗪类利尿剂(HCTZ)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是目前高血压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线药,其从双途径阻断高血压病理机制,降压疗效显著、服药方便、不良反应较小,且提高患者服药的方便和依从性,提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率,成为各国疾病防治指南所推崇的热点。
由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主持召开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噻嗪类利尿剂(ARB/HCTZ)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研讨会"于2010年12月7日在京举行。
会议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文教授和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汝龙教授联袂主持,在京的心脏内科和药学专家刘国树、孙宁玲、华琦、杨新春、王增武、严晓伟、郭静萱、刘梅林、孙忠实、郭代红、孙春华、翟所迪、李玉珍、张石革等出席会议,会议就固定剂量抗高血压药复方制剂的使用现状、特点和治疗优势以及在"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推荐等方面进行研讨,并听取3位专家的主题报告,达成共识:合理联合用药与血压控制达标生死攸关,有深厚的临床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得本次圆桌会议纪要凸显重要!【总页数】3页(P97-99)【作者】张石革;王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10003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相关文献】1.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进展——高血压治疗与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J], 段京莉;张石革2.抗肿瘤药的进展与临床评价——肿瘤治疗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J], 程迎秋;张石革3.心血管系统用药的进展与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治疗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J], 程迎秋;柯元南4.妇儿系统用药的进展与临床评价——妇产与儿科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J], 程迎秋;张石革5.抗高血压药的进展与评价——心血管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J], 段宁;孙忠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药物的临床使用和治疗展望作者:刘欣[ 摘要 ] 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 ,新的抗高血压药不断问世 ,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高血压治疗用药与方案,并对新药的类型提出展[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药物;展望高血压是指未用降压药情况下收缩压≥ 140mmHg( 1mmHg = 01133kPa)或舒张压≥90mmHg,或者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服用药物已降压正常者。
1、常用抗高血压药物最近国际上已基本形成共识,由利尿剂、-β 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五类药物组成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1利尿药:利尿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可单独治疗轻度高血压,也常与其他降压药合用以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临床治疗高血压以噻嗪利尿药为主,但长期应用常致不良反应。
使用建议:老年人高血压心衰仍然首选利尿剂,而中年妇女应避免使用.痛风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血脂病患者慎用。
2β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对轻、中度高血压有效。
对高血压伴心绞痛者还可以减少发作,此外,对伴有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对伴有脑血管病变者疗效较好。
普萘洛尔的用量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后逐渐递增大。
附:普萘洛尔,其在小剂量时主要作用于心脏,而对支气管的影响小,对伴有阻塞性肺病患者相对安全。
3钙拮抗药:能抑制细胞外Ca的内流,能松弛平滑肌,舒张血管,使血压下降。
钙拮抗药有以下2类;3. 1选择性钙拮抗药: ( 1)苯烷胺类:维拉帕米、加洛帕米等。
(2)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那地平、氨氯地平等。
(3)地尔硫卓类:地尔硫卓等。
其中硝苯地平控制严重高血压效果好,用药并不伴发显著的反射性心动过速,也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长期应用后,全身外周阻力下降30% ~40% ,肺循环阻力也下降(特别适合于艹并发心性哮喘的高血压危象患者)。
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可单用,也可以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
单用时可适用于治疗并发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高血压,静脉注射可治疗高血压危象。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其有效管理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抗高血压药物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药物的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传统药物的优化等方面。
本文还将重点关注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
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药物研发人员以及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以期推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抗高血压药物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的重要药物类别,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利尿剂(Diuretics):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量,降低血容量,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噻嗪类、呋塞米、螺内酯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ACE inhibitors):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常见的ACE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s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结合,达到降压效果。
常见的ARBs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
这类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苯噻氮卓类等。
β受体阻滞剂(Beta 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上的β受体,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世界很多国家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是目前国内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在成人中可达20%,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及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容易并发冠心病。
因此,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降低高血压,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就近年来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标签: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抗高血压药物前言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和继发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ISH)的规定,高血压分期如下:理想血壓:收缩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5mmHg;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94mmHg;高血压I期: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无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损伤;高血压II期: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并合并心脑肾脏等脏器的器质性损伤;高血压III期:收缩压超过180mmHg,舒张压超过110mmHg,并合并心、脑、肾脏的器质性一项或多项的损伤。
抗高血压药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部位及作用原理可分为:利尿降压药、中枢性降压药、β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拮抗药、血管扩张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等[11]。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1、利尿降压药利尿降压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降压药,主要通过减少钠和体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压下降。
临床上以噻嗪类,有氢氯噻嗪、氯噻嗪、氯噻酮等为主,它们能减轻左心室肥大(L V H),其效果比其他常用抗高血压药更明显。
对于噻嗪类利尿降压药,其优点是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缺点是影响血糖和血脂代谢,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下降。
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标签: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文献标志码:A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世界很多国家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使高血压持续地维持于正常血压状态(<140/85mmHg)可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1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应用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各有特点,它们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血压的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第一线降压药有六大类,可作为抗高血压药的首选药物。
目前,我国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除WHO推荐的6种外,还有作用于中枢的抗高血压药物和直接作用血管的扩张药。
1.1利尿降压药利尿降压药主要通过减少钠和体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压下降。
最主要的是噻嗪类,有氢氯噻嗪、氯噻嗪、氯噻酮等。
它们能减轻左心室肥大(LVH),其效果比其他常用抗高血压药更明显。
近期一些长期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大剂量使用噻嗪类药物可引起高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性不良反应。
吲哒帕胺是一种长效的非噻嗪类二氢吲哚类降压药,具有利尿作用和钙拈抗作用,对心率、心律无影响,不良反应轻微,持续平稳,使用方便。
1.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1.2.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轻交感神经活性和全身血流自动调节机制降低血压。
该类药物可分为3代,第1代受体选择性差,以普萘洛尔为代表。
普萘洛尔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β受体阻滞剂。
第2代具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作用,以氨酰心安、美多心安为代表。
第3代兼有α1受体阻滞、β2受体兴奋和钙拮抗作用,如拉贝洛尔、地来洛尔、塞利洛尔和卡维地尔。
临床治疗高血压通常使用β1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或兼有a-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降压作用起效快而强,主要用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静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绞痛的患者。
高血压治疗的合理用药及临床新进展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以高血压为代表的各类慢性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
且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降压药物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对广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选择造成了困扰。
为此,本文就高血压患者的合理用药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文中的描述对广大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血压;合理用药;新进展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
临床研究发现,随着人体血压的不断升高,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也会出现损伤,会增加心梗、肾衰和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通过分析高血压的致病原因我们发现,长期的精神紧张、不良生活习惯、高龄、遗传因素、药物作用和疾病均会增加高血压发病率。
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人群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15-20年作用[1]。
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高血压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因此控制血压势在必行。
目前,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改善生活行为和药物控制的综合治疗方式,但因降压药物繁多,患者往往难以正确的进行药物选择,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
为此,本文对既往期刊资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就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应用降压药物进行了如下简述。
1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1.1钙拮抗剂(Calcium Antagonists,CCB) CCB又被称为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种通过阻断人体心肌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以达到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血管阻力,并控制血压的药物。
在临床上,CCB的应用范围广泛,几乎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治疗中效果尤为突出。
常见的CCB有维拉帕米、桂利嗪、尼莫地平、尼索地平、贝尼地平和硝苯地平等[2]。
1.2利尿剂利尿剂通过增加患者尿量,致使血液负荷降低,从而起到控制血压的作用。
在临床上,利尿剂是老年高血压及高血压伴心衰患者治疗中常用的基础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且它是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慢性肾病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高血压的治疗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更新非常快速,基于原有药物,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本篇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高血压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 Ca2+通道阻滞剂利尿药抑制交感神经【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35-02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不仅引起心悸,头晕,头痛等症状,而且也是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慢性肾病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比较高,在成人中已达到20%。
人体体内血压的调节受多种机制的综合影响,使用任意相关靶点的药物均可对血压起到调控作用,因此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是多种多样,并且基于原药,不断有各种创新药的问世,使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此篇,笔者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力图为高血压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1 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分类1.1 肾上腺受体阻滞药1.1.1 α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1受体阻滞剂对其突触后膜上的α1受体具有特异性阻滞作用,从而扩张血管,减少血液回心量,使血管的外周阻力下降,起到同时降低血管舒张力和收缩力的作用。
因此α1受体阻滞剂的作用靶点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尤其对于在小动脉的结构性能没有发生改变之前,只血管平滑肌单纯的张力异常使血管舒张受阻而导致血压升高的患者,作用非常明显。
而且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可以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也对体内的脂质以及糖代谢有调节作用。
临床使用的α1受体阻滞剂类的药物有特拉唑嗪和哌唑嗪,另还有近年刚研制成功的曲马唑嗪和多沙唑嗪。
抗高血压药品的临床应用和研发进展高血压是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发展可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严重损害,其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具有高度致残率和致死率。
国外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的第三位因素。
在我国,高血压现已跃居主要死因的第一位。
目前世界各地高血压患病率不一,在欧美,高血压患病率达20%左右,亚洲为10%~15% ,非洲在10%左右。
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趋于平衡或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正在快速上升,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也上升很快。
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和研发进展作一阐述。
1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品目前临床应用和处在研发阶段的降压药有6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和α-受体阻滞剂。
1.1 利尿剂20世纪60年代已进入临床,现仍为临床常用药品,如噻嗪类利尿药,降压作用缓慢、平稳,作用时间较长,能拮抗其他降压药引起的水钠潴留,发挥协调降压效果。
尤其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肥胖和糖尿病以及老年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欧美诸多临床试验如EWPHE、SHEP、STOP、MRC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比大剂量能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心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谢无不良影响。
吲达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对糖、脂质代谢无不良作用,为一理想的长效降压药。
呋噻米仅适用于并发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1.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压,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它可减少冠心病事件,对心肌梗死(MI)具有二级预防作用,但尚未证明对高血压患者预防M I的发生是否优于利尿剂,与利尿剂、钙拮抗剂合用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吸烟往往会降低疗效。
CIBSIⅠ试验证实,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若谨慎给药,逐渐加量,患者能够很好耐受并使心功能改善,但不提高总生存率。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进展摘要】临床试验是以人为观察对象、评价各种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效果、有对照的前瞻性研究。
研究目的是证实或揭示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综合评价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效果和价值。
本文正对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疗法β受体阻断剂受体拮抗剂冠心病【中图分类号】R9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184-01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生率在成人中可高达20%,总体上讲,高血压人群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15-20年,恶性高血压,如不经治疗,可在1年内死亡156。
目前高血压患者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现有的抗高血压药已逾百种,但新的药物仍需发展,因为目前高血压的治疗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问题有3方面,一是效果,包括降压、稳定血压和保护靶器官少受损伤;二是病人的依从性,包括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病人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三是经济问题,要求抗高血压的治疗使病人和社会均能承受。
抗高血压药物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主导作用是控制高血压本身,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乃至死亡源于血压的控制不力,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高危患者应尽早联合用药和尽早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选择与组合应个体化。
此外,应尽可能了解血压变化与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应用时间治疗学原则来恒定控制血压的同时,预防和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事件发生,改善并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许多新药具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毒性低微等优点,但其中不少品种价格昂贵,国内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难以承受其长期使用的费用。
鉴于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甚高,且大多数患者须终生服用,故合理评价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的结局和选用安全、高效、经济的抗高血压药物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β受体阻断剂一、比索洛尔(bisoprolol) 由德国默克药厂生产。
该药为第二代β受体阻断剂,具有高度β1受体选择性及较长半衰期,选择性高于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
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概述及进展发表时间:2012-11-13T11:49:00.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龙起权[导读] 本文重点综述了抗高血压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龙起权(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536000)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综合症,成年人静息时血压达21.3/12.7kpa(160/95mmHg)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高血压,其伴随症状主要有头痛、耳鸣、眼花等。
高血压患者主要治疗措施是采用药物降低血压,药物治疗不仅能减轻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还能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引起的并发症,并延长寿命[1]。
因此,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重点综述了抗高血压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高血压药物分6大类[2],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利尿剂利尿降压药是WHO多次确定为抗高血压一线药物中的一类。
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减少钠和体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压下降。
这类药物可分为强效利尿剂(呋塞米)、中效降压利尿剂(氢氯噻嗪)、弱降压利尿剂(螺内酯)。
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应先用中效利尿剂,无效时或有慢性肾衰竭时宜用强利尿剂。
使用时,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尤其是老年人,初始的剂量更要小[3]。
此类药物的优点是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减轻左心室肥大,但在使用中发现大剂量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影响血糖和血脂代谢,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下降,长期应用或大量服用可引起低钾血症,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故应适当补钾或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近年开发的吲哒帕胺兼有利尿和钙拮抗剂的双重作用,因其疗效确切,不影响糖、脂代谢,其单独应用对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显著,不必加用利尿药,不良反应少,是较理想长效抗高血压药物[4]。
#专家论坛#编者按:上善若水,以争光日月;任重道远,昭千秋百世。
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应在掌握药物类别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亚类药品的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特征,制定高血压的治疗决策尤其是老年高血压者用药方案;同时,监护老年高血压者在治疗中的各种问题,尤其警惕关注不良综合征和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是当今必须研讨和应对的话题。
为此,高血压治疗与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医学专家王文教授和药学专家王育琴教授联袂主持,参会的医药学专家有孙宁玲、王汝龙、张学坤、马建立、王鹤尧、杨水祥、段京莉、石红、任淑萍、魏国义、沈司京、赵志刚、孙路路等。
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孙宁玲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汝龙教授分别就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和抗高血压药的临床药学进展作了专题报告,尤其强调了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及其地位。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进展)))高血压治疗与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段京莉整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北京市100191)张石革审阅(北京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市100035)中图分类号R972+14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672-2124(2010)02-0097-031王汝龙:抗高血压药的临床药学临床药学实践要求临床药师要关注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信息,以进行药物的合理选用,包括药物类别和品种的选择,给药方案、联合用药方案的选择等。
类别是选择药物的总纲领,只有分清类别,把握类别的共性特征,才能奠定合理选药的理论基础。
目前在抗高血压药的选择中,5国家基本药物目录6,5国家医保目录6将其归类在循环系统用药之中,按药理作用分为9个亚类,其中各国指南中共有的降压药共有5类,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通道阻滞剂(ARB)、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和利尿剂。
同一类药物有其共同的类似作用,如作用机制等,而又有其不同点,如药动学差异等,所以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应在掌握类别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清品种之间个性特征的差别,并应根据各种临床指南,针对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个体化用药。
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40903-0433-04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世界很多国家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使高血压持续地维持于正常血压状态CCBs通过抑制平滑肌L-型钙通道从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钙拮抗剂主宴有3类:①苯烷胺类,以维拉帕米为代表,此外尚有噻帕米、依莫帕米和阿尼帕米。
②苯并硫氮杂卓类,以地尔硫卓为代表。
③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为第一个上市的此类药,具强大的降压作用。
此外尚有尼莫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尼索地平、巴尼地平和波依定等。
有报道认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尚能引起血管内皮NO释放而间接发挥降压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制剂对全身动脉及静脉有扩张作用,降低全身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另一方面,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和醛固酮的释放,从而减少水钠潴留与血容量,促进血压下降。
ACEI是唯一拥有全部6个强适应证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ACEI可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死亡率。
因此,ACEI已成为心衰的基础用药,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
ACEI在肾性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及治疗预防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上已得到肯定。
高血钾、妊娠及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停用后即可消失。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是由AngⅡ受体介导,AngⅡ受体有2种主要亚型AT1和AT2,目前对AT2受体的功能了解尚少,就细胞生长和血压调节来说,两种受体表现相反的效应。
临床常用的AngⅡ受体拮抗剂均为AT1受体拮抗剂,国内已上市品种有缬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
该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后及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治疗,其特点是直接不良反应少,作用时间长,患者用药依从性较高。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者:李一凡李立夏胡晓丹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危害当今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所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与临床运用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展,抗高血压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抗高血压药物被应用于临床。
该文综述了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及科研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运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并出现低龄化,且每年患高血压的人数在不断增长。
高血压常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等全身性疾病,因此,近年来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控制血压层面上,而是进一步从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和抗高血压药的机制、联合用药、基因组学或遗传学等方面,研究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用药不良反应及保护靶器官等,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根据各种药物在血压调节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及作用部位,目前一般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利尿降压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干扰肾上腺素能神经药物、a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T1RA)。
1.1 利尿降压药利尿降压药主要通过减少钠和体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压下降。
最主要的是噻嗪类,有氢氯噻嗪、氯噻嗪、氯噻酮等。
它们能减轻左心室肥大(LVH),其效果比其他常用抗高血压药更明显。
近期一些长期临床研究表明,在大剂量使用噻嗪类药物时发现它可引起高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
非噻嗪类利尿药吲哒帕胺(indapamide)和托拉塞米除有与氢氯噻嗪相似的降压作用外,尚有一定的抗钙作用,对血糖、血脂、血钾和尿酸的影响很小,是氢氯噻嗪较好的替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