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64.00 KB
- 文档页数:44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第1节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一、概述高血压病是世界各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90%以上高血压患者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部分高血压是肾或内分泌疾病的一种症状,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并发症是心、脑、肾的损害。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压越高,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越多。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使血压持续地维持于正常血压状态,可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增高的水平,可进一步分为高血压第1、2、3级,见表1。
表1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80正常高值120~139 80~89高血压:≥140 ≥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的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调节和影响,主要受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和血容量的调节。
抗高血压药是通过作用于这些系统中一个或多个环节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抗高血压药物根据其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分类如下:(1)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和作用药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缬沙坦等。
(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等。
(3)交感神经阻断药1)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可乐定、α-甲基多巴。
2)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樟磺咪芬。
3.常用药物(1)噻嗪类利尿剂:4.注意事项痛风是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禁忌证。
对于无痛风病史的单纯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虽然不是利尿剂治疗的绝对禁忌证,但不建议将利尿剂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在开始用药2~4周后检测血液电解质。
若患者无低血钾表现,此后每年复查1~2次即可。
联合应用利尿剂与ACEI、ARB治疗可降低低血钾发生率。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可能增加糖尿病易感人群的新发糖尿病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严重肾功能不全,特别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时降压效果差,此时可选用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襻利尿剂。
螺内酯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男性乳房发育等不良反应。
二、钙通道阻滞剂(CCB)1.作用机制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包括二氢吡啶类CCB和非二氢吡啶类CCB。
2.临床选择3.常用药物(1)二氢吡啶类CCB:4.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
二氢吡啶类CCB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CCB降压作用不受高盐饮食影响,尤其适用于生活中习惯高盐摄入和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
短、中效CCB在扩血管的同时,由于血压下降速度快,会出现反射性交感激活、心率加快及心肌收缩力增强,故应尽量使用长效制剂。
非二氢吡啶类CCB (维拉帕米与地尔硫䓬)均有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应避免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
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1.作用机制ARB通过有效拮抗AngⅡ与AT1受体结合引起的各种有害作用,增加了AngⅡ和AT2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有益效应,同时也使AngⅡ转化为Ang1-7,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2.临床选择4.注意事项ARB可致畸,禁用于妊娠高血压患者。
ARB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使肾小球滤过压下降,肾功能减退,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摘要:高血压病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而且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及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速,高血压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也逐年成上升趋势。
目前降压药物品种繁多,新药的应用也是逐年上升。
这样虽然扩大了医师用药的选择范围,但如果用药不合理,就会造成降压药的滥用,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故要求临床医师应对不同患者,在保证疗效和干预可逆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具有良好效价的治疗药物。
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总结了六大类一线降压药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及适宜人群。
阐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联合使用降压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希望本文能为社区医生在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上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1]田林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5月第4卷第14期)2010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示,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速,高血压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也逐年成上升趋势。
([1]刘羽平浅谈高血压的临床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方法中国保健营养(上))根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35—74岁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钱之玉.药理学进展.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122.)由此可见,如何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成为社区医生一项重要服务内容。
本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该类药物的合理选用,联用应用提供参考。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高血压药物是用来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意义很是广泛,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它可以降低血压,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血压控制到和普通人一样的目标。
治疗主要选择以长期药物治疗为主,如钙拮抗剂、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利尿剂以及α受体阻滞剂等。
由于长期用药,临床就出现了一些不合理、滥用药物的现象,所以这类疾病首选综合治疗的方法。
综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血压药物的分类,然后分析了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合理用药,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应用目录1.高血压概况 (2)2.1各种降压药物的说明 (3)2.2各种降压药的对比 (6)3.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7)3.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7)3.2高血压合并心衰 (8)3.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8)3.4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 (8)5.结语 (8)引言高血压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由基因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所引起。
首先这类疾病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另外,随着年纪的增大,动脉硬化,也有可能引发高血压,多见于老人;其次,还有肥胖症或是习惯性的紧张焦虑,疲劳过度,高血脂症等,也都有可能引发高血压。
而继发性高血压,大多是由于别的病症所诱发的,例如肾病综合征,也有慢性肾炎,皮质醇增多症,也可能会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不仅要降低血压,还要合理用药,进而防止药物滥用,使得病人能够更好地获得较为健康的生活。
为了实现药物控制血压的目标,病人大多选择综合治疗。
因而综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总结了降压药物的分类及不同类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用药情况,并对高血压人群的护理、生活方式、心理治疗等提出了建议。
1.高血压概况高血压病指的是一种主要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为表现的慢性疾病。
X X 大学毕业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姓名:__________2014年6月25日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自从1997年美国JNC VI、1999年WHO-ISH和我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公布以来,又陆续完成了几个临床试验和药物比较研究,如何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抗高血压药物,综合干预高血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有效保护靶器官,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已达到新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加以总结,以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一、危险因素综合评估与干预新的指南突出了血压水平和共存危险因素的同等重要性。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呈连续性相关,即使在正常血压范围内,血压最低的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是最低的。
高血压病不仅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也是代谢紊乱疾病,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超过80%的高血压病人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但与血压水平直接相关,而且还取决于伴随的危险因素和并存的其他临床疾病。
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脂紊乱、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血纤维蛋白原升高和静息的生活方式,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研究提示,心率增快、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可能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许多研究提示心率与血压密切相关,高心率者有较高的血压水平。
Framingham研究表明心率对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与收缩压和吸烟等同,男性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性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快而增加,心率增快是高血压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将增加20%的全病因死亡和14%的心血管死亡。
高尿酸血症有促炎症与血栓作用,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ramingham 研究未能发现这种相关性的存在。
高尿酸血症是否增加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无论是在高血压人群还是高血压个体中,上述危险因素常聚集存在,相互影响、作用相互叠加,加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目的探究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用药以及对药物的利用指数、用药的频度指标,其中合理用药标准为:药物利用指数<1。
结果β受体阻断药物使用率为43.0%;钙拮抗药物使用率19.0%,利尿药物使用率为16.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总使用率为14.0%;血管紧张素受体1阻滞剂使用率为7.0%。
美托洛尔用药频度最高(25.0%)、苯黄酸氨氯地平片使用(14.0%)居于第二位;氨氯地平片与氨氯塞嗪片药物未符合合理用药标准,即其用药指数≥1。
结论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疾病时,应充分利用五种药物,科学用药,发挥出药物的最大治疗价值,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指数以及生活质量。
标签: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高血压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疾病患者的动脉压呈现升高的趋势[1]。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以及心脏出现不适等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高血压发病的因素较多,如先天性遗传基因、生活环境、患者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等[2]。
当前主要利用药物来降低患者血压,使血压水平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
临床上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断药物等。
本文基于此探究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用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用药以及对药物的利用指数、用药的频度指标,其中合理用药标准为:药物利用指数<1。
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2.1±2.5)岁;年龄41~44岁的有12例,年龄45~60岁的有23例,年龄61~70岁的有36例,年龄70~79岁的有29例。
1.2 用药方法分析并统计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详细统计药物的属性(名称和分类)以及其使用的剂量,药物之间配合使用的效果。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73116投稿邮箱:sjzxyx88@·药物与临床·试论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帕提古丽·买买提明1,帕提古力·吐松江2(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西院区,新疆 和田 848000)0 引言在心脑内科,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是较常见的慢性疾病,而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多,最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与年轻化趋势。
在中国有很多人的身体属于“三高三低”的高血压状况,其残疾、患病和病死的几率很高,但是很多人对这种情况很少很了解,且控制和治疗的不是很好。
高血压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的长期伤害,会对患者的脑、心、肾等器官严重的损害,严重的时候会伤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到现在为止,对高血压没有彻底根除的方法,一般的治疗方法是用药物控制血压到正常值范围,以防因高血压出现的并发症,保障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在心内科治疗中心,治疗高血压的口服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这五种类型,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选择,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本文选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某市中心人民医院治疗的150例高血压患者,分成五组进行高血压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某市中心人民医院治疗的150例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分为五组各30例,分别进行口服药物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利尿剂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4-61岁;钙离子拮抗剂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4-60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2-60岁;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60岁;β受体阻滞剂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4-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