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观察蚯蚓学生实验》说课稿《饲养和观察蚯蚓学生实验》说课稿一、说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圈养和观测蚯蚓》。
二、说道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功能。
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本次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就是自学的主体,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就是课堂独立自主教学的关键目标。
对于“蚯蚓”学生既熟识又陌生,少数学生能按时收集至蚯蚓交予教师,或自已在家圈养蚯蚓,搞实验时带回学校。
大部分学生很难努力做到。
三、说道实验目标: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四、说实验重点通过对蚯蚓的观测,分析动物在运动、体温等方面适应环境陆地环境的特点。
五、说道实验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六、说课前准备:a)课前收集很大一些的活蚯蚓60条以上(每个自学小组收集至五条以上较大的活蚯蚓可小组嘉奖一分)。
b)实验材料:玻璃板、糙纸、棉球、大烧杯、摄子、放大镜、制作圈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解剖学显微镜。
c)有关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助手。
七、说道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导学(5分钟):通过同学们对哪些陆生动物种类的思考,教师课件展示:陆生动物的邮票(体现我校的邮香特色)。
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不同,巩固陆生动物的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
引入对陆生穴居生活的蚯蚓的进一步观察的愿望。
(二)实验观测----自学批评(10分钟):学习小组成员首先看课件及学案中展示的“观察蚯蚓”实验步骤,小组长到实验员那里领取实验材料(不能提前发给小组,否则蚯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按实验步骤完成以下观察活动:第一步:观测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鼠标蚯蚓体壁,感觉体表与否存有粘液?(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
备课教师备课组长教导主任班级组别姓名2012年9月10日学习内容: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学习目标:①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②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重点:①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一、学习新知:学习任务一: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其经济价值很高。
蚯蚓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通过它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蚯蚓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故可以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蚯蚓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
此外,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的夜行性环节动物。
白天栖息在潮湿、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
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夜晚出来活动觅食。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
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25℃,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
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蚓粪含氮2.15%、磷1. 76 %、钾0.27%、有机质32.4%,并含有23 种氢基酸。
是花卉、草坪、城市绿化的好肥料。
蚯蚓粪微小的颗粒状还能帮助增进土壤与空气尽可能地接触,使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轻松地生长,大大提高了植物的生长能力。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在饲养和观察蚯蚓的活动中,判断蚯蚓身体前后端的方法是( )A.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身体向前移动 B.用手抚摸身体表面,前端光滑C.环带在身体前端 D.观察口的位置2.在用手触摸蚯蚓的过程中,我们可根据颜色和手感到刚毛的多少,判断蚯蚓的背面和腹面,下面正确的结论是( ) A.背面颜色深,刚毛多 B.背面颜色浅,刚毛多C.腹面颜色深,刚毛少 D.腹面颜色浅,刚毛多3.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知道了蚯蚓的刚毛可以协助( )A.运动 B.呼吸 C.御敌 D.生殖4.下列一组动物中,全是环节动物的是( )A.蚯蚓、草履虫、蝗虫 B.蚯蚓、水蛭、沙蚕C.珊瑚、变形虫、蚯蚓 D.海蜇、蜘蛛蟹、沙蚕5.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到体表有黏液;能经常保持湿润,这有利于蚯蚓( )A.适应水中生活 B.进行生殖 C.适应穴居 D.进行呼吸作用6.在农田中,大雨过后往往会有大量蚯蚓钻出地面,这是因为( )A.土壤中的温度太低 B.土壤中缺少食物C.土中水多,氧气少,无法呼吸 D.地面上温度高,有大量食物7.有的同学在观察蚯蚓时,把蚯蚓放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久发现蚯蚓死亡,原因是( )A.蚯蚓长期穴居怕光 B.蚯蚓的环带被损伤C.干燥使刚毛收缩而死亡 D.无法呼吸导致死亡8.蚯蚓的生活环境是( )A.干燥、疏松的土壤 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C.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9.蝗虫可以生活在于燥的陆地上,在它的形态结构中,防止水分散失的是( )A.体表的革质翅 B.体表的大量鳞片 C.覆盖全身的表皮 D.坚硬的外骨骼10.蝗虫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它的呼吸器官是( )A.肺 B.气管 C.气囊 D.外骨骼11.蛇是爬行动物,它的体表覆盖角质细鳞的作用是( )A.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B.可减少敌害的攻击C.形成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 D.保持恒定的体温12.根据观察到的图片资料,发现家兔的牙齿分化为( )A.门齿和臼齿 B.门齿、犬齿和臼齿 C.门齿和犬齿 D.犬齿和臼齿13.家兔的消化道与人体的相比,具有与其食草生活相适应的显著的结构特点是( )A.体腔内有膈 B.消化道较长,盲肠特别发达C.消化道较短,盲肠特别发达 D.牙齿分化为门齿和犬齿14.家兔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的相似,下列关于家兔血液循环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肺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B.体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C.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D.体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15.家兔的体循环路线是( )A.右心室→肺→左心房 B.左心室→肺→右心房C.左心室→身体各部→右心房 D.右心室→身体各部→左心房16.家猫适于捕食家鼠和野鼠,其牙齿的分化特点是( )A.门齿不发达,臼齿咀嚼面宽 B.有发达的门齿C.犬齿数目很多 D.犬齿尖锐锋利,特别发达17.家兔适应陆地生活,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四肢,它的神经系统的组成是( )A.脑和脊髓 B.大脑和小脑 c.脑、脊髓和神经 D.大脑、脊髓和神经18.下列几组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A.猫头鹰、扬子鳄、鲸 B.家兔、丹顶鹤、猎豹C.白熊、蛇、袋鼠 D.金丝猴、沙蚕、大熊猫二、简答题24.把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它的运动,用手指轻摸蚯蚓的腹面,会有感觉,说明有存在;而把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蚯蚓运动,说明刚毛有协助蚯蚓的功能。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放大镜、棉花、清水。
2.学生准备:(1)课前两周(或更长时间)饲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
●教学过程[检查学生教具,直接导入新课教学]采用直接导入式。
首先要求各小组拿出自备的教具以便于教师检查或调整。
检查过程中,对于实验装置制作优秀,有创新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同时,教师还应将合理的实验装置在全班演示,以便于学生课下交流。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
然后采用谈话式请各小组将饲养蚯蚓这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想到的或用其他方式查询到的关于蚯蚓方面的知识与全班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师生可做如下活动:教师:同学们已对蚯蚓进行了两周左右的饲养和观察。
现在,咱们还是用老办法,从第1组到第12组,按顺序向全班汇报交流饲养和观察实验情况。
第1组:我们组观察到蚯蚓的体色是暗红色的,整个身体由一节一节的体节构成,在身体前端还有一个像指环一样的结构……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白天钻在土壤里,晚上才出来觅食,它把大点的腐烂树叶拖进洞中,但排出来粪便却像土一样……第3组:我们组还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第一,蚯蚓能钻洞松土,肥沃土壤;第二,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能吃,是我们的食物;第三,蚯蚓还能处理有机废料,是清洁工的好朋友;第四,蚯蚓还可以作养殖行业的饲料,是养殖工人的好朋友……第4组:我们组观察到…………待小组汇报交流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一环节的观察。
备课教师备课组长教导主任班级组别姓名2010年9月13日学习内容: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学习目标:①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②阐述兔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重点:①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点;②阐述家兔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学习新知:学习任务一: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陆地和水中有哪些变化?水中庞大动物的躯体一旦上岸,将无法行动,没有支持运动的器官,陆地上的也这样吗?这些陆地生物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对课本P12—P13页的内容的理解,思考下列问题:1、体表被鳞、甲或有外骨骼的目的。
2、由于不受水的浮力作用,陆地动物一般都。
3、有发达的气管和肺是为。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能。
5、总结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点:①有防止的结构;②有支持的器官;③有能在空气中的各种呼吸器官;④有发达的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
学习任务二:兔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阅读课本P16—P18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6、兔的体表有什么特点?,该特点起到作用。
7、观察并比较兔和狼的牙齿,两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门齿用于;臼齿用于;犬齿用于。
8、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并与人的内部结构相比较。
想一想,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的有什么差异?这又说明了什么?兔的心脏有个腔,用呼吸,血液循环有和两条,使兔的体温维持。
9、兔有发达的及遍布全身的,发达的四肢,使其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
修改、补充10、兔属于动物,地球上大约有种该类动物,该类动物的特征有、、。
二、重点知识小结1、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点:①有防止的结构;②有支持的器官;③有能在空气中的各种呼吸器官;④有发达的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
2、兔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①体表被毛,有作用;②口内有和的分化,利于摄食;③用呼吸,心脏有个腔,体温;④胎生哺乳。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学难点: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时间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一)腔肠动物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回答下列问题: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教案主备人:赵兴飞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复习、检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初中生物,对生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这一年里都学了哪些生物知识,大家还能记得吗?教师:那位同学说一说初一上学期都上了哪些生物知识?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还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方法,我们还学会使用显微镜,我们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还懂得整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环境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我们开始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和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师\:那么上学期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学期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由来、人的生殖、人体的营养、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废物的排除、神经调节......介绍新课、展示目标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自学与精讲、师生互动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互补充、完善)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
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第五单元的第一章中第二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随着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而这种心理必然会影响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说出蚯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3)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讨论、交流和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通过比较、判断、实验、观察、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实验、竞赛游戏六、教学媒体PowerPoint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预期目的一、引入提问学生:上课前我们先个别学生举手,情感交流,渲染做个小调查,哪些同学害怕蚯坦白说出害怕的原亲切的课堂气氛,蚓,与学生分享感受,了解学因。
减轻学生对蚯蚓的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给予正恐惧心理。
面引导,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
蚯蚓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其经济价值很高。
蚯蚓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通过它的活动,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蚯蚓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故可以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蚯蚓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
此外,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的夜行性环节动物。
白天栖息在潮湿、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
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夜晚出来活动觅食。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
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25℃,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
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蚓粪含氮2.15%、磷1. 76 %、钾0.27%、有机质32.4%,并含有23 种氢基酸。
是花卉、草坪、城市绿化的好肥料。
蚯蚓粪微小的颗粒状还能帮助增进土壤与空气尽可能地接触,使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轻松地生长,大大提高了植物的生长能力。
植物所需水份在每次浇水后被蚓粪颗粒合理的吸附在营养物质中恰好保证了植物所必需的水份需求,而多余的水份从颗粒的缝隙中自然地排去。
蚯蚓粪从本质上讲是大自然的产物,真正能全面地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和营养成份。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达标题A1、鱼类终生生活在()A.淡水中B.海水中C.淡水或海水中D.淡水和海水中2、把鲫鱼握在手中,会感到粘滑的原因是()A.具有鳞片B.有水C.有粘液D.身体呈梭形3、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A.摄食B.生殖C.呼吸D.排泄4、海葵、海蜇、珊瑚虫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鳃是具有作用的器官,由于鳃丝里密布着,因此鳃呈鲜红色。
6、以鲫鱼为例,说明鱼类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达标题B1、下列水生动物中,有口无肛门的是()A、章鱼B、珊瑚C、水蚤D、海龟2、下列各种水生动物中,共同特征最相近的一组是()A、鲨鱼和海马B、海豚和鲫鱼C、鲸鱼和鲨鱼D、海马和海龟3、鱼获取氧气的结构是()A、口B、鳞片C、鳃盖D、鳃丝4、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体表覆盖__,体表_________。
5、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颜色____。
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6、软体动物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达标题C1、鲫鱼的各鳍中,控制游泳方向的鳍主要是()A.胸鳍B.腹鳍C.臀鳍D.尾鳍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A.水螅B.海蜇C.海葵D.珊瑚虫3、李东将鲫鱼的胸鳍剪掉,再把鲫鱼放入水中观察,发现鲫鱼仍可游泳,但行进路线异常,鱼体失去了平衡而侧翻,这说明胸鳍的作用主要是()A.保持身体平衡B.产生前进动力C.保持前进方向D.控制鱼体沉浮4、鱼是适应_______生活的一类动物,它们的体表常常被有________,用________呼吸,通过身体______________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鳍起着_______作用。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课时总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蚯蚓形态结构,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完后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重点
(2)观察蚯蚓并述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任务一:采集并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1、采集蚯蚓,描述采集的环境。
总结蚯蚓的生活习性。
2、认真观察:
(1)外部形态特点:
A身体的分节情况:
B触摸感觉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
C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
(2)生理特点:
A对比蚯蚓在玻璃板和糙纸上的运动:在运动快,为什么?
B蚯蚓靠呼吸,所以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C体温,所以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土壤深层
2、小结:蚯蚓有哪些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3、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把它写出来。
4、总结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四、拓展训练
1、是蚯蚓的外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蚯蚓的端,判断的依据是。
(2)蚯蚓背面颜色,腹面的颜色。
(3)蚯蚓在粗糙纸上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速度。
(4)蚯蚓向前运动时,首先移动部位是身体的,这部分身体的变化是,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5)填出图中部位的名称:1.,2.。
(6)蚯蚓的呼吸要靠来完成。
空气中的氧气首先溶解在,然后再渗透进入,再进人中,由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
2、蚯蚓喜欢生活在明亮的环境中,还是阴湿的环境中? 。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会给植物的生长带来哪些影响? 。
3、在农田菜地劳动时,有时会把一条蚯蚓弄成两段,被切断的这条蚯蚓,哪一段能再生成一条完整的蚯蚓? 。
4.蚯蚓在自然界有什么作用?
5.大雨过后蝗蚓从地下爬到地面上,原因是什么?
五、系统总结
限时作业
1、下列动物中体温恒定的一组是( )
A青蛙、蜥蜴 B家鸽、鲫鱼 C娃娃鱼、啄木鸟 D蝙蝠、鸵鸟
2、有位同学为了减少蚯蚓在地面上爬行是的阻力,为了便于观察其爬行时的速度,特意给蚯蚓的体表涂了一层凡士林,你认为蚯蚓将会()
A运动加快 B死亡 C身体不动 D运动减慢
3、用手指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有感觉,这是摸到了,这种结构和配合使蚯蚓能够蠕动。
4、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的结构;体内一般具有能在
呼吸的专门的器官;因不受水浮力的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和的器官;以便和。
29.(1)前靠近环带的一端 (2)深浅 (3)快 (4)前部变细变长身体内肌肉收缩和舒张并与刚毛相互配合的结果 (5)体节环带 (6)体壁体表的黏液体壁毛细血管里的血液
39.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40.带有环带,即身体的前半段可长成一条完整的蚯蚓,而后半段会死亡
41.可使植物生活的土壤疏松,利于植物根的生长,蚯蚓排出的食物残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利于植物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