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目录教材是八年级生物教学内容的载体,我们了解人教版八年级教材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阅读生物课本的目录。
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目录,欢迎大家阅读!八年级上册生物目录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细菌第三节真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单元测试5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节从种到界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八年级生物重点知识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1.动物的行为:孔雀开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不是动物的行为有:肠胃的蠕动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动2、动物的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 动物的运动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每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课本P30 图V-16\17)4、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叫做脱臼。
5、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供应能量。
动物的行为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如蜻蜓点水、孔雀开屏、青蛙冬眠等都是动物的行为;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幼蛙捕食昆虫、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等。
3、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知识背景澳大利亚的象征—袋鼠(人教版初二上)1 月26 日是澳大利亚的国庆日,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故乡,有袋鼠、袋狸和袋熊等。
其中大袋鼠已成为澳大利亚国家的象征,并作为国徽的图案。
在澳大利亚,不管是民航飞机上依旧高大的建筑物上,都能看到袋鼠的形象。
在袋鼠经常出没的地点,公路旁还立有画着袋鼠的大牌子,它是警告司机们小心行车,以免与袋鼠相撞。
大袋鼠是袋鼠中最大的一种,雄袋鼠体重近100 公斤,站起时高度超过 2 米。
它在野外要紧靠后肢跳跃、奔驰,前肢专门少落地,只有吃草时才着地,因此后肢十分健壮,而前肢退化得又短又细,只有后肢六分之一那么大,后肢力量专门大,一蹦就能跃过2 米高的障碍物或7 米宽的沟渠。
奔驰速度也专门快,每小时可达20 多公里,最快时可达50 公里以上,它还有一条细小有力的尾巴,最长可达 1.3 米,末端没有长毛。
休息时,尾巴与后肢一起支持躯体,鼎足而坐,十分稳当。
奔驰时,尾巴翘起,按跳跃的节奏摇动,能起到平稳躯体的作用。
遇到敌害时,除了头部能撞击外,尾巴也是防备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人假设不注意被它的尾巴扫着,轻那么骨折,重那么丧命,只是袋鼠一样是不突击人类的,除非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才会自卫反击。
袋鼠是一类较原始的哺乳属动物,雌袋鼠的腹部有一个皮质的袋子,称为育儿袋,专门用于培育幼袋鼠。
母袋鼠受孕后,只要39 天的怀孕期就可分娩,每胎只产一仔,然而生下的不能称为幼袋鼠,只能算为胚胎,只有人的小姆指那么大。
母袋鼠在分娩前要进行预备工作,它用舌头舔净腹部的育儿袋,将其中的杂物取出,清扫洁净,并将从尾巴根部到育儿袋之间肚皮上的一窄条皮毛用舌头舐净,到临产时,母袋鼠就选择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将尾巴向前伸出,静待胚胎出生,胚胎又弱又小,发育专门不完全,眼睛未曾睁开,身上也没有毛,简直象一条蠕虫,小家伙落生到母袋鼠尾巴上后,会本能地顺着母袋鼠为它开创的道路,自己慢慢地爬进育儿袋,摸索到乳头,吸吮乳汁。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X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总结,实验导入]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一、知识结构 12病毒 3、微生物 细菌 真菌知识点归纳动物(第五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鱼1、运动器官: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08中考)4、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5、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08中考)(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2)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4)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环节动物(1)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2)蚯蚓:生活环境: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 动: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呼 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黏液溶解氧气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07、09中考) 3、哺乳动物:(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如兔、大熊猫(07、08中考)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呼吸:用肺呼吸;藻类 如水绵无种子 苔藓 如地钱 孢子植物植物的分类 蕨类 如肾蕨裸子植物 如油松、银杏 被子植物 玉米、向日葵 有种子种子植物注:(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河蚌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蜘蛛 鱼类 两栖类:大鲵有脊柱 爬行类:龟鸟类 哺乳类无脊柱 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循环: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体腔:有膈分为胸腔和腹腔,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2)陆地中生活的动物所要的基本条件是: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3)兔:体表:被毛(保温)呼吸:用肺呼吸,循环: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消化:牙齿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过程】: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1: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生1: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生2: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质疑)生1: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生2: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生3:缺少水中的浮力;生4: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生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师: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生1: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