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第2章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行政模式-教学大纲
- 格式:pptx
- 大小:155.03 KB
- 文档页数:45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2、地方管制郡县制的特点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形象教学2、运用图表对比教学3、通过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教学大纲: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以皇权为中心)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
但是秦始皇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军权。
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事物;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三、地方郡县制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郡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考察。
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重要作用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通行全国的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等。
3、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4、秦朝的专制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造成阶级矛盾的迅速激化。
广大农民忍无可忍,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揭竿而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共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15041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32/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对象: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内容简介:绪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及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视野中的政府角色;公共企业;管理内部要素;管理外部要素;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评估;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必修课本课程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探讨公共与行政的联系与区别、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凸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责任和市场化内涵;在介绍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和理论,明了公共管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要素以及公共政策的一般规律和公共伦理的一般知识情况下,展示了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理论知识.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本课程还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为应对这两种趋势而做的企业型政府再造和电子化政府塑造中的经验,并对中国的政府再造问题提供了一些学术上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性质,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一般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新的研究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掌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具备公共管理学所覆盖的知识掌握能力。
教学重点:深刻把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的涵义,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学学科特点。
教学难点: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1、公共管理2、公共物品教学内容:1、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时代背景理论背景2、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学分:2学时:32所属院系:经济管理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制定日期:2004年11月1、教学对象1、本课程适合的对象和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二年级2、要求的预备知识:要求具备管理学、社会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学科性质,明白公共管理学一般理论和知识,初步了解公共管理学国际国内研究的新成果,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公共管理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把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第1节 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时代背景:面对公共机构和开支的不断膨胀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使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开始兴起行政改革浪潮.理论背景: 在理论上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重视,行政学中开始导入经济学等学科.第2节 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区别一: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区别二: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区别三:公共管理是对传统行政官僚制的突破.区别四: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变革,而传统行政则将公共事务和产品局限于政府权力和政府机构.第3节 公共管理的范式一.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1、公共管理2、公共物品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 2.比较分析;3.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
说明:1.计划2学时2、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节第三节3、作业: 何谓公共物品? 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分点?第2章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早期的行政;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传统行政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秦皇帝制度和秦朝的中央官制及特点。
(重点)2.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及内容。
(重点)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作用。
(重难点)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统一的背景(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2.统一的过程: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在公元前1年完成统一。
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图解历史]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皇帝制度(1)确立“皇帝”名号:嬴政统一六国后,改称“皇帝”。
(2)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3)“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务。
(2)九卿: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事务。
(3)特点: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轻巧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一、二、二、四”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两层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四个统一: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
三、废分封,置郡县1.郡县制(1)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县长)、县丞和县尉。
精选初中历史君主集权强化教案汇总第一章:君主集权的概念与起源1.1 教学目标1.2 教学重点1.3 教学难点1.4 教学方法1.5 教学内容1.5.1 君主集权的定义1.5.2 君主集权的起源1.5.3 君主集权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古代君主集权制度2.1 教学目标2.2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2.4 教学方法2.5 教学内容2.5.1 西周时期的君主集权制度2.5.2 秦朝的君主集权制度2.5.3 汉朝的君主集权制度第三章:中世纪欧洲君主集权制度3.1 教学目标3.2 教学重点3.3 教学难点3.4 教学方法3.5 教学内容3.5.1 法兰克王国的君主集权制度3.5.2 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集权制度3.5.3 英国的君主集权制度第四章:近代君主集权制度的发展4.1 教学目标4.2 教学重点4.3 教学难点4.4 教学方法4.5 教学内容4.5.1 法国大革命前的君主集权制度4.5.2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君主集权制度4.5.3 清朝的君主集权制度第五章:君主集权制度的衰落与改革5.1 教学目标5.2 教学重点5.3 教学难点5.4 教学方法5.5 教学内容5.5.1 法国大革命与君主集权的终结5.5.2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君主制度5.5.3 清朝末年的君主集权改革第六章:君主集权制度的影响与评价6.1 教学目标6.2 教学重点6.3 教学难点6.4 教学方法6.5 教学内容6.5.1 君主集权制度对政治的影响6.5.2 君主集权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6.5.3 君主集权制度的评价与反思第七章:君主集权制度下的法律制度7.1 教学目标7.2 教学重点7.3 教学难点7.4 教学方法7.5 教学内容7.5.1 君主集权制度下的法律体系7.5.2 法律制度对君主集权的影响7.5.3 著名法律制度案例分析第八章:君主集权制度下的文化与教育8.1 教学目标8.2 教学重点8.3 教学难点8.4 教学方法8.5 教学内容8.5.1 君主集权制度下的文化特点8.5.2 君主集权制度对教育的影响8.5.3 著名文化教育案例分析第九章:君主集权制度与其他政体的比较9.1 教学目标9.2 教学重点9.3 教学难点9.4 教学方法9.5 教学内容9.5.1 君主集权制度与民主制度的比较9.5.2 君主集权制度与贵族共和制度的比较9.5.3 君主集权制度与其他政体的优缺点分析第十章:君主集权制度的现代启示10.1 教学目标10.2 教学重点10.3 教学难点10.4 教学方法10.5 教学内容10.5.1 君主集权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10.5.2 君主集权制度对现代政治的启示10.5.3 君主集权制度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一章:全球视野下的君主集权制度11.1 教学目标11.2 教学重点11.3 教学难点11.4 教学方法11.5 教学内容11.5.1 君主集权制度在不同文明古国的表现11.5.2 东西方君主集权制度的交流与影响11.5.3 君主集权制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第十二章:君主集权制度与民族国家的形成12.1 教学目标12.2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12.4 教学方法12.5 教学内容12.5.1 君主集权制度对民族国家的塑造作用12.5.2 民族国家的形成对君主集权的影响12.5.3 民族国家中的君主集权制度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君主集权制度与现代国家治理13.2 教学重点13.3 教学难点13.4 教学方法13.5 教学内容13.5.1 君主集权制度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应用13.5.2 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君主角色与权力分配13.5.3 君主集权制度与现代国家治理的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君主集权制度的未来展望14.1 教学目标14.2 教学重点14.3 教学难点14.4 教学方法14.5 教学内容14.5.1 君主集权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14.5.2 科技进步对君主集权制度的影响14.5.3 君主集权制度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探讨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15.2 教学重点15.3 教学难点15.4 教学方法15.5.1 君主集权制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15.5.2 课程学习的收获与反思15.5.3 君主集权制度在未来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围绕君主集权制度,从概念与起源、中国古代与中世纪欧洲的君主集权制度、近代君主集权制度的发展、君主集权制度的衰落与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