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9.2 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2)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海水“晒盐”的过程,了解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水“晒盐”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进一步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学会用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课前准备】小烧杯(50mL)、药匙、试管夹、试管、酒精灯、硝酸钾晶体、食盐晶体、碘、水、酒精、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到由海水可以晒制食盐,但晒盐过程的原理你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将以“海水晒盐”为载体,学习“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并完成有关的实验探究。
二、新课学习1.海水“晒盐”的过程先将海水引入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池,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____ 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粗盐。
【过渡】从流程上看,为什么要将海水引入蒸发池?为什么引入结晶池后才会有食盐析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复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一定温度下,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度的溶解?实验指导:量取20mL水,倒入小烧杯中,称取10g食盐晶体,先取一半加入小烧杯中,充分搅拌,观察食盐是否全部溶解,再将剩余的食盐晶体加入小烧杯中,充分搅拌,观察食盐是否全部溶解。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食盐(能/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度地溶解。
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实验现象:食盐溶解不了。
实验结论:食盐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度地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实验指导:①给盛有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中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8.2.1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重点)。
2.了解饱和溶液及其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
3.认识饱和溶液的结晶现象及其原因(重难点)。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情境导入海水晒盐的图片或视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一(实验探究)1.观察“饱和溶液”(1)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试试饱和食盐水能否溶解KMnO 4固体?由此可以获得信息是?(3)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呢?+20mL 水加5gNaCl 并搅拌观察是否全溶加5gNaCl 搅拌并观察(4)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呢?(典题练习)1.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B.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2. 通常情况下,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B.往食盐水中加水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知识梳理)海水晒盐的过程: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在这个过程中海水中的水分在(增加、减少、不变),溶质的质量(填“增加”、“减少”、“不变”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二(实验探究)观察“结晶”2.+饱和食盐水吹热风并观察(1)溶液饱和后,蒸发水,NaCl结晶析出的原因是什么?(2)除了蒸发,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知识梳理)固体物质从它的溶液中以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海水晒盐属于结晶。
海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获取的矿物质之一,我国海盐年产量约3000万吨,居世界第位。
鲁教版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精选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新奇的实验!鲁教版初中化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初步认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方法“盐田法”, 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旧知回顾】1.海水淡化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可燃冰的主要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1.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方法为___________(也称为_____________)。
2.盐田通常分为两部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盐田法”生产食盐主要生产过程为:先将海水引入___________,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___________,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_________溶液,再晒就会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得到的食盐即“粗盐”。
剩余的液体称为_________(也称“苦卤”),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该过程可表示如下:海水 →→→⎩⎨⎧4.固体物质从它的_________________中以________的形式洗出的过程叫_________。
海水“晒盐”就是结晶的一种,这种方法是_______结晶。
5.海水“晒盐”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1.室温下,向200g 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g 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g 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mL 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 .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C .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D .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下列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正确的是( )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看是否有溶质析出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看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3. 常温下,将少量生石灰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静置后,待其恢复到室温时,关于所得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质量不变B.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C.溶剂质量不变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海水“晒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海水“晒盐”》是鲁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全一册中的一篇科普阅读文。
本篇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利用太阳能晒制盐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盐业的重要性以及太阳能的应用。
1.2 教材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中国古代盐业的意义和发展历史;2.盐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3.太阳能晒制盐的原理和方法。
1.3 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2.掌握盐的相关知识,如盐的成分、盐的作用等;3.理解太阳能晒制盐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太阳能在现代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2.掌握盐的相关知识和太阳能晒制盐的原理方法。
2.2 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能晒制盐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太阳能在现代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3.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古代盐业的发展历史和盐的相关知识;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太阳能晒制盐的原理和方法,并分享自己的想法;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太阳能晒制盐的实验。
3.2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中国古代盐业的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
Step 2: 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海水“晒盐”》这篇文章,并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Step 3: 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历史和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Step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他们讨论太阳能晒制盐的原理和方法,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观点。
Step 5: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太阳能晒制盐的实验,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太阳能在盐制过程中的应用。
化学九年级全鲁教版五四制9.2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案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课堂检测】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A.是很浓的溶液B.含100g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不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蒸发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升高温度,没有固体析出4.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
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5.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且简便的方法是( )A.改变温度B.蒸发溶剂C.加溶质D.倒出一些溶液6.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g溶剂(通常为水)中,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7.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
8.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表示。
9.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则20℃时,把10g食盐溶解在50g水中,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10g食盐,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10.为了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方法是()A.加入大量硝酸钾固体B.升高温度C.加入大量水D.降低温度11.10℃时,20g水中溶解了2g甲物质,正好形成饱和溶液;5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乙物质25g。
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比较12.已知:氯化氨在50℃时的溶解度为50g,则在50℃时氯化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比为()A.1:1B.1:2C.1:3D.1:413.在20℃时,3g某物质溶于200g水中,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该物质属于()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14.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把一定量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30℃时,肯定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溶剂的质量15.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3-2《海水“晒盐”》导教案设计(无答案)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共3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疗一、自学目标:(依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来源理;认识气温、湿度、风力、阳光、雨量等自然条件对海水晒盐的影响。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观点,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的方法,学会配制饱和溶液;学会判断溶液能否饱和。
3.理解结晶的观点,知道蒸发结晶是结晶的方法之一。
二、问题导学: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1)在蒸发池内的溶液是的溶液(在下,在里,还可以该溶质的溶液);(2)结晶(在必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中以形式析出的过程);有结晶和结晶两种方法。
(3)可经过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母液是氯化钠的;(4)、、的自然条件有益于海水“晒盐”。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变不饱和溶液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注意:像Ca(OH)2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降低的物质,在温度的起落上,恰巧相反。
三、学情诊疗:【诊疗1】以下相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必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必定是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为不饱和溶液D.必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为不饱和溶液【诊疗2】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50g,以下操作能改变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1/8A.温度不变加入10g硝酸钾B.温度不变加入10g水C.温度不变蒸发10g水D.将此饱和溶液高升温度第1课时问题-研究四、研究重点:取食盐的饱和溶液少量于蒸发皿中,加热,察看现象。
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操练:第1课时觉醒-发展A.七、水平过关:B.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C.含溶质许多的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D.有固体溶质与溶液共存的溶液必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E.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溶质都不可以溶解F.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类溶质,溶液质量随之增大G.2.以下哪些方法能使20℃时的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必定能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H.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水分 C.降低温度 D.加入水I. 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J. A.在必定温度时的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2g硝酸钾,搅拌后溶液质量为102g。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海水“晒盐”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
即化学教学必需逾越详细知识的教授,从教授理想、掌握知识转变为运用理想、开展观念,片面提高先生的迷信素养。
本节课经过引导先生学习海水〝晒盐〞,了解食盐的工业消费进程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掌握饱和溶液和结晶两个重要概念,学习结晶和控制条件的方法,加深先生对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的了解。
二、教材内容剖析从生活走退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我们鲁教版化学教材的编写特征。
食盐是我们生活中极为罕见的物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亲密相关,同时食盐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社会价值显而易见,另外先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生疏,因此本节教材从先生熟习的海水〝晒盐〞切入,了解海水〝晒盐〞的详细进程并引抢先生学习饱和溶液与结晶效果,完成从生活中走退化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完有关饱和溶液和结晶的知识后,再回扣海水〝晒盐〞的进程,处置海水晒盐进程中提出的效果,并进一步处置先生生活中的效果,完成从化学走向社会。
三、先生学情剖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先生曾经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进程,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厚的食盐;同时先生对海水〝晒盐〞这一提取食盐的途径也不生疏,知道运用蒸发的方法失掉食盐,但是关于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完整的进程以及〝晒盐〞的历史并不清楚,另外先生关于海水〝晒盐〞进程中触及到的饱和溶液和结晶等重要概念也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先生已有知识为终点,再以未知的效果进入饱和溶液和结晶的学习中。
四、教学设计思绪依据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在充沛剖析教材以及先生学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海水〝晒盐〞»的教学设计思绪:基于先生对食盐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的感知,以海水〝晒盐〞为线索,重点引导先生从微观现象和微观机理两个方面了解两个重要的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和结晶,并经过课堂模拟海水晒盐,协助先生掌握海水晒盐的基本进程,最后经过引导先生了解比拟古今工业制盐的方法,使之感受迷信技术的伟鼎力气和提高,丰厚先生对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的了解。
《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2、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结合人们紧密相关的吃饭的“饱”与“不饱”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饱”与“不饱”。
2、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食盐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自强自立信心。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教法重点: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教法及学法:通过录像、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教师予以辅导。
课前准备多媒体,视频辅助,实验仪器:一杯海水、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电吹风机、药匙、玻璃棒、玻璃片。
教学过程播放影片《闪闪的红星》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潘冬子机智通过敌人岗哨盘查,将食盐顺利送入山中游击队处的方法,引出课题——海水晒盐投影学习目标:1、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了解,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蒸发结晶。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3、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了解,认识化学在现代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阅读海水“晒盐”过程,思考如下问题:1、传统海水晒盐通常采取什么生产方法?2、传统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探究释疑合作交流:交流讨论:1、海水中的食盐从哪里来的?2、从流程上看为什么要将海水引入蒸发池,为什么引入结晶池后才会有食盐析出过渡:要想解决问题2,需进行如下探究:探究活动一问题:在一定量溶剂(水)中能否无限溶解溶质?交流讨论: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1、一般地,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物质存在2、往溶液中加入该物质,看是否溶解3、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从溶液里析出后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二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有什么关系?1、向实验一中未溶解的食盐溶液中再加入20ml水,搅拌观察现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及过程;掌握海水晒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展示海水晒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习惯;认识到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资源,应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1.掌握海水晒盐的原理及过程;2.理解海水晒盐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的物理意义;2.掌握海水晒盐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水中溶质浓缩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盛海水的容器、大圆底玻璃烧杯、石墨舟、电子天平实验试剂:盐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学生已学知识,提问:“你们知道海水中含有什么物质吗?”2.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海水中溶质的种类。
3.老师提供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回答有盐、钾、钙、镁等物质。
第二步:展示实验现象(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海水晒盐的图像或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鼓励学生提问:“为什么晒干后盐结晶出来?”3.分组讨论,学生就晒盐的原理进行猜测并展示。
第三步:进行实验(30分钟)1.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进行海水晒盐实验。
2.将盛有海水的容器摆放在教师台上,让学生将石墨舟放置在水面上,并称量石墨舟的质量。
3.学生自行倒入盛有海水的容器中,并观察水面的变化。
5.学生将石墨舟取出,放置在教师台上,称量石墨舟的质量。
6.学生计算盐溶液的质量,并求出溶液中盐的质量。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问题:“晒盐的原理是什么?”第四步:讨论(15分钟)1.老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回顾,让学生说出晒盐的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晒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3.引导学生分析晒盐的原理,解释为什么经过晒干后盐结晶出来。
4.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和指正。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老师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海水晒盐的原理是什么?”2.播放课程视频,让学生结合实验经验总结海水晒盐的过程。
3.整理并归纳学生的回答,总结海水晒盐的原理及方法。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9.2 海水晒盐(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五四制【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课堂检测】
1.在实验室中有下列实验用品:①酒精灯②试管夹③10mL量筒④100mL量筒⑤烧杯⑥漏斗⑦蒸发皿⑧玻璃棒⑨铁架台(带铁圈)⑩滤纸请按要求选择相应实验用品填空(填序号)。
(1)加热试管里的药品应使用;(2)量取5mL液体应使
用;
(3)过滤操作中应使用;(4)蒸发、结晶操作中应使
用;
2.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粗盐初步提纯后的精盐,可以除去精盐中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原因是。
3.要除去食盐中的氯化镁,可以选用溶液,除去其中的氯化钙,可以选用
溶液。
39828 9B94 鮔39912 9BE8 鯨 27241 6A69 橩24285 5EDD 廝T34108 853C 蔼25986 6582 斂29643 73CB 珋
24731 609B 悛.hN。
海水“晒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知道蒸发结晶是结晶的一种途径。
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浸洗粗食盐前后,食盐水中浸的含量。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A.是很浓的溶液B.含100g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不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蒸发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升高温度,没有固体析出4.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
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5.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且简便的方法是( )A.改变温度B.蒸发溶剂C.加溶质D.倒出一些溶液6.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通常为水)中,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7.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
8.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表示。
9.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则20℃时,把10g食盐溶解在50g水中,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10g食盐,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10.为了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方法是()A.加入大量硝酸钾固体B.升高温度C.加入大量水D.降低温度11.10℃时,20g水中溶解了2g甲物质,正好形成饱和溶液;5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乙物质25g。
3.2.1 海水晒盐【学习目标】1.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理解结晶的概念。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重点、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学习方法】实验、自学、讲解【学习过程】【导入新课】:除了镁等物质,还有一种生活中很重要的物质也主要来自于海水,那就是食盐!食盐的主要用途是什么?人类“制盐”的历程是什么?【教师活动】导语:其实,人类在很早就会从海水中提取海盐。
我国人民提取海盐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经历了从“煮盐”到“晒盐”漫长历程。
目前我国海盐的年产量有3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较大的盐场有河北的长芦盐场、山东的莱州湾盐场、江苏盐场、辽东湾盐区等。
【学生活动】回答食盐主要成分,讨论人类“制盐”的历程。
【教师活动】食盐不仅是调味品,还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海水晒盐。
活动一:海水晒盐过程(盐田法)【教师活动】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海水晒盐的方法及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学生展示。
(海水晒盐的方法及流程)方法:盐田法:流程: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和母液【教师活动】补充讲解。
【教师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了什么原理呢?【学生活动】个别展示,海水——>(风吹日晒)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继续蒸发)食盐晶体。
活动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师提问】如何制得食盐的饱和溶液?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介绍实验目的、用品、步骤,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把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有哪些途径?2、如何从现象上判断溶液何时饱和?3、如何从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得到食盐呢?活动三:结晶的方法、晶体【教师活动】结晶是分离什么混合物的方法?【教师活动】蒸发到底能否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介绍实验目的、用品、步骤,进行实验。
海水“晒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知道蒸发结晶是结晶的一种途径。
【教学重点】
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浸洗粗食盐前后,食盐水中
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
的含量。
【课堂检测】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
A.是很浓的溶液
B.含100g水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不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
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D.升高温度,没有固体析出
4.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
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且简便的方法是( )
A.改变温度
B.蒸发溶剂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6.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通常为水)中,
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7.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
8.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表示。
9.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则20℃时,把10g食盐溶解在50g水中,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10g食盐,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10.为了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方法是()
A.加入大量硝酸钾固体
B.升高温度
C.加入大量水
D.降低温度
11.10℃时,20g水中溶解了2g甲物质,正好形成饱和溶液;5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乙物质25g。
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
12.已知:氯化氨在50℃时的溶解度为50g,则在50℃时氯化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比为()
A.1:1
B.1:2
C.1:3
D.1:4
13.在20℃时,3g某物质溶于200g水中,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14.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把一定量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30℃时,肯定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溶剂的质量
15.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填序号)。
(2)t2℃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3)要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的结晶方法,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如果A固体中有少量B,提取A的方法是。
16.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
⑴P点的含义是。
⑵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
溶液吗? (填写“能”或“不能”)
⑶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是。
⑷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