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27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中位数与众数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
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整理与复习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形成网络,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巩固提高,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总复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分别在三下、五上和五下相对独立呈现。
本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教材力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系统理解和对比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与实际应用技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
此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与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和用途,并初步具有估算的方法与能力。
现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综合出现,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与年龄特点,但在思维水平上显然提高了要求。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技能技巧。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深化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统计量进行分析决断的能力。
3.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
(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统计量的总复习。
说说你学过哪几种统计量?(板书课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结合数据实例说说:关于这三种统计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
一般水平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赵湾镇中心学校周云忠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时,对小学阶段认识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统计量进行了对比,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统计量的运用如下:一组数据中如果有特别大的数或特别小的数时,一般用中位数。
一组数据比较多(20个以上),范围比较集中,一般用众数。
其余情况一般还是平均数比较精确。
一、联系与区别:1、平均数是通过(挖高补低)计算得到的,因此它会因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中间的位置,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平均数和众数的优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诸如“最佳”、“最受欢迎”、“最满意”等,都与众数有关系,它反映了一种最普遍的倾向.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各自的的优缺点平均数:(1)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2)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1)仅需把数据按顺序排列后即可确定;(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众数:(1)通过计数得到;(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关于“中位数、众数、平均数”这三个知识点的理解,我的理解是:⒈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⒉众数的特点。
①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②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
但是,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
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
3.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表示平均每份的数量。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数据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2. 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3. 中位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本质特征。
(2)灵活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均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2)众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 讲解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确定班级最常见的兴趣爱好等。
(3)中位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等。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与同学分享。
中位数与众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同学们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及大量数据的统计,培养同学们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同学们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中位数教学,渗透一组数对称的数学美。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的反作用于实践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异同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表演导入师:今天,这节课老师需要请几名同学扮演应聘者、经理、员工A、员工B角色,谁愿意来扮演应聘者?经理呢?员工A谁来?员工B呢?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出现的角色,是谁的角色就由谁来担任?好,开始。
师:假如应聘者林志滨大学毕业,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来到这家公司招聘。
(出示招聘广告)招聘广告实达广告公司:现有员工9名,人均月收入2500元,欲招收一名会制作电脑动画的大学生,有意者请光临加盟。
2007年4月15日师:这时,经理对他说生:我们这里的报酬很丰厚,月平均工资高达2500元。
你在这里好好干吧!师:林志滨感到很满意,但是工作几天后,就听见员工A说生:我的工资是1150元,在公司中算中等收入。
师:又听见员工B说生: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800元,这里有工资表,你自己看吧!出示下面的工资统计表经理副经理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E8200 7600 1150 800 1300 800 650员工F 员工G800 1200师:林志滨看了这张工资表后,找到经理说生:你欺骗了我……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请坐。
同学们,经理说月平均工资2500元,有没有错?请你们验证一下。
(8200+7600+1150+800+1300+800+650+800+1200)÷9=2500(元)师:同学们,经理说的月平均工资是2500元有没有错?生:没有错。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整理与复习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形成网络,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巩固提高,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总复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分别在三下、五上和五下相对独立呈现。
本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教材力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系统理解和对比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与实际应用技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
此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与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和用途,并初步具有估算的方法与能力。
现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综合出现,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与年龄特点,但在思维水平上显然提高了要求。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技能技巧。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深化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统计量进行分析决断的能力。
3.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
(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统计量的总复习。
说说你学过哪几种统计量?(板书课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结合数据实例说说:关于这三种统计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总数量÷总份数) 总体水平中位数: 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
一般水平 众数 :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