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 众数中位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众数中位数公式众数和中位数这两个概念,在咱们数学的世界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角色!咱先来说说众数。
众数呢,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比如说,咱们班同学这次数学考试的分数分别是85 分、90 分、90 分、80 分、95 分。
这里面 90 分出现了两次,其他分数都只出现了一次,所以 90 分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那中位数又是啥呢?把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那么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要是数据个数是偶数,那就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举个例子,还是咱们班同学的成绩,这次是 80 分、85 分、90 分、90 分、95 分、100 分。
从小到大排列就是 80 分、85 分、90 分、90 分、95 分、100 分,一共 6 个数,是偶数个,所以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 90 分和90 分的平均数,还是 90 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场数学知识竞赛。
题目里就有关于众数和中位数的问题。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商店一周内卖出鞋子的尺码分别是 37 码、38 码、39 码、38 码、40 码、38 码、37 码。
求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同学们都开始埋头计算。
有的同学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说众数是 38 码,因为它出现的次数最多。
可在算中位数的时候,有的同学就犯迷糊了,不知道该怎么排序。
这时候,我就提醒大家:“咱们先从小到大排一排,别着急,一步一步来。
”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算出了中位数也是 38 码。
通过这次竞赛,同学们对众数和中位数的理解更深刻了。
在实际生活中,众数和中位数的用处可大了。
比如说,你要了解一个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光看平均数可能不行,因为少数高收入的人可能会拉高平均数。
这时候,中位数就能更真实地反映大多数人的收入情况。
再比如,一家服装店要进货,知道哪种尺码的衣服卖得最多(众数),就能更好地准备库存,避免积压货物。
总之,众数和中位数这两个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用好了,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据背后的真相。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应用众数和中位数是基本的统计量,在统计学和数学之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是求解数据集中的代表性数字,以便更好地对数据做出分析和判断。
本文将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基本的统计量。
一、众数的定义及应用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求取众数来代表一个数据集中的典型数值。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研究一组学生的年龄分布,具体数据如下: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2, 23, 23, 24, 25在这组数据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22,因此我们可以将22作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众数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只需要统计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并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即可。
在实际应用之中,众数有多种用途。
一般来说,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如果一组数据集中的众数比较高,说明数据更倾向于在高端区间,反之则说明数据更倾向于在低端区间。
此外,众数还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分布形态。
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比较明显,说明大多数数据都落在众数附近,而排除众数之外的数据比较少,此时数据分布比较集中。
相反,如果一组数据没有明显的众数,说明数据分布比较离散。
二、中位数的定义及应用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
具体来说,中位数就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如果数据的总数是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的总数是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排序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中位数在实际应用中也拥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中位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集的典型值,特别是在数据集中存在极端值的情况下。
例如,如果我们要计算一组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那么在仅仅考虑收入较少的家庭和收入较富裕的家庭时,平均值可能铁定偏高或偏低。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中位数就比平均值更为适合,因为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有什么不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第3课时(总第22课时)一、教材内容【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第112页“整理与反思”和第115页“练习与实践”第5、6题。
【知识要点】1.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有什么不同。
2.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掌握简单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在复习时应通过对“整理与反思”中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求法,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但由于数据自身特点不同,这几种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时所具有的代表性也就有所区别。
三、知识链接统计、众数、中位数(六上P79、80例2、例3)四、教学过程集体讨论复习:1. 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2. 举例说说怎样求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一)出示龙城超市上个星期售出的甲、乙两种品牌的饮料箱数如下图。
(1)在这个星期中,两种品牌饮料的销售量在哪一天相差最大?(2)甲饮料周日的销售量比周一多百分之几?(3)甲饮料这个星期平均每天销售多少箱?乙饮料呢?(二)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次用10粒绿豆做发芽试验,下面是他们经过整理的10次发芽情况。
发芽粒数 0 5 7 8 9 10次数 1 2 4 1 1 1(1)这10次试验中,发芽的绿豆一共有多少粒?总的发芽率是多少?(2)这10次试验中,发芽粒数的众数是多少粒?(三)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中位数第七单元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80~81页例3、例4,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2、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能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一、教学例31、出示例3问:观察这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追问: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办法?可以算出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是第几名。
提问:为什么7号男生的成绩比平均数少,却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
(板书课题)2、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学生按要求各自排一排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102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指出:这组数据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进一步指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
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提问: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3、启发:现在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的水平高于平均数,而有7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
追问: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仔细观察这9个数据,哪个数据显得特别?小结: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9个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大于其他的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1、数据的收集和2、表的意义:把收集到的数据以后制成表格,用来反映情况,分析详细问题,这样的表格叫做统计表。
3、常见统计表的分类:(1)、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统计工程的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含有2个或2个以上统计工程的统计表。
(3)、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说明各统计工程的详细数量,而且说明数量间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4、统计表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1)收集数据、数据。
(2)根据资料和制作表要求确定统计表的格式和工程。
(3)根据好的数据填表。
(4)填写好总计和合计。
(5)写出制表的名称和制表的时间,必要时注明制表人。
5、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画出长短不一的直条,然后把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6、折线统计图的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起来。
7、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总量,用圆中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局部数量所占的百分比。
8、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9、统计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10、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众数。
11、中位数:把收集到的某一对象的有关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据(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中位数。
12、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的认识a、不确定现象:中,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13、确定现象: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一般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
14、可能性大小的表示:用数字表示一定能不可能。
一定能这种可能性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1.圆锥的特征:由2个面围成,一个是底面,一个是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只有一条高。
2.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利用转化的策略。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32、64无限分割,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众数第七单元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二、教学新课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课前思考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
众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观察、交流、讨论,培养集体合作的意识,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
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比较它们的实用性,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计算器(学生)和相关的课件(教师)教学设计:一、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庆祝我们的节日,六年级要从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中挑选10名,组队参加学校的集体舞表演。
如果你是六年级的班主任,你会怎样挑选这10名同学?幻灯片出示:下面是20名跳舞比较好的候选人的身高情况:(单位:m)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1.52 1.52 1.52 1.52 1.52 1.52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六一”活动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1、独立完成各抒己见【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中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80~81页例3、例4,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2、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能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一、教学例31、出示例3问:观察这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追问: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办法?可以算出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是第几名。
提问:为什么7号男生的成绩比平均数少,却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
2、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学生按要求各自排一排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102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指出:这组数据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进一步指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
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提问: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3、启发:现在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的水平高于平均数,而有7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
追问: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仔细观察这9个数据,哪个数据显得特别?小结: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9个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大于其他的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众数第七单元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二、教学新课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课前思考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
六年级下《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
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
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做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二)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3、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
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4、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5、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体会数字与
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教材分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经常需要对大量而繁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选择。
数据是常见的信息表现形式,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常用的评判标准。
本章就引入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材力求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评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2、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
己的评判。
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众数与中位数)。
2、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演示)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三)学生讨论与交流
[师]请大家帮帮应聘者,共同分析一下该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四)教师启发与点拨
[师] 经理、职员C、职员D从什么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200、1100这两个数在这组数中是什么的特征呢?
1、学生描述,教师引导板书,并有意识的书写。
主要写出众数、中位数的特征。
2、学习众数,明确众数就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1)随机询问学生的年龄,并让学生说出,其中的众数。
3、学习中位数。
职员D描述的数在这组数中是什么样的特征呢?(这组数的最中间,给出概念)
明确:中位数就是指这组数据中最中间的数。
讨论应该怎样找呢?
(3)你觉得中位数应该怎样找呢?
(五)创设问题情景
1、用众数、中位数的眼光分析例题。
2、为什么该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的多?
(六)学以致用
(2)你觉得小明的打字情况,用哪种数表示更为合适?为什么?
2、下面是第一小组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
(单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
(3)为什么这9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七)师生同析
议一议
结合具体情景,谈谈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感受?
(八)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回顾思考,然后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