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崛起的原因 -经济原因
明清两代,统治者为了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对农民工商业者采取了 一系列宽容和鼓励的政策,如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减免赋税等,推动 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交换,经济活动空前活跃。由于全国水陆 交通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也大大增加了,全国出现了50多个较大的商 业城市,山西境内的就有太原、平阳、蒲州、潞安、大同五个。明清两 代的赋税改革使得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晋商 崛起的最基本的社会原因。 经商比务农、做工可能获取更大的难以比拟的物质利益。顾炎武在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到:“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昧之民为之; 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 贩盐获利五而无劳,豪滑之民为之。”经商与作官相比,利益诱人,虽 然为官可以贪赃,但需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相对而言,经商的风险小 多了,经商之利刺激着晋人“弃仕从商” 。据《山西金融志》记载大德 通每股分红:1892年为3040两,1896年为3100两,1900年为4224两, 1908年为17000两。《寿阳县志》记载:雍正四年七品县令每年俸禄加养 廉银共有1045两。由此可见经商的获利比为官要丰厚的多。
山西俊秀知识之士弃仕从商所致。明朝开国功臣中有6名山西籍官员,其中3人
惨死3人罢官,明朝山西官员共计113人,被诛杀者11人,战死疆场者16人,自 刎17人,下狱戍边21人,削籍为民23人,被贬官14人,得善终者11人,于是仕 人弃儒从商远离官场。晋商崛起的原因-自然原因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八分山丘二 分田”,北部地瘠民贫,晋南“地狭人满” 农田不足,中部稍多沃土,但十年九旱,就 是丰年粮食也常感不足。山西有这样的一段 话:“欢欢喜喜汾河湾,凑凑乎乎晋东南, 哭哭啼啼吕梁山,死也不去雁门关”。这几 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山西的地理特点。这种境 况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外出寻找改善生活的其 它途径,经商是其中的一种。尽管耕地很少, 但是山西的自然资源还是很丰富的,绫、绸、 铁、铜、黄芪、石膏、麝香、玻璃、等等极 为繁多。由于人多地少,生活艰辛,人们不 得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工制作以后出售, 为商人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山西地 处东西南北交通要道,长城沿线一些小城镇 逐渐成为大小市场的所在,山西人和塞外居 民的居住地区接壤,便于了解掌握少数民族 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不少人通晓少数民 族语言,为他们在塞外经商创造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