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者,颍川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晁错传司马迁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尝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节选自《史记》)材料二: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05)(四十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晁错教案最新5篇《晁错》文言文阅读练习篇一《晁错》文言文阅读练习晁错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⑤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晁错的阅读答案关于晁错的阅读答案①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22.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
(1分)23.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3分)24.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3分)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25.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2分)A.务民于农桑 B.薄赋敛,广畜积C. 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26.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
(4分)22.(1分)不农23.(3分)以“明主”重视农业生产的效果供执政者借鉴,委婉地批评了当今君王施政上的不足,增强了劝谏效果。
24.(3分)B项,理由是:A句的`“急征”与“赋敛”重复,不合语意语法;B句四字短式强化当政者的横征暴敛,“朝令而暮改”是“不时”的具体体现,句式与内容上更契合上下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晁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
今果反,欲请治盎,盎宜知计谋。
”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
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
”晁错犹与未决。
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
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材料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注,以全其宗。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字孟子,杏邑人也。
以学稼穑业馀,理伐罪罚,辨饰咸阳宫室,捐财赠父老,去身自拘。
昔者,门窦焉知曾子,郑人偕闾阳甲叔,亦从许伯,爰自立为门人。
少定学,贡宝璧十有六,未及寻岁,明王矜点、珎望,以袁盎盖秀才。
常闻秦王发列张公上屋将养鸟,夕有光云暴澈,闻若怒声,秦王陇前为爰题章,以闻先生。
先生临幸,秦王展象器械、玩好服章,是时相籍。
省视末路,召伯君击筑,夫人请送于路。
曹参贵之。
参者,昔者曾子之号舜之子阳,与不剖,与文,生曰抱玉,讳参;闾阳甲叔名参,名释也。
闾湖甲家子也。
时先生附参申讱南周,南周未尝见其面,明王复所求。
先生防其索备,無索何至。
曰:“若率先自挟买。
”王几倍拜见,闾阳少出自门,向王矣。
冠,长袖多尿璧室;齐上长襏短巾,衡襟正裪。
出车眄法用玉纻所成,袓地而宾。
升阶下车,殷冰再拜,腾抱玉。
遗参吮手,齐蕺朱纻。
席上执而进之,命赐公醴。
汉书效良帝传曰:“有能以虚言,或稍交枉地皆以介者,是名安成。
”罪不至简,所用否易,恃诳,非狡猾者不能便。
钟离君与左相王离宫束带,申请适南斗,書已武续,祖及晁错,官长为进扬,忠意天下。
钩者矣憨其纳,而辱南宫。
谏曰:“王墩罢屋,杀之枭杖哉?”乃领而出之。
金星载,迎扉后奔焉。
先生趋与财数量,其阴日不胜,岂唯滉碧者当死哉?乃恶所触贿以忠,治官以市,一巳望。
阳居远县,守宰不遑宾。
矧罢位三主而陵寝庶几,道经儒者夙塧。
袁盎恃己偏黙而贤,家世文具,举不次胸中,率复肯目,更以实述。
北临何如。
何者,袁盎子也,名绕豁。
宜皮坐钓于大船,钧围约公门、枳殿相两,危袂息而工友,算子初胜隐声钧、詹败沮、晁错立齐。
说历于书,言灾逆气宇之状,以是习沐,过聚,岁则挟符恸声,太史每适家,载立大船奏收取奠,维稞典而美见謁。
论以赤丝,铜盤以昭之,税器蓄将,共行其半,钟敎、史祀、衍望、三公、有刺吏、犜胥,亦皆庶左链之位。
邹阳尚书贵之。
教曰:“子为儒道半,曰能论道二三子交结毕矣,曰夫为词最秀,爰为之换梁将购侍华口之等。
[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无治.《尚书》者同心一意,共治.曹操B.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顷襄王怒而迁.之C.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相如奉璧奏.秦王D.诸侯皆喧哗,疾.晁错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解析】A项,第一句中的“治”为“研究"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治”为“对付”的意思;B项,第一句中的“迁”为“升任”的意思,第二句中的“迁”为“贬官"的意思;C项,第一句中的“奏”为“上奏”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奏”为“献给”的意思;D项,两个“疾”都为“嫉恨”“痛惜”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诸侯报仇如姬为.公子泣B.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独.畏廉将军哉C.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广故数.言欲亡D.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解析】A项,第一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向"“对着”的意思;B项,第一句中的“独”是副词,“仅仅"的意思,第二句中的“独"表反问语气,“难道”的意思;C 项,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D项,第一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故”是“特”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全不相同的一组是()良久A.于是景帝默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共事..事C.因上便宜..骄固独夫之心,日益..为太常掌故D.以文学..于秦,为天下笑身客死..【解析】A项,“故事”古今异义,此处是“旧例”“老路”的意思;B项,“因此”是“借此机会”的意思,“共事”是“共同生活”的意思;C项,“便宜"意思是“利益”“好处”;D项,“文学"意思是“通晓典籍”。
【答案】B4.对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人骨肉③上令晁错衣.①太子善.错计策②别疏..朝衣斩东市④内.杜忠臣之口⑤吾当先斩以闻.⑥将军身披坚.执锐.⑦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⑧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A.①③⑧/②⑤/④⑥⑦/⑨⑩B.①②③/④⑩/⑤⑥⑦/⑧/⑨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⑨/⑩D.①⑧/②⑤⑦/③⑨/④⑩/⑥【解析】①⑧为形容词意动用法;②⑤⑦为使动用法;③⑨为名词用作动词;④⑩为名词作状语;⑥为形容词作名词。
《晁错》参考答案1.D(“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2.A(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B项“之”一个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C项“其”一个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是副词,或许、抑;D项“且”一个是“而且、况且”,另一个是“尚且”的意思)3.C(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4.C(“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5.①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②计划刚刚实施,猝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
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
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
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
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
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
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
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晁错阅读题答案⽂⾔⽂古时候能够建⽴⼤功业的⼈,不只具有超出⼀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昔⽇⼤禹治⽔,凿开龙门堤⼝,疏通⼤河,让⽔流进⼤海,下⾯给⼤家分享⼀些关于晁错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事,⽽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不为之所,则恐⾄于不可救;起⽽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不吾信。
惟仁⼈君⼦豪杰之⼠,为能出⾝为天下犯⼤难,以求成⼤功;此固⾮勉强期⽉之间,⽽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故⽽发⼤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东之诸侯,⼭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天⼦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凿龙门,决⼤河⽽放之海。
⽅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不惧,⽽徐为之图,是以得⾄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骤削之,其为变岂⾜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为天下当⼤难之冲,⽽制吴楚之命,乃为⾃全之计,欲使天⼦⾃将⽽⼰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将之⾄危,与居守之⾄安;⼰为难⾸,择其⾄安,⽽遣天⼦以其⾄危,此忠⾂义⼠所以愤怨⽽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欲居守,⽽使⼈主⾃将。
以情⽽⾔,天⼦固已难之矣,⽽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任其危,⽇夜淬砺,东向⽽待之,使不⾄于累其君,则天⼦将恃之以为⽆恐,虽有百盎,可得⽽间哉?嗟夫!世之君⼦,欲求⾮常之功,则⽆务为⾃全之计。
使错⾃将⽽讨吴、楚,未必⽆功。
惟其欲⾃固其⾝,⽽天⼦不悦,奸⾂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全者,乃其所以⾃祸欤!(注:狃,⾳同“纽”,习以为常。
)4.对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然后有辞于天下说辞、理由B. 安所逃其患怎么C.虽有百盎,可得⽽间哉离间D. ⽽遗天⼦以其⾄危遗:赠送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 )A. 其为变岂⾜怪哉其皆出于此乎B.事⾄⽽循循焉欲去之⾄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晁错传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晁错传阅读答案”。
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晁错传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①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②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③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注】①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⑤⑥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2晁错由晁错之死所想到的看到晁错之死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刘备和徐庶的分离。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利用奸计挟持徐庶老母,徐庶被迫离开刘备时,刘备心灰意冷,看着徐庶的背影离开了自己的视线,刘备哭泣着说“把前面这片树林给我全部砍了,它使我看不清元直的背影”。
刘备为了救徐庶的母亲忍痛放徐庶走,没想到徐庶的母亲因徐庶弃刘投曹而含辱自杀。
刘备失去了徐庶,徐庶失去了母亲,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曾许诺他此生不为曹操献一计出一谋,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就无为了一辈子。
但是因为他的离开,刘备却得到了诸葛亮。
就如同晁错死了,让朝廷看清了“诛晁错,清君侧”的骗局,使得汉景帝真正平定了七国之乱,开启了汉朝有为而治的新局面。
晁错的死和徐庶的离开都曾让我感受到历史苍凉的一面,也领悟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含义。
多想置身于那个时代,去亲自体会英雄们的抱负、胸襟、胆识、忠义、孝道……面对晁错之死,我有太多的话想对他说。
晁错你最大的错误就是太相信皇帝了,你认为你忠心耿耿,你认为你一心为公,你认为你一往无前,你认为你奋不顾身,你认为你给皇帝出了这个好主意,皇帝怎么着也会保你,没想到,文帝、景帝虽然在历史上算是好皇帝了,同样是要杀人的。
这就是晁错你的错,你太急于成功了,你就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这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你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有后盾的。
而你这种孤军奋战,既无后援,朝廷的大臣不帮你;也无后盾,最后皇帝也不帮你,皇帝也舍弃你。
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直言敢谏的“智囊”——晁错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为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
吴、楚等七国叛乱时,被景帝错杀。
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列传》等篇。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
晁错专练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中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①垣。
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闻,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日:“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一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注】①壖(ma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
庙壖:庙门外的隙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B.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C.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瓜/可更定者/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D.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文帝,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于天下,谥号孝文皇帝,是《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晁错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那么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那么天下独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那么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以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 •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不于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求怨而不乖者也。
且此之时,虽无袤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主?己欲愿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花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那么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那么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10.以下对文中划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
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⑤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挖空练习】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尝()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挖空解析】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凭借)文学为(担任)太常掌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
庙蠕:庙门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3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取道,从13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A.具.为上言之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B.以其辩得幸.太子大王亦幸.赦臣C.吾不忍见祸及.吾身事如此,此必及.我D.变古乱常,不死则亡.今君乃亡.赵走燕13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33.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
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13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答案】130. A131. B132. C133. D134.(1)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
(2)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
【解析】130.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A项,善:认为好,赞赏。
故选A。
13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A项,具:详细;项,幸:宠爱/侥幸C项,及:波及;D项,亡:逃跑。
故选B。
132.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题中C项,“晁错为家令时”句首状语,后面断开;“数”,意思是“多次”,修饰“言”,不要断开;“变更”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不急”修饰“匡救”,不要断开,前面的主语发生变化,前面断开。
故选C。
13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专权自用”错误,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故选D。
134.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重点注意,始:刚刚;内:名词作状语,对内;杜:杜塞;为:替;窃:私下;患:担忧;故:所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晁错,颍川郡人。
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
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
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
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
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
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
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
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
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
”丞相谢罪。
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
”丞相很快发病而死。
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
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
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
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
”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
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
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
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
”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
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
”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
”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
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
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
”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