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晁错
- 格式:docx
- 大小:28.40 KB
- 文档页数:3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晁错被杀(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①,错亦未免於祸。
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袁盎,就是爰盎。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使吴 A 楚反 B 错己 C 身任 D 其危 E 日夜淬砺 G 东向 H 而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错衣朝衣”的第一个“衣”字的用法跟“乌鹊南飞”的“南”字的用法相同。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晁错数上书言吴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
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
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
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
吴王恐,始有反谋。
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
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
夫‘察见渊中鱼,不祥’。
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
”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
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
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
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
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
文帝弗忍,因赐几杖..。
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
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文本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
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B. 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C. 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D. 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系治,囚禁审理,“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含义不同。
《汉书—晁错传》“晁错,颍川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乃诏太常,使人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欢哗。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会窦婴言袁盎,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
上问盎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
”乃屏错。
对曰:“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
”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
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
错当要斩,臣请论如法。
”制曰:“可。
”错殊不知。
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叛将。
还,见上,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
其意不在错也。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景帝..然曰:“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
下面是收集的《史记晁错传》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史记晁错传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高中文言文《晁错》说课稿(优秀5篇)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的重要时期。
晁错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君主集权、任人唯贤。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晁错》说课稿(优秀5篇),欢迎参考。
晁错篇一晁错(前2----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城南晁喜铺)人。
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
在教导太子中授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目录简介文学贡献相关事件后世评价收缩展开简介概述晁错(音cháo cuò)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汉初学者和积极的政治改革者。
曾随张恢习申商刑名之学,向伏生学《尚书》。
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
文帝时官太常掌故、博士、太子家令,迁至中大夫。
有辨才,号称“智囊”。
景帝初,官御史大夫。
曾先后上书言兵事、边防,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
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事迹见《史记》卷一百一、《汉书》卷四十九。
《汉书・艺文志》载晁错有文三十一篇,多数已佚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晁错较早是学“刑名之学的”,而后又被选拔去读《尚书》,可以说是学贯儒法。
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
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政治立场晁错是献身于汉帝国中央集权事业的政治家。
在政治立场上,他主张中央集权。
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
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
材料仅供参考晁错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谋,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缺乏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方案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1.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⑤⑥ D.④⑤⑥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忌妒。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在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晁错传原文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论贵粟疏晁错原文论贵粟疏(晁错)◇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①。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②。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③?地有馀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④。
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⑤。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⑥。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⑦。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⑧。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⑨。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朝今而暮改⑩。
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晁错文言文原文如下:晁错,字长孺,吴郡吴人也。
少孤,家贫,力学不倦。
年二十,举孝廉,为郡文学掾。
迁国子博士,拜为吴相。
景帝即位,迁楚相。
楚王刘戊谋反,错请讨之,景帝从之。
戊败,错以功封侯。
后迁齐相,齐王刘荣谋反,错复请讨之,景帝复从之。
荣败,错再封侯。
以功赐号“安世侯”。
景帝崩,太子即位,是为武帝。
武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封为丞相。
错以敢言直谏,善理财,为当时所称。
及至武帝崩,昭帝即位,错以年老致仕,还居吴郡。
晁错文言文翻译如下:晁错,字长孺,是吴郡吴地人。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从不懈怠。
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郡文学掾。
后来升任国子博士,又被任命为吴国相。
汉景帝登基后,晁错升任楚国相。
楚王刘戊谋反,晁错请求出兵讨伐,景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刘戊兵败,晁错因功被封侯。
后来又升任齐国相,齐王刘荣谋反,晁错再次请求出兵讨伐,景帝再次同意了他的请求。
刘荣兵败,晁错再次被封侯。
因功被封号为“安世侯”。
景帝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汉武帝。
武帝登基后,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封为丞相。
晁错因敢于直言进谏,擅长理财,被当时的人所称赞。
等到武帝去世,昭帝即位,晁错因年老辞去官职,返回吴郡。
晁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历经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三朝,见证了汉朝的兴衰。
在位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晁错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他的一生充满了忠诚与智慧,却因直言进谏而遭到陷害。
在汉景帝时期,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但他在逆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不懈努力。
最终,晁错在汉武帝时期再次崛起,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晁错的一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的一幅缩影。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不懈努力。
他的忠诚、智慧、勇敢和坚韧,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丰碑上。
《晁错传》原文如下:晁错,颍川人也。
少好学,治《尚书》、《春秋》。
以文学称,事孝文帝。
文帝崩,景帝即位,以错为太子家令。
景帝三年,迁为中大夫。
错说上曰:“今诸侯王自恣,不遵王命,请削其地。
”上从之。
错因请削吴、楚、赵、齐、燕之封地,以备其反。
诸侯王闻之,反,发兵西击京师。
景帝以错为将军,击吴、楚军。
错言于上曰:“臣愿守荥阳,荥阳近梁,梁亦大国,可以守也。
”上曰:“善。
”乃以错为荥阳守。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后景帝崩,武帝即位,以错为丞相。
错说上曰:“臣愿守荥阳,荥阳近梁,梁亦大国,可以守也。
”上曰:“善。
”乃以错为荥阳守。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翻译如下:晁错,颍川人。
自幼好学,研究《尚书》、《春秋》。
因文学成就而闻名,侍奉孝文帝。
孝文帝去世后,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
景帝三年,晁错升为中大夫。
晁错向皇帝进言:“现在诸侯王肆意妄为,不遵守王命,请削减他们的封地。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晁错趁机请求削减吴、楚、赵、齐、燕等诸侯王的封地,以防他们反叛。
诸侯王得知此事后,纷纷起兵向西攻打京城。
景帝任命晁错为将军,率军迎战吴、楚联军。
晁错对皇帝说:“我愿意镇守荥阳,荥阳靠近梁国,梁国也是大国,可以镇守。
”皇帝认为他的建议不错,于是任命晁错为荥阳守将。
晁错镇守荥阳,吴、楚联军不敢西进。
后来景帝去世,武帝登基,任命晁错为丞相。
晁错再次向皇帝进言:“我愿意镇守荥阳,荥阳靠近梁国,梁国也是大国,可以镇守。
”皇帝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晁错为荥阳守将。
晁错镇守荥阳,吴、楚联军不敢西进。
晁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西汉初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的命运却十分坎坷。
在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中,晁错因得罪权贵而被陷害,最终被赐死。
尽管如此,晁错的光辉事迹仍然被后人传颂,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家的典范。
晁错为人刚直,不畏强御,善谋略,有胆识。
初,错为太子家令,时太子有疾,错常侍疾,太子感其恩,遂与错结为布衣之交。
后太子即位,是为景帝,错因太子之故,得为内史,深得景帝信任。
吴楚七国之乱,错以国事为重,屡次上书请景帝征讨叛乱。
景帝初以错言为然,遂发兵讨伐。
然吴楚叛乱,错知其事势紧急,乃上书请景帝罢免丞相窦婴,以亲信之臣代之。
景帝从之,遂以错为丞相。
错为丞相,深得景帝信任,于是错乘机劝景帝削藩。
错言:“诸侯王分土封疆,非汉之制也。
今诸侯王各拥强兵,世世相承,与天子争权。
若不削藩,必生祸乱。
”景帝听信错言,遂下令削藩。
诸侯王闻之,大惊,乃联合起来反叛。
吴王濞为首发,联合楚、赵、齐、胶东、胶西、济南等七国,起兵反汉。
景帝闻变,急召晁错商议对策。
错言:“吴楚七国反叛,皆因陛下削藩所致。
今宜急发兵讨伐,以绝后患。
”景帝从之,遂下令全国讨伐叛乱。
错为讨伐叛乱,日夜操劳,积劳成疾。
景帝闻错病重,乃亲自前往探望。
错见景帝,流涕而言:“臣以死相谏,陛下不听,今吴楚反叛,陛下何不罢免臣,以谢天下?”景帝不听,乃以错为太子太傅。
吴楚叛乱平定后,景帝欲论功行赏。
错言:“臣虽为丞相,然讨伐叛乱,实赖天下豪杰之力。
今宜赏赐有功之臣,以安天下。
”景帝从之,遂封错为列侯。
然景帝疑错有私心,遂削错官职。
错知事已至此,乃上书谢罪。
景帝不听,遂将错下狱。
错在狱中,乃作《感遇赋》以抒怀。
赋中言:“嗟乎,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吾虽蒙冤,亦何惧哉?”错在狱中,景帝欲杀之。
错之母闻之,乃上书请景帝赦免错。
景帝不听,遂将错处死。
错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晁错之死,天下为之惋惜。
然错虽死,其政见仍为后世所推崇。
晁错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然其死,亦警示后人,权势之下,不可轻信他人之言,更不可因一时之失而误国误民。
《史记》载:“晁错为人刚直,不畏强御,有胆识,善谋略。
然其死,亦足以警后世。
”晁错之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之楷模。
晁错,字长君,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颍川(今属河南)人。
少学申、商刑名于雒阳,归,著书数十篇,号《晁错论》。
景帝即位,为内史,以数直谏,迁太子家令。
景帝召问国家之宜,错对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设官置吏,必使治乱之权归于一,故宜置左右内史,监京师,法度严谨,则治乱有常矣。
”帝从其议,以错为内史。
错又上言:“诸侯王自恣,不奉法度,削其地,尊京师。
故请诸侯王分地,置吏,收其租税,以供皇太后、皇后及宗室之用。
令诸侯王不得自专,天下一统。
”帝善其策,乃令错定诸侯王罪状,削其地。
错因言诸侯王反状,请削吴、楚、赵之国。
帝从之,错乃使使告诸侯王削地事。
吴、楚等七国闻之,以为错侵其权,乃联合反叛。
景帝以错为将军,领兵击吴、楚。
错用兵有方,屡破敌军。
吴、楚兵败,景帝欲使错班师,错曰:“兵,国之大事,不可轻动。
今吴、楚反,其势不可轻视,臣请得自将击之。
”帝许之。
错遂领兵击吴、楚,大破其军。
然错因军功,帝封其为颖川侯。
后错以谋反罪被诛,其家僮十人皆伏诛。
帝以错死,召群臣议,皆言:“晁错本非反臣,其死乃误国也。
”帝曰:“吾任错,错自误国耳,岂吾之过乎?”于是改错谥曰“文”。
晁错,忠臣也。
其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言。
景帝之时,诸侯王势大,错以直言进谏,削诸侯地,欲以巩固中央集权。
然错之死,实因谗言所害。
错之忠诚,世人皆知。
虽死,其名声犹在。
错之列传,盖以明其为人也。
错,西汉名臣,忠勇刚直,敢言直谏。
景帝之时,错以直言进谏,削诸侯地,欲以巩固中央集权。
然错之死,实因谗言所害。
错之忠诚,世人皆知。
虽死,其名声犹在。
晁错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其才智过人,敢于担当。
然错之死,亦令人惋惜。
错之列传,盖以明其为人也。
错,西汉名臣,忠勇刚直,敢言直谏。
景帝之时,错以直言进谏,削诸侯地,欲以巩固中央集权。
然错之死,实因谗言所害。
错之忠诚,世人皆知。
虽死,其名声犹在。
晁错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其才智过人,敢于担当。
然错之死,亦令人惋惜。
错之列传,盖以明其为人也。
原文:晁错,字子玉,颍川许人也。
为人刚毅,有节操,好学不倦。
初为太子家令,事太子,谨身以事上。
及太子即位,迁为侍中。
是时,汉兴三十余年,海内一统,百姓安乐,然诸侯王强,地广民众,各有分地,风俗不齐,法度不一。
错上疏言:“诸侯王地广民众,宜令内属,不得专制一国。
今诸侯王有异心,宜先制之,以防其乱。
”译文:晁错,字子玉,颍川许地之人。
他性格刚毅,有节操,勤奋好学,不知疲倦。
起初担任太子家令,负责辅佐太子,严谨自律,尽心尽力地侍奉上级。
等到太子登基为帝,晁错被提升为侍中。
那时,汉朝自建立以来已有三十余年,天下统一,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诸侯王势力强大,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各自拥有封地,风俗各异,法度不统一。
晁错上疏建议:“诸侯王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应当让他们归附中央,不得独自统治一国。
如今诸侯王心中存有异志,应先予以制约,以防其生乱。
”错复上疏曰:“今诸侯王地广民众,骄奢淫逸,不遵法度。
陛下宜令内属,以制其心。
诸侯王不得擅兴兵,以禁非为。
如此,则天下治安,百姓安宁。
”上从其议,下诏诸侯王,令其内属,不得专制一国。
诸侯王虽怨,然不敢违抗。
后错为丞相,益治刑法。
错以法家思想为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正天下。
时匈奴为患,错建议与匈奴和亲,以息边患。
上从其议,匈奴遂与汉和亲。
错又上疏曰:“陛下宜省刑法,薄赋敛,以养百姓。
如此,则天下归心,国家富强。
”上纳其言,省刑法,薄赋敛,百姓称颂。
晁错虽为法家,然其为人正直,关心民生,深得百姓爱戴。
不幸,晁错因政敌诬陷,被汉景帝误杀。
临刑前,晁错仰天长叹:“吾何罪,而为天下笑!”遂绝气而亡。
晁错之死,令天下痛惜,亦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译文:晁错又上疏说:“陛下应减轻刑法,减轻赋税,以养育百姓。
如此,则天下归心,国家富强。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减轻了刑法,减轻了赋税,百姓称赞不已。
晁错虽然主张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但他为人正直,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不幸的是,晁错因为政敌的诬陷,被汉景帝误杀。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指出,在圣王的统治下,百姓之所以能够免于冻馁,并非是因为圣王能够亲自耕种或织布,而是因为圣王能够为百姓开辟财源。
这就好比尧、禹时期遭遇了九年的水灾,汤时期遭遇了七年的旱灾,但国内并没有出现大量的流民和饿殍,原因就在于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的社会状况。
尽管现在国家统一,土地和人口众多,也没有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粮食储备却不如汤、禹时期。
这是因为土地资源还有潜力没有被充分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被充分挖掘,而游手好闲之徒还没有全部回到农业生产中来。
文章指出,百姓生活贫困,就容易产生奸邪行为。
而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富足,不富足的根源在于不从事农业生产。
不从事农业生产,就无法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就会离开乡土,四处流浪。
这样一来,国家即使有坚固的城墙和严厉的法律,也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百姓。
文章认为,珠玉金银等物品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温饱问题,但由于其轻便易藏、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
而粮食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则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不易保存等特点,不如珠玉金银受欢迎。
因此,商人往往通过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等手段获取高额利润,而农民则因为粮食价格低廉、销售困难而生活困苦。
文章指出,法律轻视商人,而尊重农民,但实际上商人已经变得富贵,而农民却已经贫贱。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文章认为,当前的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而要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价格。
提高粮食价格的方法是让百姓将粮食卖给国家,国家给予百姓爵位或其他奖励。
这样一来,百姓就会愿意种植粮食,而国家也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情况。
文章还指出,现在的法令虽然规定了民间能够输送一匹战马的,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因此,文章建议将输送粮食的数量与免除兵役的数量挂钩,以鼓励百姓将粮食输送到边塞。
《晁错论》涉及的文言知识一、一词多义1.间:(1)错常数请间言事《晁错》单独(2)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机会(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抄小路(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夹杂(5)又间令吴广《陈涉世家》悄悄地,暗地里(6)又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偶尔(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2.数(1)吴王为反数十年《晁错》几(2)错常数请间言事《晁错》多次,屡次(3)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数目(4)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伦》法则、规律(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命运(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点数、计算3.治(1)天下无治《尚书》者《晁错》研究(2)治国无法则乱《察今》治理(3)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医治(4)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天伦》太平、安定(5)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惩处、处置4.疾(1)诸侯皆喧哗疾晁错《晁错》痛恨(2)君有疾在腠里《扁鹊见蔡桓公》病(3)寒暑未薄而疾《天伦》患病(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痛心(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猛烈二、词类活用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以为……奇意动用法)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别疏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使动用法)外为诸侯报仇(对外名词做状语)错乃穿两门南出(向南名词做状语)三、古今异义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因上便宜事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今义:方便合适四、通假字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雒:同“洛”,洛阳)由此与错有卻(卻:同“郤”)吴楚罢不(不:通“否”)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卒:通“猝”)五、重要虚词——“于”“与”于:(一)介词。
文言晁错
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4.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6.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5分)
试卷第1页,总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3.D4.B5.C
6.①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使他们的亲人之情疏离,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②计划刚刚/才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在古文中“怨”仇视、怀恨;“恨”不表示仇视、怀恨。
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
4.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内史”是官职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D。
“迁为御史大夫”是有关官职的升迁,故排除C。
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晁错并没有最终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反而因此祸及自身。
最终因此而死。
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
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
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
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
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
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
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使他们的亲人之情疏离,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
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
”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
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张广祥编此试题平息叛乱。
”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
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
回到京城见皇上。
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
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
”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
计划刚刚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
我也感到遗憾了!
答案第1页,总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