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525.46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

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

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

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即表现的形象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既有再现因素,又有表现因素。“似与不似之间”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画的一种造型观。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深受“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画家很早便认识到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早在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迁想妙得”的主张,唐代张璪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并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中国画家承认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画家的主观作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绘画到了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写意方法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中国画的“写意”并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像和意念,而是一个画家对时代、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深邃体察的意向性整合,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情感借助于客观物象和笔墨表达出来,立意为象。因此,它不同于具象的模拟和抽象的不似,而主要通过形象,并超越形象之外,表达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重视人的精神的真实性、写意性。中国画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一句话,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即是“写神”、“写情”、“写心”。状物即是为了“寄情”。它既是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一种艺术观念。即使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也只是表现形式和方法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也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意向性。在当今中国画创作中,不少作品虽然是精心绘制,却忽略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超以象外”、“传神写意”是中国绘画主要的艺术特征,把握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二、线条造型笔墨趣味

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它特定的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绘画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它的物质材料则是毛笔、水墨、宣纸,这种特殊的工具材料与特定的表现手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说西方绘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体现“线条造型”、“笔墨趣味”是构成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清代画家恽南田提出:“有笔有墨谓之画”。在传统中国画中有无笔墨,已成为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画中以线塑造物象,是中国绘画与其他绘画显著不同的艺术特点。从理论上讲,线就客观物象本身而言是不存在的,它在人的视觉中只是物体的轮廓和明暗的棱角结构。而中国画家把这种形象边界视觉感觉不同的“线”,通过画家对物象的认识、提炼、概括,构成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对象的形态、神势、结构、空间感和质感等媒介的一种符号,在视觉上让人感到比形象本身的色调、体、面更具有鲜明性、抽象性,从而构成中国绘画的线条造型体系和画家抒情达意塑造形象的手段。

线在中国画中的应用比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更加淋漓尽致。虽然在西方有些画家创作中也有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情感的,但他们侧重于表现形象的体积、结构、质感、量感,从属于表现具体对象、具体内容。而线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已成为画家表达意念、思想、情感的手段。中国写意画的出现,则把笔墨提到更高的层次,即表现人的品格,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唐代张彦远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就是以形写神之意。两者本于立意,最终“归乎于用笔”,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正如我国著名画家吕风子先生所说:“在艺术的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和笔力始终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中国画讲求笔墨,其表达方式依赖于中国书法的笔法,讲

究一个“力”字,诸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绵里藏针、金铁烟云、如锥画沙,等等,皆要求用笔有力。在线的形态上,有的庄重典雅,注重骨气神韵的表现;有的洒脱飘逸,给人以活泼、轻松的情趣;有的刚健挺拔,体现出豪放、阳刚之美;有的浑厚苍劲,线条沉着稳重,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古拙,蕴含斑斓的金石之美;有的质朴天真,无人工雕琢,自然流露;有的遒劲流畅,如烟云舒卷,龙蛇出没,给人以律动之美。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明确指出:“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渗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历代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我国元明时期,文人画家很讲究用墨,以墨为彩,墨分五彩,追求“元气淋漓障犹湿”之意韵。意韵即墨韵,墨韵离不开水韵。墨通过水解、渗化、皴擦、积破等方法达到浓淡、干湿、苍润的无穷变化。但这些墨法归根到底还是要“归乎用笔”。“笔为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两者如同骨骼和肌肉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笔法、墨气应浑然天成。所以注重线条造型,强调笔墨趣味,体现自由的写意精神,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今中国画坛一些画家为画而画,技法上玩弄雕虫小技,重于制作,轻于意蕴,画面大而空洞,没有生机,失去了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缺乏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文化内涵,对中国画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构图灵活空白妙用

“构图”,即“章法”、“布局”、“经营位置”,指形象符号对空间占有的状况。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为了表现出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境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需要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将形象符号构成具有说服力及艺术美的整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由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同,对事物的认识方式也不同,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如:西方绘画在创作中多用静止的眼光分析问题。在

画面构成形式中常用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个视平线。而中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