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7.61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美术史作品鉴赏一、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灿烂的美术传统,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品,在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美术作品不仅在艺术技法上具备精湛的表现力,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文将结合我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二、唐代丹青1. 作品名称:《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它描绘了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赞颂洛神的故事。
这幅作品以唐代山水画为主,富有诗意的笔墨表现出了古代女性的风采和气质。
2. 作品名称:《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唐代女画家周昉的代表作之一,她婉约含蓄而又洒脱大气的画风,展示了唐代女性的高雅与风韵。
此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个性,更在当时的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宋元绝妙1. 作品名称:《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精湛的写实技法描绘了宋代都市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风貌与社会风尚。
通过这幅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前的繁华与生活场景。
2. 作品名称:《献寿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献寿图》以典雅清丽的风格,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发挥到了极致。
画面上的灵动笔墨,勾勒出了人物的生动形态和优美动态,展现了我国绘画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情趣。
四、明清艺术呈现1. 作品名称:《富春山居图》明代艺术家文征明的《富春山居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技巧,表现了富春山水的清幽和恬静。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艺上有着极高的水准,更体现了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调与内心世界。
2. 作品名称:《居山图》四大家之首的文人画家董其昌的《居山图》以饱满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自然山水的宏伟气势和绵延曲折的线条美感。
此作品凝聚着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的精微心得,展示了明代绘画的高度成就与艺术风貌。
五、现代精品绘画1. 作品名称:《白菊图》著名花鸟画家徐悲鸿的《白菊图》以恢宏大气的笔墨和细腻入微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白菊风姿的优雅与华贵。
68幅著名书画赏析1、王原祁《卢鸿草堂⼗志图(之⼀)》【赏析】此图借《草堂⼗志图》之名,以泼墨设⾊⽽成,运以诸家笔意。
卢鸿为唐代隐⼠、⽂⼈,擅书法、绘画,曾作《草堂⼗志图》描写其隐居之处的⼭林景物。
王原祁的《卢鸿草堂⼗志图》以唐宋各家笔意拟之,图中峰峦浑厚,林⽊苍厚,笔墨细密严实,松秀浑然,柔中带刚。
2、陈逸飞《弦乐四重奏》【赏析】细致的⼈物造型充满雕塑感,精密的构图与柔和的线条把四名乐⼿⼿连琴,琴连⼿,互相连系,增添了视觉上的和谐感。
熟练的灯光处理把光线聚焦在⼈的脸孔上,营造出庄重⾼贵的⽓氛。
画作不只是把题材画得写实,更具有内涵精神的深度,焦点尖锐,形神兼备。
3、陆抑⾮《苍兰》【赏析】此作虽⼯笔重彩但仍富于秀丽⽂儒的⽓息。
画中⽣动⾃然的穿插、精致⽽灵动的线条、艳丽⽽⾼雅的⾊彩、法度严密⼜不失性情的造型,“清绝秀巧,⽣意盎然”。
墨⽯因构图需要⽽塑造,不仅稳定了画⾯,也更衬托出苍兰优美的倩影。
4、林风眠《秋岚》【赏析】画⾥层峰迭障,秀丽宜⼈,满⼭的树⽊晕染了红、黄、蓝⾊彩学三原⾊,富丽万千,粉墙黛⽡的屋舍,形成⿊⽩对⽐。
⼭岚轻轻飘过林端、群峰之间,敷施⽩粉使透明感、光线⽴现,有⼀种云⽓蒸腾的空灵。
整幅画作意境幽缈,秋季才有的丰实华美,林风眠对美好景物的绮想彷佛跃然纸上。
5、黄胄《驯马图》【赏析】黄胄⼀⽣以新疆少数民族风情为创作主题,少数民族⼈民群众的朴实⽽鲜明的形象是他艺术创作的主⾓,⽽驴、马、狗等动物形象则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
本幅《驯马图》就是这样充分地体现出了黄胄⾃⾝的创作特征。
2011年5⽉22⽇,中国嘉德春拍夜场《⼤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国际饭店开拍。
当晚8点12分,这幅黄胄《驯马图》从380万起拍,以5250万的落槌价被3113号买家收⼊囊中。
6、陆俨少《⽇出天开⼭川映辉》【赏析】陆俨少画重章法,长于⽤线勾云划⽔,常⽤⽩云笔勾勒层峦叠嶂,尤⽤墨块压挤留⽩为云为⽔,烟雾起伏画⾯之上,别具特⾊。
如何鉴赏中国画?四个步骤让你学会中国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是最能代表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与其他中国画有着不同的特点,它把自然物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表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在一起的艺术境界。
在传统国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它们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审美追求、形式语言等特性,而且代表了绘画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大自然有机融合一起的美感所在。
在鉴赏中国画时要有四个步骤,要认真分析画作:整体把握对象、结构与笔墨表现(线条、墨色)。
一、整体把握对象首先要对画面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通过画面中的形象、色彩、皴法等去认识它。
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可以从画面中人物形象、树木花卉、动物等方面去分析画面中是否合理以及是否符合常理。
其次要注意画面中人物关系和与环境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可以从画作中表现出的动态关系、虚实关系等进行分析研判。
比如人物在一幅画里是怎样一个状态,又有怎样一种神态来反映出一个真实可信者,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如何做到动静结合等诸多方面去考量。
1、形象的认识形象是一个画家在创作中的灵魂,通过形象可以反映画家对事物的观察,比如:景物、山川形势、人物活动、动物形象等。
形象可以反映画家的绘画功底和思想境界,通过它们可以看出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和艺术的想象力。
还可以通过画家在创作时的语言,画面中的笔墨结构以及构图结构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和见解。
2、色彩的认识中国画的色彩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根据题材的不同,画面中的色彩也有一定的差别,表现手法也不同。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中国画的色彩可以分为浓淡干湿法。
其代表画家有齐白石在《大写意花鸟》(一作《花鸟图》)中就画过两只大白菜和荷叶,表现手法较为典型。
再如董其昌在《万松石图》(一作《松岩幽兰》)笔下也有类似色彩表现。
再如林散之先生以山水为题写了一篇《林泉小记》,通过画面中的不同画面和景物来表现他所喜爱的山水美景和风景。
国内外美术作品鉴赏一、中国古代美术作品1.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幅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北京)的繁华景象,通过细腻的笔墨和精确的构图,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场景。
从画中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繁忙的市集、悠闲的贵族、喜庆的婚礼等各种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2. 《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明代画家徐渭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南方山水的壮丽景色。
这幅作品共分为十二幅,描绘了中国南方的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景观,同时融入了人物、建筑等元素,使整幅画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透视表现,徐渭成功地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二、国外美术作品1. 《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绘画之一。
这幅作品以女性形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柔和的色彩层次,展现了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画中的女性微笑着,似乎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情感,使观者不禁陷入思考和遐想。
2. 《星空》《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独特感知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这幅作品以浓重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描绘了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梵高通过独特的画风和热情洋溢的色彩,将自然界中的美与内心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观者对自然的壮丽和人类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结语以上所述仅是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简单介绍,每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欣赏和鉴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
美术作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和品味。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的力量。
艺术鉴赏: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可以被视为艺术的瑰宝。
这些作品融合了中国文化、哲学与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
1.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的杰作,描绘了一幅细致入微、生动活泼的宋代社会景象。
这幅长卷展示了北方都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景象,包括市井生活、农田耕作以及清明节时人们祭扫墓地等场景。
通过绘画技法巧妙地表现出深远的历史感和社会背景。
2. 《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南宋时期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巨幅纸本重质设色手卷。
这幅画采用线条简约而富有节奏感,以湖南东外桥为起点,绘制了长江沿岸的山水景观。
通过技法高超的构图、明暗对比和精湛的画工,王希孟成功地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自然风光。
3. 《千年古都洛阳城》《千年古都洛阳城》是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巨型水墨长卷。
作品展示了唐代盛世时期的洛阳城市面貌,描绘了城墙、街道、宫殿等建筑物及人们生活场景。
郎世宁以精湛的写实技巧和逼真细腻的笔触将这座历史名城重现于纸上。
4. 《四美图》《四美图》是明朝画家仇英创作的名画之一,以描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称的“四美”为主题,包括贵妇人物、鸟雀花卉、田园牧歌以及佛教神像等元素。
这幅画借助寓意深厚而精美华丽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细致的自然描摹展现了仇英独特的艺术风格。
5. 《红楼梦图》《红楼梦图》是清代画家阮玉创作的长幅手卷,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为灵感来源。
画中描绘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形象生动、情感丰富。
阮玉通过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互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提到的作品仅是中国绘画史上众多经典之一。
这些作品在绘画技法、审美观念和历史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并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它们不仅是美术史上的瑰宝,更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画赏析从哪几个方面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史上,国画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人们喜爱。
要想深入了解国画,除了欣赏作品外,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赏析。
本文将从主题、画法、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国画的赏析。
首先,国画的主题是赏析国画作品的重要方面之一。
国画的主题多样,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自然风景、人物肖像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国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国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国画还以自然风景为主题,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同时,国画还以人物肖像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民间人物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因此,要想深入了解国画作品,就需要对其主题进行深入的赏析和理解。
其次,国画的画法是赏析国画作品的关键之一。
国画的画法主要包括笔墨、构图、用色等多个方面。
其中,笔墨是国画的核心技法之一。
国画通过对笔墨的运用,展现了中国画家的艺术功力和审美情趣。
国画的笔墨运用讲究用笔自由、用墨浓淡、运笔有力,通过对线条、纹理等的处理,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国画的构图也是其画法的重要方面之一。
国画通过对构图的处理,展现了中国画家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国画的构图讲究画面的整体布局和结构,通过对形式、比例、对比等的处理,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国画的用色也是其画法的重要方面之一。
国画通过对用色的处理,展现了中国画家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
国画的用色讲究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等,通过对色调、色彩的处理,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要想深入了解国画作品,就需要对其画法进行深入的赏析和理解。
再次,国画的表现手法是赏析国画作品的重要方面之一。
国画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意、工笔、泼墨等多个方面。
其中,写意是国画的核心表现手法之一。
中国画的鉴赏方法及感悟
鉴赏中国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中国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式。
了解其发展历程、流派和画家的风格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中国画作品。
2. 观察画作的构图和形式美:中国画通常注重意境和表达主题,其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运行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观察画作的整体布局、线条的变化和用色方式,能够体察到画家的构思和表现技巧。
3. 研究作品的题材和意义:中国画常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这些题材通常寓意深远、意境高远。
通过了解画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品味画家的个人风格和特点:每位中国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比较和研究不同画家的作品,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潜力。
感悟: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通过鉴赏中国画,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中国画作品
常常流露出一种含蓄内敛、意境高远的特点,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内心上的沉思。
中国画所展现的自然山水的壮丽、花鸟的灵动、人物的情感和历史故事的沧桑,都深深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
通过鉴赏中国画,我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体验其中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文化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欣赏与鉴赏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绘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与特点,并提供一些欣赏和鉴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学价值。
什么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以墨、笔和纸为主要工具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形态和空间的表现手法,传达艺术家在审美和思想上的独特见解。
中国传统绘画通常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仕女画等几个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但都以表现和体现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为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它通过精巧的构图、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和灵动的线条勾勒,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融合在一起。
传统绘画强调观察和感知自然的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敬畏之情。
运用毛笔与墨汁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独特特点是运用毛笔和墨汁进行作画。
毛笔可以灵活控制线条的粗细和变化,而墨汁则通过深浅的渲染产生了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
毛笔与墨汁的运用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运用写意和留白的技巧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意境和感悟,而非完全逼真地描绘物象。
因此,它通常采用写意的手法,强调意境的表达,尤其在山水画中更加明显。
同时,传统绘画还注重留白的运用,让观者通过留白部分来联想、补全画面,增强了观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性。
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与技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要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绘画,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 often reflect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等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绘画所表达的意境与含义。
绘画艺术欣赏课感想
姓名:陈奎儒
学号:ZY1615105 刚来到北航的时候,看到发下来的北航研究生培养计划上有写必须选一门人文素养课,我就觉得这个体制很好,毕竟研究生时候都是“术业有专攻”的时候,我们选的课大部分都是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精的专业课。
开设一门人文素养课可以是我们的课程生活更丰富,缓解了我们繁杂课程循环中的枯燥。
开始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选课的时候才明白问题大了去了。
全校那么多人同时来抢这几个为数不多的人文课真是太恐怖了,当我挤进选课系统时,第一眼看到这个《绘画艺术欣赏》还空着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就选上了,想着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看画作,讲解一下内涵还是挺不错,挺雅致,挺舒服的。
对于这个《绘画艺术欣赏》我开始以为老师会讲的很全面,比如会讲中西方的画作,世界名画(一直想听这个,想让老师具体讲讲为什么这些画有这么高的价值)。
结果被告知说这门课原来叫《中国古代绘画鉴赏》。
一开始我认为比起中国画,我更偏向与西方的油画,因为西方油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塑性,常运用焦点透视以面塑性,油画颜料具有较强的遮盖力,色彩丰富,能充分的表现物体色彩变化,极富有真实感。
他们对于那种光与影的把握得很巧妙,整幅画活灵活现的。
我记得小时候看到《蒙娜丽萨的微笑》这副画时。
我觉得画里的人的微笑似有似无,好像会动一样。
他们对于实际生活的写
实描绘的很到位,栩栩如生。
作为对比,我国传统的画作多注重写意,主张的是“意大于形”。
由于我对绘画认识的较少,欣赏水平有限,一直不能领略其中奥妙,所以跟喜欢那种西方的那种写实风格,仅仅享受它们带给我的视觉冲击。
我还记得老师在第一次课上放了一幅人物画,放之前还说我知道你们看了之前肯定会笑的,确实我也这么做了。
因为画中的人物很抽象,只是一个模糊的外形,没有五官只是一个身体臃肿,姿势好笑的胖子罢了。
完全get不到哪里有传统的艺术气息。
但是,随着这个课的开展,老师的讲解,我对中国古代绘画逐渐有所改观。
我觉得李佳老师讲课很有特点,在每节课之间放了很多《国宝档案》的视频。
通过这些视频,老师可以更直观的向我们战士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曲折历史。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讲阎立本的《步辇图》。
这幅画讲述的是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遣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这幅画就是表现得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李世民时的场景。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然后又讲述了这幅画在后世辗转的曲折心酸历史,最终藏于故宫博物院。
我开始一直认为这些视频,不仅仅是提升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的一个最好的缅怀——因为国力的衰微,中国曾经被西方列强侵略,欺负,国家和国人的尊严都难以保全,更别提我们的艺术珍品。
当然,那是我们国家受到的欺辱,国民尊严受到的践踏,我们只能从历史资料中得到相关的介绍,而饱经沧桑的各个国宝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惨痛历史的最直接的见证者。
它们好一点的在战乱中经过多人的保护,幸存了下来,现在可以挂在故宫等博物馆供华夏后世子孙长久的鉴赏;差一点的,被外国侵略者抢到了国外,经过多次的转手,拍卖,有的可能被中国人获得,回归祖国,有的仍然在海外流浪,或被私人搜藏,不见光明,或进入西方的博物馆,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了;运气更差的,也是让我们后世子孙最痛心的就是在战乱中被毁掉了,有的还能够留下一两副临摹的副本,给后世留下记忆,有的只能永远的在文字中向我们述说他们的哀怨。
但是李佳老师的观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虽然有些画,有些艺术品被别的国家抢走,所幸的是他们依然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是能够亲自去看到这些画就足够了。
”我感觉老师对于画作,对于艺术的态度早已超越了国家,超越了种族,抛弃了狭隘的个人主义情怀,令人十分敬佩。
这么几节课以来,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欣赏中国画要注重它所能表现得意境,体现作者当时的内心活动。
我印象颇深的是那幅李唐所画的《采薇图》。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与金相持,且南宋渐入颓势,很多人都纷纷投降与金人以求升官发财,荣华富贵一生。
凭他的声望,他本可以在金国衣食无忧,就连创作条件也优于内忧外患的宋朝,但
是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宋朝。
《采薇图》是李唐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借古讽今表彰精忠爱国保持气节的人,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南宋臣子。
这幅画表现力大画家李唐的爱国情结,令人钦佩。
《绘画艺术欣赏》这门课是一门内容丰富,不乏趣味的一门课程。
它不仅仅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优秀的古代画作,而且教会我们从哪些角度去欣赏作者的绘画技巧,以及从更深的角度去窥探画师本人的风格与品质。
这给了我们在繁荣枯燥的科研生活一丝艺术的滋养,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了一丝慰藉。
在这个课堂上我感觉很高兴,至此对于课上辛苦授课的老师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