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实验法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一章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体系1.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概念;理论的基础:即哲学原理(西方和我国)与具体科学原理。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概念;核心内容。
3.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按目的划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依时序划分(横剖研究、纵贯研究);按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划分(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的各项工作。
5.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伦理道德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第二章前期工作1.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理论意义、实际价值和可行性。
2.概念、命题、假设的提出:概念(定义及其类型);变量(定义、类型、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命题和假设(定义和内容)。
3.探索性研究:概念;作用;方法。
4.制订社会调查研究的总体方案:内容;应注意的问题;可行性研究。
第三章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1.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定义;过程(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界定: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选择测量指标:方法;编制综合指标)。
2确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的概念(定义、要件、条件);测量层次(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的概念及其关系;选择方法)。
3.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信度及其检验(概念;再测法、复本法和分半法);效度(概念;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信度和效度(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因素)。
第四章抽样1.抽样概述:抽样的概念;基本术语(总体;样本;抽样元素;抽样单位;抽样框;2.参数值;统计值;抽样误差);抽样的作用;抽样的类型;抽样的程序。
3.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4.样本规模:选择样本规模需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文献法1.文献:概念;特性;类型;当今特点。
2.文献法:概念;特点;步骤。
3.文献搜集:基本要求;检索文献的方法(人工和机器检索);搜集文献的主要途径和一般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复习要点导 论1.社会调查研究概念: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
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一,专门性。
第二,系统性。
第三,客观性。
第四,实证性。
第五,针对性。
3.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主要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具体对象,主要是个人、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阶级和阶层、民族、社区、社会产物等。
导论还讲了社会调查的目的和作用以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进程,对它们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性内容,也应有所了解。
第一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体系1.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社会调查研究是一个由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等。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基础:基本理论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
这些基本理论贯穿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全过程之中。
它们的基础有二,即哲学原理和具体科学原理。
哲学原理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社会调查研究予以指导,决定着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向。
国外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曾先后出现了以人本主义、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两种类型。
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即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充分吸收人本主义、实证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哲学理论基础。
3.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这里指认识方法之外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包括: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九章教育方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教育方法第三节德育方法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一、启发式与注入式(一)启发式1.基本含义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更多的是一位“引”师,引导学生去思考。
第二,在学生观上,学生是有待唤醒的独立个体。
第三,在教学效果上,居发式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能力。
(二)注入式1.基本含义注入式就是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传递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以听讲、记忆为主,“注入”是形象的比喻,比喻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就像一个注入容器的过程,学生是一个被接受的容器。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二,在学生观上,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客体。
第三,在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注入式方法没有协调处理好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教和学等关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活动变成单向的灌输,在某种意义上,算不得真正完成了教育过程。
二、接受式与发现式(一)接受式1.基本含义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为主,以理解、掌握等思维活动为主。
接受学习理论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主要思想第一,教师观上,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辅助者。
第二,学生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三,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接受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
(二)发现式1.基本含义发现式教学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自身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发现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布鲁纳,发现式教育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
2.主要思想第一,学生观上,学生是一个主动发现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数学高一第九章统计知识点数学高一第九章统计知识点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数据变得至关重要。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第九章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读等几个方面介绍数学高一第九章的统计知识点。
一、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的第一步,它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到后续统计分析的结果。
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个体或事件的特征和行为进行数据收集,适用于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例如,通过观察天气状况记录每天的气温变化。
实验法是通过人为创造特定条件来收集数据,控制变量并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例如,进行化学实验时,我们可以调整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物浓度以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调查法是通过对个体或群体进行询问、填写问卷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喜好程度。
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方便后续的统计分析。
数据的整理主要包括数据的归纳、整齐和计算等步骤。
数据的归纳是将大量数据进行归纳汇总,例如,将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整理成频数表或频率分布表。
数据的整齐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例如,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数据的计算是对数据进行数值计算,例如,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四分位数等。
三、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结论。
中心趋势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指标,常用的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平均数是将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总体水平。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并取中间值,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中间水平。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高峰值。
离散程度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常用的有离差、方差和标准差等。
第九章实验性研究第一节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及分类一、实验性研究的特点二、实验性研究的分类第二节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一、处理因素二.受试对象三.实验效应第三节实验设计的原则一、对照原则二、重复原则三、随机原则四、齐同原则五、盲法原则第四节实验性研究优缺点一、优点二、缺点第五节临床试验一、临床试验的类型二、临床试验注意第九章实验性研究学习目标说出实验性研究的概念与特征;阐述实验设计的要素与原则;简述实验性研究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能对某一新药或新疗法效果评价作出研究设计。
案例:关于Goldberger糙皮病的研究。
糙皮病于1735年在西班牙首先发现,之后在意大利、法国、美国等相继发生。
开始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传染病,也有认为是遗传病。
Goldberger认为不可能是传染病。
他在发病多的孤儿院内作了细致的现场调查后发现6~12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而该组儿童每日主食以玉米为主,一周只吃一次肉,故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缺乏肉类、蛋、奶等动物食品所致。
问题:怎样通过实验性研究说明该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缺乏肉类、蛋、奶等动物食品所致?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是将一组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两种或多种处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人为地给予或控制某因素,而对照组不给予该因素或给予安慰剂,然后观察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效应(或结果)。
如添加赖氨酸促进生长发育的实验研究,将随机抽取的若干小学三年级学生随机分配到甲乙两组,甲组课间餐中添加赖氨酸,乙组仅给予正常课间餐,追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身高、体重增长情况。
实验设计是关于实验研究的计划、方案的制定。
良好的设计是顺利进行实验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的先决条件,也是使实验研究获得预期结果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及分类一、实验性研究的特点1.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
如上例,赖氨酸的添加是人为设置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或不接受这种处理。
2.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或水平是由随机分配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