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作者:赵亚夫;郭艳芬来源:外国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06-1-23 11:06:40 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面对公众提出的诸多争议性问题,美国教育界和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士又对《标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最终于1996年公布了《标准》的修订本。

一、研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由来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向来比较自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州和地方政府在课程的设置和处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确保了州和地方的权力,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历史教育有时会出现因地而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比如,有关美国内战的问题,南方各州和北方各州的学校就可能因历史因素而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共享美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学生而言,这不利于他们得出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从而削弱了他们同为“美国公民”的身份认同。

除了教育体制的客观障碍之外,20世纪后半期社会史等新史学的兴起,成为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新史学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主张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审视历史,将史学研究从体现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外交领域,扩展到平民百姓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来,从反映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历史事件,扩大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上来。新史学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张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人口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从而使史学研究方法得以丰富更新。就在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历史教育却仍在原地踏步,继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不满,历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历史教育的滞后,不均衡、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最终引起了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重视,从而促成了“确保美国所有学生都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的改革。

1989年8月,在弗吉尼亚举行的会议上,布什总统与各州州长首次想到并提议由联邦政府出面,研制全国性的教育目标,对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 1990年,布什总统提出“需要给有教养的公民研制一份新的标准,我们的国民必须跟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信息灵通、有良好的教养、能干、善于发明创造”。“只有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复兴大业,美国才能迎接这种挑战。”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到2000年,读完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美国学生必须有能力挑战如下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与地理,而且美国的各所学校都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极好地运用他们的头脑,从而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终身学习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做好准备。”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综合性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呼吁:应该研制以上五门学科的“世界水平”的标准,并研制“美国成就测试”,以评价该目标的发展情况。这两个提议均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

1992年10月,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宣称自己有义务去“设定世界水平的标准(尤其

指出要包括历史科),研制有意义的国家评价体系……以增进预期成效,给学校提供促进学生成就的刺激因素与结构”。

1994年3月,美国国会两院最终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研制国家课程标准成为正式立法。克林顿总统宣告:“这项立法的最终通过使我们向那一天又迈进了一步——那一天,我们可以跟美国的所有父母保证:他们的孩子正在接受世界级标准的教育。”

正是在两党和两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应运而生。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分为两大部分: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的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学生的美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课程标准。尽管二者多少带有些“综合”(前者)和“分科”(后者)的味道,但从内容标准处理上看,它们无疑都是以历史为主干、糅合了其他社会学科知识的“大历史教育”。

两部分的第一章都是该年级段历史标准的概述,阐明了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标准的定义、研制标准的基本准则、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整合性标准、标准的相关问题和三个政策性问题。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和内容组织原则,甚至于一些操作细节。

第二、三章分别阐述历史思维能力和课程内容标准,二者又是一种映照关系。

概括其文本的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与课程内容的差别,幼儿园至4年级和5-12年级采用了不同的组织方式。前者用主题来组织,后者则从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期。

幼儿园至4年级的历史共分为四个主题、八条标准。主题1,现在和很久以前各种家庭与社区中人们的共同生活与工作;主题2,学生所在州或地区的历史;主题3,美国的历史:民主制原则与价值观,以及多种文化中对其文化、经济与政治遗产做出贡献的人们;主题4,世界各地多种文化中人们的历史。尽管这种结构也是按照“由近及远”的模式来构建学习内容的,但这些主题要比传统上幼儿园至4年级的“环境扩展”课程模式更广更深,因为它囊括了各个年级对国家与世界的学习,并把古代与近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的学习点放了进去。

5-12年级是学习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内容。但标准研制小组也一再强调,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分期只是历史学家的一种创造性的知识建构。“他们试图给本来不间断却毫无条理的历史进程加以某种顺序,好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和归纳。”

标准把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分为10个时期、9个时期(注:即美国历史:三个世界的交汇、殖民地化与殖民地、革命与新国家、扩张与改革、内战与战后重建、美国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美国的出现、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当代美国;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的起源、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古典传统、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革命的时代、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1945年以来的20世纪:机遇与挑战。)。各时期之间虽有某种程度的交叉,但总体上它们把人类历史处

理成了一个延续不断的历程(注:李稚勇在“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论析”一文中,概括为“由近而远”、“循序渐进”两个原则,学习内容螺旋上升。)。

第二,两个大的学段的第二章着重解释历史学习能力方面的标准。对于有助于历史学科发展的思维能力,这里列出了五种,即: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如果问这份标准对我们启发最大的地方在哪里,无疑就是这里。它不仅清晰地表述了这五种能力的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说明白了这五种能力的学习本质。

第三,内容标准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文本结构完整,利于教师自我研发课程。

第四,视野开阔,合理吸纳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在知识内容处理及性质阐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比如对多元文化、全球视角的世界史的关注与强调。

三、这份历史课程标准值得关注的三个特点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新颖,内容极其丰富,非本文所能详尽。笔者仅就对我国历史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较大启发的要点说些个人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讨论。

1.强调历史课程在公民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公民素质。在此过程中,人文学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更以其独特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究各类问题的机会。

然而,美国学校的历史课在30年前普遍存在问题,一是人们几乎一致评价的“死记硬背、死板僵化、无趣无用”;二是课程开得过多、过滥,教师的专业资质普遍不高。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界就历史课程的学科特质与课程理念进行改革的动因之一。经过近20年不懈的探索与研究,学校历史教育发生了变化。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课程也相应地加强了。在80年代,课程设计者就反复强调,历史是社会科学中最具有价值的课程。它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解释自身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有益于发展学生理解人类文化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现代人格;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健全个性发展;可以达到认识、理解、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进而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注:陈其在“美国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对此也强调了三点:参政意识;有助于个体发展;纯粹的历史思考没有意义,只有把它与当代问题和伦理道德思考结合起来思考才有价值。)。

美国公众和教育家一样,认为历史可以而且应该对公民教育的广泛目标做出直接的贡献。认为由大量负责任的学校和课堂实践所支持的历史知识,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忠诚感,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历史背景,了解、欣赏和理解为了“形成这个伟大的、强有力的国家”人们的奋斗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据此,《标准》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历史知识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社会就不能分享如下共同记忆:我们曾经在哪儿;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历史上哪些决定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标准》总结说:一旦缺乏这种集体记忆,人们就会陷入政治遗失症,甚至不能理解报纸上发表的新闻和披露的问题,不能听懂一场演讲在说什么,不能和别人谈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同样,

“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历史研究,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无法有效地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无法履行美国的民主制理念”。因此,历史学习不仅能够增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历史学习内化那些有助于捍卫美国民主传统的重要价值观。

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深度和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各种情况所做的调整;展示了很多由于错误类推或忽视历史教训而导致的沉痛代价。学生从中知道忽视过去可能会使我们成为过去的囚徒,认清历史教训的滥用,并考虑这种滥用的可能性后果,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并对人类事务中的偶然性和不合逻辑性做好准备。在面临难题时,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后果,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根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及承担世界责任的能力。尤其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欣赏世界上的各种人群和各种文化,而且能够欣赏到他们共通的人性和共同的难题。学生会习惯于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在研究他人与其他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学生逐渐能够批判地考察其他价值观体系,理解全人类的抱负。最重要的是,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宽容、欣赏和尊敬的态度,这些都是在一个日趋多元化而又相互依赖的社会获得良好发展所需要的。

历史学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国家的公民”,也有助于“个体”身份的形成。历史是个体认同的关键。“它有助于自身定位,明了个人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以及个人与全体人类的联系。”“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的根,不知道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他就丧失了完整的自身意识以及共享社区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是个人全面发展与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形成所依赖的基点。”

综上所述,在价值观、智慧、能力及个体意识的养成方面,历史学科成就了公民教育中最为深刻且重要的部分(注:比如“美国历史标准”部分:“历史理解能力”第9自然段;“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第7自然段;“历史研究能力”第5自然段;“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第2自然段等。)。我们过去强调历史学习的借鉴与预见功能,这无疑也是公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何种智慧以及采取怎样的理智行为,就不再说得清楚了。即使是在价值观与态度目标的表述方面,因为缺少鲜明的历史“学科性”与透彻的专业表述,不免让人有标语之感。至于本学科与公民教育密切相关的人文性、多元性、整合性特征,过去几乎不说,现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没有说”不等于我们不知道,“说了”也不等于就做得到。但是,若严肃地讨论学术问题的话,站在学科的角度把公民教育的内容与实质说清楚,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作为国家的课程标准,必须首先具有明白的学科教育理念,否则就不明白应该怎样去行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标准》以历史理解能力为核心整合历史思维能力。从“应该知道的内容”到“应该能

够做到的事情,以证明他们的理解能力及有效运用学识的能力”。

对于历史理解能力,标准围绕人类活动的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社会史,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的理解;通过政治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的政治活动,理解当地社区、州、国家和世界的政治发展历程;通过科学与技术史,学生能够了解科技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经济史,学生能够欣赏经济因素发挥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文化史,学生能够了解各种观念、信仰与价值观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的这五个方面,都必须把它们放在历史的时间背景和地理的空间背景当中。

我们注意到,这些宽泛的标准传达了一种重要的学科理念:历史既不是一部“精英人物”的活动史,也不是一系列史实的简单记忆。活生生的历史应该包括平民大众的真实生活、渴望、奋斗、成就和失败,也包括食品生产、运输、医疗等主题,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音乐等领域的重要观念和价值观。总之,历史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标准》强调,真正的历史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历史学习“通常没有一个惟一正确的‘最后故事’存在。没有任何人或团体有权力提供一个‘正确答案’要人们无条件地接受”。所以历史学习应该让学生参与历史思维过程: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带有明确目的去考察各类历史记载,思考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也要求学生思考性地读或听他人的历史叙述,从而获得在当今生活中做出明智决策所必需的学识。

标准详细阐释了历史思维能力的五种类型: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历史思维、决定历史发展的顺序、考查历史事件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觉等。因此,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的时间性(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清醒的意识,以排列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计算日历时间;解释并创制时间表;解释历史继承和持续、延续以及嬗变的各种模式。我国的历史课历来也重视时间,但除了一个数字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实际意义。这份标准强调的时序思维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

历史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地阅读历史陈述;能够识别陈述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人物、状况、事件的前后顺序、起因及结果);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物及那个时代的其他记载所反映的各种历史观点;避免“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培养历史理解能力意在使学生从当时人的眼光与经历看待历史,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和价值观来生搬硬套地评判过去。

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和对比过去和现在不同时期、来自不同群体和背景的人们的经历、信仰、动机、传统、希望与恐惧;能够分析这些不同的动机、利益、信仰、希望与恐惧对人们的行为有何影响;能够思考人类历史记载中的多种观点,并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能够思考其多种起因;敢于挑战历史必然性的各种论点;能够比较和评价互有出入的历史解释”。这种能力意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并成为具有批判性的思想者。

历史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文献、文物、照片、参观历史遗址与目击者陈述,来明确地陈述历史疑问;能够获取文物、文件或其他记载在历史上产生的时间与空间背景信息;能够判断其可信度和权威性;能够创建关于它们的、合情合理的历史陈述或论点”。该能力将学科技能问题与学习策略联系起来,更加凸显历史学习的价值。

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看出历史上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能够分析这些情景中人们的不同利益与观点;能够评价解决难题的其他建议;能够分析所达成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是否明智及其原因”。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

对上述观点我们持认同的态度。与此同时,我们还想强调三点:这份历史课程标准在理念和学习内容整合方面远远超出我们以往对学校历史课程或教学的一般认识,具有很强的综合色彩和人本气息;它对学科能力的阐述精辟,显示出深厚的学科研究背景;它将理念(或理论)与行动(学习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注:比如“美国历史标准”中“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第7自然段。),为把“文本的课程”真正转化为“实施的课程”提供了实际且宽阔的平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研究信息。

3.对课程标准结构的缜密处理

《标准》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形式,人们有着不同的主张。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虽然不会有统一的形式,却有一些起码的准则。仔细研究这份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内容标准的具体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特征建立在三个学研基础上。其一,建立在历史学的整体结构上;其二,建立在社会科学深厚的知识领域基础上;其三,建立在对学科教育的深入研究基础上。

比如,在“与标准相关的问题”部分,用问答形式回答了若干问题。它有两个主要作用:进一步强调使用方向,以助于教师自主开发课程。我们在研制课程标准时也常常提及同样的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在模棱两可或快速的工作压力中把问题放了过去,结果是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一遍遍地问,直到不了了之。所以,课程改革的方向并不容易保证。为什么不能坦率地回答问题呢?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研制者缺乏回答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于上述三个基础方面说,如果不具备宽容的学术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宽厚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和为教学者着想的意识,不会有如此实际的思考。

再比如,“三个政策性问题”所涉及的保障课程理念正确实施、教师的师资资格与培训、保证正常教学、开足教学时间等问题,则将教育、教学、学科三者联系起来。这让我们把思绪延伸到历史专业、历史专业教育和历史学科、历史学科教育等问题上来,或是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专业技术”就有“从事专业技术教育”的资格,是否“教育”(含学科教育)真的不需要“专功”,因为它不是“学问”。这份标准告诉我们肯定不能这样看。而恰恰与之相反,教育科学现在是越来越专业了,学科教育同样也是越来越专业化了。遗憾的是,过去我们习惯依靠专家们做的课程、教学、教法工作,现在似乎有些不需要了。这份课程标准证明,没有专业的学科教育与专门的学术作基础,就不会搞出高水平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稚勇.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论析[J].历史教学,1999,(6)

[2] 于友西等.素质与历史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9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作者:赵亚夫;郭艳芬来源:外国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06-1-23 11:06:40 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面对公众提出的诸多争议性问题,美国教育界和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士又对《标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最终于1996年公布了《标准》的修订本。 一、研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由来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向来比较自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州和地方政府在课程的设置和处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确保了州和地方的权力,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历史教育有时会出现因地而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比如,有关美国内战的问题,南方各州和北方各州的学校就可能因历史因素而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共享美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学生而言,这不利于他们得出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从而削弱了他们同为“美国公民”的身份认同。 除了教育体制的客观障碍之外,20世纪后半期社会史等新史学的兴起,成为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新史学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主张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审视历史,将史学研究从体现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外交领域,扩展到平民百姓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来,从反映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历史事件,扩大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上来。新史学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张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人口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从而使史学研究方法得以丰富更新。就在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历史教育却仍在原地踏步,继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不满,历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历史教育的滞后,不均衡、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最终引起了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重视,从而促成了“确保美国所有学生都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的改革。 1989年8月,在弗吉尼亚举行的会议上,布什总统与各州州长首次想到并提议由联邦政府出面,研制全国性的教育目标,对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 1990年,布什总统提出“需要给有教养的公民研制一份新的标准,我们的国民必须跟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信息灵通、有良好的教养、能干、善于发明创造”。“只有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复兴大业,美国才能迎接这种挑战。”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到2000年,读完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美国学生必须有能力挑战如下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与地理,而且美国的各所学校都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极好地运用他们的头脑,从而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终身学习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做好准备。”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综合性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呼吁:应该研制以上五门学科的“世界水平”的标准,并研制“美国成就测试”,以评价该目标的发展情况。这两个提议均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 1992年10月,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宣称自己有义务去“设定世界水平的标准(尤其

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及启示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题号】G32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外国中小学教育》(沪)2011年10期第61~65,45页 【作者简介】徐志梅,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环境学院讲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济南250014);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长春130024)。 地理空间能力是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和地理问题解决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因而,地理空间能力培养成为当前国际地理教育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各国地理课程都把地理空间能力作为地理能力的核心要素,在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的培养要求。 尽管地理空间能力对地理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但从目前状况看,我国地理空间能力教育不论是教师的重视程度还是教学质量都不容乐观,是地理教育系统的一个重大盲点与薄弱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偏低,是造成学生地理学习的困难和学习效率低下的主因之一。地理课程与教学必须正视和面对这一问题,把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置于重要位置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其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是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解和借鉴国外地理教育中有关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状况,本文对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理空间能力要求进行解析,以期对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为地理教师有效地开展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美国地理课程内容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 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者学会、国家地理教育委员会等机构于1994年出版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生活化地理”,由18个课程标准组成,分为空间观点的世界、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与社会和自然地理学用途六个主题。空间观点的世界有三个课程标准,其重点为让学生能使用地图、心智图和其他地理工具,以空间的观点分析人类、地方和环境的空间组织;地方和区域有三个课程标准,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地理特征、区域的复杂和文化经验影响区域的认知;自然系统有两个课程标准,人文系统有五个课程标准,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营力的类型与地表生态系的空间分布,以及人口、文化、经济、聚落的特性和人类与土地的互动;环境与伦理有三个课程标准,重点在让学生能了解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地理学的用途有两个课程标准,重点是让学生以地理学解释现在并计划未来。[1]在这18个课程标准中,其中前三个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1.标准1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1为如何使用地图及其他地理表征工具、技术,以从空间的视角获得、处理、报告信息。地理表征工具和技术主要包括地图、地球仪、图画、表、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也包括参考作品,如年鉴、地方志、地理词典、摘要以及其他地理资料的汇编。标准要求在K-12教育中,学生应该具有多种地理表征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尤其是地图技能。学生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看地图,将地图作为他们周边世界信息的来源,要给予学生解释各种地图和绘制教室、学校、社区图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地图与测绘活动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视角等不断发展,学生具有更加复杂和抽象的地图阅读和绘制方面的经验,地理标准对学生地图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学地图变得越来越抽象,以适应学生表征、操作空间和符号信息能力的发展变化。同时,地理标准要求给予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机会,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处理各种形式的地理数据,理解信息系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的作用。在地理学习中,了解如何识别、获取、评价和使用这些地理资源,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操作、存储地理信息,能够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地理经验,使学生从空间的视角运用信息、学习与开发信息和交流相关的技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有效的问题解决和进行决策的技能。 2.标准2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2是如何使用“心理地图(也可译为脑中地图)”组织有关空间背景下的人、地方、环境信息。“心理地图”是个体对地球表层某些方面的内在表征,是人们对不同尺度地方位置和特征的认知,它既包含客观准确的有关地理事物(如大洲、国家、城市、山脉和海洋的位置等有关知识),也包括主观和不那么准确的信息(如对地方的印象,对相对尺度、形状、位置的粗略估计),以及对地方间特定关系的感知,反映了人们从空间视角观察和思考有关世界的技能。标准认为发展和完善心理地图对地理空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使用和建立心理地图是成为有地理素养人的基础。脑海中的这些地图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储存和回忆有关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形状和格局的信息。标准认为当学生阅读、聆听、观察、思考更多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时,他们会将更多的细节和结构加入“心理地图”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地方和事件被置于有意义的空间背景中,他们的“心理地图”会积累多层次的有用信息。标准要求,随着学生的成长,要鼓励学生发展和更新他们的心理地图,以确保他们继续获取有关地方位置、地方特点和其他方面的信息的知识,从地方到全球的地理视角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地理感知。 3.标准3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3为如何分析地球表面的人、地方、环境的空间组织。了解和应用地理需要用空间术语进行思维,他们会问有关人、地方、环境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其周围世界的积极询问探究。通过地理空间思维,能够使学生形成有关空间组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格局的重要问题的答案,以预测不同区域活动的结果,并预测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地理空间概念与概括化是解释不同尺度世界、地方到全球的有力工具,是地理理解发展的基石。标准认为运用空间概念进行思维以描述、分析地球表面人、地方、环境的空间组织,是反映一个人是否具有地理素养的重要标志。对地理空间组织格局的描述,开始于将其分解成最简单的点、线、面、体等要素以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特性,第二步是使用位置、距离、方向、密度、排列等概念来获得格局中要素间的关系,使用运动、流动、分布、距离成本、等级、联系、接近等概念来解释世界格局和功

美国电影60-70年代赏析

美国电影60-70 年代赏析 一·前言: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十年的区分也不是说一定在十年内,关键是关联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只是大概。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史离现在不太近又不遥远,,所以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然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讨论它又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电影的崛起也许能指出一条出路。个人认为,任何事物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以文艺复兴为参考,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角度试图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特色。之后笔者同时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或者说是一种近似于文艺复兴的前期的状态。很多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辉煌以后的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背景: 表现:笔者认为三十到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始终处于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中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初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使用,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而四十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美国电影自40 年代末至50 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 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 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 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 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1951 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 余人被列入黑名单。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 年代中期至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B.怀尔德的《加倍赔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1946)和N.雷伊的《以夜维生》(1949),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 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而七十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又开始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流派,包括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真实电影与后现代电影相继完善并日渐成熟。可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其重要意义。原因:历史方面:美国历史自1960 以后,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 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社会方面:1960 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 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 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 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文化方面:社会摇滚的盛行,嬉皮士的出现,美国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更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那一时期的电影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三·六十年代电影概况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好莱坞之后”的年代里,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G.R. 希尔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西区故事》(1961)和《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这一时期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

生活化的地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 K—4 生活化的地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K—4年级) 地理学的六大必要要素和十八条地理课程标准 我们使用“必要”一词主要是指每一条要素都是核心并且必要的:我们必须使用这种方式来观看世界。使用“元素”一词我们主要是指每一条对于整体来说都是基础性的部分。每一项必要要素都由一些地理课程标准组成。每一个条课程标准都展示了一系列作为一名有地理素养的人都需要知道和懂得的建议和方法。 空间术语中的世界 地理学研究人类、地域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将有关他们的信息图示到特定的结构中。 具有地理素养的人应该知道和懂得…… 地理标准1:如何使用地图和其他地理表示方法、工具和技术来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获 工具和技术来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获得得、进行和表达知识与信息。 在四年级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并懂得: 1、地理表示方法的特征和目的——例如地图,地球仪,曲线图,图标,天线和其他照片以及卫星遥感影像等; 2、工具与技术的特征和目的——例如参考著作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 3、如何在地图上和其他地理表达方式上展示空间信息; 因此,学生应该能够: A,识别和描述地理表达方式,工具和技术的特征和功能,通过事例能够: 检查一些地图以识别并描述他们的基本元素(名称、图例、主要用法、中间的方向、栅格、主要的平面、子午线和规模等); 说明航空图片或卫星遥感影像来定位和识别物理的与人类的特征(例如,山脉范围、河流、植被覆盖区域、城市、水坝和保护区域等) 设计一张地图来展示学生选择的信息,使用通过某一方法解释的符号。 B,在地理表达方式上显示空间信息,通过事例能够达到: 阅读一段陈述并设计一个简略地图来阐明这段陈述(例如:就像在让路雏鸭的故事中

《数学课程标准》介绍

《数学课程标准》介绍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介绍,使学生深入了解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数学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特点,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与阅读文献 四、教材分析: 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创新以及新课程目标与内容特点。 五、教学程序: 3.1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 3.1.1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提交的报告《学习一一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不断加重课程负担来满足社会对教育无止境的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必须改革知识为本、学科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是因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放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正因为如此,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其作为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世界主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笫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生物丄程技术、航天技术 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 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想一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导入动脑筋: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 导入框:“多利”羊的诞生意味着什么,材料分析:以上的这些文字、数据、图片说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有 材料分析: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情况。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哪些特点,以此自然过渡到下一子訂。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笫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次科技革命浪潮。山此引入正题。设计表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分类设 播放电影《黑客帝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引申到笫三次计成表格,再总结特点。 科技革命的兴起。材料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数据和相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关图片、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小组活动:课前收集材料,课堂各组代表依次展示人类在原子能、数据,以此分析特点。

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动脑筋:你认为克隆动物的出现仅仅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成就吗,它 涉及到哪些技术,说明了笫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表演活动:设计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三幕场景(依次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和今天,课前让学生适当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所处时期进行表演,表现出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如通讯手段的变化、交通运输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饮食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从中体会出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材料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第一、笫二、笫三产业的比重变化的数据,“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应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变 化的数据。以此分析其影响。 思维拓展: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欧洲“尤里卡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 国的"863计划”),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探究: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举例:汽车、农药、手机、冰箱、空调等),使学生 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的 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中美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美新数学课程标准比较 中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行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1999年发表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2000)》。以下是对中美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 1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已于新世纪第一年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到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全部进入新课程。 1.1《标准》中的总体目标简述 中国《标准》首先论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根据时代的发展,改革需要提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应突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全面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开创性的成果。 1.2《标准》中的目标内容简述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标准》对各个目标领域的内涵及其四个方面目标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领域,并且对它们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这是又是《标准》的一个特色。 1.3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 中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 一、确定了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改变了学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的特点;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突破,有些方面与美国教育的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正在相互靠拢。 2 美国2000年《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 美国2000年的新数学课程标准,即《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简称《标准(2000)》)是在总结了1989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推出的《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来。 2.1 《标准(2000)》中的总体目标简述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升华 一、“分权与制衡” 1.宪法的颁布与构成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来自各州的代表经过互相争论与妥协,最终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序言阐述制定宪法的目的和宗旨,即“为了建立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正文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具体规定,还提到了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修正案的制定等问题。 2.联邦政府的基本结构 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这是对三权分立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知识拓展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最先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分属议会和君主。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认为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则只享有行政权。三者之间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核心,互相独立、互相监督。 (1)立法权归国会。①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部分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②黑人和奴隶计算在内,使得南方各州种植园主取得较多席位,而议席增多的同时,直接税税额也增多,所以按3/5人口计算。这样宪法又协调了南方各州与北方各州之间的矛盾。③国会拥有批准法律权、征税权、贸易权、征兵调兵权、单独拥有对外宣战权等大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总统权力,如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等。宪法还规定在职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2)行政权归总统。①总统的选举: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各州先选出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总统和内阁不经国会选出,不向国会负责。②总统的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有时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行使权力。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施行否决权等。美国总统的权力大于国会,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这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即总统制。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行使最高审判权,除非犯罪终身任职。联邦法院还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3.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权分立使各部门的权力相互独立,而权力的过分集中又会导致专权。为了避免这一点,三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 国会掌握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联邦法院的权力,而联邦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的行政命令违宪而使其无效。 联邦政府三个部门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美国历史与文化(概况)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缩写:USA、The US),简称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面和俄罗斯隔着白令海峡。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此外,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目前有50个州、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及若干境外领土,面积约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名(依水域面积定义而有差异)。美国人口约为3.15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是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国家,以白人为主,但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3] 在13个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管辖,建立国家,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大不列颠王国签订《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承认。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又经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权人士努力引发检讨和改正,而后逐步扩展到美国白人以外全体美国人。 美国曾经历过1812年战争、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和经济大萧条(1930年代)[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共同击败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而获得胜利。经历数十年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强国。其在经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1.名称 1.1英文名称 “The United States”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批准使用。美国内战结束后使用单数,如“the United States is”。现在单数形式是标准。[17][18] 1507年,由德国制图员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制作的《世界地理概论》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America”。[19]因为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这块大陆是新大陆而非当时包括哥伦布等人所认为的亚洲东部。美国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中译不同,前者指美洲,后者指美国。[20][21] “哥伦比亚”是美国一度流行的名称,来自哥伦布,一些美国事物至今仍沿用“哥伦比亚”的名称,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1.2中文名称 在清朝,美国又被称为米国(日本翻译为“アメリカ合衆国”,简称“米国”),比如曾国藩就说过:“米夷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中国开始接触美国时,称为“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因美国国旗的花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称,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的谚文名称“??”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國”,在朝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二、课程性质 三、基本理念 四、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地球与地图 二、世界地理 三、中国地理 四、乡土地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7-9'GEO'1) 一、背景(7-9'GEO'1.1)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7-9'GEO'1.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7-9'GEO'1.3)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7-9'GEO'1.3.1)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7-9'GEO'1. 3.2)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7-9'GEO'1.3.3)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7-9'GEO'1.3.4)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主要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耕作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基本特点:铁力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封建土地私有制。(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金属冶炼:商周:精通铸造技艺趋于成熟——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纺织业:上古时期:发明防治技术,学会养蚕缫丝——西周:突飞猛进发展——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 工业——宋末元初:革新棉纺织技术——明初:棉布成为广大民 众主要衣料 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艺成熟——唐:唐三彩,瓷器普遍,并成为生活用品——宋: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生产时期——明清: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 品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1)是农业的发展与补充.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3)多种经营方式并存.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周:职业商人,最早货币——西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隋唐: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繁荣——宋元:出现纸币——明清 a.形成大商帮 b.白银广泛流通 c.农产品商业化趋势加强 d.工商业市镇兴 起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影响: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海禁政策影响: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发展缓慢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b.海禁政策c.小农经济阻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 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表现: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b 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c 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d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工业兴起史实:(1970’s)原因: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运动 的推动与促进c 外商企业的刺激(代表企业:上海发 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初中历史_《美国的崛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美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 史发展中的作用。 3、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 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知道杜鲁门主义、“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明确美国崛起的主要史实,理解有关美国历史的发展线索,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概括综合知识、比较知识、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学、问题引领等多种形式,理解美国历史的发展线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美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振兴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归纳美国发展的主要史实,理解有关美国历史的发展线索,认识美国崛起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从感性的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真正提高复习效果,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如何培养培养学生感悟这段历史

的能力立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渲染气氛:(播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配上歌曲)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去了解美国。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能掌握和理解美国发展的基本线索,合作归纳每个发展阶段的基础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统一。 2、通过本课对美国发展史的专题复习,能从中获得本国发展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三、讲授新课 (一)线索导学网络构建(学生合作归纳) 以美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为线索,将美国发展线索整合为四个篇章: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 统一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 创新富强的美国: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 霸道的美国:冷战、美苏争霸 (二)自主学习,归纳整理: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翻译)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doc 的翻译 地理FOR LIFE 1994年国家地理标准 K-4 生活地理 国家地理标准1994(希腊文K-4) 六要素的地理和十八地理课程标准 我们必须意味着,每件作品是中央和必要的:我们必须以这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元素,我们的意思是,每件作品是一个构建块的整体。每一个重要的元素包含一些地理课程标准。每个标准提供了一组在地理上获悉的人的思想和方法,需要知道和了解。 在空间方面的世界 地理研究关于他们的信息映射到空间范围内的人,地点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地理上知情的人知道和了解... Geography Standard 1: 地理标准1: How to use maps and other ge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tools, and technologies to acquire, process, and report information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 如何使用地图和其他地理陈述,工具和收购的技术,工艺,和报告信息从空间的角度 到四年级结束时,学生知道和理解: 1。的地理陈述-比如地图,手套,图形,图表,航空和其他的照片和卫星产生图像的特点和用途 2。的工具和技术-如参考作品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3。如何显示在地图上的空间信息和其他地理陈述 4。如何使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技术 因此,学生能够: A.识别和描述的特点和目的的的地理陈述,工具和技术,例如能够: 检查各种地图,以确定和描述他们的基本元素(标题,图例,主要方向, 中间的方向,电网,主要的相似之处,经络,规模) 解读航空摄影或卫星生成的图像定位和识别的物理和人性化功能(如山脉,河流,植被区,市,水坝,水库) 设计由学生选择的信息,显示在地图上,用符号解释在一个关键 B.显示空间信息的地理陈述,例如能够: 阅读叙事,然后创建一个示意图来说明的叙述(例如,使地图显示一个家庭的鸭子让路雏鸭的运动或阅读威尔德的小房子系列地图Ingalls家庭生活) 报告的区域中的数据二者的二维格式(例如,通过使用比例在地图上绘制的符号)和一个三维的格式(例如,每个区域上层叠的柜台数目比例) 构造图或图表显示空间信息(例如,建立一个条形图在美国的一个州五大城市的人口比较) C.使用地理陈述,工具和技术,例如能够回答地理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