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地理课程标准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822
中日教育制度对比与研究摘要: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在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我国完善教育体系制度有借鉴作用,所以本文对日本教育制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中日教育制度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日本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日本还始终致力于建成终身学习社会。
关键词:日本教育;中日教育制度对比;全面发展;终生学习社会1.中日教育制度对比(1)研究准备和研究方法笔者通过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和日本文部省的官方网站调查资料和数据,将教育制度按内容分类,分别为教育政策、学年制度、义务教育、学习时间、教育内容和学期,然后总结两国教育制度的各自特点和异同,最终对两国教育制度进行比较。
(2)调查结果1.在教育政策方面,日本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方针,中国提出“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教育在两国都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方面,可见教育在两国的重要性相同。
2.两国的学年教育制度都采用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六、三、三、四制度。
3.在日本,义务教育为监护人有义务让孩子接受9年的普通教育,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中国也同样如此。
4.两国学科不同。
日本的必修科目为:国语、算术、数学、生活、社会(公民、地理、历史)、理科、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中文、韩语)、体育、保健体育、技术、家庭、图画、音乐、艺术、美术、书法、工艺、信息、道德专题活动、综合学习时间(自习)。
中国必修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韩语)、保健体育、绘画、音乐、艺术、美术、书法、道德、信息技术.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教育内容更多,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5.两国学生学习时间不同:日本的初高中和补习班学习时间平均为每天8小时,中国为14小时,少于中国.中小学教师年均授课时间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但是年均工作时间则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主要原因是除学校的教师以外的教育机构辅导人员比英美少得多。
中小学教师的年均授课时间比中国短。
第三章走近国家第一节《日本》一、课程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二、教程分析本课时主要介绍日本的自然环境,共有四个小标题,由“东亚的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这四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后面的内容“发达的经济”和“主要的城市”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三、学情分析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经济发达,工业产品在我国深受欢迎,近代侵略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等,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先请学生谈谈印象中的日本,激发兴趣,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导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温湿的气候特点。
根据资料和图片,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情况,以及东西融合的文化。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通过分析多日本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火山的危害、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开辟为旅游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等,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避震抗震意识,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信心与能力。
用比较法,对北京与东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掌握日本的气候特征。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古代在政治体制、文化、建筑、服装、茶道、书道等深受中国的影响,以及近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忘国耻;激发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日本的地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受重视程度高,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相当于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近些年有很大的变革。
对中日两国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两国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如表1所示,日本地理课程标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篇幅不长,简单明了,但所要表达的目标及课程内容都囊括在其中,概括性较强。
而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主体,“前沿”部分主要介绍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建议,方便教师使用。
对比两国的地理课标,我国的更为完善,除了必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外,还有“前沿”和“实施建议”,丰富了地理课程标准,拓展地理课程实施的空间。
但也不能忽视日本地理课标的优势,篇幅短,易掌握,内容粗化,进行地理教材编写时空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发挥也更有优势,不易局限于一定的“实施建议”中。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只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对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一)目标表述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表述很简洁,甚至只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一学期的课程目标,言简意赅。
如日本高中地理A的课程目标,表述如下:“依据地域性考察现代世界的地理诸项课题,在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地理认识的同时,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
日本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综合性、概括性强,目标较为明确,描述动词主要为培养、养成、提高等,可量化性不够强。
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详细地制定了本课程将要达到的目标。
我国的三维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来描述,使用的动词由便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如“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中的“找出”,此外还有其他如说出、背诵、区别、制定、运用、参与等可操作性强、具评估性的动词。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日本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
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2、教育目标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同时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心智水平等因素。
确定出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难点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并借鉴和总结他人的教学经验,据此,拟定出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a、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b、地形特征。
c、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4、说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诉学生学习方法比告诉学生结论更有用,因此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王道,在学习日本这部分的内容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一个国家应该从那些方法入手。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能力性的学法: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发现法: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日本的地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受重视程度高,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相当于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近些年有很大的变革。
对中日两国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两国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如表1所示,日本地理课程标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篇幅不长,简单明了,但所要表达的目标及课程内容都囊括在其中,概括性较强。
而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主体,“前沿”部分主要介绍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建议,方便教师使用。
对比两国的地理课标,我国的更为完善,除了必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外,还有“前沿”和“实施建议”,丰富了地理课程标准,拓展地理课程实施的空间。
但也不能忽视日本地理课标的优势,篇幅短,易掌握,内容粗化,进行地理教材编写时空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发挥也更有优势,不易局限于一定的“实施建议”中。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只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对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一)目标表述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表述很简洁,甚至只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一学期的课程目标,言简意赅。
如日本高中地理A的课程目标,表述如下:“依据地域性考察现代世界的地理诸项课题,在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地理认识的同时,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
日本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综合性、概括性强,目标较为明确,描述动词主要为培养、养成、提高等,可量化性不够强。
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详细地制定了本课程将要达到的目标。
我国的三维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来描述,使用的动词由便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如“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中的“找出”,此外还有其他如说出、背诵、区别、制定、运用、参与等可操作性强、具评估性的动词。
从地理环境比较中日文化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居。
在古代由于中华文化的强势,日本曾深刻地学习中国,使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正如中国各省的文化尚且不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与位于大陆的中国在文化上也有着较多差异。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东南面临海,东北方是林海雪原,西部是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是草原,地理环境相对闭塞。
这一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农业民族,日夜操劳于土地之上。
农业对农耕经验的要求较高,老一辈耕种留下的知识使后人受益良多,这也是中国人尊重古人、尊重老人并发展出孝道和祖先崇拜的原因之一。
耕种土地使人安定下来,遵照老一辈的经验就能取得收成,就能活下去,这也形成了农民墨守成规、进取心不强的性格,而农民是中国的主体,明清两代都是内向非竞争、闭关锁国的带大陆国家性格的王朝。
日本处于中国东部。
日本东部、南部和北部都是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与中国朝鲜相望。
日本列岛南北狭长,地跨亚热带至寒带。
尽管日本四周临海,北有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渔业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
从古代看在日本岛上大和民族有绝对的优势,朝鲜、中国距离过远,而且朝鲜、中国都是大陆性格的国家,日本也没有海外殖民地和需要大力保护的远洋贸易(日本的江户时代同样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日本没有争夺海权的对手,也没有争夺海洋利益的必要。
由于大洋的阻隔和周边国家的大陆性格,日本极少受到外族威胁,主要还是民族内部矛盾,在日本岛的陆地上进行战争。
在近代,日本二战的主战场中国、中南半岛还是陆地,日本的军事国策也是“陆主海从”。
尽管四周环海不可避免使日本带有部分海洋国家的色彩,但在古代还是大陆国家的特点更为突出。
在现代日本的市场和原料产地遍布全球,日本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海洋国家。
海洋同样对日本国民性格有深层次的影响。
首先在日本的谚语里就有很多与鱼有关的句子,日本语中鱼的名词也十分丰富。
2.3日本的大化改新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标:2-1-8描述欧亚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几个区域文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古代不同文明各自发展、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概况。
解读:“描述”、“了解”、“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知道最高统治者天皇的由来;2.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3.了解中日两国古代交流的史实,知道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1.地图的分析,知道中日两国距离近,为中日的交流提供便利。
2.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通过图片赏析,了解日本向中国学习的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对比古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课的区域文明,引出日本这个国家。
生:结合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和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自己对日本的认识。
新课教授:1、观察描述,归纳概括。
生:观察古代日本地图,概括“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关系。
师:概括:一衣带水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中国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地理空间概念,为接下来所上内容做铺垫。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和我们中国非常的近,因此自古就有很多来往。
2、自主阅读,以史论证。
师:出示书本41页阅读卡内容。
生:自主阅读,从中找出史实来证明古代中日交流很多。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往来,为下面大化改新向中国的学习作好铺垫。
过渡:在材料中大家看到在唐朝的时候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图2-10,当时日本派了很多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那么学习什么呢?3、阅读材料,以史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