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试验地理必修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知识纲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看五大地理要素,即: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主要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来实现的,各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相互作用使其具有两大功能----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而且其中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地域差异的。
其特点:(1)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2)体现在不同的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主要体现在: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1.具体表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水热组合状况不同→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不同→自然带。
(各种自然带的名称与气候类型名称之间的联系)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基础:热量。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b.在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较为明显,而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基础:水分。
(2)分异规律:平行于海岸线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线方向更替。
(3)表现: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植被从沿海向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规律变化。
6.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基础:水热状况的差异。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高度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表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相关练习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双选)()A.气候干旱、降水少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湿热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酸性土壤B.气候干旱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很低的碱性土壤C.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在大气中滞留会削弱太阳辐射和降低当地气温D.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地貌变化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B.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性之外C.环境整体性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不变的D.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甚至整个生态系统4.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主要体现森林的哪一种环境效益()A.吸烟除尘,净化空气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降低噪音,美化环境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有关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6.下列人类活动不属于趋利避害目的的是()A.在内蒙古草原上大量开荒种植粮食B.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C.在浙江沿海修建海塘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D.在澳门有计划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7.下列自然带变化,反映水分条件影响较大的是()A.热带季雨林B.阔叶林C.高寒荒漠D.温带森林漠8.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热带季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9.自然带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陆是()A.北美大陆B.亚欧大陆C.非洲大陆D.南美大陆10.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D.南北纬40°~55°之间的大陆东部11.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12.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不同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13.关于下图山地所在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的温带B.南半球的温带C.北半球的亚热带 D.南半球的热带14.关于自然带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在水分条件下形成的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同时也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C.地形高低起伏是非地带性因素,所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是非地带性规律D.各自然带之间都以明显的界线分开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
课题:课时:分析与反思高中新课程试验地理必修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空间尺度2.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3.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2.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
3.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三、情感目标结合差异性的学习,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1.。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图片,①热带雨林与苔原;②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荒漠;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叠加;④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⑤中国政区图;⑥一片绿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题:课时:分析与反思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来表达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展示绿叶)让学生描述叶子的颜色和形态特征,由此引发出厦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师问:那北京的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所有整个中国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呢?生答:不是。
师问:那北京的植被带究竟是怎样呢?(展示课件)中国政区图,让学生明白厦门和北京具体的位置上的差异。
师讲:同样都是在中国,为什么厦门和北京存在着植被景观的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介绍引导】北京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课件展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片【教师安排】纬度的不同→太阳辐射在纬度上的差异→气候上也存在着差异→植被带也存在差异。
师讲:因为位置不同,导致水热不同、气候不同、相应的土壤、植被不等;【过渡】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这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课件展示】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课题: 课时: 分析与反思(展示课件)气候类型对应植被类型图;让学生拿出一设计好的表格,然后让学生填完,再回答,(最后教师在进行点评)。
表格如下:课题:课时:分析与反思师讲: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板书:1、基础:热量2、规律: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
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厦门与北京的情况,现在我再来研究一下另外一个城市,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新疆的一张图片,然后是中国的降水量分布图。
北京乌鲁木齐厦门师问: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到什么样的规律呢?【学生回答】(学生甲答)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
东部地区离海近,受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所以降水较多。
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影响不到,所以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课题:课时:分析与反思降水多少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
降水丰富的地方会生长森林,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了草原,降水很少的地方便形成了荒漠。
【教师归纳】分析得很好。
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经向地域分异规律。
(课件展示)一般认为:大陆的水分主要来自海洋,一般说来,气流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地区,距海越近大陆上获得的水分越多,反之越少。
这样,在辽阔的大陆上,随着距海远近的不同,在同一个温度带内降水量却出现由沿海向大陆内部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干湿程度上则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演变,地表水、土壤和植物等也相应地出现更替。
这种分布趋势大致与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相平行,主要由于水分状况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导致自然景观分布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现象,称为经度地带性规律。
【板书】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图5.9、图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板书】1、基础:水分2、规律: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教师】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
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课题:课时:分析与反思(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请一位同学来解说珠峰。
【学生解说】:具体内容如下: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中国的珠穆朗玛峰,藏语意为“圣母”,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是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边界上、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正南方。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冰川,最长达26公里。
喜马拉雅山在众多河流的侵蚀和切割下,形成众多深达数千米的峡谷通道,成为西藏和周边地区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捷径。
峰顶终年积雪,远望冰川悬垂,银峰高耸,一派圣洁景象。
珠峰脚下发育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现代冰川,冰斗、角峰、刀脊等冰川地貌现象广泛分布;喜马拉雅山脉南面陡峭,而北坡较平缓。
南斜面高出恒河、印度河平原6000-7000米,构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
由于南坡面临印度洋西南季风,故降雨充沛,林木茂密。
而喜马拉雅山北面,以缓坡和藏南谷地相接,宜农宜牧,成为藏族人民的生活聚集地。
【教师讲解】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
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教师讲解】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板书】1、基础:热量和水分2、规律: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越明显课题:课时:分析与反思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
东西方向=纬线延伸方向=经度变化方向=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延伸方向=纬度变化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补充说明】我们这节课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
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吗?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
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
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总结】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
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
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
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课后作业】阅读教材P101材料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基础:热量2、规律:南北更替,东西延伸2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基础:水分2、规律: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基础:热量、水分2、规律: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越明显参考资料:/课题:课时:分析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