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政冶态度和思想性格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1
三曹曹操:文坛地位:(1)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与其汲引罗纳关系很大(2)鼓励文人为之效力同时,亦鼓励其文学创作(3)自己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兴盛艺术:1. 继承汉乐府传统又有所创新 2.诗风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本色3.体裁四言、五言均有,五言开建安风气,四言则为《诗经》后复兴大家风格: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极为本色,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亦不甚精细,喜从大处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袒露胸襟,显示出鲜明个性。
EP.《观沧海》曹丕:风格:清新流丽、细腻缠绵诗歌艺术特色: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手法的使用及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植: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志得意满,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内容多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后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感情悲愤苦闷,风格愤激苍凉,内容集中在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不满,对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歌内容充实,艺术上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诗歌艺术:1..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鲜明EG.《美女篇》 2.诗歌结构更讲究,尤其发端精警,常以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景物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极工于起调”(沈德潜《说诗晬语》)3.注重诗歌艺术技巧,尤其倾力于对偶及锤炼字句,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 4.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较多描写,这改变了乐府诗面貌,影响了后代文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此为西晋“文章中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这七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陆机:(1)多仿乐府、古诗之作,主题多怀旧(人、乡)、迷惘、矛盾,少创新《赴道洛中作》《门有车马客行》《猛虎行》《君子行》(2)诗多情景相生,显示自然景物渐入诗坛的历史趋势。
《招隐诗》体貌山水,穷形尽相,尾缀议论,实开谢灵运山水诗先声(3)好炫博,堆辞藻,“情繁而词隐”(刘勰)潘岳:擅哀诔:《金鹿哀辞》《泽兰哀辞》赋亦佳:《西征赋》《秋兴赋》《闲居赋》诗以亲情、哀情为佳:《悼亡诗》三首感情真挚,明净疏畅;《杨氏七哀诗》亦此类;“凄怆” 为基调,为其主要成就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 《咏史》八首内容:或诉说胸襟怀抱(其一),或表达对门阀制度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其二),或抒写愤激之情(其六),或宣言大释大悟(其八)风格:豪放,浑成影响:文学史上承前启后,开创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之路竟陵八友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肖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
南朝文人诗歌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宋时代(元嘉体)第二阶段从齐初至梁中期(永明体)第三阶段从梁中期至陈末(宫体)刘宋诗坛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
“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灵运寄情山水,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开一代风气,标志着山水诗的形成和玄言诗的结束;颜延之长于庙堂应制之作,典雅重拙;鲍照长于乐府、拟古,笔力雄健,情调慷慨。
一、谢灵运★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1.竞进的热衷与失志的愤慨。
(以山水对抗当政,发泄不满)2.对隐遁的向往和满足。
(在山水清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①谢灵运不是一个具有进步理想的诗人。
②谢灵运的作品没有反映重大的时代矛盾,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局限。
③谢灵运是一个坦率任性的人。
谢灵运诗歌的特点:1.他创作了为数众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山水诗。
2.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鲜丽清新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3.诗风的转变谢灵运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即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这深深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二、鲍照★代表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拟古八首》。
赋:《芜城赋》。
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照诗歌分类:(了解)①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②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③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④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永明体★:“永明体”一名最早见于《南齐书·陆厥传》,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一种诗体,又称新体诗。
被李白疯狂打call的旷世才子谢灵运作者:沈杰群来源:《高中时代》2019年第02期大概每一个恃才傲物的文人,内心其实都尊着一位偶像,甘愿当这位“大神”的粉丝团团长。
比如唐朝诗坛“流量偶像”李白,身后粉丝千千万,而最令他疯狂崇拜的人,却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李白为谢灵运的“粉丝应援”,可谓穿透纸面,尽心尽力。
即使只能隔着时空喜欢,李白也在自己的诗里坚持不懈地为谢灵运打call:“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劳劳亭歌》)。
除了在唐诗的世界中心呼喊偶像,模仿也是致敬的标志之一。
李白多首山水诗的语言风格或技巧,都有明显模仿谢灵运的印记,例如谢灵运在《登江中孤屿》里写“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小粉丝李白就在《秋登巴陵望洞庭》里写“秋日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李白自然不会狂热追随一个平庸之辈,而谢灵运的才华也一直被世人称颂。
谢灵运和颜延之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
《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诗品》中则称谢灵运为“元嘉之雄”。
元嘉是什么?你一定读过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的皇帝刘义隆的年号。
南朝宋由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享国60年。
为了和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区别,南朝宋又被称为“刘宋”。
《诗品》评谢灵运为“元嘉之雄”,“元嘉”所代表的刘宋,的确与谢灵运一生的命运密不可分。
赢在起跑线论出身,谢灵运妥妥赢在了起跑线上。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谢灵运是谢玄(“淝水之战”总指挥)之孙,降生于东晋望族“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时代,“王谢”堪称鼎盛代表。
“陈郡谢氏”为中国历史贡献了谢安、谢万、谢道韫、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庄等文艺人才,还有谢石、谢玄等军政人物。
谢安在政治上的崛起和谢灵运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整个陈郡谢氏家族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可谓谢氏家族的双璧。
谢氏家族文化对谢灵运诗歌创作的影响引言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派开创者。
永嘉之乱后,陈郡谢氏家族南迁,在政治事务中逐渐崭露头角,淝水之战使谢氏家族走向鼎盛巅峰,但又随着时代变迁开始慢慢衰落。
谢灵运作为谢氏家族的后继者,必然受其家族的影响和熏陶。
一、谢氏家族文化中独特的儒玄思想汉末统治集团分裂,战乱纷起,社会危机日益尖锐,作为原主流价值观的儒学逐渐衰微,玄学开始兴起。
至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士族社会逐步发展并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玄学以老庄的“贵无”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符合士族社会维护其统治利益的的需要,成为士族门阀家族学术,也成为下层士族向上层士族跻身的阶梯和工具。
为了走上政治舞台,谢氏家族开始了由儒入玄的转变,并取二者所长,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儒玄思想,即以玄学博取声望,巩固社会地位,以儒学建立功业,获取政治利益。
谢氏家族的儒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谢鲲、谢尚、谢安三个人物为代表:谢鲲跻身玄学名士,谢尚取得方镇实力,谢安屡建内外事功。
据《群辅录》载,谢鲲为中朝“八达”①之一,属元康名士的后进之辈。
谢鲲之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博物多闻”、“以儒素显”。
而谢鲲则“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②,一改父辈的儒素习尚,渐入元康玄风,这是谢氏家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谢安曾美化谢鲲说:“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谢氏若无此由儒入玄的转化,就不能进入名士行列,谢鲲追随元康名士,是谢氏家族社会地位变化的关键。
但谢鲲并非纯粹的玄学之士,真正的玄学摒弃事功,而谢鲲为王敦长史时,目刘隗辈为城狐社鼠,曾劝阻王敦的清君侧之谋,并且“推理安常,时进正言”,使谢氏家族未因王敦之逆而受牵连,这就证明谢鲲并非纯粹的宅心方外。
当时,谢氏宗族当务之急是稳定其在士族名士行列中的地位,对玄学和儒学两者间的矛盾尚未完全调和、形成体系,所以此阶段谢氏人物在政治上还没有多少作为。
声色兼美百代诗宗——谢灵运的山水诗陕西咸阳刘思凡摘要: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而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他在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意境玄言(一)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
东晋末,他历任名将刘毅的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相国从事中郎。
刘裕█晋建立宋朝,谢灵运被降爵,出为永嘉太守,他心怀不满,常游山玩水。
宋文帝时,曾被召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后因兴兵叛宋而被捕,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是大士族,生活奢侈豪华,常常随从数百人出游,写了许多山水诗常流露出享乐颓废的思想感情,缺乏积极的思想内容,但他能够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写得新颖细致,这和当时没有一味的“玄言诗”比较而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
它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早在《诗经》中,有些作品就描写了山水景物,但它们只是以山水起兴,山水描写只是其中的片段,而不是作品的主体。
屈原的山水仍然没有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碣石山和渤海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但是,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和艺术形式,还是产生在晋宋时期。
那时,由于社会的动乱,政治的黑暗,一些士大夫处于对现实的不满而隐逸山林和田园,他们把优美的山水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而形成一种以隐逸为亮的风气。
同时,有些士大夫为了享受生活的需要,建筑了大量的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
如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就曾邀请了导师所有著名的诗人前去游玩。
此外,老庄思想盛行,讲究清净自然养生之道,也促使一些士大夫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摘要:在客观、冷寂、无声无息、永远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诗人谢灵运已经被定格在了南朝的文坛上,带着他永恒的诗作,任由后人评说。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关键词:山水诗人审美情感艺术心态开山鼻祖许多人在提到“山水诗”这个名词的时候。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淡远、意趣盎然的山水画图,将我们带人到了大自然四时迥异的山水意境之中,并随着诗人笔墨的描摹而获得了相应的审美快感。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首先,一谈起谢灵运的山水诗,总会联想到他的时代背景。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具体环境,也取决于他所生存的文化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温州山水培育了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诗人谢灵运。
诚如丹纳所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谢灵运之所以成为山水诗鼻祖,自有其独特心态及其时代和环境的因索。
谢灵运出身于晋王朝的名门望族。
晋宋之交是中国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频仍的战乱,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以及许多文人的悲剧下场,使得士人优惧交并.沉溺酒杯、祟尚佛老、纵情山水成为当时许多名士逃避和消极反抗现实的常见形式。
这种社会风尚当然感染了谢灵运.。
宋王朝只在外表上敬重他,为的是博得一个礼遇名士的舆论,骨子里并不信任他。
他的“而不绷垢氛”的耿介性情.往往会顶撞执政者与地方官吏,势必招来政敌对他的刁难与构陷。
他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摆脱加在他身上的虚衔。
进既不能,退又受拘,惟有从山水中寻求安慰与解脱.这就是谢灵运赴永嘉上任时的心态。
《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加横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天姥(mǔ)门扉(fēi)澹澹(dàn)石扉(fēi)B.訇然(hōnɡ)渌水(lǜ)战栗(lì)喧闹(xuān)C.寂寥(liáo)鸾鸟(luán)青冥(mínɡ)剡溪(shàn)D.栖隐(qī)霓裳(ní)木屐(jī)嗟叹(jiē)2.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
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
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1. 蔡琰的诗作()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相媲美。
A. 《室思诗》B. 《胡笳十八拍》C. 《悲愤诗》D. 《公燕诗》满分:2 分2.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
A. “杂曲歌辞”B. “清商曲辞”C. 《玉台新咏》D.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满分:2 分3.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B. “怨”C. “悲”D. “怒”满分:2 分4.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A. 《昭明文选》B. 《玉台新咏》C. 《乐府诗集》D. 《古文苑》满分:2 分5.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晋书》中的这段话所描写的人物是()A. 陆机B. 潘岳C. 左思D. 张协满分:2 分6.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形式最为成熟的作品是()。
A. 《子夜歌》B. 《读曲歌》C. 《西洲曲》D. 《那呵滩》满分:2 分7. 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 孔融B. 刘祯C. 徐干D. 杨修满分:2 分8. ()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
A. 曹操B. 曹丕C. 曹植D. 孔融满分:2 分9.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易经》B. 《古诗十九首》C. 《楚辞》D. 《诗经》满分:2 分10. ()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A. 自然平淡B. 语言质朴C. 含义深远D. 象征意蕴满分:2 分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1. 骈文特点有()。
A. 创作方面,讲究气势、通畅、古朴B. 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C. 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押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D. 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满分:2 分2. 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表现在()。
古人对谢灵运的评价谢灵运(385年-433年),字靖节,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颇受古人赞赏,被尊称为“谢灵运先生”。
下面是关于谢灵运的评价。
首先,古人对谢灵运的文学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谢灵运以其丰富的才情和卓越的文学创作成就著称于世。
他与江淹、谢安并称为古文“江谢谢”之一、谢灵运的文风清新简练,情感真挚,作品多为乐府诗和赋,他的诗文充满着慷慨悲凉的气息,咏史抒怀、赞美山川、吟咏自然,都展现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
其次,古人对谢灵运的政治才能给予了肯定。
谢灵运曾在南朝宋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左丞、吏部尚书、太子少傅等职位。
他在政务上勤勉尽责,克己奉公,能够辅佐宋文帝制定政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能力。
他注重调查研究,思考问题周详,善于化解纷争,被认为是南朝时期最有政治才华的人物之一此外,古人对谢灵运的为人品质也给予了肯定。
他对待人民谦和友善,平易近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他在任职期间,致力于禁欲文风,推广文化教育,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受到民众的一致好评。
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备受推崇。
总的来说,古人对谢灵运的评价可以概括为文学才能出众、政治才华卓越、为人品质高尚。
他以其深情笔触和真挚情感的描写,表达出了内心的矛盾和压抑,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瑰宝。
从政期间,谢灵运以务实的态度推动了许多政治,并且以身作则,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他对于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个人的成就。
然而,也有一些批评认为,谢灵运在政治上过于保守,对于时势变革缺乏敏感性,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此外,他辞官后,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有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也成为一些人对他的批评之处。
总体来看,古人对谢灵运的评价仍然积极正面。
他的文学才华、政治智慧以及为人品质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视为当时文学和政治的典范之一、他的影响力超出了个人的范围,仍然流传至今,在文学界和历史界都有重要地位。
谢灵运的政冶态度和思想性格晋、宋之间,出现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大诗人。
他们的出身、经历、思想和作品风格都有很大不同,成就也不能齐足比肩,但后代的诗人却常把他们并称“陶谢”,比如杜甫的“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王安石的“未怕元刘妨独步,每思陶谢与同游”(《示俞秀老》)、陆游的“陶谢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诗》)。
这种情形说明了陶、谢在不同之中又存在某种共同。
主要的一点,应当是在晋、宋间“诗运转关”之中,有着两位诗人的共同努力。
这一“转关”在内容上的标志是五言诗挣脱玄理的束缚而走向田园山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形式上的标志是由平典枯槁到声色大开,“芰荷迭映蔚”、“空水芒澄鲜”。
1这里借用陶、谢的诗句,不过是把问题描述得形象一点,并不意味着他们各得一偏。
正好相反,无论在“转关”的内容或形式上,两位诗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历来的研究者,于陶渊明都无闲言,但对谢灵运则毁誉不一,其所毁所誉,又颇有不尽妥当之处。
本文仅试图对有关谢灵运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期作为引玉之一、晋、宋易代之际的谢氏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与政治的关系远较隋唐以后为密切。
高门世族垄断经济、政治,也垄断文化,政治形势的动荡总会牵连到文人。
鲁迅所说《文选》中的作家有一半不得好死,从嵇康、陆机、潘岳一直到谢灵运、鲍照、王融、谢朓,莫不是因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权势而招致了杀身之祸。
特别在谢灵运身上,这种文学和政治的纠葛表现得尤其突出而自觉。
因此,弄清谢氏家族在东晋后期政治生活中的比重和作用,对研究谢灵运的思想和作品来说,并非庸俗的社会学方法或者肤泛的题外文章。
东晋的高门素推王谢,然而陈郡谢氏的得以跻于甲族而且居于冠冕,却大大晚于琅琊王氏而要到谢安执政以后。
《世说新语·简傲》记载过一段很生动的故事:谢公(安)尝与谢万共出西,过吴郡。
阿万欲相与共萃王恬许。
太傅云:“恐伊不必酬汝,意不足耳!”万犹苦要,太傅坚不回,万乃独往。
坐少时,王便入门内,谢殊省欣色,以为厚待己。
良久,乃沐头散发而出,亦不坐,仍据胡床,在中庭晒头,神气傲迈,了无相酬对意。
谢于是乃还。
未至船,逆呼太傅。
安日:“阿螭(恬小字螭虎)不足耳!”谢万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除了清谈和写文章,于世事茫无所知。
王恬是王导的次子,其所以不礼谢万,自然不是由于谢万的人品不足取,而是认为两家的门第不能相埒,近似于王僧达的慢待路琼之,张敷的轻视秋当。
2谢安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去讨这个没趣。
同篇又记“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
于是阮思旷在坐,日:‘新出门户,笃而无礼。
”’《宋书·苟伯子传》记“伯子常自矜荫籍之美,谓(王)弘日:‘天下膏粱,惟使君与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数也。
”’谢万当众“索便器”,不仅是当时的所谓通脱,而且也在显示高门的骄矜,阮裕的讥评,正是颇为刻薄的针锋相对。
笃,意即老实过了头而不通世务,3言下之意就是有点小家子气,缺乏教养。
荀伯子是谢晦的姐丈,他引王弘为同类而看不起谢晦。
阮、荀两家均为老牌的大姓,谢氏虽然一门显贵,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多少还有暴发户的味道,所以在嫉妒之外又高自标榜而不屑与之同列。
然而谢氏虽然后起,上升的趋势却方兴未艾。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病死,谢安继而当国,成为王导、庾氏兄弟以后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
谢安的治国方针主要有两条:在政治上“镇之以和静”,即保护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竭力调和这个阶层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上,建立一支由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部队,即北府兵。
北府即京口(今江苏镇江),聚居着当时南徐州、南兖州的侨户,“人多劲悍”。
桓温生前,就说过“京口酒可饮,兵可用”的话(《晋书·郗超传》),有意招募士卒,编为军队,但没有成为现实。
太元二年(377),谢安的侄子谢玄奉命组建新军,加以训练,号为北府兵。
北府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太元八年淝水一战,以寡敌众,击退了苻秦的百万大军,使南北对峙的局面得以相对稳定。
东晋的军事重镇是荆州,其力量足以扼制扬州,也就是建康一带的长江下游。
大军阀王敦、陶侃、庾亮、桓温父子,都是以荆州为根据进而控制中央甚或公然叛逆。
世家大族希望维护司马氏的中央政权——门阀联合政权,而军阀则意在削弱或取代司马氏政权。
这种门阀与军阀的矛盾是东晋南渡以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主要形式。
北府兵的成立使门阀的力量得以加强,但是它自身发展的结果又出现新的军阀,后期的主要将领刘裕就是凭借这支武装成为宋武帝,而且在夺权斗争中十分沉重地打击了谢氏家族。
桓玄起兵叛晋,收买了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攻人建康。
当时地位不高的刘裕联络一部分北府军的将领又推翻了桓玄。
到晋安帝义熙以后,刘裕的力量日益壮大,渐成代晋之势。
面对这一严重的政治局面,门阀内部出现了拥护刘裕和反对刘裕的两派力量。
大体上说,王氏家族拥护刘裕,谢氏家族不像王氏那么一致,谢晦、谢景仁、谢该依附刘裕,谢混、谢纯、谢灵运则反对刘裕。
谢灵运的族叔谢混,是谢氏家庭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晋孝武帝的女婿,史称“风华为江左第一”(《南史·谢晦传》),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称其“仍世宰相,一门两封”(卷三十五《谢弘微传》条),曾对谢灵运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当刘裕的羽翼渐丰,谢混一度人过刘裕幕府,虚与委蛇,4实际上却支持刘裕的对立面、北府军的另一位将领刘毅,期望在二刘之间争夺的夹缝中延续司马氏政权,保护家庭的利益不受损害。
比之于刘裕,刘毅的某些特点也确乎容易受到高门世族的赏识。
刘毅和刘裕一样,颇有赌徒的性格,桓玄说他“家无儋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然而“爱才好士”(《晋书·殷仲文传》),“缙绅白面之士辐凑而归”(《南史·胡藩传》)。
谢混企图利用刘毅,其用意是十分明白的。
他们之间相互勾结的情况,史略不详,但从义熙四年刘毅推荐谢混任扬州刺史以此排斥刘裕入朝辅政一事来看,其间交通策划,显然极为密切,所以后来刘毅兵败,刘裕以晋安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历数刘毅的罪状,其中就有一段:尚书左仆射谢混凭藉世资,超蒙殊遇,而轻佻躁脱,职为乱阶,扇动内外,连谋万里,是而可忍,孰不可怀!(《晋书·刘毅传》)所谓“扇动内外”,和后来谢灵运因为“构扇异同”而出为永嘉太守,都还不能算是凭空捏造的罪名,不过时势不同,叔侄之间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能相提并论。
谢混是谢氏家族中极有影响的人物,在政界和文坛上都负有重望。
有理由认为,谢灵运参加刘毅幕府而且追随不渝,应当是出于谢混的安排。
然而谢氏家族中也有不少人反对谢混的政治态度。
谢灵运的从弟谢晦就是刘裕集团的核心人物,谢混的从兄谢澹以“方外士”的眼光,也看出了谢混的做法潜伏着危机,《南史·谢晦传附谢澹传》载:初,澹从弟混与刘毅昵,澹常以为忧,每谓弟璞、从子瞻日:“益寿此性,终当破家。
”混寻见诛,朝廷以澹先言,故不及祸。
谢氏家庭内部对二刘之间的不一致,反映了家族内部对政治力量的不同估计和对王朝鼎革的不同态度。
自然,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之中,成员之间的不一致并不足怪,然而相对于王氏家族的基本一致来说,这种微妙的差别是值得玩味的。
魏晋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门阀专政的社会,寒门素族要进入统治集团,行伍军功是惟一的途径。
这条途径艰苦而又危险,为习于逸乐的世族子弟所不屑一顾。
5由行伍而重将帅甚至帝王,这就在门阀之外另树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终东晋、南朝之世,多次重大的政治动荡都是由于门阀和军阀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形成的。
正是由此,政治家谢安意识到武装力量对中央政权和本家族的重要,才让谢玄组建了北府兵。
谢安的时代谢氏一门赫奕,谢奕、谢万、谢琰、谢玄、谢石,都曾先后手握重兵。
《晋书·谢安传论》说:“建元之后,时政多虞,巨猾陆梁,权臣横恣。
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康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惟谢氏乎!”相形之下,王氏就显得逊色,所以谢混、谢灵运对司马氏政权的态度要比王氏积极。
反之,东晋后期,谢氏的军权虽然已被北府军的将帅所取代,但影响并不能低估。
刘裕代晋自立,谢氏的重要人物能不能拥护捧场,其间关系举足轻重。
所以,刘裕父子对谢门子弟的基本方针是优容争取,这一手行之无效,就继之以另一手即置之死地。
在下面讨论谢灵运政治态度的时候,我们将进一步看到这种方针的具体运用。
二、“倔强新朝”谢灵运的一生始终和政治风浪纠缠在一起,而且这种纠缠不是被迫卷入而是自动投入。
他在政治上发轫之始,就站到了刘裕的对立面,这一错误的选择是谢灵运后半生悲剧命运的重要契机。
《宋书》本传记: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爱知之。
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
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邓,不就。
为琅玡王大司马行参军。
……抚军将军刘毅镇始孰,以为记室参军。
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
散骑侍郎品级不高,却属于清贵之官,所谓黄、散之职,“须人门兼美”(《陈书·蔡凝传》),不是甲族子弟,极难染指。
谢灵运辞散骑侍郎不就,却愿意就任刘毅的幕僚,原因当不外乎两条。
其一,本传这一段记载未书年月,但大体上可以推定。
谢灵运袭爵在元兴元年,当时桓玄兴兵叛晋,人建康,辞官不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二,当时高门子弟多入武人幕府,这反映了门阀和军阀的矛盾中互相依赖的一面。
记室参军类似于今天的秘书,有机会经常对主帅施加影响。
谢灵运是谢混最赏识的侄子,在支持刘毅问题上叔侄之间的一致,也很可能并非出于偶然。
7刘毅、谢混失败被杀,对谢氏家庭,特别谢灵运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形格势禁,他最终只能跻身于刘氏朝臣的行列里,然而他又对刘裕父子采取不合作甚至抵制的态度,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刘裕起自下层,有很深的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十分理解和门阀世族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妥当,将有关于事业的成败。
他在诛杀谢混、稳定了政治形势以后,立即转过来对谢家表示优容宽大,不但没有株连一人,而且改授谢灵运为太尉参军;宋文帝即位,杀了有拥戴之功的徐羡之、傅亮和智囊谢晦,又立即征召被徐、傅排挤的谢灵运入都,授为秘书监。
刘裕父子这种一打一拉的策略不仅是一种姿态,目标也不仅止于谢灵运个人而是牵涉到整个谢氏家族。
按常理而论,新王朝的统治者对在政治上反对过他们的人如此优容,谢灵运即使不能感激涕零,肝脑涂地,至少也应该和光韬晦,维持表面上的融洽。
但是谢灵运没有做到,或者说根本不肯这样做,原因又是什么呢?历来的一种解释是谢灵运忠于晋室,所以和刘宋王朝格格不入。
这是迂腐的见解,硬把南宋以后的忠君观念套到南朝人身上。
当时人就不是那么看的。
《南齐书·褚渊传论》:自金、张世族,袁、杨鼎贵,委质服义,皆由汉氏,膏腴见重,事起于斯。
魏氏君临,年祚短促,服褐前代,宦成后朝。
晋氏登庸,与之从事,名虽魏臣,实为晋有,故主位虽改,臣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