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谢灵运(385年-
433年),字灵运,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山水诗人,以其山水诗歌而闻名。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自然写景: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
对山、水、云、雾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
和美妙。
他善于观察自然景色的细微变化,并将其细腻地表
达出来。
2.感情抒发: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并非只是对景物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他以自然景观为媒介
,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3.寄托哲理: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常常融入了哲理和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存在和宇宙的思考和追
求。
4.诗意凝练: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
意境,他擅长用简短而精确的词句,将复杂的景象和情感凝
聚成深远的诗意。
他的诗作字数较少,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
象和情感。
总的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自然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意。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谢灵运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词作家,他的山水诗作品独具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一、描写技法独特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以描写技法独特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感觉传达自己对山水的深情和艺术追求。
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登池州龙王庙》一诗中他描绘了壮观的山水景色:“山高处、风卷起叠嵯峨。
水卷起千堆雪,泻出万丈波。
”这种生动的描写技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了山水景色的壮丽和美妙。
二、情感真挚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情感真挚,一直是他艺术追求的核心。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山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登东山》一诗中他写道:“运景何曾认旧游,甘舍旅忧与世流。
高居大观非俗贵,肆业采诗何怅然。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深深地被谢灵运的诗歌所感动和打动。
三、寓情于景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常常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将思想和情感融入景色之中,使读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例如,在《登岳阳楼》一诗中,他以巧妙的描写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立志追求的赞美:“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吴钩。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读者更能够体味到诗作中所蕴含的深意和内涵。
四、变化多样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品变化多样,他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法和形式来描绘山水景色。
他的山水诗既有以景物为主线的描写,也有以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诗作。
他的作品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加卓越和独特。
例如,在《户部山阴池上有怀吴简》一诗中他写道:“羡公兴罢换先笔,尚有清音经夜笳。
”这种多样化的描写使得谢灵运的作品更加生动活泼,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2009/257在我们广袤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有名山大川、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平湖火潭、古洞幽壑,构成了令人神往的山水胜境;其间又遍布苍松翠柏、茂林修寸、繁花芳草,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加上日月星辰的朗照,冰雪雨雾的烘托,从而呈现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在这块神州大地上,勤劳聪慧的炎黄子孙们建起亭台楼阁、园林别业、古寺佛塔、竹篱茅舍,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们吟诗作对、书画弹唱,留下了许多悠长动人的美丽传说和逸闻掌故,形成了同自然景观交互辉映的人文景观。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
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山水诗鼻祖”,曾流传下了“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等一系列历代传颂的名句。
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对后世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一、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山水诗是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的诗歌。
山水诗并不仅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
山水诗是诗,诗的天职是抒情。
许多山水诗就抒发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美惊奇、喜爱、沉醉、赞赏之情。
这种审美型的山水诗,是典型的山水诗。
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还往往和忧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题材结合,抒写并非单纯审美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山水诗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达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
:《隐逸情怀:从谢灵运山水诗看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一、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1.1 隐逸的精神内涵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体现在其对“山水”意境的深刻思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敏锐观察。
这种隐逸并非退隐山林,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超脱和超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然境界。
1.2 山水与诗意的融合谢灵运以山水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对山水意境的描绘,既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又从中折射出自己的心灵追求和生活态度。
1.3 隐逸情怀与人文关怀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融合了对人文关怀的情感追求,他以隐逸之心感怀世间沧桑,体现了对人世间百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抒发。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2.1 深邃的山水意境谢灵运山水诗在审美意义上展现了对山水景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文风情的细腻观察,具有深远的审美意义。
2.2 表达情感与人生哲理谢灵运山水诗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价值。
2.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谢灵运山水诗在追求情感表达的也凝聚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对于山水诗的传统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使命。
三、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3.1 隐逸情怀的当代意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对当代社会中功利化、浮躁化的精神状态的反思,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3.2 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引导人们通过艺术创作实现对内心深处的回归和追求,对人生的独特态度有所启示。
3.3 当代人生境遇与隐逸情怀的呼应通过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的深入理解,可以引导当代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怀,重拾隐逸情怀的追求,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纯粹。
结语: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对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创新。
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更是当代人心灵追求的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在当下社会的喧嚣中重新加以关注和体味。
谢灵运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诗人,他的诗作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让人感叹不已的诗句,对于探讨他的诗歌风格和意境,我们应该从简单的表达开始,逐渐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
1. 丰富的意象谢灵运的诗句中,常常出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
他写到:“羽扇纶巾下,半坡青梅半焙新。
”这句诗表现了青梅翠绿的山水画面,给人以一种鲜明清新的感受;再“千竿风雨荼靡霁,一溪云水暗冥同。
”这句诗描绘了风雨中的荼靡景象,暗示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这些丰富的意象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丰富内涵。
2. 精工的笔触进一步,谢灵运的诗句中展现出了精工的笔触。
他的诗句工整精巧,表现出诗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
“千山竞出画图来,一水风流皆入诗。
”这句诗展示了谢灵运对于山水的描绘功力,展现了诗人精工细雕的笔触。
在他的每一句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以达到精美绝伦的效果。
3. 鲜丽的意境谢灵运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了鲜丽绚烂的意境。
“山巅翠影波涌绿,水面红霞夕照明。
”这句诗描绘了山水交融的鲜艳景色,给人以美好的愉悦之感。
再“桥前水倒千层鹭,烟里山藏万点梅。
”这句诗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鲜明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4. 清新的情感谢灵运的诗句中蕴含着清新的情感。
他的诗歌在描绘绚丽山水的常常透露出一种清新纯洁的情感。
“蓝衣蒙蒙青水上,白鹭翩翩丽影同。
”这句诗句中透露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清新的感受,和谐愉悦。
谢灵运用清新的情感来诠释山水之美,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他的诗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精工细雕的笔触,鲜丽绚烂的意境,以及清新纯洁的情感。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独特魅力。
以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鲜丽清新的诗句为主题,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谢灵运的诗歌艺术。
通过对其诗句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营造的山水世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谢灵运(656年—712年),唐代文学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山水诗风格纯净流畅,情感真挚自由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以纯净流畅、自由灵动为主,通过写实与想象的结合,以深邃含蓄的意象、情感渲染的手法,表现出自己对交际、自然的深邃理解及深厚感情的尽情流露。
如《永州廉江驿》一首:山水相映,组合起来,自然纯净,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地的向往,自由无拘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作者的独立人格。
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绘时事自然的同时,通过想象和诗意的运用,丰富了表现手法。
如《水调歌头秋词》一首: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词句,深刻蕴含了人生的浮云,远处的山峦与水波更是在诗人的意境创造下,体现出无限的意境与柔美的情感。
三、意象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表现的意境深处,常常是诗人心灵深藏的自然情感及理性所在。
这种情感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反映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之间的契合。
如《题西林壁》一首: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离别的离愁别绪,悠远的人生之旅,通篇通过自然景观,直接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哲思,深刻寓意。
四、品读诗歌时的审美享受谢灵运山水诗通篇着重烘托景色中的一定意境,以及对情感和意义的描绘,激起读者美感的体验,强调创造力的体现,这种审美享受具有通俗性、深邃性与好玩性。
如《秋浦歌舞》这首诗,以静水清空的境界来表现独立人格的个体情感;以涟漪交相引出阴晴变化,不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又使读者体验到想像和扩大的审美愉悦感,这种审美享受是深刻而广泛的。
谢灵运山水诗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自然情感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意义,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他的诗歌从唐朝到现代都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推崇。
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点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点1. 纤细婉约的意境•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以纤细婉约的意境为主要特点。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构思,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表达得十分细腻动人。
2. 出奇制胜的比喻手法•谢灵运善于使用出奇制胜的比喻手法。
•他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理想相结合,创造独特的诗意。
•通过奇特的比喻,他赋予山水以更深刻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3. 清新雅致的语言•谢灵运山水诗作以清新雅致的语言风格著称。
•他运用简练明了的词句,使诗歌更加朴实自然。
•他的语言流畅,清新明快,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
4. 纵横有致的布局•在诗歌的形式上,谢灵运独具匠心。
•他的山水诗布局舒展自如,纵横有致。
•他巧妙地运用对仗、平仄、节奏等手法,使篇章的结构合理有序,给人以美感和舒适感。
5. 内容丰富哲理深刻•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远。
•他在描绘山水景色的同时,常常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诗意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使诗歌充满哲理性和思想性。
总之,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纤细婉约的意境、出奇制胜的比喻手法、清新雅致的语言、纵横有致的布局以及内容丰富哲理深刻等艺术特点而著名。
他通过诗歌的表达,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与人的情感、理想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6. 四季变化的描绘•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经常描绘四季的变化。
•他以生动的词句描述春天的新绿、夏天的热浪、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寒冷。
•通过对自然界四季的描绘,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结合,给人以丰富的感受和思考空间。
7. 雄浑深邃的情感表达•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常常流露出雄浑深邃的情感。
•他通过对大自然中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满激情和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震撼。
8. 神秘玄奇的意境营造•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常常出现神秘玄奇的意境。
•他通过隐晦的描写和微妙的语言细节,营造出一种神秘、超凡的氛围。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谢灵运的山水诗篇一:谢灵运及其山水谢灵运及其山水诗主讲:章岿然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
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灵运一生著作极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集》十九卷”,但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李献吉、黄勉之、沈道初等人先后将散见于《文选》、《乐府诗集》、《宋书》以及其它各类书中的谢灵运诗文辑出,编排成书,由焦竑刊刻行世。
我们现在见到的收录谢诗较为完备的《谢康乐诗注》,就是黄节根据焦本《谢康乐集》中的诗歌部分加以重编注释的。
从《谢康乐诗注》所辑录的七十多首谢诗来看,谢灵运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山水诗的范畴,还有乐府诗从及为数不多的田园诗和《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等等,但为谢灵运所擅长并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诗。
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的孙子,他生长在世族豪门、显贵大地主的家庭里,十八岁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
但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彼此倾轧,斗争激烈。
当时,以刘裕为代表的刘宋王朝统治者坚决地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作为辅佐、加强集权统治的政策,对王、谢等大贵族集团施以压力,企图摧毁他们顽强的势力。
谢灵运便在刘裕这种削弱士族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政策下被降爵为候。
处身于这样的形势中,谢灵运为了维护自己贵族集团的地位和利益,经常与统治者处于一种复杂而剧烈的斗争中。
他一直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刘义隆即位后,深知谢灵运倔强不驯,更有意严加裁制。
谢灵运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只求隐退。
谢灵运的古诗词特点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
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谢灵运的古诗词特点,方便大家学习。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用典特色用典,又称用事、隶事、事类,现在常称作引用。
刘勰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在篇幅有限的诗歌中运用典故成为增加诗歌内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艺术效果上,典故的加入也使诗歌变得具有多层意蕴而耐人咀嚼回味。
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其引用典故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从中可见其知识的渊博和庞杂,以至于清人吴淇有“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的'说法。
据统计,谢诗引“三玄”入诗,以《庄子》为最多,用《易》次之,《老子》再次之。
由此观之,庄、老思想在其诗中不仅没有告退,与较早的陶诗相比,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谢灵运诗作中所引的“三玄”中的一些典故,如《过白岸亭》中的“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七里濑》中的“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以上诗句中“抱朴”、“要妙”均出自于《老子》。
《登永嘉绿嶂山》一诗中的“恬知既已交,缮性从此出”,《郡东山望溟海》中的“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以上诗句中的“缮性”、“寂寞”出自于《庄子》。
《登永嘉绿嶂山》诗中的“蛊上贵不事”一句出自《易・蛊》;“履二美贞吉”一句出自《易・履》。
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
纵观谢诗中所引用的这些“三玄”中的典故,大都是表达自己希望远离尘世纷争,包含着避世隐居的思想。
我想他之所以产生这种归隐思想,不仅是受他所处的时代风气的影响,也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跌宕的政治遭际有关。
谢诗中的典故,论数量的话以“三玄”为最多,但若论引用的质量的话,应该是化用楚辞中的典故最为灵活和巧妙。
例如,《石门岩上宿》中的“朝搴苑中兰”语出屈原《离骚》,“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化用屈原《九歌・少司命》。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声色的描绘、拟人的修辞、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第一特点:对山水景物的声、色、光都有生动的描绘。
在作品《入彭蠡湖口》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猿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特点:拟人的修辞。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拟人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致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
第三特点: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于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
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
由于谢灵运的诗风朴实,全无淫靡之气,且他的山水诗篇消灭了两晋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文学,初步打破了玄言诗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四个特点: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从整体来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人色彩,读他的诗我们总能感觉到一个大写的“我”字。
这就是说,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
类似“平生协幽期,沦踬网微弱”的诗句,虽然在感情上没有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样强烈,但我们仍可以看到诗人个人的感情在诗中表达。
在登临山水的时候,诗人总是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抒发一下自己抑郁的情感和哲理上的感悟。
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摘要:一、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二、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特点1.真实描绘自然景色2.注重情感表达3.艺术构思巧妙三、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品及赏析四、谢灵运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谢灵运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山水诗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品及赏析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谢灵运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景纯,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出身于士族家庭,一生经历了从东晋到刘宋的变迁。
谢灵运少年时期便显露出文学才华,与族弟谢眺并称“二谢”,成为当时文坛的翘楚。
他的诗歌创作以山水诗为主,开创了唐代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的先河。
其次,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真实描绘自然景色:谢灵运的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对山水景色进行了真实、细腻的描绘。
例如在《登池上楼》中,他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一诗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注重情感表达: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注重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亲情、友情、乡愁等情感的抒发。
如在《赠杜少府》中,他写道:“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便欢笑尔亦欢。
”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
3.艺术构思巧妙: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构思上具有很高的造诣。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如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一诗句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寓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简要赏析一下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品。
谢灵运的《赠杜少府》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祝福。
诗中写道:“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便欢笑尔亦欢。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页目录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4)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5)三、谢灵运的思想 (10)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赵丽云摘要: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将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寄托在山水中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跟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后来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文化心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山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并在他们的手中继承发展并构筑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
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山水间透露着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这种审美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更多的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着后来的山水文化。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伴随一个朝代的衰落和一个朝代的兴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面貌、政治观念转变,为现代的人们探寻中国山水文化留下有迹可循的一页,而谢灵运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表。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部分诗篇为例谢灵运( 385 ~433),谢玄之孙。
因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他本来在政治上怀有很大的抱负,但是因为处在晋宋易代、时局动荡的混乱年代,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郁郁不得志的谢灵运只能寄情于山水,一方面以此来排遣自己的忧愁,另一方面也借此向政府表达自己的不满。
《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本诗写于谢灵运到永嘉出任太守之时,主要抒发的是作者的幽愤之感,即无法在仕途上获得和前辈相平的功绩,却决定三年任期满后归隐山林。
开篇不禁会让人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言及自己的少时的志向便是渴望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而谢灵运则坦言,自己有意于政局,但却因为上位者的打压而回到乡间,诗中不免充斥着一种对于当权者的不满之情。
诗的前半部分都在一种顾影自怜式的孤傲中进行,等到“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后,笔峰一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旷达:看到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与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之后,出现了洁白的云絮拥抱着幽峭山岩,临岸翠绿的细竹在山下清波的映衬下显得妩媚动人,袅娜多姿。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之一,融合了其自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所在,既有喜悦,又有哀情。
作者将山水之景写得如此精妙,其实也隐含着自己的志向,“绿筱”本就是坚贞不屈的象征,结合诗末两句——“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更加显得作者归隐乡野、寄情山水的意志之坚决,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隐士的形象。
堪称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开创了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歌表现形式。
他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 响。
一、谢灵运与其山水诗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
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所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美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挣脱玄言的桎梏,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机制,成为刘宋诗美学转型期的关键人物。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深微的审美敏感。
杜甫所看到的谢灵运重掩的肺腑内有着深深的“幽愤”,才是对谢氏山水诗的精当把握。
切准中国文学家和诗人的真正审美“死穴”,就是要把握住他在仕途职场所遭所感在他所赖以生存的内心风暴中的以一种看似独立宁静实则脆弱焦虑的释放。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如此,一腔“报国未果恨”,尽抒“孤芳自赏情”。
因此,要想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某种艺术上的气质和美学内核,是无法越过对这一情绪倾向的深刻反思的。
当然,虽然仕途坎坷成为催生出谢灵运大量山水诗作品的一个动因,但是家世富庶的谢灵运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令这种压抑的张力成为主流精神,而是量以清新、优美、雅致的词句表达他眼中和心中的“纯情自然”。
加之谢灵运深受玄言诗的影响并难能可贵地对此进行了改进,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从此山水诗才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何看待自然,把握自然的方式,成为研究本文研究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要依 据。
二、“人化自然”与山水诗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
他的山水诗具有“情皆可景,景中含情”、“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造物赋形,自然成对”等审美特色。
这一特色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以“自然”为大多数诗人所青睐的题材和抒情载体进行一番学理性的探讨。
(一)“人化自然”的哲学范畴表述“人化的自然”是指自然在人的改造活动过程下,自然呈现出人工的痕迹;相对应的“自然的人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被纳入人认识改造的对象;二是人自身如器官等逐步发展成有感情,有理性等等属人的东西。
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色
(1)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
(3)其第二个特点是在局部景物描写中表现情思韵味,朝着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4)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注意到诗中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
(5)谢灵运山水诗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节奏冗缓等不足之处。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
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这不仅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成为后世诗人描摹自然的典范。
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色。
开头六句托物起兴,以潜虬、飞鸿喻世人的出处和自己的进退失据;豳歌、楚吟二典故的运用,对抒发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起了一定的作用。
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谢诗的语言特色。
又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以上诗句无不使人感到清新自然而又多彩多姿,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江南山水蕴含的无限丰富的美,这些都是自然去雕饰,清新俊美的,他的多数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不论是幽深的还是绚丽的,都呈现出一种新鲜、欢愉的姿态。
二.谢灵运山水诗多由老庄、周易、佛家之语而山水,被后代称作“带有玄言诗尾巴的山水诗。
多采用“叙事——写景——说理”的三段式结构
在他的诗里, “山水”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 诗歌风格明丽清新, 形象鲜明, 名句迭出, 但也还保留着一小部分玄言的糟粕。
“矜名道不足, 适己物可忽”、“怀抱既昭旷, 外物徒龙蠖”这一类专讲玄理的句子, 在谢灵运的诗里随处可见; 还有一些不是以完整句子表达的玄意, 也渗透在他众多的诗篇里, 浮现在字里行间。
例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开头六句为第一层叙事: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又是虚写、略写。
开头两句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练,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
“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变”和“含”,则隐写了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
“出谷”二句承上启下,既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林壑”以下中间六句第二层写景:实写、详写湖中的晚景。
前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映辉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末尾四句总上两层,写游后悟出的玄理: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
又如《过白岸亭》通过对永嘉白岸的山川风物描写,表达了诗人从中感悟的人生哲理,在诗中“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二句,诗人巧妙地将《老子》中“吾不知其名,强为之曰大”与“曲则全,枉则直”的哲理,跟青翠的山色与渔钓的野趣融汇一起,不露痕迹地表露了诗人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的玄理。
三.诗歌语言工巧精美,工于锤炼字句,语言典丽,重视辞采。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的“抱”字“媚”字,“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的“趋”字“媚”字,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山水以活力;“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的“旷”字“高”字,写出了平芜的阔大;“舍舟眺迥诸,停策倚茂松”的“眺”字“倚”字,写出了游览者的风神;“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以“劲”和“哀”来形容朔风,就可以收到景凄而情促的效果。
又如《石室山诗》:“莓莓兰清急”句,陈胤情评日:“‘莓莓’字甚新,详义当是草逐水流,根定叶漂,长条披偃,翠带摇轻,似与俱去也”,充分显示出诗人锤炼字句功夫之精深。
然而由于结构的单调,语言上的过分雕琢使得谢灵运的山水诗产生堆砌、冗长、晦涩的弊病诗词最后的玄言部分也影响了其诗的艺术效果。
谢灵运以大量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谢灵运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被誉为“元嘉之雄”、“江左第一”。
后人曾以老庄在玄学上的祖师地位来比喻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他的写景技巧及辞藻,谢朓、何逊、王籍、阴铿等竞相学步;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对他高妙的文才及审美能力大为赞叹,甚至说:“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
”可以说,正是谢灵运的文学活动,才使山水诗象一颗耀眼的新星升起在晋宋文坛上。
谢灵运的名字也因此永远和山水诗联系在一起。
李雁. 谢灵运研究[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李运富. 谢灵运集[M] . 长沙:岳麓书社,1999
何文焕. 历代诗话[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M ].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葛晓音. 八代诗史[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G].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