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15
(一)、原子(1)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除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普通氢原子不含中子外,其他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
(3)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4)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一般只有10-27kg左右,这样小的数字,记忆、书写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的质量一样,为了解这一问题,就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区别?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多少,是实际质量或称为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来表示物质质量多少的相对质量,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
3、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4、A、B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A、B两原子的质量之比。
(四)、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2、元素符号(1)来源:是这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相同时,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2)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钙Ca、铜Cu。
(3)表示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既有宏观意义,也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但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3、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所以元素周期表有7周期,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化学基础知识点初中大全1.原子和分子-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2.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的符号由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或者前两个字母组成。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元素的种类和比例。
3.反应和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
-反应物是化学反应发生前的物质。
-生成物是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4.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双分解反应:AB+CD-->AC+BD-合成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取代反应:A+BC-->AC+B-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物质的电荷转移过程。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横向的行称为周期,纵向的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化学性质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6.气体、液体和固体-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大,无规则排列。
-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小,有一定的规则排列但不定形。
-固体的分子间距离最小,具有规则的排列方式。
7.物质的性质-密度:单位体积内的物质质量。
-燃烧性:物质能与氧气反应并放出光和热。
-可溶性:物质能溶解在其他物质中。
-酸碱性:物质能反应产生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8.pH值和酸碱中和反应-pH值表示物质溶液的酸碱程度。
-pH值越小,溶液越酸;pH值越大,溶液越碱性。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9.化学能和能量转化-化学能是物质间化学键的能量。
-化学反应中,有的反应放出能量,有的反应吸收能量。
-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形式。
10.九类离子和其化合物-铵阳离子:NH4+;如氮铵NH4NO3-氯离子:Cl-;如氯化钠NaCl。
1、钝化现象:铁、铝在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钝化。
钝化只在常温下用,加热条件下铁会与浓硫酸反应。
2Fe + 6H2SO4(浓)=Fe2(SO4)3+ 3SO2↑ + 6H2O 钝化是指活泼金属在强酸中氧化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组织金属进一步反应。
2、浓盐酸、浓硝酸,在离子方程式中拆开,浓硫酸不拆开。
3、在离子方程式中,澄清石灰水要拆开写成离子,浑浊石灰乳不拆。
4、有阴离子必有阳离子,有阳离子未必有阴离子,如金属中只有自由电子。
5、氢氧化钠与乙醇不反应6、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陷阱有:未告知体积,如 PH=1 的盐酸溶液中,氢离子的个数为 0.1NA。
7、苯中无 C=C 双键。
8、碳酸钠俗名是纯碱、苏打,显碱性但不是碱,是盐。
(稳定)9、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加热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不稳定)在推断题中会出。
10、醋酸、苯酚、水、乙醇,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依次减弱。
故,氢氧化钠与乙醇不反应。
11、碱金属元素的熔沸点是原子半径越大熔沸点越低;卤素单质是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范德华力大小与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也就越高。
碱金属元素是金属晶体,结合键是金属键,原子半径越小原子核间的引力越强,越难破坏,熔沸点越高。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降低(与卤素、氧族相反)12、锂与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钠在常温生产氧化钠,加热或完全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13、碱金属的特殊性:锂的密度比煤油小,不能保存在煤油中,通常密封在石蜡里,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
14、碱金属的密度由锂到铯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有反常的钠密度比钾的大。
15、酸式盐的溶解度一般比相应的正盐大,但是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
16、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蒸馏和分馏是物理变化。
17、蛋白质的变性是化学变化,盐析是物理变化。
18、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Mn2O7 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 HMnO4。
化学知识点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解释自然界的现象、推动科技进步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涵盖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帮助您了解化学的基础原理和常见概念。
1. 元素和化合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元素。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其原子以确定的比例结合在一起。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的有序排列,根据其原子数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2. 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
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电中性,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以轨道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
主要的化学键类型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来连接原子,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连接正负离子,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中电子的弥散流动。
4. 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物质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数学系数表示化学反应。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侧,产物在右侧。
5.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产生盐和水。
在中和反应中,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氧化物离子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能量。
6.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和电子之间的转移。
氧化反应指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反应指一个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化学、工业过程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7. 力吹管:力吹管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常用的装置,用于将气体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
它由玻璃棒和橡胶管组成,并通过人工创建气流或气体膨胀来实现气体移动。
8. 化学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度与产物转变为反应物的速度相等时,化学平衡达到。
平衡常数用于描述平衡系统中物质的浓度或压力之间的关系。
化学高中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与分子- 元素与化合物-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2.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分解、置换、还原-氧化等) - 化学方程式- 摩尔概念与物质的量3. 化学计量-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浓度的计算- 气体定律(波义耳、查理、盖-吕萨克定律)4. 能量变化- 能量守恒- 反应热与焓变- 热化学方程式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 周期与族- 元素的电子排布- 元素的性质趋势2.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与卤素- 氧族元素- 过渡金属3. 酸碱与盐- 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布朗斯特-劳里)- pH值与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酸碱与盐的性质三、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碳的杂化- 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等) - 有机官能团2. 烃类- 烷烃、烯烃、炔烃- 芳香烃3. 官能团化合物- 醇、酚、醚- 醛、酮- 羧酸、酯、酰胺四、物理化学1. 化学平衡- 反应动力学- 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常数与反应自发性2. 溶液与胶体- 溶液的性质- 溶解度与沉淀平衡- 胶体与表面活性剂3. 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伏打电堆与电解- 电化学系列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使用- 常见化学试剂的保存与处理-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2. 化学实验安全- 实验室安全规则-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紧急情况的处理请注意,这个总结是为了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概览,并不包含每个部分的详细解释。
每个部分都可以进一步扩展,包含更多的细节和具体的化学知识点。
如果需要一个完整的、详细的文档,您可以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点总结11、ⅠA族元素不一定是碱金属元素,还有氢元素。
2、由长、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族不一定是主族,还有0族。
3、分子内不一定都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
4、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非极性键,如过氧化氢、乙炔等。
5、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过氧化钠、二硫化亚铁、乙酸钠、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6、对于多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是非极性分子。
7、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金属晶体。
8、离子化合物不一定都是盐,如Mg3N2、金属碳化物(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但不是盐。
9、盐不一定都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溴化铝等是共价化合物。
10、固体不一定都是晶体,如玻璃是非晶态物质,再如塑料、橡胶等。
11、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不一定: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12、原子核内一般是中子数≥质子数,但普通氢原子核内是质子数≥中子数。
13、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3,但ⅣA、ⅤA族的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有4个、5个电子。
14、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一般≥4,但H原子只有1个电子,B原子只有3个电子。
15、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是8个电子,但He原子为2个电子。
16、一般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但也有2电子,18电子,8─18电子,18+2电子等稳定结构。
”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查阅笔记。
17、主族元素的正价一般等于族序数,但F、O例外。
18、同周期元素中,从左到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是逐渐增强,但第二周期中CH4很稳定,1000℃以上才分解。
19、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一般为气态,但水是液态;ⅥA、ⅦA族元素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但水却是中性的。
20、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一定减弱,非金属性一定增强?不一定:第一周期不存在上述变化规律?21、第五?六?七主族的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都一定显酸性?不一定:H2O呈中性,NH3的水溶液显碱性?ⅥA、ⅦA族元素的氢化物化学式氢写左边,其它的氢写右边。
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1.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态、颜色、气味、燃烧性质等。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可以反映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等。
化学反应反映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能量变化。
4.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的组成主要包括分子、离子和原子。
分子是由至少两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观粒子。
5.酸碱盐与溶液
酸是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体系,可以是固体溶解在液体中,也可以是气体溶解在液体中。
总的来说,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主要涵盖了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酸碱盐与溶液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1.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1.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汽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变化,如铁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1.5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试管、锥形瓶、烧杯、天平、磁力搅拌器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的发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发现是由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如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等。
2.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在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绕着核运动。
2.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将元素排列起来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将元素排列在周期表的横行中,使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排在同一列。
2.4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下侧,非金属元素则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上侧。
第三章:化学键和离子3.1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结合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3.2 离子与离子键离子是具有正负电荷的粒子,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静力所形成的一种化学结合力。
3.3 共价键和分子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所形成的一种化学键,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成的。
化学重要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下面将介绍一些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化学中最小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数增序排列的表格,具有周期性特征。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4. 配位化学和配合物:配位化学研究的是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之间的结合关系和性质。
配合物是含有有机或无机配体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5.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6. 酸碱中和和pH值: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酸具有质子供体性质,碱具有质子受体性质。
酸碱中和是酸和碱中的质子交换反应。
pH值是用于测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被称为氧化,获得电子的过程被称为还原。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和还原总是同时发生。
8. 化学能和热力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被称为化学能。
热力学研究的是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关系。
9.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10. 热力学和平衡:热力学和平衡研究的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反应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11. 溶液和溶解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相体系。
溶解度是溶质在特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12. 配位化学和金属络合物:配位化学研究的是金属离子与有机或无机配体结合形成的络合物。
13. 催化剂和催化反应:催化剂是能够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催化反应是通过添加催化剂来促进反应进行。
14.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研究的是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2022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化的科学。
2.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化学研究的方法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方法和计算方法。
4.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其中单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包括化合物。
5.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化学方程式则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6.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合反应等多种类型。
二、化学元素与化合物1.元素的分类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而非金属元素则表现出相对的反义。
2.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它反应了元素周期性性质的规律,其中横向排列的行数称为周期,纵向排列的列数称为族。
3.化合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化学命名规则,化合物的命名主要分为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共价化合物的命名两种情况。
4.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的结构主要包括离子晶体结构、共价键结构以及金属结构等。
5.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离子的转移和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
三、溶液与溶解1.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溶解一定量晶体的最大可能性量的溶解。
2.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关系曲线,它反映了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积,通常用Ksp表示。
4.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以及压强的影响等。
5.溶液的分类根据溶质的性质,溶液可以分为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两种。
四、酸碱及盐1.酸碱的定义酸是指能够释放H+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够释放OH-离子的化合物。
2.酸碱的性质酸的特性包括酸味、腐蚀性、导电性、与金属发生反应等特性;碱则具有苦味、滑腻性、导电性等特性。
52、电化学的考点主要集中几点:(1)判断谁做负极、正极(2)离子移动方向(3)发生什么反应(4)电流移动方向(5)电子移动方向(6)转移电子数目(7)正负极方程式(8)氢氧燃料电池(9)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10)精炼铜、氯碱工业等。
53、记住原电池和电解池可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同一状态下,也就是条件相同,而电解池和原电池一个有外接电源一个没有。
56、原电池可以理解为保护的是正极,而电解池可以理解保护的是阴极。
所以精炼铜或者是电镀,粗铜做阳极,你总不能把粗铜做阴极给保护起来吧,镀层做阳极,镀件做阴极。
61、碘单质遇淀粉变蓝,而不是碘化钾中的碘元素。
做题中经常会忘记,比如碘盐中的碘可以直接用淀粉检验,这句话是错误的。
62、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都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切忌不可用碳酸钠哦。
63、发酵粉主要成分是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不是碳酸钠哦。
65、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钙、氯化钡反应,比如考题中说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可生成亚硫酸钡。
是错误的。
可以这么记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这个反应不是可逆。
或者是弱酸不能制强酸。
65、漂白粉失效的原理方程式: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次氯酸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
因为次氯酸才有漂白效果,所以次氯酸分解之后就失效了。
Ca(CIO)2+CO2+H2O=CaCO3+2HCIO 2HCIO=2HCI+O266、见光分解和受热分解的物质要记住哦。
见光分解的物质:硝酸、碘化银、溴化银、氯化银、次氯酸。
碳酸氢钠是加热才分解。
67、氧化还原反应:不仅要会判断化合价的变化,还要会判断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氧化剂和还原剂。
技巧:升失氧化还原剂对应氧化产物;降得还原氧化剂对应还原产物。
或者记住:还原剂对应氧化产物,氧化剂对应还原产物。
(氧化剂、还原剂说的是反应物,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只的是生成物。
)68、选择题会出:C6H6O(苯酚) + O2 生成C6H4O2 (苯醌kun) +H2O这就是苯酚在空气中变成粉红色的原因。
69、淀粉和纤维素虽然都符合通式(C6 H10 O5)n,都是碳水化合物记住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因为n值不同。
70、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蚕丝、天然橡胶都是高分子化合物,但是油脂不是。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氯乙烯、有机玻璃、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71、一定量的过氧化钠与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可视作先与二氧化碳反应,待二氧化碳反应完全,再与水反应。
7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理解为吸收了二氧化碳中的CO,水中的H2。
例如:全国高考题:取a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增加了a g。
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A.H2B.CO C.C6H12O6D.C12H22O11解析:A氢气燃烧生成水,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相当于吸收了水中的氢气,正好符号前后质量不变。
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水,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相当于吸收了二氧化碳中的CO,故正确。
C可以将其变式6(CO)6(H2),就可以参考AB了。
D选项,就不符合了。
73、铁与水蒸气高温反应,不写气体符号。
3Fe+4H2O==Fe3O4+2H274、木炭与浓硫酸、浓硝酸均生成二氧化碳。
C+2H2SO4(浓)=CO2↑+2SO2↑+2H2O;C+4HNO3(浓)=CO2(气体)+4NO2(气体)+2H2O(条件是加热)75、将钠、镁、铝各0.3mol分别放入100mL1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A.1∶2∶3 B.6∶3∶2 C.3∶1∶1 D.1∶1∶1解析:正确答案选C。
别忘记钠过量会与水反应放出氢气,而铝和镁不能与水反应,且二者过量,只能用盐酸的量计算生成氢气的量。
76、汇集九到高考原题,关于离子共存问题,这个考点就出现三回,是什么呢?就是二价铁离子、氢离子、硝酸根离子不能共存,因为二价铁离子会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
77、铵根离子可以与氢离子共存,偏铝酸根可以与氢氧根共存。
或者这么记也可以(偏铝酸根离子不能与氢离子,弱碱根离子共存。
铵根离子不能与氢氧根离子,弱酸根离子共存。
)79、在c(H+)=10-13mol·L-1的溶液中,证明溶液呈碱性,因为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浓度。
若是由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为c(H+)=10-13mol·L-1,证明溶液可能呈酸性或者是碱性。
80、烃的定义是仅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又称为烃。
烃按照碳骨架的形状可以分为链烃(开链脂肪烃)和环烃。
童鞋要记住:汽油、柴油、和植物油他们都是混合物,不符合烃的定义,像是溴乙烷也不是烃,因为含有溴元素,只能叫做烃的衍生物。
81、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能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别的物质,叫做烃的衍生物。
如一氯甲烷、硝基苯等。
82、选择题中经常考的:乙烯和苯加入溴水中,都能观察到褪色现象,原因是都发生了加成反应。
(错误)解释:(1)苯不能与溴水反应。
苯只能和液溴反应(在溴化铁催化下进行)。
(2)液溴和溴水的区别,液溴是纯净物,溴水是混合物。
(3)苯和溴水混合振荡后,可以把溴萃取到苯中,无机层接近无色,有机层呈橙色,但是没发生任何反应。
乙烯是溴水褪色是发生加成,因为有双键。
(4)四氯化碳和苯都可以作为萃取剂,但是二者现象不同,苯比水轻,故颜色在上层,下层物色,而四氯化碳比水重,故上层无色、下层有颜色。
一个题,我们总结出很多考点哦,童鞋要记住哦。
83、醇氧化成醛氧化成酸,醛可以还原成醇。
而酸不能还原成醛。
84、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
为什么解释,起来很麻烦,高中只要记住是化学变化就可以。
85、钢铁在海水中比在河中更容易被腐蚀,主要是因为海水含氧量高。
(错误)解析:记得为什么铁和稀硫酸反应中加硫酸铜后,反应速率变快,就是因为铜和铁可以形成原电池,这个题是一样的原理,海水含盐量比和河水中高,易形成原电池,更以腐蚀。
86、电化学腐蚀典型案例记住就是铁的吸氧和吸氢腐蚀。
(1)这个反应构成的是原电池而不是电解池。
(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吸氢腐蚀:负极反应Fe-2e-=Fe2+正极反应2H++2e-=H2↑总反应Fe+2H+=Fe2++H2↑(3)在中性或者是弱酸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负极:Fe-2e-=Fe2+正极:2H2O+O2+4e-=4OH-2Fe+2H2O+O2=2Fe(OH)2 (或)4Fe(OH)2+O2+2H2O=4Fe(OH)3(4)应该说考试主要考吸氧腐蚀。
87、化学腐蚀:直接反应。
电化学:构成原电池,有电流。
89、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1)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和过量石灰水反应方程式不同(记住符合少量原则,就像管理学中木桶理论,装水多少取决于左短的板子)石灰水少量离子方程式为:2HCO3-+2OH-+Ca2+=CaCO3(沉淀)+CO32-+2H2O石灰水过量离子方程式为:HCO3-+ Ca2+ +OH-=H2O+CaCO3沉淀符号(2)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钡,离子方程式中不拆开,这个会经常忘记。
(3)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Ca2++CO32-=CaCO3(错误)石灰乳不拆开。
(4)碳酸钡与硫酸反应:Ba2++SO42-===BaSO4↓(错误,碳酸钡不拆开)(5)硫酸铜与烧碱反应:CuSO4+2OH-===Cu(OH)2↓+SO42-(错误,硫酸铜应拆开)(6)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2NO3-= 3Fe3++2NO↑+4H2O(错误),离子方程式是正确,但是过量的铁会与三价铁反应生产二价铁。
(7)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Ca2+ + OH-+HCO3-= CaCO3↓ + H2O(8)(错误,这个题第一眼会认为是正确的,也符合按少量配比关系,但是苏打是碳酸钠,小苏打才是碳酸氢钠,这是全国高考真题哦)(9)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 + 4NH3•H2O = AlO2- + 4NH4+ + 2H2O(错误,这个考点考了好几年。
就是氢氧化铝沉淀不溶于氨水)(10)向沸水中滴加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Fe3++3H2O_____(△)Fe(OH)3↓+3H+(错误,胶体不标沉淀符号,也是好几年的考点)(11)少量金属钠加到冷水中:Na+2H2O = Na++OH-+H2↑(错误,亲们第一眼看,是不是会认为正确,电荷也守恒,生成物反应物都正确,但是质量不守恒啊)所以记住,判断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可以先看拆不拆,都正确后看电荷、质量守恒)(12)用醋酸除去水垢:CaCO3+ 2H+==Ca2+ + H2O + CO2↑(错误,醋酸弱电解质,不拆开)(13)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错误,生成次氯酸弱电解质不拆开)(14)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3COO-+H3O+= CH3COOH+H2O(错误,这个题变形很多。
亲们记住水合氢离子可以拆成水和氢离子,所以题中两侧水约掉,变成醋酸很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醋酸分子)(15)往氨水中滴加氯化铝溶液:Al3++4OH-=AlO2-+2H2O(错误,和(9)解释一样)亲们,这个是我总结05-08高考题中离子方程式所遇到的部分考点,融会贯通,多做些练习、多总结)90、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1)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经常出题会出浓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一摩尔水,不是中和热,因为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一定要记住。
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2)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1;(3)以生成1摩尔水为基准,因此书写它们的热化学方程式时,水的系数必为191、燃烧热: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1)可燃物物质的量为 1 mol,因此在计算燃烧热时,热化学方程式里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如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1 (记住热量和系数是有比例关系的,同时除以2 ,热量也要除以2)(2)单质或化合物必须是完全燃烧,如反应物中碳要生成二氧化碳非一氧化碳,水的状态是液态非气态。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记住状态必须标明,看好题中是写燃烧热还是中和热,记清楚中和热和燃烧热的区别,ΔH=-,表示正向是放热反应,ΔH=+表示正向是吸热反应(+,—号必须标明,不可省略),记住单位不要忘记,也不要写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