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壁画绘制年代及主要神祇身份考
- 格式:pdf
- 大小:286.43 KB
- 文档页数:4
【原创】岱庙: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
始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
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前曾来参观过两次,这次带有航拍设备,想着从空中看看岱庙的布局与规模。
岱庙的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
其主体建筑是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
殿内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现存道教壁画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岱庙碑碣林立,现存自秦汉以来的历代碑碣石刻211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
庙内古木参天,其中“汉柏”、“唐槐”最为著名。
岱庙堪称泰山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遥参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石坊为四柱门式,宽9米,高5.8米,四石柱均有石座,柱下部施滚墩石,上部有门楣、额板、回纹雀替。
额板上题“遥参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
岱庙坊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
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
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狮蹲列,周围都有幼狮攀耍,姿态各异,引人入胜。
石枋上部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中立宝瓶石坊中柱阳阴两面均有刻联,南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始建于宋,时称太岳门,明代称岳庙门、岱庙门,清代称正阳门延续至今。
现正阳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仿照宋代的营造法式重修的。
Dai Temple , a Palace Building at the Foot of Mount Tai岱庙,泰山脚下的宫殿建筑岱庙因祭祀“东岳泰山神”而得名,坐落于泰山中路古建筑群的南北轴线及泰安古城的中轴线上。
岱庙建筑群按帝王之居的宫城形制营造,以主殿天贶殿为中轴,回廊环绕,钟鼓楼左右相对,四周有城墙,设八门,雉堞周匝,四隅起角楼,面积96500平方米。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堪称一座融建筑、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文/孟令谦 于军 图/曲业芝岱庙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The time-honored Dai Temple is one of China’s four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es.从历史中走来岱庙始建于汉代。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南朝宋伍缉之所著《从征记》:“太(泰)山有下中上三庙。
(下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
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
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
”其中,“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可以作为岱庙始建于汉代的佐证,同时可推断出最迟至东晋、南朝时期岱庙已初具规模。
岱庙于隋唐两代不断增修、宋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
北宋初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对岱庙的庙制及祭祀供器“与次值升”;真宗之后的哲宗、徽宗更是增修有加,初步形成现今岱庙的宏大规模。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建天贶殿;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岱庙,形成“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的规模。
明清时期,岱庙规模达到最大。
明宣德三年(1428年)岱庙大火,天顺四年(1460年)再次重修;嘉靖年间,岱庙再次毁于火灾,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并增建遥参亭院落,形成三路轴线、十座院落的最大规模,一直沿袭至今。
祖国风光(1616)泰安岱庙祖国风光(1616)泰安岱庙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
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
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
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
▲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
▲正寝宫▲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
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
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
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
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
岱庙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
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
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
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
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
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
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
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
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
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泰山的岱庙景点介绍泰山的岱庙景点介绍岱庙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
它是泰山最大、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为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
以下是泰山的岱庙景点介绍,。
岱庙创立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
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
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占地面积约9.65万平方米,雉堞周匝,四隅角楼,四面辟门,庙内的建筑可分中、东、西三路。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阳门、遥参亭、天贶殿、寝宫;东路为钟楼、汉柏院、东御座;西路为鼓楼、唐槐院、道舍院。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共九间,长48.7米,宽19.8米,高22.3米,台基为石筑,白石雕栏环绕四周,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覆盖。
殿内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画《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了东岳泰山之神出巡时浩浩荡荡的场面,共有人物630余名,并绘有各类珍禽异兽、山石树木、宫殿楼阁等,构图严谨,疏密相间,气势磅礴,笔法流畅。
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
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
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岱庙东路末端的仿木构造铜亭,又名“金阙”,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珍贵铜铸大型建筑之一。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___年),原在泰山顶峰碧霞祠内,是奉祀碧霞元君之所,1972年移至岱庙内。
铜亭长4.4米,宽3.4米,造型端庄浑厚,铸造工艺极为精湛,堪称中国古代铜铸艺术的。
岱庙内碑碣林立,保存着历代的修庙祭告碑、经幢、题名、诗刻等共计151方,一直有碑林的名号。
藏于东御座的秦二世诏书石刻,是以公元前209年李斯的篆书镌刻而成的,是目前中国保存的最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
前言泰山岱庙,是古代帝王为奉祀泰山神灵而创建的一座宫城式建筑,始建于汉武帝时期,至清代近二千年间,一直是历代帝王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也是众多善男信女朝山活动的圣地。
帝王的祭祀、信众的朝拜,给岱庙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祭品、祭器,其中的神仙画,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所谓神仙画,就是以神像为主要内容的绘画。
这种以道释人物为主题的神仙画,隋唐以前主要绘于寺壁,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就是以道释人物画的成就而名垂画史。
他创作的“梵像”、“地狱变相”、“五圣千官”、“星宿像”为佛教和道教艺术,特别是为后世的画工在进行壁画和神仙画绘制时创立了示范性的粉本。
两宋以后,在借鉴前人绘画粉本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绘制于绢素上的各类神仙人物画像,元、明以来又逐步出现了便于保存、携带的单幅立轴神仙画。
正是这种方便携带的特性,这类神仙画又被称为可以移动的壁画。
岱庙典藏的这批神仙画因装裱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神仙画轴和神仙画片。
神仙画轴共有165幅,画片110幅,从其尺幅、绘画特点及历史记载可分为六个时期的作品,有明确记载的有65幅,占整个神仙画的24%。
依其时代划分,明万历时期作品12幅、清康熙时期的作品15幅、清雍正六年作品2幅,清光绪时期的作品36幅。
这其中的明万历时期的作品,清光绪年间道纪张文彬对其进行了重修,并在签条上明确这些神仙画作品为“御制”。
岱庙作为举行国家祀典的场所,历来受到帝王的垂青,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万历皇帝就曾颁赐给岱庙一部《道藏》,这批被标为“御制”的神画,是否与《道藏》同时御赐岱庙,尚无可靠的资料证实,但目前仍保存在山西宝宁寺的水陆画就是明政府为安抚边境,于天顺年间向寺庙颁赐的。
这十二幅神仙画在绘制手法及着色技巧上明显优于其他神画作品,绘画精工勾勒、赋色辉煌,极具宫廷风格。
在《康熙重修岱庙碑》中,明确记载了绘制于清康熙年间神仙画的来源,此碑碑阴《重修岱庙履历记事》载:岱庙在历时十年大修之后,于“南京请皇路圣像六十轴”,岱庙现存的清康熙年间的神仙画就是这“六十轴”中的十五轴。
岱庙、泰山景点历史介绍岱庙、泰山景点历史介绍:一、岱庙的历史介绍1.1 岱庙的起源及建造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坊,是中国古代祭祀明堂遗址,始建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
岱庙是为了祭祀古代帝王尧、舜而建造的,也是泰山的象征。
1.2 岱庙的规模和布局岱庙占地面积约平方米,规模宏大。
整个建筑群分为四进院落,主要有大门、泰安殿、穆姜殿、奎神殿等建筑,布局严谨,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
1.3 岱庙的历史变迁岱庙自建成以来,历经了多次扩建和修复,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工程,使得岱庙更加庄重和壮丽。
二、泰山的历史介绍2.1 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地理坐标为。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海拔多为1,500米至1,800米之间。
其地貌特征主要以山势险峻、峰峦叠嶂为主,是一座典型的淮南山脉。
2.2 泰山的历史意义泰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朝拜的圣地。
在中国历史上,泰山是帝王受封和祭祀的地方,被视为帝王权威和国家统治的象征。
2.3 泰山的文化遗产泰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石刻、碑碣、古建筑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山石刻,主要有五岳神画、五岳名人画、五岳瑞祥等,展示了泰山的壮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4 泰山的旅游景点泰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许多著名景点,如玉皇顶、南天门、天街、松谷庵等。
游客可以登上泰山,欣赏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附件:- 岱庙平面图- 泰山地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明堂:古代中国在岱庙中祭祀帝王的主殿堂,是岱庙的核心建筑。
3:明清两代:指明朝和清朝,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明朝约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清朝约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