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症,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起病急骤,以高热、嗜睡、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为特征。
【护理评估】要点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尿量等,并做好记录。
2、观察排便的次数、颜色、量、性状等。
3、注意观察肢端温度、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及时了解末梢循环灌注情况。
【常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量不足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肠道排出致病菌有关。
5、焦虑与病情危重有关。
【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一般护理(1)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及多渣等刺激性食物。
(2)预防感染传播采取消化道隔离,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指导家长对患儿食具煮沸消毒,尿布和衬裤要用沸水浸泡后再洗。
3、症状护理(1)降低体温按发热护理常规执行。
(2)做好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臀红。
(3)遵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面色、肢端温度、尿量等变化,(4)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刺激。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做好气管插管、切开的准备。
4、心理护理: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多与家长沟通,提供心理支持。
5、健康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患儿的病情,消除其紧张情绪;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卫生教育,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提高保健意识。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1.隔离:消化道隔离。
2.休息:急性期、频繁腹泻、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
当出现休克征象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休克体位,并注意保暖,遵医嘱吸氧。
3.饮食:严重腹泻伴呕吐者应暂禁食,根据医嘱静脉补充营养,对能进食者,以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少量多餐,病情较轻可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
4.病情观察:观察排便次数、量、性状,伴随症状、生命体征、出入量等,如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细速,尿少等休克征象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如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予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抗休克治疗。
根据血压、尿量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同时注意防止发生肺水肿、左心衰。
5.皮肤护理:每次便后清洁肛门,并涂以润滑剂,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6.标本采集:采集含有脓血、黏液部分的新鲜粪便做标本,及时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1、潜伏期1—2天。
2、分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
(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炎,颅内压升高,中枢性呼吸改变。
(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
二、慢性菌痢:1慢性迁延型2急性发作型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
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治疗要点】1、急性:(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3、中毒性菌痢:(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2)对症治疗:A阵静降温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2、病情观察:,神志变化,生命特征,抽搐先兆,瞳孔大小,正确记录出入量。
3、循环衰竭:体位头低脚高位,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血管活性性药,注意保暖。
细菌性痢疾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内毒素导致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休克
与内毒素引起微循环障碍有关。
4.疼痛
与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发热、腹泻引起的食欲下降、体液丢失过多有关。
【护理要点】
1.对病人进行消化道隔离。
粪便、呕吐物必须严格消毒后再处理。
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后可解除隔离。
2.急性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低脂流食,少量多餐,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
禁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为半流食、普食。
3.密切观察病人神志、面色、肢端肤色和尿量变化,及时发现休克早期症状,及时处理。
4.给予病人保暖,改善末梢循环。
腹痛病人可腹部置热水袋,遵医嘱使用解痉镇痛剂,缓解肠痉挛。
5.腹泻病人应及时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和量。
采集新鲜的脓血便、黏液便做细菌培养,提高阳性率。
6.注意肛周皮肤护理。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可涂凡士林,防止糜烂。
嘱病人排便时勿时间过长和用力过度,防止发生脱肛。
如果发生脱肛,用消毒纱布涂以润滑油,轻揉局部,以助纳回。
7.出院指导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不洁或腐败食物,餐前便后洗手;②避免暴饮暴食、过度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③坚持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达到彻底治愈,避免发展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1.1生命体征,有无皮肤苍白,冷汗,脉搏细数、尿少、血压下降。
1.2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有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感,肛周皮肤情况。
1.3肠鸣音情况1.4尿量2.护理问题2.1体温过高2.2腹泻2. 3腹痛2. 4外周组织灌注无效2. 5有窒息的危险2. 6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3.护理措施3.1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3.2严重腹泻伴呕吐者可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能进食者,以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原则,避免生冷、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3.3急性期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
频繁腹泻伴发热、疲乏无力、严重脱水者应协助床边排便。
休克型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专人监护,取平卧或休克体位,小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3.4密切观察排便次数、量、性状及伴随症状,采集含有脓血、粘液部分的新鲜粪便作为标本,及时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3.5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出入量及血液生化检查补充水及电解质。
轻者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者静脉补液。
3.6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细速、尿少、烦躁等休克征象,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7循环衰歇者应注意保暖。
3.8给予吸氧,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氧疗效果。
3. 9每次排便后清洗肛周,涂以润滑剂,预防刺激。
3. 10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早期禁用止泻剂,便于毒素排出。
3.11健康教育菌痢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粪便消毒对传染源的控制极为重要,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
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程序坚持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以防转变为慢性菌痢。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健康教育要点4.1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合理进食。
4.2加强手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
4.3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4.4避免慢性菌痢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进食生冷、暴饮暴食、过度紧张、劳累、受凉、情绪波动。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措施简介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特征是腹泻、腹痛和发热。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而护理措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1. 病房环境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过程中,保持病房的清洁和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并保持通风良好。
病人的用具、床单等也需要进行定期更换和清洗,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 饮食护理细菌性痢疾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殊的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汤、蒸蛋等。
同时,建议多给患者补充水分,避免脱水的发生。
3. 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遵循医嘱记录患者的体温、腹泻次数、腹痛程度等。
还需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患者隔离由于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传染病,所以需要将患者隔离,以避免他人被传染。
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及家属戴口罩、勤洗手,并保持病区的通风。
5. 皮肤护理腹泻和腹痛可能导致患者的皮肤变得干燥和敏感。
护理人员应定期为患者清洁皮肤,保持干燥清爽。
在清洁时尽量用温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涤剂。
6. 相关注意事项在护理细菌性痢疾患者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避免过度疲劳,以充足的休息时间帮助患者恢复体力;•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和恢复;•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听取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给予心理支持;•在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细菌便培养,确保病情得到彻底控制。
结论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房环境的清洁、饮食的调整、观察病情、患者隔离、皮肤护理等。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自身的防护,避免感染的发生,确保工作的安全性。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大便的次数、性状、量及伴随症状。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脱水征象。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4、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二、护理措施
1、隔离: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对大便、呕吐物及污染物进行严格消毒。
2、休息: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中毒型菌痢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休克卧位,注意保暖。
3、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生冷、多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可饮糖盐水,严重腹泻伴呕吐者暂禁食。
4、病情观察:
(1)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在38.5℃及以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体温持续不退、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
如高热伴有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或乙醇擦浴。
(2)观察腹痛的部位及性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3)并发症的观察:如发现四肢湿冷、脉细速、烦躁等休克征象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5、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禁用止泻药。
6、皮肤护理:每次排便后清洗肛周,并涂润滑剂减少刺激。
三、健康指导要点
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并做好隔离措施。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生活规律,复发时及时治疗。
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禁食不洁食物。
四、注意事项
1、实行接触隔离,注意病房空气流通,保持床单位及衣裤的清洁干燥。
2、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
细菌性痢疾护理措施概述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的污染以及人际接触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烧和便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护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患者不适的症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护理措施1. 保持严格的卫生措施在和患者接触时,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包括佩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并随时进行手卫生。
2. 饮食护理患者在病情发作期间对食物的吸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易消化、高营养、低刺激的食物,如米汤、稀饭、面条等。
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患者的腹痛和腹泻症状。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由于腹泻的频繁和持续,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水分摄入和排出情况,及时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可以通过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的方式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4. 提供舒适的环境在患者的病房中,保持清洁、通风,并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可以为患者提供柔软舒适的床铺和舒适的环境,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休息和康复。
5. 监测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腹泻频率和便血情况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6. 防止交叉感染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易导致交叉感染。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包括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以及对病区和物品的清洁和消毒。
7. 心理护理细菌性痢疾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焦虑,特别是在发病初期。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8. 合理用药在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遵循医生的嘱咐,避免滥用或误用药物。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1.隔离措施:将患者单独隔离,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
用洗手液或消毒剂消毒双手,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
2.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以减轻细菌感染症状。
同时,必要时进行静脉输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观察疾病的变化和病情的进展。
4.饮食调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这时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蔬菜汤、稀饭等,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随着病情好转,可以慢慢过渡到软食或正常饮食,但要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5.补充水分:由于患者会出现腹泻和发热等症状,导致体液丢失较多,所以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建议患者多饮清水、盐水、电解质溶液等,以帮助恢复水电解质平衡。
6.皮肤护理:由于患者在发热期间可能会出汗较多,导致皮肤容易湿润,容易发生皮肤感染。
因此,要定期清洗患者的皮肤,以保持干燥清洁,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7.观察并记录大便情况:及时观察、记录患者的大便情况,包括次数、颜色、质地等,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血便等异常现象。
8.定期更换床单和内衣:由于细菌性痢疾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所以需要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和内衣,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9.心理照顾:细菌性痢疾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疏导情绪,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10.教育指导: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细菌性痢疾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染途径、预防措施、饮食指导等,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上是细菌性痢疾护理的一些建议。
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照顾,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加快康复。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和毒血症表现,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了解患儿平时的健康状况,有无不洁饮食史,
腹泻病人接触史。
2、身体状况重点检查患儿神态,肤色,皮肤温度及弹性,
瞳孔,生命体征的情况,注意有无高热,精神萎靡,反
复抽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观察大便颜色,性状
和量。
3、心理社会状况注意评估家庭的饮食卫生习惯,家长对
本病的了解程度,有无恐惧。
(二)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2、排便异常
3、舒适的改变
4、潜在并发症
5、焦虑(家长)
(三)护理措施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预防感染传播的护理
(1)患儿及时床旁隔离(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至大便
培养2次阴性,童病种患儿可以住一室。
(2)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认真洗手。
(3)患儿食具,衣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3、保证营养的供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
质饮食,禁食易引起胀气多渣的刺激性食物。
4、体温过高的护理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以上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控制体温在37℃左右。
(2)体温持续不退,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安定,水合氯醛和鲁米那镇静。
5、排便异常的护理
(1)注意观察患儿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准确采集大便标本做检查。
(2)注意应采取粘液脓血部分做化验以提高阳性率。
(3)大便次数多时或病初水样泻时防止脱水发生。
(4)尊艺术给予抗生素。
6、腹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的部位和性质
(2)给予心理安慰
(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颠茄。
7、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呼吸,尿量,脉搏和面色等情况,警惕感染性休克,一旦发生需要配合医生抢救。
(2)注意患儿有无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改变及有无意识障碍发生,警惕脑水肿,颅内高压发生,遵医嘱给20%
甘露醇脱水。
(3)警惕呼吸衰竭的发生,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氧,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注意氧饱和度和呼吸,面色
变化,做好器官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准备。
(四)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2、主导患儿饭前便后洗手,加强个人卫生。
3、想患儿及家长讲解菌痢的椽笔方式和预防知识。
(五)护理评价
1、患儿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患儿大便恢复正常
3、腹痛得到缓解,舒适增加
4、无并发症发生或发生并发症得到及时控制
5、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或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