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遗产吗?|遗产继承律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春节传统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节日之一。
从古至今,春节一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非物质遗产。
这些非物质遗产包括民俗、节庆活动、传统美食以及民间艺术等,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春节的民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之一。
民俗是人民群众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习俗和风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比如贴福字、扫尘、祭祖、拜年、放鞭炮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春节的节庆活动也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各个地区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灯笼展览、花车巡游、舞台剧演出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还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些节庆活动也是中华文化的窗口,能够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春节的传统美食也是非物质遗产的一部分。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圆饭。
团圆饭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人们会一起享用美食,共度佳节。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饺子、年糕、汤圆等,这些美食不仅味道可口,还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春节期间,人们通过美食的共享,加深了亲情和友情,弘扬了中华饮食文化。
最后,春节的民间艺术也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节期间,各类民间艺术表演将会在各个地方展开,如舞狮、踩高跷、杂技、民间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能够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这些民间艺术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春节传统文化的非物质遗产丰富多样,无论是民俗、节庆活动、传统美食还是民间艺术,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非物质遗产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春节的庆祝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文化仍然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如何保护和传承春节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文化遗产指的是特定社群或国家历史上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意义的实体遗物,如建筑物、艺术品、古籍、传统节日等。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保护为了保护春节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明确的保护规定,确保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得到保护。
2.资源调查与保护计划在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资源调查和保护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可以对春节的庆祝方式、习俗、表演艺术等进行系统的调查,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提供基础数据和指导。
3.传统技艺的传承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涉及到许多传统技艺,如民间舞蹈、剪纸、书法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可以设立相关培训班、传习所等机构,吸引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4.文化活动的组织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如庙会、花灯展览、舞狮表演等。
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春节文化的传承中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春节文化遗产的传承1.教育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春节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
可以将春节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春节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家庭传承家庭是最基本的文化传承单元,通过在家庭中传承春节文化,可以将这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教授春节习俗和祭祀仪式等,使孩子在家庭的环境中感受到春节的独特魅力。
3.社区参与社区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春节文化活动和展览,将传统文化带给居民。
春节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春节的关系中国的春节是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节日,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传承并保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资产。
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首先,春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元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灯笼、春联等元素,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其次,春节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时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机会。
每年的春节期间,中国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如民间音乐、舞蹈、剪纸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此外,春节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时刻。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春节作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既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和风俗,又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春节文化。
比如,春节期间的年夜饭不仅是传统的家庭聚餐,也是亲人团聚和交流的时刻,人们还会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互相拜年祝福,传递节日的祝福和温暖。
总之,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
春节既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时刻。
春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春节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这一重要的节日能够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传承下去。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保护春节的文化遗产,意味着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保护春节的文化遗产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春节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要加强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使公众了解和遵守相关的保护规定。
三、加强春节文化的传承教育传承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春节的文化遗产来说,传承教育尤为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对春节文化的传承教育。
学校课程中应增设春节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传统的习俗和风情。
家庭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传授春节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春节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加强对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春节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技术的培训,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五、促进春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保护春节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守守旧的传承,更要注重创新与发展。
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使春节文化更加鲜活和有吸引力。
可以运用舞台艺术、电子媒体等方式,将春节的传统文化带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春节文化的魅力。
六、互联网时代传承春节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传承和传播春节文化。
可以通过创建专门的春节文化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推广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发布相关的文章和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春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春节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传统。
为了保护和传承春节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介绍春节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情况。
一、背景起因中国的春节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春节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挑战。
许多习俗逐渐消失,传统手艺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春节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
二、春节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制定为了确保春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国政府拟定了一系列法规。
其中包括:1.文化遗产保护法:这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之一,旨在保护和管理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
春节文化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受到此法的保护。
2.民俗保护法:该法规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包括春节习俗。
根据该法规,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春节习俗的传承。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该法规侧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春节文化正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该法规,各级政府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春节传统习俗的保护。
4.旅游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法规定了旅游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确保春节期间的旅游活动有序进行。
三、春节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实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上述法规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
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为了资助春节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和活动,政府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该基金提供经费支持,用于保护春节文化遗产,例如修缮文物古迹、资助传统手艺的传承等。
2.设立保护区和博物馆:为了保护春节文化遗产的场所,政府设立了春节文化遗产保护区和博物馆。
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还提供了相关教育和培训。
3.加强法律监督和执法力度:政府加大了对于侵犯春节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春节的文化遗产古代习俗的传承与保护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的古代习俗代代传承,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爱和保护。
一、古代春节习俗的起源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农历节日,其习俗渊源流长,起源于古代对于农耕文化的崇尚和对自然的敬畏。
古代人们把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即农历岁末的除夕夜定为春节,以此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春节的习俗逐渐形成,包括贴年画、挂灯笼、放烟花、舞狮子、舞龙等,成为了中国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古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古代春节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古人们对福寿、吉祥和团圆的期盼和追求。
比如,贴年画和挂灯笼寓意着祈求家庭的繁荣和幸福;放烟花则寓意着驱邪避凶,祈求平安;舞狮子和舞龙则象征着祈求新年带来的好运和富饶。
这些习俗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传达着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古代春节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古代春节习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
首先,传承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家长们要将春节习俗的意义和价值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对于习俗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其次,学校和社会也要加强对春节习俗的宣传和教育。
组织举办春节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习俗传承的过程中来。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春节习俗的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春节习俗不受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四、古代春节习俗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古代春节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下降,但是习俗的形式和内涵仍然存在。
同时,一些新的习俗和活动也逐渐融入到春节庆祝中,比如春晚、亲情饭局、旅游等。
这些新的元素为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也让春节习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春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春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多样化的艺术表演、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春节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春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春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凝结在民间的智慧、技术、知识、价值观念、信仰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春节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多样性:春节文化遗产包含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舞狮、舞龙、灯谜、年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历史深厚性:春节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余年前的汉朝,代代相传,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3.民间性:春节文化遗产大多来自民间,是广大群众创造、传承和实践的结果,代表着人民生活的智慧和情感。
二、春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目前,春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多个问题:1.传承中断: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导致春节文化遗产传承的中断和失传。
2.商业化倾向: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变得商业化,追求利润而忽视了文化内涵,使春节文化遗产变成了商品。
3.缺乏专业人才: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传承,但目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保护工作的困难。
三、春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加强对春节文化遗产的教育引导,提高年轻一代的兴趣和了解。
2.成立专业机构:建立专业机构负责春节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专业人才。
3.弘扬传统价值观:强调春节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价值观,如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观念。
春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为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文化,春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情感与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春节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挑战。
一、春节的文化遗产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等,这些习俗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喜庆、团结和豁达。
同时,春节还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杂耍、戏曲等,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优秀的艺术才能,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春节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春节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情感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人民认同和传承自己文化认同的方式。
其次,春节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春节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三、文化遗产传承的挑战然而,保护和传承春节的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了许多挑战。
首先,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熟悉度大大降低,许多传统习俗正渐渐被遗忘。
其次,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对传统艺术表演的冲击,传统艺术表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
再者,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改编也威胁到了其纯粹性和自然性。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春节的文化遗产。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为了保护和传承春节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春节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力度,对于破坏、侵犯和剽窃春节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此外,社会和文化机构也可以组织传统艺术表演和展览,提高广大民众对于传统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春节的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凝聚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传承至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
本文将从春节的历史渊源、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以及非遗传承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春节的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现状。
一、春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遗产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节祭祀活动,经过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春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传统年节庆祝活动,最早记录于《尚书·周书·佚文》:“孟春之月,既成之日,以为岁首。
”这一历法传统,即为春节起源的最早记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比如过年的习俗,包括除夕夜的年夜饭,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舞龙舞狮、拜年、赏花灯等等,这些习俗既有宗教祭祀的意味,也有寓意吉祥、祈福的寄托。
此外,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也是春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形式多样的舞蹈,既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通过特定的方式和形式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及其他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产物,包括文化景观、历史建筑、文物、民俗等。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表演艺术、口述传统、社会实践、仪式与节日、知识与实践、手工艺技能等方式传承的人类非物质资产。
春节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在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传统习俗、艺术表演等方面。
这些丰富多彩的遗产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现状春节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和非遗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春节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庆祝程度最高的节日之一。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春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传统习俗、民俗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
保护和传承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挑战和失传的风险,因此,保护和传承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对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和管理,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保护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建立相关机构和专门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
社会组织可以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开展研究和培训,加强对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宣传。
个人作为传承人和推广者,应该积极参与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将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向下一代传授相关知识和技巧。
其次,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注重口传心授和实践传承。
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依赖于传统的口述和传统的表演形式,例如对联、祭祀仪式、舞龙舞狮等。
因此,传承工作需要注重口传心授的方式,即由传承人将知识和技能直接传授给后代,通过口头交流和亲身实践的方式进行。
这种传承方式可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并保留了其中的情感和感触。
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技术,将传统的文化习俗记录下来,以供后世学习和参考。
此外,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需要注重创新和融合。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不前,相反,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的理念。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春节习俗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春节文化,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要过春节,也叫“过年”。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春节这一传统的守护者。
当那些在外奔波的人们都正在往家里赶路,而家里人正忙着准备年货的时候,春节已经来到了。
接着,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祭祖、拜年,一系列的仪式性活动是为了表达人们既神圣又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敬天法祖、和亲睦族、祈福纳吉等。
源自华夏农耕文明的春节文化虽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气象更新,但其核心的生命价值观、伦理观、宇宙观却始终如一,亘古不变。
近年来,春节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可能还要争取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使全体人民增强对于春节的重视,提高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还可以防止别人把这一古老传统的发明权抢走。
但是面对眼前的春节景象和气氛,我们也不免会发生疑问春节作为活生生的传统,难道跟古代留下来的书籍和文物古迹一样,也具有某种遗产的性质吗?像现在这样来过春节算不算是在保护这种遗产呢?
作为强大传统的春节
春节是集中展现中华民俗文化的节日,也是由全民族共同承担和运作的一个历史久远、内涵丰厚的传统。
我相信,尽管有许多旧日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但是春节作为一个整体传承的文化现象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因此,说春节是一种遗产就有些牵强了。
进一步来看,像春节这类全民族的节日文化,它们呈现给我们的并非是一个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表现出地方的多样性,具有丰富多彩的面貌。
如果说节日文化需要保护的话,首先应该是去调查各个地方都是怎样度过节日的,有哪些传统的活动形式正在流失,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
否则,笼统地将中国的春节等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缺乏针对性,也多少忽视了各地民众欢度节日的热情和自由的心境。
2003年11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之后,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及各方面人士的努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说法自上而下渐渐地被人们所熟识。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概念是根据制订文化保护名录的需要而提出的,主要是出于在文化形态上进行分类的考虑,是为了扩展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跟以前提出的物质文化遗产相并列,界定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它主要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俗文化”或者“民族民间文化”。
因为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特别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这类属于生活知识和习惯的文化现象最容易发生变化,也最容易流失,即使是一些民族特色鲜明的精华也可能被强大的全球性商业文化所淹没,所以在国际社会中被得到特别的关注。
但是,某些民俗文化现象,包括节日、仪式、婚嫁、戏曲表演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传统力量的强大,并非像我们原先所预料的那样脆弱。
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只作为“遗产”来保护,还要作为“传统”来保护。
两种保护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
作为“遗产”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可以把某种习俗现象作为资料记录在案和进行固化的处理,也可以开发成旅游节目,但都是把文化跟它原来的主人分开,不再具有连续的生活文化的意义。
而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却不可以跟主人分开,而且要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春节,实际上仍然是全体中国人身上的民俗文化,也得到全体中国人的保护,表现为一种强大的传统。
也就是说春节文化并没有跟它的主人分开,也不大可能分开,何必急忙提出将春节作为“遗产”来保护呢?
民俗文化的正确解读
我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法属于文化保护者的工作语言,并不是严格的学术语言,所以还不能拿它来理解那些在世界各民族生活中传承的民俗文化的共同本质。
在实际讨论所要保护的文化现象时,不妨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运用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社会集体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所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尽管每个人对于这些文化所持有的情况并不一样,但是哪一种持有都是以集体的期待为前提,都代表着集体而非个人的传统。
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民俗的传承并非只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一类的关系,而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知识交换体系及知识的等级结构,例如某些朝圣仪式的传承是在村落之间以及地域等级结构关系中才得以建立的,其价值也并不取决于社会外部的评价,而是取决于礼仪和知识的交换过程。
所以,民俗文化的性质并不在于它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而在于它是否属于广大民众集体合作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这种文化一般必然具有在这个社会里世代继承的作为传统的表现。
民俗文化只有在一定生活过程中才能形成其价值,不是遗产一词可以概括的。
春节作为一个气魄宏大的民俗节日,之所以成为民族的伟大传统,就是因为它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和传承。
虽然在春节期间个人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扮演好各自不同的角色,但都是汇入到一个完整的春节文化系统中,使春节能够实现其无与伦比的精神价值即凝聚社会的巨大力量。
所以,对于春节等民俗文化而言,保护的目的应该是使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并非是使它们成为知名的遗产而已。
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是它总以生活事象本身的形态而呈现,可让人参与其中或者感同身受。
民俗学家所说的“生活事象”,可以理解为包含有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这两方面的意思。
正是在这一点认识上,民俗不同于写在书本上的言论、创作或设计图纸,也不同于古人留下的建筑、器物和遗迹等,虽然它们都可以见证历史,但只有民俗才是活态的见证。
民俗作为生活事件的表现,既具重复性和模式性,又具有一次性和变通性,没有哪两次同类民俗事件的发生是完全一样的,这也是它作为活态文化的特点。
时代的变化更导致民俗的变化,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纯粹的民俗。
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也应该结合对于民俗文化特征的理解,不要以为它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性或神秘性的文化现象。
总之,如果能够正确解读民俗文化,那么就大有利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人人都是民俗文化的承担者
在民族民俗文化上,我们每个人都既是承担者,又是保护者。
说承担是要对文化传统的延续负责,说保护是在我们现在意识到这一传统的珍贵与可能濒危的状态,因此应该采取更加自觉的行动。
近年来,每过春节之后,总有人感慨“年味儿变淡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年俗文化的确发生了变化,所以才引起人们过年时心情的变化。
从怀旧的标准来看,年味儿肯定是变淡了,而变淡的原因并非出自春节本身,说穿了就是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变革实在是太快了,平时的生活中已很难找到旧日的痕迹,所以对春节文化的传统特色便
抱有更大的期待。
尽管有很多人把自己所掌握的传统年俗的知识、技能、商品等都提供了出来,却还是不能满足年味儿的精神消费的需求。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年味儿的变淡是社会整体生活发生整体结构性变化的结果。
例如,邻里互助变成了物业管理、公民意识取代了宗族提携的意识,农耕社会中亲情脉脉的关系已经发生一定的松动甚至解体。
亲情的改变才是年味儿变淡了的社会心理根源。
但是,我们毕竟已经选择了发展,不会退回到农耕文明的社会中去,重要的是,大家要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年俗文化带进新的公民社会体系,使传统文化与新的时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现代公民的意识未必不能与传统亲属关系的情感纽带结合起来。
事实上,春节在建设和谐的公民社会过程中正发挥着它特殊的效用。
当我们在过年期间能够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送上爱心,那不是也会为春节增添了一缕浓浓的年味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