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 格式:docx
- 大小:21.56 KB
- 文档页数:4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一:三峡原文及译文三峡郦道元处;重岩叠嶂,从并无,不无通在“失”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天蔽日,正午半夜日光,这里指月亮上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有时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指疾驰的马慢傍晚就至了江陵,这两地距离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著上慢马,驾为着风,也没这样慢。
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至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转盘着清波,荡漾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其间。
极高的山峰激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多趣味。
真是妙趣横生。
下霜的早晨适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露出一片夏日和喧闹,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高处的猿猴经常手舞足蹈短叫做,声音持续不断,异常悲凉,Lawn的山谷里响起猿叫做的声源,哀转长绝。
“巴东三峡巫峡短,猿鹤三声泪粘裳!”所以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篇二:《三峡》原文、书下注解、译文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并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踪影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扫除。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荣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低猿长啸,属于惹来凄异,空谷传响,哀转长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粘裳。
”【书下注释】1【三峡】:Lizier《水经注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泸州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峡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处。
在七百里的三峽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句解:写山,作者抓住三峽的特点来写,写山的广,多。
】重岩叠嶂(4),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句解:写山的陡、高,江面狭窄。
“重”“叠”“隐”“蔽”四字,着重刻画了山的高峻。
这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重叠岩嶂,隐蔽天日。
】自非(5)亭午夜分(6),不见曦月(7)。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句解:这个句子使用了古汉语中“并提”的修辞手法,把本应写成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了。
理解时应分为两个句子。
即除非下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这一句侧面极力渲染了山的高峻陡峭和江面的狭窄。
】至于夏水襄陵(8),沿溯(9)阻绝(10)。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来回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句解:从正面描写夏天水势凶险。
“阻绝”写出江水暴涨之快。
】或(11)王命(12)急宣(13),有时朝发白帝(14),(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那么)这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暮到江陵(15),其间千二百里,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虽(16)乘奔(17)御(18)风,不以(19)疾(20)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句解:本句通过“朝发”“暮到”“千二百里”的航程描写,再加上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船航行之快,进而说明“三峽”夏水的流速之快。
】春冬之时(21),则(22)素湍(23)绿潭(24),回清倒影(25)。
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
【句解:写俯视江中所见。
以“素”修饰“湍”,以“绿”修饰潭,波回影倒,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这句也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
即“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绝巘(26)多生怪柏,悬泉(27)瀑布,飞漱(28)其(29)间,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泻、冲荡下来。
初中文言文阅读:《三峡》1原文[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
朝:早晨(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
御:驾着(13)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高。
巘:山峰(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良:实在,的确。
(20)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
属(zhǔ):动词。
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绝:消失。
《三峡》知识点归纳三峡是中国长江上一处具有举世瞩目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至重庆市奉节县之间。
长江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下面将对三峡的地理、历史、生态以及三峡工程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特点1. 位置和范围:三峡位于长江中游,东起湖北宜昌的瞿塘峡,西至重庆的白帝城,全长约193公里。
2. 三峡名称:三峡分别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具有各自的地质、生态和文化风貌。
二、历史文化1. 三峡文化遗址:如宜昌竹山岩画、巫山夔门、宜昌狮子林等,体现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屈原祭汨罗”: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离骚》中有“舒散浩荡兮帝高阳之若曷”,被广大民众传诵和祭奠。
三、生态环境1. 三峡风光:三峡景色秀美壮观,有“险峻雄奇、山水壮丽”之称。
其中瞿塘峡的雄浑、巫峡的险峻、西陵峡的秀丽各具特色。
2. 丰富的生物资源:三峡地区的植物、动物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例如,岷江中游三岔河水獭、长江干流的白鳍豚等是三峡地区的特有物种。
四、三峡工程1. 工程背景: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应对长江洪水、提高航运能力和发展水电能源而开展的一项巨大工程。
2. 重大意义: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中游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
3. 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于宜昌市、重庆市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五、生态保护1. 生态移民: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地移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以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2. 生态修复: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工程建设的冲击,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
综上所述,三峡是中国长江上一处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导语】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
平东将军郦范之⼦,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下⾯是⽆忧考分享的⽂⾔⽂:《三峡》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三峡》原⽂ 郦道元 ⾃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
⾃⾮亭午夜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注释】 ⾃:从,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qū)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有四百多⾥。
略⽆:毫⽆。
阙:同“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峻⼭峰。
亭午: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曦,早晨的阳光,这⾥只太阳。
襄陵:漫上⼭陵,襄,上。
陵,⼤的⼭⼟,这⾥泛指⼭陵。
沿:顺流⽽下。
溯,逆流⽽上。
⾄于:到了。
襄:上。
或:有。
王命:朝廷的⽂告。
宣:宣布,传达。
朝发⽩帝:早上从⽩帝城出发。
⽩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风。
以:认为 素湍:⽩⾊的急流。
绿潭:绿⾊的深⽔。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的⼭峰。
巘,凹陷的⼭顶。
飞漱:飞流冲荡。
悬泉:从⼭顶飞流⽽下的泉⽔。
飞漱:急流冲荡。
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树荣(茂盛),⼭⾼,草盛 良:实在,的确 晴初:秋⾬初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动词,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zhuàn)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带。
沾:打湿。
三声:⼏声,三这⾥不是确数。
三峡的课文解释: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三峡一、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东起宜昌的南津关,西到四川奉节的白帝城,全长193公里。
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瞿塘峡以“雄”著称,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长江三峡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称。
二、作者及作品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字善长,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
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的比较简略,。
郦道元便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的阐明和补充,成为一部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取名《水经注》。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中《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节奏、停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课文研读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文章第一段写山,突出山的什么特点?答、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3、写“水”,描绘出了什么不同景象?答、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
4、分析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这句话写出了三峡的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峡注释篇一: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正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即现在湖北江陵。
:这里指飞奔的马。
:快。
:白色的急流。
:回旋的清波。
:极高的山峰。
:飞泻冲荡。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天刚晴。
:下霜的早晨。
: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严谨求实的郦道元篇二(1)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
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2)郦道元对所得各种资料先进行分析研究,再亲自实地考察,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古书上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贵族智伯曾说:“汾水可以淹没魏氏诸侯的都城安邑,而绛水可以淹没韩氏诸侯的都城平阳。
”郦道元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亲自沿着这两条河考察,发现汾水河床高,安邑处在东岸低洼处,可能被汾水淹没;而平阳地势高于绛水河床,绛水绝不可能淹没平阳。
他又根据各种记载,在“谷水”的注中更正了《水经》以“涧水”为“渊水”之误。
郦道元这种细心求真的态度,足以为现代研究者的楷模。
《水经注》其格局壮阔,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为基础外,还涉及当时许多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已超越前人甚广。
时间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
郦道元将丰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有系统地融入广阔的时空架构中,《水经注》因此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以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清以后,许多学者对《水经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掀起了所谓的“郦学”。
3、文学贡献郦道元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翻译郦道元的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郦道元《三峡山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自(1)三峡山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
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
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1)自:在,从三峡山: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山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3) 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
朝:早晨(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
御:驾着(13)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解释词语意思
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每至晴初霜旦
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
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4.简要赏析下列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作者突出了三峡的山,水各自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给下列字注音
阙处( )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属引( )
6.(1)《三峡》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字______ , 范阳涿县人,________ 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本文从题材上看属于___________ 。
三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一文先总写三峡的地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总结为__________。
7.有人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极具艺术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8.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或半夜才见日月光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本文写得极为传神,请你从语言,结构,描写角度,修辞手法等方面选一点结合课文分析。
10.本文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____和____形成照应。
11.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12.文章为什么写水之前先写山?
13.赏析加点的字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5.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陋之有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D.策之不以其道
1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19. 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
1.请用现代汉语翻列下面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2.【甲】【乙】两文的山各有什么特点?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乙】二十六日。
发大溪口,入瞿唐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疋练然。
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於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
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
」盖言难辨也。
关西门正对灔澦堆。
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仰视天,如匹练然()
②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引凄异白帝夔州各异城
B.过生姥泉过故人庄
C.有时朝发白帝发大溪口
D.人大呼于旁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3. 【乙】文中“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写出了冬季峡中江水的特点;【甲】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是。
4. 【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三峡江水的这一特点,【乙】文中是如何描述的?请写在下面,并译成现代汉语。
【甲】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岗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
……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
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两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甲】注释,派:量词。
界:隔断。
青碧:溪水名。
下流:河流的下游。
蹑:踩踏。
穹:隆起。
骈:并列。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隐天蔽日
或王命急宣
有峰东环而下
2.请用现代汉语翻列下面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中西望入重峰掩映最高
4.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示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下列题目。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