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远古文化与神秘文化解读及旅游开发思路
- 格式:pptx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20
三峡旅游发展认知1.沿线地区的介绍1.1长江三峡重庆段丰都鬼城的名字可谓是响彻,丰都鬼城隐匿在岸边山峦中,更添一份神秘与阴森,丰都有几大说:阴、王成仙之说、道教之说、鬼帝之说、佛教之说。
主要景观有:丰都名山、双桂山、“鬼国神宫”、“阴司街”。
丰都鬼城是三峡游轮旅游者的重要接待地,这里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较为完备的接待设施,所以有足够的能力接待众多游客,曾经的丰都鬼城人山人海、蓬荜生辉。
丰都鬼城景观资源的确比较独特,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们都有一种“信仰”的思想,她们相信这世界上有鬼魂·有的人对“鬼”文化持有怀疑态度,她们想去证实这是不是真实情况。
总之,带着不同的目的,怀着不同的心境,前往丰都鬼城,促使丰都的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行业的发展。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
万州,一个集人气、财气、灵气于一身的地方。
万州相对周围地区来说,地势较为平坦,能容纳较为庞大人群在此居住,之前三峡大坝拆迁,就有大部分迁移万州。
“万川毕汇”可以看出水资源是特别丰富的,况且世界第三大长江贯穿万州,水上航运十分便利,给万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很大的优势,因为这样它有足够的能力接待游客。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从这些方面与丰都相比,万州所拥有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丰都。
这就是为什么万州被称作“川东门户”的重要原因。
云阳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沿江经济走廊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枢纽。
主要景点有张飞庙、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
近几年,云阳龙缸地质公园引起了旅游热潮,云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将“龙缸”推出去。
首先是“龙缸”的名字,龙缸其实就是一个天坑,不给它命名为“坑”,而命名为“缸”,这就将类似景观加以区别。
其次,在天坑上方的玻璃栈道更是让人们对龙缸景观叹为观止,这不仅是一种刺激的体验,更是一种审美的改变,也极大地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
(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题目:漫话三峡地质地貌学院名称:工商管理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2 0 1 3 级 1 班学号:1 2 0 2 0 3 0 1 0 9 姓名:吴艳红摘要:杜甫云“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三峡地区长江水系的地理风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神州大地上精心塑造出了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长88公里,宽谷段长105公里。
峡谷段自上而下,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大峡谷组成。
关键词:三峡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特征地质景观发展前景三峡地质地貌奇特而典型,是一部充满神奇魅力的大自然教科书。
一些游客在游览长江三峡时,面对雄伟壮美的自然风光,可能心生疑惑,三峡是如何形成的?在渴望了解三峡成因的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地质地貌问题产生兴趣。
在距今25亿年以前,三峡地区是一片汪洋,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漫长而稳定的浅海环境,使得三峡地域接受沉积,形成了深厚而广布的石灰岩地层。
这些石灰岩是广泛分布于三峡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如溶洞、峰林、石林、石芽、伏流及漏斗等)形成的物质基础。
一、三峡地质地貌(一)三峡地质地貌总体情况长江三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地形地貌是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的河谷地形。
峡谷总长约有90公里,宽谷总长约有103公里。
其中包含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峡谷,也是长江三峡的核心部分。
二、三峡地质地貌形成过程(一)三峡地区随着“扬子古陆”的出现第一次露出海面在距今八亿年时的震旦亚代后期,由于几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在我国北东部出现了具有原始稳定地核的大片古陆,与此同时,在南方辽阔的海洋中也出现了“扬子古陆”,三峡地区也随着“扬子古陆”第一次露出了海面。
但扬子古陆的出现并不长久,在距今6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早期,地球上曾发生了普遍的海侵,因此重新沦为了浅海。
(二)古生代及印支运动对三峡地貌形成的影响直到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全球性的加里东构造运动,三峡地区大部分地区随着上扬子古陆的出现而出现,但东部的鄂西地段因地壳的下陷而侵泡在海水之中。
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三峡文化,无疑是我国华夏文化园中众多的地域文化之中的一朵奇葩。
虽说三峡旅游近年来十分火热,加之三峡工程建设的开展和三峡附近旅游景区的逐步开发与扩大,它的周边旅游产品也迅速的火热起来。
但其实三峡一文化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只是过去宣传不够。
真正受到大众媒体及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传扬是近10年来随着三峡水电工程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才被明确提出研究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三峡及三峡文化旅游的认识三峡文化:包括三峡库区和三峡南北两岸大片地区及上下两端的重庆、宜昌两座大、中城市在内的三峡文化区。
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旅游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经后来学者研究,现在普遍认为三峡文化是指人类在我国长江三峡地区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所创造的具有显著的流域性、地域性特征,并与我国其他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1]三峡文化旅游:是一种三峡的地域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相结合。
三峡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两岸历史人文、三峡工程,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使得三峡旅游如虎添翼,而三峡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得三峡文化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所了解的三峡及三峡旅游。
1.1三峡自然风光是三峡文化旅游的躯干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
三峡的自然景观是国内外知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各用两个简洁的词来形容它们: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险峻。
如果用唐宋诗人各四句诗来形容,则唐朝大诗人杜甫用“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云忽云根”,描写瞿塘峡的雄奇风貌;唐朝诗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刻画巫峡之秀美;宋代大诗人陆游用“船上急滩如退鹢,人缘绝壁似飞猱。
浅谈三峡文化旅游“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学时,我们就曾学习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来都只基于语文老师口中的对它的认知,不知道这首诗背后的含义?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告诉我们早上告别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但其实这首诗也是在表达三峡的特点:早上告别的白帝城在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它位于长江上游;千里江陵中的“江陵”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大概一千多里路,其中就包括了七百里的三峡,也就是我们第一段郦道元中的《三峡》。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现出三峡的幽长,空谷回响,两岸的猿声还在不停的回响,轻快的小舟就已经驶过万重青山了,说明三峡山峦叠嶂,连绵不绝。
我们平时所说的三峡其实是长江三峡,他又叫大三峡或者峡江,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从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起,一直流到湖北省南津关以东,全场是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这个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长江三峡或者大三峡。
中国的文字向来都是对立的,那既然有大三峡,一定就有小三峡。
小三峡又是什么呢?由于三峡连绵悠长,所以在途中又形成了多个峡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巫山小三峡中的三个峡,分别是:滴翠峡、巴雾峡和龙门峡,这三个峡就被称之为小三峡。
随着近几年三峡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关于三峡旅游的热点问题被讨论和研究。
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个人对三峡旅游的文化比较感兴趣,对当前的文化旅游比较感兴趣,对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形式和旅游资源开发更为感兴趣。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
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第一篇: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自古以来,出自上层文人之手,描写三峡美丽风光以歌咏三峡物景人事的赋文与诗歌不计其数,自宋玉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无数的骚人墨客,一代接着一代,或借山川之助,以抒写幽思遐想,或感山川之灵,以激发才气豪情,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到如今,也已蔚然而成大观,形成了一部无与伦比的文学经典。
这些三峡文学艺术对我们旅游业有着极大的影响。
宋玉高唐赋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巫山的句子“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
登巉岩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
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
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
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
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
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其大意为巫山十分高大,显赫无比,道路交互曲折,重岩累石,登上高俊的山岩之巅,往下一望,那向外突出的峭壁底下水积谭深。
如果遇上雨后初晴,站在高处,就可以看到众多山谷流水,齐集于山下,大水爆发,水流汹涌而无声息,水漫横溢,交响汇入谷底,水势增大,向四面扩散,越来越深。
这一副简短的诗赋,却把巫山那种壮丽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神往,这在一定程度为三峡的旅游做了一次零成本的宣传。
民歌方面,敦厚质朴的三峡民众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生活体验中,创作了大量本色,自然,朴实而流畅的民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像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劳动歌,直接反映广大群众对社会事变,风云人物,社会事态的看法的时政歌,还有关于礼俗,祭典,酒宴等仪式的仪式歌等等。
这些民歌,不但唱出了各个时期三峡民众的喜怒哀乐,而且把三峡地区民风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旅游中更能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歌的魅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游客与三峡地区的距离。
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三峡人们耳熟能详的神女故事,给巫山神女峰增添了不少唯美的神话色彩,同时,还有夔门孟良梯的故事,兵书宝剑峡的故事,大宁河银窝滩的故事等等,这些神奇的民间神话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对三峡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旅游业角度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以三峡库区文化资源开发为例摘要:三峡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但是三峡所在的区域仍然贫穷落后,尤其是三峡库区的开发问题仍然棘手。
旅游业是三峡库区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繁荣,三峡库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显然十分重要。
文化资源对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也就在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三峡库区文化资源旅游业经济发展一、三峡库区文化资源内容概况“长江三峡”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居“中国旅游四十佳”之首和中国14条和“旅游热线”之冠。
显然,让“长江三峡”在旅游领域如此声名显赫的是其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恩赐,鬼斧神工一般的神奇自然风光;二是人类文化的创造,风韵独具的文化资源。
而文化资源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三峡库区的文化资源基本涉及了一下一些方面。
(1)巴楚文化资源。
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独特的人类文明,山水奇甲天下的三峡地区是巴楚文化的摇篮。
巴人和楚人的祖先很早就在这个地区生息繁衍,而他们的生存痕迹流传至今。
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巴人遗址、楚墓群、凌空古栈、悬棺崖葬等人文奇观在多出被发现。
这些都成为当今三峡库区的重要文化资源。
[1] (2)红色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重庆市,而重庆市正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
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抗战时期的“陪都”,市内保存着了200多处民国时期的“陪都”遗迹,有多处革命名人故居或英烈纪念馆。
(3)名人文化资源。
有道是“山川资俊杰”,人才的成长与环境密不可分。
三峡地区山川奇美壮丽,自然钟灵毓秀。
古来文人墨客尽为之折腰,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曾经涉足此地,并且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遗迹。
[1](4)民族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地处多民族的大西南,30多个少数民族散落在这个山高谷深的地域,有着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
谈谈你对三峡地区巴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建议一个旅游地之所以声名雀起,一个地区之所以旅游经济繁荣,很大的原因在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程度。
于是,去西藏感受藏传佛教的宗教氛围,去新疆品尝吐鲁番的葡萄,去三亚享受“3S”(温暖阳光、碧蓝大海、金色海滩)旅游,去台湾欣赏阿里山云海,甚至走出国门去俄罗斯追忆喀秋莎,去加拿大触摸红河谷,去欧洲追寻莫扎特等等都成了这几年旅游新热潮。
“旅游”成为当今中国人最时尚的话题。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
三峡地区是中原汉文化圈与西南苗、瑶文化圈的交际区域,古代系“三苗”所在。
长期以来汉人与土家、苗、瑶等少数民族杂居,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带有三峡特色的地方民俗,在吃、穿、住、行上都独具特色,例如:三峡饮食麻辣辛香,尚滋味,烹饪方法多样化,重庆火锅、麻婆豆腐、西陵肥鱼与农家腊肉、香肠、鲱广椒、懒豆腐、“金包银”饭并驾齐驱,以“十碗八扣”为代表:三峡服饰民俗化,土家族和苗族服饰最具特色,喜银饰,重色彩,古朴精美,以“西兰卡普”为代表;三峡民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吊角楼”代表,素有“吊角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的美誉;三峡山路崎岖陡峭,坐上滑竿,可以欣赏山中美景,行走三峡栈道,更可以感受“天梯隶隶,开辟奇功”的伟绩。
三峡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与全国同类产品不相上下,但游客停留时间短、购买力不强、回头率低。
以一组数据为证:2005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症结在于:1、旅游线路单一。
三峡旅游主要线路数年如一日,大神线、大小三峡线,沿路所安排景点这几年都没什么变化。
有游客戏说游三峡是“晚上上船睡觉,白天上岸看庙”,旅游工具单一,旅游景点固定,游客无选择余地,更谈不上休闲、自助娱乐了。
三峡库区旅游产业优势及发展思路长江三峡是著名的黄金旅游线。
本文从旅游业是三峡库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着眼,论述了三峡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成库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产业优势发展思路长江三峡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与“丝绸之路”一道最早向世界旅游市场推出的两条黄金旅游线。
随着185米高的三峡大坝全面建成、156米水位蓄水的实现和90%以上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库区工作重心开始由“移得出”的安居阶段,向“稳得住,能致富”的乐业阶段转移。
乐业必先就业,就业必先有业。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是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难的关键。
三峡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特点产品具有明显的组合性。
三峡旅游是以水路为通道、游船为载体、景区为依托、码头为衔接的“串珠式”跨省长线旅游组合产品,在经营上表现为游船、景区、旅行社三大经营主体缺一不可的“三位一体”产品联袂经营组合,旅游成本和协调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客源具有明显的团体性。
三峡旅游客源80%-90%是通过旅行社组团或其它有组织的旅游,团队旅游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游览具有明显的集中性。
受缩减航期以降低成本并力保白天游览和观赏沿江景区及景色的双重约束,使游船发航时间、抵达各景区或观景精华段的时间相对集中,“船到人爆满,船离景区空”的集中消费特点突出。
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三峡旅游发展与三峡工程的建设阶段紧密相连,1992年三峡工程上马,1997年大江截流以及2002年导流明渠截流等轰动效应的历史性时刻,引发了三峡旅游的三次高峰和其间的三次低谷,呈现出约五年一个周期的“波浪式”发展特点。
经营具有明显的竞争性。
一是“异质竞争”,主要表现为全程长线游(库+峡+坝)与短程精华游(宜-奉-宜)的竞争;二是“同质竞争”,主要表现为游客及经营者对同类型景点选择的首位性竞争。
三峡成库后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旅游资源新变化。
三峡成库后,险急峡江被“高峡平湖”所取代,江面开阔,两岸景点与江岸距离缩短,两侧支流回灌延伸,使三峡腹地的可进入得以改善。
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长江三峡旅游发展(五篇)如何写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推举)一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胡金滩码头,是我们景区的始发站,我们将乘坐渡船到达对岸的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南岸,是长江三峡最漂亮的景区,也是环坝集团历经十多年细心打造的创新型景区。
三峡人家一肩挑两坝(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坝的三峡大坝,另一个是亚洲第一大坝的葛洲坝),一江携两溪(分别是可以体验军事漂流的杨家溪和漂亮胜景龙进溪),保存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三峡唯一的三峡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
石(灯影石、石令牌)、瀑(黄龙瀑、琴鹰瀑)、洞(灯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种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内完善组合;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奇妙,瀑有瀑的壮美,石有石的气质。
极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这里有洪荒之美、这里有苍凉之美、这里有阴柔之美、这里更有雄浑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峡文化主题公园,古老的地质文化、巴人文化、楚国文化、土家文化、码头文化、军事文化构成三峡的历史人文景观;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濛的文化梦幻洗礼。
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华,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
壮伟的长江培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进展。
当博大与神奇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新三峡旅游的古老传奇。
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枯藤老树喜鹊窝,机枪碉堡旧战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当您进入景区的一刹那,您的心注定将永久留在这里,徜徉在仙境般的梦幻景致,这里的美让你心悸,这里的美更让人窒息。
三峡人家,一网打尽三峡的自然元素和文化旧梦。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去体验一场布满梦幻颜色的大型生态文化之旅吧!如何写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推举)二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很快乐有时机为大家效劳。
我是来自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的导游,我姓温,大家可以叫我小温。
在大家巡游重庆的期间,我会竭尽所能为大家效劳,假如小温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盼望大家能够提出来,以便我的改良;做得好的地方,也盼望大家能赐予我确定,以增加我的信念。
浅谈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1三峡旅游和三峡之间的关系1.1三峡文化是三峡地区最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峡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中,无论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名胜古迹、现代建筑,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都属于三峡文化的范畴。
三峡地区的许多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如以峡江、大坝为依托的三峡水电文化,以传统民居(如吊脚楼)、佛寺道观、大坝、桥梁为特色的三峡建筑文化,以巴楚文化为底蕴、以土苗风情为特色的三峡民俗文化,以辛辣味、山野味和火锅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以文豪、美女、武将、贬官等历史人物为主要影响的名人文化,以古战场和抗战遗迹为载体的军事文化,以山水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三峡文学等,无一不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优秀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旅游吸引物,游客之所以出游,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感受和了解异域文化。
正是因为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的无数游客,使三峡成为中外游客云集之地。
1.2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风光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从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上看,三峡的壮丽山水孕育了三峡灿烂的文化,三峡灿烂文化辉映着三峡壮丽山水,二者相得益彰。
壮丽的长江三峡风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众多的历史名人在三峡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使三峡成为历史文化画卷。
许多名山胜水成为佛寺道观的选址之地,孕育催化了灿烂的三峡宗教文化(如玉泉山与玉泉寺,丰都名山与丰都鬼城等)。
饶有意味的是,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因文化的叠加作用,大放光彩。
如三峡东端出口处的三游洞名声大噪,实因“名人文化”之伟力也。
自然山水景观要转化成旅游产品,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技术手段来实现,旅游开发中,许多自然景物需要用峡文化来“附会”、“升华”,以提升其品位并增强旅游吸引力。
1.3三峡文化是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富源与灵魂。
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者外出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审美和求知等“文化”需要,其追求的主要是文化享受。
长江三峡三千年人文景观的壮丽之地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
长江三峡的人文景观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这里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丽之地。
首先,长江三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三千年的历史中,这里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文明。
例如,巫山是中国古代巫师文化的发源地,巫山神女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三峡地区还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江三峡的人文景观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长江三峡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被这里壮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
例如,唐代文学家杜牧曾在长江三峡游览,并写下了《登黄鹤楼》一诗,这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明代文学家杨慎也曾在长江三峡游览,并写下了《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这首词描绘了长江壮丽的景色,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长江三峡的人文景观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背景,也是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之源。
此外,长江三峡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在三千年的历史中,这里留下了许多古代建筑的遗迹。
例如,宜昌的宜昌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被誉为“长江第一楼”。
此外,宜昌的宜昌古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保存完好,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精髓。
长江三峡的人文景观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延伸,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最后,长江三峡还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三千年的历史中,这里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例如,宜昌的宜昌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宜昌的宜昌画派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三峡的文化传统
三峡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当地的文化传统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在民俗风情上有着独特的表现。
当地的居民在日常
生活中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如祭祀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带来欢乐,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其次,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在建筑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当地的建筑多以木
结构为主,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丰富的表现。
当地的文学作品多
以山水为题材,表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当地的文化传统增添了色彩,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为当地的文化传统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峡文化研究和旅游文化的内涵。
在文章所要讲三峡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文化有狭义广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泛指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的文化泛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而文章所要讲的三峡文化则泛指其广义的文化。
三峡文化。
三峡是指,西起重庆市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
自西向东主要的三段峡谷。
而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这三段峡谷沿岸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有山水景观旅游文化: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水电旅游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建筑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为载体,民俗旅游文化:以巴楚文化为底蕴,饮食旅游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庆火锅为特色,名人旅游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将、贬官和近现代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文化,宗教旅游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为主的,军事旅游文化:以古战场和抗战遗迹为载体的,移民文化:三峡地区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
形成民族融合,生活习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以及颇具神奇色彩的悬棺崖葬,古栈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游文化。
旅游中可利用的三峡文化。
三峡库区应该重点挖掘的文化是:三峡移民文化、三国文化,巫文化、巴文化、西南民俗文化、重庆陪都文化,移民文化:以典型移民新城、镇(万州、云阳、丰都)、农业移民典型代表(万州苎溪河橘园生态农业、忠县施格兰柑桔园)、移民博物馆为代表的移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