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3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二西北狼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上期开学质量检测高2020级语文试题(全卷共四个大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2.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
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 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 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
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 可能有这类情形, 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 人少地多的结果, 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 所谓小农经营, 所以聚在一起住, 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 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在一起住, 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 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 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 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 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 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少, 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他用金子把碎片修复成艺术品,因为太美,有人专门摔了瓷器,拿来给他修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以下为图文破碎的器物,修补起来还会完好如初吗?是将就着使用,还是会发现不曾预见的惊喜?金缮之美青绿色瓷器上的裂纹,像树枝一样舒展开来,优雅而从容,乍现艺术重生之美。
深色碗盏上的黏合碎裂的金线,像是划破夜空的闪电,激情四射,气势如虹。
所有破碎残缺的器物,在经过邓彬的修复之后,总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甚至比完好的时候更添精致。
中国金缮第一人——邓彬”用金,其实是一种态度。
残缺的东西常常带来破败,阴暗的感觉,面对残缺,应该用世界上最正大光明的物质,最像太阳的光芒,也就是黄金,这样一种至阳的东西去修补至阴。
“他说,中国人的天性是喜金的。
金缮——“以金修缮”,用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将金粉或金箔敷于表面,不将缺陷掩盖,反而要突出残缺的部分。
使之在恢复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升华它的艺术欣赏价值。
金缮虽为日本的传统技艺,但实际是中国漆艺流入日本后,与日本的“侘寂”美学融合而成的一种修复技艺,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
这门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破碎的痕迹,未尝不是一种经年之美。
从一地破碎中,邓彬赋予了器物第二次生命。
不但要将它们涅槃重生,而且要用始终如一的匠心,演绎着从破碎到蜕变的华美艺术。
修复前vs修复后其实,严格地说,邓彬不能算是手艺人。
他的专业是版画,又得过几个全国级版画大奖,毕业后,也没有很大的”雄心大略“,就来到无锡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任职。
他偏爱各种各样的传统手艺,古代家具修复、漆艺是他集中精力的领域。
在做金缮之前,他已做了八年的古家具修复,直至2013年邂逅金缮,他才将这消失的古老技艺重新复活了,并用坚定不移的匠心,将金缮玩得风声水起。
做版画,制版的时候,邓彬就对技术的要求特别高,会训练出一种专业性,而细致——这种江南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成了他做其他手艺的基本功。
器物的修复本就是一个讲究细致的过程,稍有不慎,就可能失了它的味道,让不完美的地方,愈加不完美。
传统手工艺金缮,让残破之物尽善尽美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每一朵乌云都镶有银边。
见到金缮过的器物,第一眼便想起这句话来。
金缮是一种器物的修补工艺,以大漆作为粘合剂,将碎片粘合,以金粉、金箔修之缮之,让破旧的器物得以重新焕彩,得以再次亭亭耀目。
老旧而破碎的器物经过金缮,沉闷黯淡之上,多了一层耀眼的光华,宛若重生。
金缮,本源于中国的描金漆艺,却是在日本被发扬起来。
有人说,日本的侘寂美学催生了金缮这样一种独一的美学工艺,不以残破为陋,反以为美。
在残破之中,生命的物哀、自然的声息,被呈现得婉转、曲折又绵密悠长。
而在中国,则有物尽其用,择其弊处而缮之之意。
金缮,不止于修缮完复,更是尽善,尽美。
修缮之人,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温柔不过的人。
面对世间的残破景象,亦是温柔处之,以端然之心敬之爱之,以最贵重的物质去修补残缺,以最慎重的态度去面对破裂,以最隆重的仪式去接纳生命中种种的不完美。
这不只是对于器物的态度,更是对于生命的态度。
器物如人,亦有生命,亦是脆弱着,同时顽强着。
在经年累月的磨损中,瓷器有了裂纹,木器有了断痕,白玉成了碎片,紫砂碾为破瓦,像是岁月本身,总有一些缺裂的沟壑。
从事金缮之人,便是这岁月沟壑中的缝补师,一来修物,二来缮心。
修缮之前器物的破碎之况金缮修复师邓彬便说过一句话,“比起修复本身更重要的是,修复人心。
如果它对物主有情感上的意义,价值就无法估量。
”器为人所用,每一件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独特的脉络,独特的呼吸,都承载着所用之人不一样的情感记忆,记录的是一段无法复原的时光。
每一个破碎都藏着一个故事,也正因此,连残缺都是值得温柔相待的。
因为珍贵,所以才更加需要修补。
修补也正是因为珍惜,为了更加长久的陪伴。
毕竟,器物有价,时光却是无价的,所以有多少的小心翼翼,便有多少的珍重在意。
邓彬曾经修复过一个玉镯子,是一个女孩想要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天工|2022年第2期[摘 要]漆艺金缮是一种用天然大漆修复器物的技艺,是匠人在惜物心理基础上进行的审美艺术再创造,修复后的器物集实用意义、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于一体,传达出匠人的造物思想、美学意识与生活态度。
在振兴传统工艺背景下,树牢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加强对传统漆艺金缮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推动金缮工艺的活态实践,拓展当代艺术创作视域和路径,从而促进中华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漆艺;金缮;美学意识;创新应用;传承[中图分类号]J527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2-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金艳,冷会,闫姿蓉.传统漆艺金缮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应用[J].天工,2022(2):6-8.传统漆艺金缮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应用金 艳 冷 会 闫姿蓉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漆艺创作与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贵州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研究”(编号:20GZZD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金艳(1980—),女,汉族,贵州桐梓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漆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漆艺术研究。
冷会(1997—),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漆艺术研究。
闫姿蓉(199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漆艺术研究。
漆艺金缮是一种用天然大漆修复器物的技艺,其在大漆黏合器物碎片后再施以金粉,根据裂纹形态巧妙辅以漆髹饰,匠人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认知与感悟,在裂纹上勾绘出属于自己的“心之所向”,使原本普通、破损的器物重获新的生命力,并在质与纹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蕴含了匠人的精神情感、美学观念与生活态度,造就了金缮工艺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意义。
赏鉴APPRECIATION文:邓彬(任教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金缮:以温柔尊重残缺“金缮”是用生漆作为黏合剂和塑形剂将破损的瓷片等器物修复完整,最后在破损部位表面贴金装饰。
这样一种源自日本的美学现象背后,是一种哲学,不是把残缺掩盖,而是要把残缺突出出来。
面对残缺就是面对不幸,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非常重要。
12起源于日本幕府对宋瓷的珍爱严格来说,“金缮”并不是中国本土手工艺,它诞生于日本。
据说在唐代的古籍中曾出现过以绢为胎,然后敷以金粉的描述,但并没有出土的实物资料能证明这一点。
所以目前比较可信的说法,还是金缮诞生于日本。
金缮工艺的核心是漆艺中的描金,这个工艺在中国本土就有,只是中国人一直没有把这个技艺用于修复瓷器。
在中国古代一直用漆来修复器物,比如传世古琴在历史上几乎都曾屡次用漆修缮过。
古代的漆器、木器、砚台等皆可以用漆来修缮。
天然树漆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很长,2013年11月,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出迄今已有8000余年的漆弓残件,上面的漆依然坚固。
漆是一种黏性极强,非常稳定的物质,有很好的可塑性。
瓷器非常光滑,一般物质很难在其表面附着,但法门寺地宫中藏有一只秘色瓷碗,碗的外壁用漆艺中金银平脱工艺装饰,如今一千多年了,生漆还是牢牢地附着在上面,由此可见生漆的黏度和牢度。
法门寺的这件秘色瓷金银平脱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件与漆结合的瓷器。
据考证,金缮最早出现在日本。
日本江户时代伊藤东涯所著《蚂蝗绊茶瓯记》中记载:中国南宋的一件龙泉窑茶碗传到日本以后,一直被当作国宝珍藏。
室町时代(1336-1573),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得到了这只碗,他非常喜欢,奉为珍宝。
但这件备受珍爱的瓷器还是被摔裂了,足利义政非常痛心,当时全日本再也找不出来第二只这样的茶碗,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当时中国和日本之间有“勘和贸易”政府主导的商业往来,足利将军派遣使者跟随商队一同来到中国,希望能在中国本土找到同样的一只碗。
但当时已经距离中国的宋代非常久远,使者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找到相似的茶碗。
2020年福州市亭江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如何助力中国成为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艺时代。
先秦时期,《周礼·考工记》曾对工匠的工作有这样的描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手艺是一种谋生的技能。
工匠们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生活器皿与生产工具,使各种材料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使用工匠所制造的器具时,人们能通过这些器具感受到匠心独运的高超技艺,体味到这种匠心之中所包含的生活大智慧。
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
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
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
例如,苹果公司iMac支撑架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
苹果公司视频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产量。
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只有在“创”中才能成就这样的匠人,“创”者,从仓从刀,敢于对既有知识仓库内的成果大刀阔斧改造,这是现代工匠精神应有之意。
最近,在美国著名众筹网站Indiegogo上,有一个中国项目Czur扫描仪首发即筹得近百万美元。
Czur 重新定义了扫描仪,可自动“抚平”卷曲纸张、清楚手印、切除白边,可扫描3D物体、变身视频展示台,还能自动连接高速Wifi传输。
这种扫描仪跟手工技术完全不搭界,但无疑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通过对扫描仪技术性能的极致开发,完成智能扫描仪的华丽转身,这是只有会思想的芦苇才能完成的任务。
陶瓷 | 金缮之美金缮,就是用生漆作为黏合剂和塑形剂,将破损的瓷片修复完整,最后在破损部位表面贴金装饰。
名如其字,金缮,以黄金为衣,以修缮为善举。
金缮,不仅将残缺的器物修复完整,并通过二次创作让器物获得重生。
甚至超脱器物本身的使用价值,进而升华为融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传统技艺。
邓彬金缮修复师金缮字面上的意思是“用金修缮”,但其实并不是用融化的黄金来修缮破碎的物件,金缮的工艺属性是漆艺,用天然大漆黏合碎片,最后用漆艺中的上金工艺贴金装饰。
金缮修复时,常常根据裂痕和纹理走向处理。
金缮的出现,与日本的贵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日本史料记载,室町时代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将一只南宋龙泉窑碗摔坏后,却在中国找不到相同的代替。
后来,中国的工匠用锔瓷工艺修复,但足利将军觉得这样的修复方式不美观,而此时日本漆艺正逢蓬勃发展期,所以日本的漆匠就此琢磨出一种用漆粘合碎片,然后在破碎处贴金装饰的工艺,金缮艺术就这样出现了。
日本金缮修复师猿山修修复的瓷器不少都不“上金”,保留大漆原有的质感。
由此可见,金缮工艺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将破损的瓷器修复完整,复原其使用功能,更是将修复本身的艺术价值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
这点上,和以往的修复方式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某种意义上而言,金缮艺术是基于残缺的二次艺术创作,不仅仅有工艺上的要求,也有艺术表现的成分。
邓彬是国内较早接触金缮的人,其作品质朴中见功夫。
在国内,提到金缮,任职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邓彬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因为较早接触金缮,并自学掌握了金缮技艺,在圈内影响了不少人。
于他而言,金缮修复的过程只不过是一种研究和学习古代器物的手段。
玻璃器物的修缮比较考验修复师的功底,因为透明会暴露或放大任何一点瑕疵。
邓彬的修复准则是“修旧如旧”,即基于残缺本身去做文章,不超出这个范围,不过度发挥。
很多人做瓷器往往把东西往漂亮了做,可他却崇尚适度之美。
“金缮是基于原物件的二次创作。
修复的范围有限制,你才会集中自己所有的能量去深入挖掘,从而激发出最大的潜力。
《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第1集西藏纺织匠人——益西德成一位美国女孩用她十年的青春在高原深居简出,带领藏民用古法编织牦牛绒围巾。
她从美国到中国,从纽约到青藏高原上的村庄,十年坚守,把村民手作的围巾带到了巴黎,让牦牛绒围巾成为奢侈品。
她就是纺织匠人——益西德成。
《了不起的匠人》走进异域风情的甘南,讲述了“直通巴黎的高原女神”益西德成的匠心历程,为网友展现了一条由甘南通往巴黎的文化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女神林志玲将首次以分享人的身份加盟纪录片,并以全新知性嗓音献声。
《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第2集西藏唐卡匠人旦增平措唐卡也叫唐嘎(Thangka),唐卡是藏文音译,它是绘画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撞脸金城武的旦增平措是网红也是唐卡大师,他利用网络直播来传授唐卡画法、普及唐卡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唐卡!旦增平措平措旦增,现任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第3集轮岛漆器匠人坂本雅彦有着叛逆青春经历的浪人大叔坂本雅彦选择成为了一名漆器匠人,他用四十年的时间将轮岛漆器的涂刷工艺做到了极致。
从最日常的味噌汤到隆重的怀石料理,漆器的温润光泽和质感无不将食物之美一再放大。
工作以外的浪人却又展现着“暴走族”的动感一面。
坂本雅彦,1958年生,日本京都人。
漆器制作世家,二十岁从京都去轮岛学习漆器,至今已从业近四十年。
专职漆器涂刷工序,用一生的工作,将技艺推向极致。
每一层工序,都需要时间的等待,用一年的时间,成就一只碗。
遵循最基本的规律,不求速成,只求功到自然成。
《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第4集苏州团扇匠人李晶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都说过去回不去,但有一位痴迷古文化的年轻人却花了3年的时间,遍访了苏州仅剩的传统手艺人,并带着这些人还原了老祖先的“工”,传承了旧时文化的“艺”,让沉寂千年的缂丝团扇从过去穿越到了现代社会。
今天的李晶,网店已有2.6万的关注量,而他本人也拥有着6.8万的微博粉丝、5000的微信粉丝。
人物邓彬的金缮:手艺是一种自然生长它是日本的传统手工艺,我们发现它却是在无锡,对于并非无锡人的邓彬来说,似乎这个有着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的地方,更适合于这门手艺的精益求精,也更适合他其他手艺的自由生长。
金缮,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以金修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这门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用金,也就是最贵重之物修补残缺,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它是日本的传统手工艺,我们发现它却是在无锡,对于并非无锡人的邓彬来说,似乎这个有着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的地方,更适合于这门手艺的精益求精,也更适合他其他手艺的自由生长。
他说:"江南传统的积淀在这里很明显,而且随处可以见到古人的圣迹,这里的土壤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让我有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东西。
"邓彬严格说,邓彬不能算是手艺人,他的专业是版画,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在湖北留校,而是来到了无锡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任职。
他偏爱各种各样的手艺,是以做手艺活儿为手段来研究器物。
古代家具修复、漆艺是他集中精力的领域,技艺和理解在此间互为增长。
金缮只是这个大的范畴中的一角,却被他玩儿得风声水起,小有名气。
手艺活儿不离生活邓彬的工作室就在江南大学里,共有里外两间,外间用来教授课程、制作版画,摆满了一张张工作台,墙上悬的都是他作品:穿着民国服装的披头士、荆轲刺秦王之后被砍下的头颅、无相的美人……有的是用咖啡调色,有的是用油画笔蘸了国画的墨,在墨汁里调入糨糊,为达到一种生涩的、看起来很钝的效果,总之是和传统的做法作以分隔,试验着新的玩法。
他说,做版画,制版的时候对技术要求特别高,会训练出一种专业性,使你此后无论做什么都会很细致,因此也成了他做其他手艺的基本功。
另外,这样的细致也让他和无锡特别投脾气:"细致好像是江南人的特质,我来无锡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
哪怕是极不起眼的事,无锡人都能做到很极致。
"里间的陈设相对个人化也更为古朴,大到家具小到茶具,或做或修,都有他亲自动手的痕迹,手艺活儿显然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进门左手边是一个看上去有些年头儿的竹制书架,出自他手:四条腿用的是农夫的锄头柄,横档是夏天用来隔蚊帐的竹围,侧山用香妃竹,层板则是拆了一个老柜子。
材料都不昂贵,但凑齐花了3年时间,之所以寻老料,是因为独爱这样的岁月痕迹,经年之美。
工作室整整一面墙,是在普通办公室常见的那种放档案文件的铁皮柜子,应是学校的公共财产,和整体的气场稍有不衬,里面放的却是我们此行最关注的--金缮后的器物。
数量至少有几十件,有些虽曾在邓彬的微博和报道中见过,但实物总还是能更显物件原本的光泽和存在感,因此更为惊艳。
金缮的部分因器物本身的不同所呈现的美感也各异:深色碗盏上的黏合碎裂的金线,像是划破黑夜的闪电;浅色杯碟上的金线,则像是在阳光照射下变成金色的流淌着的小河;杯口碗口的补缺,多是不规则的半圆形,和黏合裂缝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大多像是漂浮的荷叶。
一件件看过来,似乎在邓彬的手中,将"金"用在对任何材质的修缮上,都丝毫不显违和。
他说:"喜金,大概是人类的天性。
"工作室的另一侧的工作台下,尽是没有拆封的快递包裹,粗粗数下来得有数十件,都是些等待他金缮的物件。
"如果不是做金缮,恐怕不会有如此多的好东西在手上停留这么久。
"邓彬说,这就是金缮给他带来的附赠品之一:可以在修缮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对好器物细细端详,鉴赏力自然日益增长。
我们看到,请邓彬用金缮修复的绝大多数是茶器,茶盏、茶壶、公道等等。
他说,可见金缮较修复古代家具和版画让他得到更多的回应,和茶文化现今的热度密不可分,更可见手艺也还是要和更多人的生活发生关联才能更好地存活。
毕竟不是谁都有古董家具,但好一点儿的碗盏、茶具总还是会用到的。
当然,金缮传递的这种现代审美可以在现今被我们的文化接纳而没有隔阂,也还是审美多元化的结果。
最终,我们围坐在一张明式的榉木八仙桌前喝茶聊天。
"这张桌子是我几次厚着脸皮求我的同事让给我的。
"邓斌说,"第一次见到这张桌子是在朋友的新家中,虽然残,但是这样优秀的圆包圆榉木桌实在不多见。
当时就请他让给我,但是他也喜欢,没舍得。
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央求,他实在熬不住才答应给我。
"邓彬说起和朋友的趣味相投,就一脸沉醉。
他告诉我们,在无锡似乎很容易找到相同喜好的人,即便不是喜欢家具、瓷器、漆器,也会因为执著于某一件事物的那种沉迷而变成朋友,彼此在对方的领域里发现新的可能性。
这张桌子的桌面有条宽大的裂缝,用生漆填充成了黑色,看上去就像是一条流淌着的大河,平添几分粗犷之美。
邓彬说,入手这张老桌时它的状况很糟糕,整个桌面起伏变形,弯曲得像是大海的波浪。
矫正平整后,裂缝就存了下来。
按照他以往修复家具的方式,应是找来年份差不多的榉木,填补时以尽可能接近原貌为好。
但就是因为接触金缮,改变了他面对残缺的态度,于是选择用大漆,反而使伤口更加突显,并以此为美。
家具修复,邓彬已经有六七年的经验。
因喜爱家具,对他来说,修复本身并非目的,而是用以研究家具的极好的切入点。
"通过对家具的拆卸,能开辟一条揣摩的路径,是为了让我自己理解得更深、更快。
"而家具修复中有大量的工艺与大漆相关,如果不去研究漆艺,在研究家具的路上就会留下很多空白点。
于是,他开始下决心实践漆艺,这也是他接触到金缮的渊源。
做漆艺需要的决心说做漆艺要"下决心"一点儿都不夸张,和其他手艺不同,有着很大的风险。
它所用的原料天然大漆,是人工割取的漆树汁液,极易引起皮肤过敏,也就是老师傅们常说的被大漆"咬了",轻则红肿痒,重则有生命危险,而要做漆就没有不被"咬"的。
邓彬的父亲恰巧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是部队的野外拉练,士兵捡了树枝烧柴,没想到偏巧是漆树的,因大漆过敏不一定需要皮肤接触,呼吸、毛孔都可以是过敏源的通道,于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发生了过敏。
父亲把过敏的情状形容得十分可怕,这给邓彬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邓彬做金缮时所用的工具"我犹豫了三年,最终还是觉得这条路是必定要蹚过去的。
"邓彬说他第一次做漆戴了两层橡胶手套和两层口罩,发现没事。
再做时就大胆地摘掉一层手套、一层口罩,也还好。
毕竟还是碍事,最后就全部摘掉。
起初一个月什么也没发生,在他完全放松警惕时,突然全身起了红疹,奇痒难忍。
"这种情形也不是每次做漆都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情形反复过三次,好像冬天毛孔闭合时就好些,春天来时过敏也跟着回来。
"虽然身体过敏不断,但习惯了之后似乎心理不再过敏。
不在中国的漆艺金缮在本质上就属于漆艺的范畴。
正因为这样,也有一说将它认祖归宗在漆艺的源头--中国。
实际上,我国用以修补陶瓷的传统方法就是锔钉,所谓"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讲的就是这种手艺。
锔活儿也分粗活细活,一类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挑着担子吆喝着上门修补破损的碗碟,是为节俭而不追求美观,工艺略显粗糙,但肯定耐用。
另一类则是专门修补大户人家的观赏瓷或紫砂壶,因物件本身就不完全是实用器,价值多在其艺术功能上,修补的手艺也就更要求精致,遇到独具匠心的手艺人,甚至还会使修补后的器物增值。
就技艺本身的功用和难度,锔钉和金缮应是不分伯仲,还各有千秋。
邓彬就在两种方式都尝试了之后发现:用锯钉修补将碎未碎的冲线,比金缮更加牢固;而如果瓷器缺损,比如碗口缺了瓷,或者茶壶断了嘴,就只有依靠金缮的手段,用木胎和大漆按原样造出型填补上去了。
此两种应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修缮方式。
但有一点金缮更佳,即在修补时几乎不会对器物进行二次伤害,是可逆的修复手段。
而它之所以出现在日本,邓彬认为这多半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体系的各异。
"金缮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而在我们的传统中,不能容忍缺陷,更不用说突出缺陷。
"试验金缮的独角戏邓彬早就见过日本金缮的图片,喜欢,但不了解其做法。
在一次购买大漆原料时,偶然得知漆正是用作金缮的材料,大致构想了一下工艺的原理,就开始动手。
他说:"在国内几乎找不到资料,只能去试。
"第一次尝试是对自己的器物下手,邓彬相中的是一只元代的龙泉碗,出土时就已经破损。
试验是从摸索最基本的原理开始的。
比如用"金",一开始他选择把金粉融在大漆里,结果黑糊糊一片,完全没有金的感觉。
以为是用的大漆不好,反复换了很多地方买漆,都不对,最终还是受到了传统漆器的启发才恍然大悟。
"我们古代的漆器基本都是黑色和红色,因为大漆本身颜色很暗,只有朱砂才能覆盖大漆的颜色,或者干脆加入木炭粉、铁粉,形成黑亮的颜色。
金粉是根本无法遮住漆的本色跳脱而出的,所以只有贴金箔或者上金粉。
"他还发现,金缮必用真金,用铜或者任何代用金都无法媲美真金的色泽,只要拿在手上一对比,非金的就会在瞬间黯然失色。
贴金的方法可以在书本上找到记载。
但贴金前,大漆将裂缝黏合后需要晾置多久才能开始贴金是个问题。
大漆干燥的特性俗称"阴干",需要空间里有足够的湿气。
温度越高,越是吹风,则干得越慢。
梅雨季的无锡对此再适合不过,因此,一入梅,邓彬的工作就可以速度加倍地推进。
梅雨季没到时,他则会选择把已经上完漆的器皿封闭在储物柜中,旁边放上湿毛巾,以维持环境的湿润。
感觉它差不多快干了,就每天用手轻轻掰一掰,大概两周左右大漆会完全干透,而此时再贴金就已经晚了,贴金的最好时机其实是大漆将干未干时。
找准了时机,接下来如何用竹制的镊子把金箔一片片贴得平整美观,没有瑕疵,靠的就是手上的功夫了。
这只是对待一般的碎裂的修补,但这只碗还有个缺口,用邓彬的话说,得"补一块儿肉"。
需要打磨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作为骨架,道理很像是建造房屋时用钢筋支撑混凝土,再在周围补上大漆。
第一步是用生漆调瓦灰,术语叫漆灰。
在此基础上慢慢造底漆,之后是面漆,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地打磨。
难点在于等待大漆干燥的漫长过程中这一步步递进,都必须保证补上的部分不能有丝毫移动。
"就像接骨头一样,要稳定住,一旦错位要打断重接,就不那么简单了。
"最后用大漆调和桐油,称"打金胶"。
桐油的干燥过程更久,以此可以拖延适宜贴金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比例,也是要不断摸索才可以得到的。
万事开头难,完成这只碗的金缮,邓彬不知道用了多少个月。
邓彬用金缮法修复的龙泉香炉成功地修缮了一件又一件后,邓彬开始把自己的作品晒到名为"石为云根"的微博上,最初想法是吸引高手过招,可以互相切磋交流,结果不想成了独角戏,倒引来了很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