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6.00 KB
- 文档页数:16
高考文言文断句
一、断句的定义
断句是为了使文章表达更加准确,便于理解而对文章进行分割。
文言文断句具有难度较大的特点,需要考生们平时多加练,掌握基
本方法。
二、基本规律
1. 断句基本遵循文句,句内成分必须完整,句子成分必须齐备。
2. 具体的断句方式有多种多样,需要考生们根据上下文语境,
合理进行断句。
3. 在句子之间进行适当的停顿和转折,可以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也利于阅读和理解。
三、常见断句方法
1.主谓断句
在句子中以主语和谓语作为断句依据,通常情况下是指主语和
其谓语动词短语之间的断句。
例如:仲尼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定语从句断句
在长句中可以通过定语从句来划分“大句”,同时,在定语从句
的从属关系中,它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主句的意思。
例如:君子有三戒:少言、少欲、少斗。
凡听受我一技之长者,当以君子之心,使身毫无羞耻之心,以江湖相传此艺也。
3.地点时间断句
通过时间和地点等信号词语来断句。
例如:去年,我在小区里买了一套大房子。
今天,我在家中度
过了一个美好的日子。
以上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考生们可以多加练习,灵活掌握
断句技巧,提高文言文水平。
高考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断句是指将一句话按照意思或句法结构分成若干个部分。
在文言文中,断句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如下:1.根据语义进行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比较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语义进行断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2.根据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强的句法结构,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断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文言文中常使用的标点符号有“,”、“。
”、“?”、“!”等,我们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帮助我们断句。
4.注意句子的长短: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比较长,因此我们要注意句子的长短,避免使句子过长难以理解。
5.注意句子的平衡: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好的平衡,因此我们要注意句子的平衡,使断句后的句子看起来美观。
1.注意断句后的句子是否有语病:断句后的句子要保证语言的正确性,避免出现语病。
2.多练习:断句是一种技巧,只有多练习才能掌握。
总之,文言文断句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语义、句法结构、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的长短和平衡来进行断句,避免出现语病,多练习以提高断句的能力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除了要注意以上所述的规律和技巧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使用括号:在文言文中,有时会出现许多的插入语,这些插入语往往会影响断句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括号来帮助我们断句。
2.分析句子的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复杂的结构,因此我们在断句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
3.在句子的合适位置断句:在断句时,我们要注意断句的位置,使断句后的句子看起来美观。
4.注意句子的平衡: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具有很好的平衡,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断句时保持句子的平衡。
1.多练习:断句是一种技巧,只有多练习才能掌握。
总之,文言文断句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语义、句法结构、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的长短和平衡、括号的使用、句子的结构和断句的位置来进行断句,避免出现语病,多练习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文言文复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言文阅读会考选择题、翻译题及断句题。
高三网小编整理了最实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高考生搞定文言文断句题型,确保在文言文阅读中少失分。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GAGGAGAGGAFFFFAFAF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GAGGAGAGGAFFFFAFAF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1. 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2. 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 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4. 据修辞,定句读: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巧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不能生搬硬
套。
同时,多读多练也是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五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探析近年来,文言文断句题在全国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察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近五年的文言文断句题,可以发现其中的变化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备战高考,提高语文成绩。
近五年的文言文断句题在题材和难度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以2016年为例,出现了《韩愈 - 八议》的断句题,内容涉及到八议中的“体势”一议,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句法的把握以及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理解。
而到了2017年,出现了《司马迁 - 夜泊牛渚怀古》的断句题,题目更加贴近生活,内容涉及到了诗人对夜景的感悟,考查学生对于文言诗词的理解能力。
可以看出,文言文断句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句法的掌握,还考察了对于文言文作品整体理解的能力,题材更加贴近实际生活,难度也更大。
在近五年的文言文断句题中,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考点和题型。
对于一些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文言文,考察学生对于句子成分的辨析和分析能力;对于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文言文作品,考察学生对于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古代典籍文章的断句题,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能力。
这些都是文言文断句题中常见的考点和题型,学生在备考时需重点关注和突破。
近五年的文言文断句题中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趋势。
在题材方面,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题目更加富有情感色彩。
在难度方面,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题目更加深入,考点更加突出,难度更大。
在考点和题型方面,出现了新的考点和题型,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
这些趋势为学生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
近五年的文言文断句题在题材和难度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考点和题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考点和题型,同时还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趋势。
学生在备战高考时,需要结合这些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应试能力。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做好高考的准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一、明(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语文微专题——文言断句一基本知识文言断句“三原则”“三步骤”“四方法”二断句四法:1.依名、动、代词断句句子成分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自、余、予、彼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卿、阁下、足下2.依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微点拨]用虚词断句要灵活(1)“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01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断句方法如下:(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平、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山行|六七里。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口技》)(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02答题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断句或划分节奏。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规律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依据意群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不能只靠标点符号,还需要按照意群来断句。
意群是一组有意义的词语,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
当一个意群结束时,就可以断句。
要注意,一个长句子可能有多个意群,需要细心分析才能正确断句。
2. 依据语法和修辞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还需要考虑语法和修辞等因素。
例如,修辞手法中的对仗、排比、反复等也会影响断句。
此外,助动词、连词等语法词汇也需要注意断句。
3. 看懂整句话意并了解古时候的表达方式
在断句之前,我们必须要看懂整句话意。
而且在阅读时,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古时候的表达方式。
例如,“足下”代指“你”、“朕”代指皇帝等。
只有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才能更准确地断句。
4. 多读多练多思考
最后,断句也需要多读多练多思考。
通过多读一些古代文献,多练习断句技巧,多思考其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等,才能更加熟练地达到断句的标准。
高考语文文言断句技巧(实用)一、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澄迈思源高级中学孙荣堂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 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主谓之间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 动宾之间停顿。
如“无/丝竹之乱耳”。
3. 动词与后置状语之间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4. 遇到省略句时,在省略的词语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5. 遇到倒装句时,通常在倒装的成分后停顿。
如“甚矣/汝之不惠”。
6. 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词语停顿,如发语词、总结性词语、连词等后面要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
如“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8. 遇到提示停顿的成分时,自然停顿。
如“省略成分断没错”。
以上是文言文停顿划分的基本原则,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