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断句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863.50 KB
- 文档页数:50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文言文客观题——断句断句考查的是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
该考点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首次设置断句试题,估计这一考点有覆盖更多地区试题的趋势,而且难度会逐渐加大。
2016年高考中,除浙江省卷采用主观断句题型,其他高考卷都为客观选择题。
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熟知“断句三步流程”和掌握断句标志,运用“断句抓标志析结构”的方法。
当然,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还可以灵活运用排除法来辅助断句。
第方案熟知文言文断句流程、标志(一)文言实词标志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
名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其前后往往要断开。
2.代词——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类别常见代词举例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第三人称之、其、彼无指代词或、莫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二)文言虚词标志文言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把握文言虚词的使用位置是断句的关键。
可作断句标志词的常见文言虚词列表如下:虚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对话、引文标志曰、云、言、谓——其后一般断开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
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续表虚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三)特殊句式标志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與俐庄钱1.【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EFrrrsmi-E Err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折】d本题考查文肯文断旬能力*姿尊站扎住砰于寺K重餐名词%盛词,煨蜒其旌甸于申之当的成分皿旬子申所程劉的昨同,町以判新出即句话正琏剤分Z前口八州旬;吨同,四个进戎的殊一个区别在材淒少讦除A 覩译为“王渎丰少比喜赶嫦侠77更蔚連•匚捉食C\ D.怨遵对仗的虧则,舟敦侑季/习《尚书》/ 谡律令冲巒成幼宾纯帆故选B =2.【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断句有妙法Llt32100两步解题流程——快析巧断定答案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
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
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先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
再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断句六大标志,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典例示范](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技法演示]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练基础1、【18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
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
未冠,以词业称。
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
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
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
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
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
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
道曰:“彼愚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罪,欲延命须臾尔。
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 * *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
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廩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
二年五月,卒。
讣闻,真宗轸惜之。
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
”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搢•绅.服其履行。
好学,嗜弈棋。
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
享年六十四。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断句【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文言文解析(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鲁芝字世英,扶风郿①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②所害,芝襁褓流离,。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年十七,乃移居雍,耽③思坟籍..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④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⑤,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⑥,给吏卒,门施行马⑦。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选C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断句讲义[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
专题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时间:120分钟,分值:190分)班级学号得分1、(17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焦德裕,字宽父,其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
父用,仕金,由束鹿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门。
太祖兵至,州人开南门降,用犹力战,遂生获之。
帝以其忠壮,释不杀,复旧官。
徇地山东,未尝妄杀一人。
年六十二卒,后以德裕贵,追赠中书左丞,封恒山郡公,谥.正毅。
德裕通《左氏春秋....》,少拳勇善射,从其舅解昌军中。
金将武仙杀真定守史天倪,仙既败走,其党赵贵、王显、齐福等保仙故垒,数侵掠太行。
太宗择廷臣有才辩者往招之,杨惟中以德裕荐。
遂使真定,降齐福,擒赵贵,王显亡走,德裕追射杀之,其地悉平。
诏赐井陉北障城田。
中统三年,李璮平,世祖命德裕曲赦..益都。
宋臣夏贵围宣抚使张庭瑞于虎啸山,实薪土塞水源,人无从得饮。
帅府檄德裕援之。
德裕夜薄贵营,令卒各持三炬,贵惊走,追及鹅溪,馘千人,获马畜兵仗万计。
升京畿漕运使。
十一年,从丞相伯颜南征,授佥行中书省事.....。
遂从下安庆。
至镇江,焦山寺主僧诱居民叛,丞相阿术既诛其魁,欲尽坑其徒,德裕谏止之。
命德裕先入城抚定。
宋平,赐予有加。
奉旨求异人异书。
平章阿合马谮丞相伯颜杀丁家洲降卒事,奏以德裕为中书参政,欲假一言证成之,德裕辞不拜。
久之,得签行省事。
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德裕言:“四人者,皆新降将,天子既宠绥之,有地有民,盈所望矣,方誓报效,安有他觊。
奈何以疑似杀四守,宁知非反间耶?”尽复其官拜福建行省参知政事。
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九。
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中肃。
(节选自《元史.焦德裕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B.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C.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D.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答案】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用以褒贬善恶,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中心题点精练十八文言断句的阅读及答题技巧文言断句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考生对本题的训练已获得了必定的收效,答题正确率有必定的提升,但仍存在着答题耗时过长、有时在最重点处断得禁止的问题。
所以,需要持续加强训练,提升解题速度,提升正确断重点处的能力。
1.用“ / ”给下边文言文中画波涛线的部分断句。
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以十数,皆莫效。
最后一人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
”竟出,不言治疾之方。
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行为邪,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
达旦,疾若脱去。
明天,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堪称得其道矣。
( 节选自方孝孺《医原》 )答案君侯之疾 / 以忧得之 / 然私计君侯忠且仁/ 所忧者民耳 / 以旱而忧 / 以雨而瘳 / 理诚然也 /何待药而愈邪参照译文最后一以前有贵人生病,天恰许久旱不雨,医生来医治的用十来数,都没有什么收效。
个医生到了,切脉完了,就用手指计算甲子,说:“某天夜晚必定下雨。
”完了出来,没有提起治病的药方。
贵人对此非常迷惑,说:“莫非是我的病医不了了吗,怎么就说下雨却不给我用药啊?”不久,夜晚果真下雨,贵人惊喜不已,起来在庭院里游走。
直到天亮,病好像好了。
次日,后到的医生来拜见,贵人高兴,而且问道:“先生头几日搭脉看病尔后说下雨,今日下雨了病果真好了,这是为何啊?”医生回答说:“君侯的病是由于忧愁而得的。
但是我私下里想君侯忠诚而且博爱,忧愁的是民生罢了。
由于旱情而忧愁,由于下雨而康复,按理本该这样,哪等用药尔后才好呢?”像这样的医生,能够说得医道了。
2.用“ / ”给下边文言文中画波涛线的部分断句。
食笋之法多端,不可以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第01课考纲解读文言文阅读断句已经在多个省市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多年,全国课标卷从2014年开始考查;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也就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断句是在充分阅读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断句的基本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
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第一篇: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技巧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断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一句话的末端用句号断开,叫“句”;在一句以内口气中止的本地用逗号断开,叫“读”(dòu)。
高三的学习,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都经过全面训练,特别是文言断句这种“有法可依”的考点,大致总结了对话标志、虚词标志、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修辞技巧、词性标志等比较实用的方法技巧。
但是在做题时学生仍然存在普遍容易丢分的地方,下面一起了看看这些易错点。
(一)、混淆语气停顿和句读正例:天人之理一也。
误断:天人之理 / 一也。
此例中学生将主语和谓语断开,这是语气的停顿而非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通常是无须断开的。
为了纠正这个易错点,应该多练习从词性和句子成分进行分析。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找准动词,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句子的断句位置而断出句读了。
例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在以上括号内语段中先划出名词和代词,基本可以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从而为断句提供便利,也可作为检查验证的一个标准。
例2、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亦有在“入”字后断开而发生错误的情况。
此句除了可以从语意上分辨外,也可依据动词“入”来找到它的宾语“胡”而避免发生这种句子不完整的错误。
(二)、误用对话标志正例:乐天每作诗/ 令一老妪听之/ 问曰/解否/ 曰解/ 则录之/ 不解/则又复易之。
误断:乐天每作诗/ 令一老妪听之/ 问曰/解否/ 曰/ 解/ 则录之/ 不解/则又复易之。
此例中学生在所有“曰”的对话标志后均断开而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