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3.75 KB
- 文档页数:4
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仁学的概念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原则,是一种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态度。
孔子把仁视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必备品质,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仁学的内涵
1. 仁爱
仁学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普遍的爱,它不仅仅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类本性所具有的情感,只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途径,将其发掘和发扬出来即可。
2. 义利之辨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利益则是其次要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因此,孔子提出了“义利之辨”,强调了道德行为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3. 礼治
孔子认为,仁爱和礼治是相辅相成的。
礼治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和谐。
在孔子看来,礼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仁爱的必要条件。
因此,孔子强调了礼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礼、乐、仁、义、智、信”等六艺,作为实现礼治的具体手段。
三、仁学的实践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言,强调了实践和修养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孔子“仁爱”思想评述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
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孔子的仁者“爱人”虽然有“泛爱众”、“博施”的因素,但并不是平等地爱一切人,它带着深刻的宗法等级制的烙印,从而使孔子的仁表现出明显的宗法制、等级性和强制性。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孔子主张“爱人”必须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由己及人。
孔子将孝悌作为展现仁爱的起点,“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是源于血缘亲情的一种原始的爱亲情感。
这首先是一种家庭伦理,然后才将其推广,把仁爱的对象广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
电影中有个情节孔子救了季氏家原本将要被殉葬的奴隶,并为其据理力争乘势求王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正体现了孔子“爱众”的观念。
然而孔子的“爱人”又是有等级的,等级不同,爱的具体要求也不同。
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尊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光复周朝的礼仪,同时也包括奴隶制;并且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比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
从孔子的角度来说,他这种思想主要维护的还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孔子的“爱人”还具有强制力。
如果违背了“仁”的要求,不仅要受道德良心的谴责,而且要受武力征讨和刑罚的制裁。
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所认为的小人比如社会底层的奴隶和庶民是没有的。
论孔子“仁者爱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仁,“仁”就是仁者爱人,即仁爱。
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
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许慎在《说文·人部》中训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二人之间的亲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就是仁,仁字本身的基本含义就是相亲相爱。
孔子第一次对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加以系统阐述,以“仁爱”来表述他的基本思想。
孔子要求人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人伦情感为主导的精神,代表了儒家伦理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则,颜渊》);而在孔:“道千乘之国,有?仁爱之心(《论善者好之),孔子德。
二、仁爱的根本——孝悌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
“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
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
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
“父母之年,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仁、义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的命令。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
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
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
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
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
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
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
总结一下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仁爱思想,是他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观点的总结与表达。
孔子认为,人应该尊重和关心他人,以德化人。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真诚的友谊,以及对他人的慈爱和同情心。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仁是人道的核心,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是一种内心的美德,是关心他人并以慈爱和同情心对待他人的品质。
对于孔子来说,仁是一个人的人格素质的体现,是一种道德的修养。
他认为个人的仁德是通过教育和修炼来培养和提升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发展。
孔子强调了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仁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他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要做违背他人意愿的事情。
孔子还反对道德的相对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张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绝对性。
他认为,人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为他人着想,并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
孔子的仁爱思想还包括了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家庭是仁德的基本单元,孔子主张家庭和睦、敬老尊贤。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孝道和爱的基础,关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家庭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培养出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同时,他也倡导尊敬和纪律的意识,认为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有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秩序。
孔子还关注了社会的道德和伦理。
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并且需要有德行高尚和有责任感的领导者。
他提出的“君子”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引领他人。
君子应该关心他人的福祉,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也被许多国家和文化所接受和传承。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呢?一、以“仁爱”为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是一种涵养社会和谐的良好品质。
孔子认为,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关心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关心,只有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因此,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种精神在古代和现代都非常受人尊敬,也非常有教育意义。
二、重视礼仪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幼稚时期,孩子应该接受社会的规范化教育,礼仪就是社会规范的象征。
孔子认为,礼仪不仅具有表面的作用,还可以培养人对事物的敬畏之心,恭敬之心,成为一种内在的美德。
这也是孔子强调“君子无故不发慌”的原因之一,因为礼仪能够使人保持镇静,不受外界干扰。
三、注重修身养性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他认为,“修身”是一种人应该具备的美德,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赏识和奉献的目的。
孔子提倡学生潜心修身养性,在道德行为上严格自律,因为他觉得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品德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因此,修身是达到他的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基础。
四、崇尚知识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崇尚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认为,知识和智慧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并且也是人类成长的基础。
他还提出:“学至于礼,而止于道。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在学习方面不断追求进步,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要以知识为基础去理解道德和社会,最终达到涵育社会更美好的目标。
五、注重教学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有一些与教学方法相关的特点。
他认为,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不应该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即重视个体差异,让教育更好地适应个人的学习特点。
孔子的仁爱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其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的“仁爱”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仁爱是与人为善、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是自我修养的必经之路。
在《论语》中,孔子曰:“人无恒心者,不可以为师也。
仁者爱人而已矣”。
这句话中,孔子的“仁爱”思想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承认人之“善”性的基础上的。
他相信,每个人都具备做好事的潜能,只是有的人已经实现了这个潜能,而有的人还在实现的过程中。
因此,无论人们的性格、出身、地位如何,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在孔子看来,人们之间的不同只是表面的差异,而道德上人人平等。
所以,人们应该尊敬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仁爱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内在修养。
他认为,仁爱是一种境界的提高,是心灵的升华。
仁爱是一种人格修养和高尚情感的体现,是我们自我修炼的必经之路。
通过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精神”,可以使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独立自主,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心别人,更加愿意为别人付出。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仁爱的要求是不要对别人做任何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是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讲究“礼”、要懂得“感恩”。
孔子强调仁爱的实践性。
他认为,真正的仁爱不是空谈,而是要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他通过他自己的言行和教诲,表明了仁爱是践行在生活中,是需要付出的,而且是无止境的。
孔子反对个人主义,强调人际相互作用关系的现实价值,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仁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行为,是让自己的言行相一致,把理论变为实践的实质。
总之,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他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一种宽广、深邃的道德情感根源,是一种愿望和理想之爱。
孔子要求人们要尽量发扬仁爱的精神,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顺应天下之势,帮助大家实现各自的目标,共同进步,不断发展。
【可编辑】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一、孔子的仁爱思想概述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它主张以“仁”为根本,以“爱”为实践,以“礼”为规范,以“义”为准则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本质,是人的本性;“爱”是外在的表现,是实现“仁”的方式;“礼”是行为规范,是实现“仁”的途径;“义”是价值判断,是实现“仁”的标准。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人民生活困苦。
孔子看到这种状况,深感人生的苦难和社会的危机。
他提出“仁爱”的思想,旨在拯救人民于困苦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实践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仁”。
他主张以“爱”为实践,通过孝悌、忠信、礼义等行为规范来实现“仁”。
同时,孔子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四、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影响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人的善良本质和推己及人的实践,为中国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孔子的仁爱思想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推崇,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强调了人的善良本质和推己及人的实践,为中国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前社会,孔子的仁爱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善良的本质,以真诚的态度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六、建议与展望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仁爱思想。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孔子的思想。
其次,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孔子的仁爱思想,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总结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其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仁爱。
仁爱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孔子来说,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而道德修养的目标就是要发扬人性的善良之处。
仁爱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政治的理念。
首先,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注。
仁爱就是要呵护他人,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他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形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其次,仁爱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而仁爱是最高尚的道德行为。
仁者爱人,甚至爱到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并按照礼制行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仁人。
再次,仁爱是一种对社会和政治的理念。
孔子强调社会的和谐和秩序,并主张通过仁爱来实现。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实现人人平等,充满善意和友好的关系。
孔子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即要行使仁爱,必须通过深思熟虑和自觉的行动。
而随波逐流,随意行事,是无法实现仁爱的。
最后,仁爱是一种对自我修养和提升的要求。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爱,需要不断对自己进行修养和提高。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仁人。
孔子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一个君子应该首先修身养性,然后治理家庭,再进而治理国家,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境地。
总的来说,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仁爱思想教导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实践道德,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它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社会发展和政治治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仁爱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的命令。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
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
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
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
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
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
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
“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
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
忠、恕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
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矩之道”。
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
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系矩之道。
”《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臣,以事君。
……所求乎弟,以事兄。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大学》所举的例证。
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
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
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
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
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
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