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25
专题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2.3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948年9月– 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948年11月– 1949年1月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解放南京(渡江战役):(1(2(3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C.实行耕者有其田D.没收地主和中农的土地【分析】本题以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没收地主和中农的土地。
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着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经过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故选:D。
2.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其中,在平津战役中获得和平解放的城市是()A.锦州B.徐州C.北平D.天津【分析】本题以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为依托,主要考查平津战役。
【解答】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速填】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政策。
2.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和衣物等。
5.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和生产的积极性。
知识点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切断了敌人通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全境。
3.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野战军在以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4.平津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与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在攻占张家口、天津后,威逼北平。
最后傅作义接受。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南京解放: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自我检测】1.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A.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配土地2.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
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是()A.刘伯承、邓小平 B.谭震林、贺龙C.林彪、罗荣桓D.陈毅、粟裕3.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党史国史练习题第一题:党史知识1.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答案: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第二题: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哪年举行?答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举行。
第三题:党的第一个合法总部1. 党的第一个合法总部设在哪个城市?答案:党的第一个合法总部设在上海。
第四题:抗日战争时期1. 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是?答案: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是“全民抗战、持久抗战”。
第五题:土地改革1. 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一项重要斗争是?答案: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一项重要斗争是土地改革。
第六题:三大战役1.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的三大战役是?答案: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辽沈战役。
第七题:新中国成立1.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答案: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第八题:改革开放1. 改革开放政策始于哪年?答案:改革开放政策始于1978年。
第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第十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少个方面?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12个方面。
结束语: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能更好地回顾和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资料,对于提高我们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对于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党史国史的学习,成为一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纲领性文件: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3.意义: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1949年1月)。
1.辽沈战役(1948年9-1948年11月):解放东北。
2.淮海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解放华北,北平和平解放。
4.三大战役的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1949年4月)。
1.经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2.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败退台湾。
3.意义: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人民解放军获得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国民政府的腐败;3.人民群众的支持,民心所向是根本。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教学反思《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中第二框内容。
本课内容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面临着:中国向何方向发展的问题,是光明的前途或是黑暗的前途?国共两党在这种情况下的斗志斗勇。
1.史论结合,突出历史学科原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原则。
历史资料是历史结论的依据和实证。
本课内容描述的了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战争上,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地图、数据与历史图片等史料,全方位再现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概况,在引导下得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取得胜利。
不仅能克服枯燥无味而带来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增强课堂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除了教材中的史料,还有必要引进课外的史料来充实课堂,比如描述的了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1946年解放战争东北形势图》《1948年解放战争东北形势图》、淮海战役的群众力量资料、和平解放北平资料等等;这些图文史料,会在恰当充分引导解读挖掘之后,不仅帮助了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2.提问环环相扣,突出思维含量每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如在讲述三大战役过程时,循序渐进,首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有关三大战役的基本史实。
再补充历史细节等资料,理解三大战役对国民党统治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讨论共产党胜利因素讨论中,问学生有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这个问题是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体现的是本课的主干知识,通过前面一系列问题的铺垫,学生已逐步了解三大战役胜利的概况,最后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
这样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便于学生逐步回答。
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既掌握了单个知识点,又把握这个知识脉络,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得到了锻炼和延伸。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全面内战、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事,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
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书刊报纸、网络信息等资源渠道,已经对本单元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本单元内容比较琐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史实讲述和多样化资源的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内战爆发时国共力量的对比等相关史事,认识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分析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原因,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3.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4.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认识到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