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 格式:ppt
- 大小:7.39 MB
- 文档页数: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什么?最佳答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
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解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柳合青“三大改造”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实质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原因:①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个体私有,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不便于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
②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保证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必须对农业现状进行改造。
③农村出现了新富农阶层,农民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当时,农村重新出现了高利贷,甚至出现了典让和出卖土地的现象。
3.方式: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生产合作化道路。
4.过程: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①“互助组”的特点是组内农民集体劳动,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私有,产品按农民私有土地进行分配,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②“初级社”是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主要按照入股土地进行分配(入股的耕畜等也享有一定的分配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③“高级社”的特点是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废除入股土地分红,实质上废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耕畜等作价充公),因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5.结果:到1956年底,农民的个体私有制经济被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西部部分地区至迟在1958年底完成改造)。
由于要求过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原则的情况;组织形式简单划一,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的意义是什么?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改造是在土地改革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改革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同时通过三大改造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的共同作用: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
三大改造典型事迹
三大改造典型事迹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改革运动,包括国民革命、土地改革和市场经济改革。
这三个改革典型事迹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国民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运动,旨在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场革命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推崇三民主义,主张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国民革命不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还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和市场经济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土地改革是中共领导下的一次农村改革运动,旨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农村集体化经济。
该运动在中国农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分配,打碎了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的种植权,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市场经济改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进行的一项重大经济改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例如农村包产到户、城市企业改革和外资引进等。
这些改革使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发挥起决定性作用,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市场经济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实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大改造典型事迹的成功经验在于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这些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三大改造典型事迹的成功也给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改革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体案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三大改造,即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革和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这三大改造是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准备和实施过程都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三大改造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案例。
一、土地制度改革1949年以前,我国土地分配极不公平,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小农。
土地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土地的公有化,打破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改革的具体步骤如下:1. 实行土地改革。
农民可以在土地变成公有前,把地主的土地转化为自己的土地。
这样,贫困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改革有保障地建立自己的生活和经济基础。
2. 实行土地国有化。
国有土地是指归国有者拥有的土地,而不是归村民、合作社或其他机构拥有的土地。
国有化的土地,可以保护国家和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
3. 实行农民土地“三改”政策。
也就是将上述的两种土地归纳为一种农民土地,并为土地的管理和使用加以规范。
二、农业合作化改革在农业合作化改革中,我国采取了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路线,大力削弱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的经济基础,推动农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具体步骤如下:1.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指由农民合作组成的经济实体,他们在一起合作,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并且共享利益。
2. 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这是指农村土地由个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利用更多的土地扩大生产规模。
3. 发展新农村建设。
这是指在农业合作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要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建设集体经济、农村民主制度和农村文化体系。
三、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实行工业化,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改革的具体步骤如下:1. 实行家庭手工业合作化和合作制度。
这是指手工业和合作制业合并,发展成为农村家庭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村经济体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
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3.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2.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如何分析三大改造的实施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三大改造的概念、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三大改造’吗?”2.简要介绍“三大改造”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讲授(30分钟)1.第一次土地改革:(1)时间背景:1949年至1952年。
(2)内容:实行耕者有其田、地主没收土地、土地国有化等措施,完成了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3)实施过程:通过群众运动、政策宣传等方式,推行土地改革。
同时,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集体化管理。
2.第二次土地改革:(1)时间背景:1955年至1956年。
(2)内容:对于一些原来分配不公的土地进行再分配,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3)实施过程:通过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等方式,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并建立起了大型农村人民公社。
3.全民所有制改造:(1)时间背景:1956年至1957年。
(2)内容:将私营企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过程:通过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等方式,推行全民所有制改造。
同时,建立起了大型国有企业,并加强了对企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20分钟)1.以钢铁工业为例,分析全民所有制改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以农村人民公社为例,分析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知识点一、三大改造的背景。
1.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运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分散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不利于发展生产、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为了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对其进行改造也提上日程。
二、三大改造的内容。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改造方式:农业合作化运动。
- 发展历程:- 1953年,开始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 从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改造方式:手工业合作化。
- 发展历程:- 1953年11月 - 12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步骤和方法。
- 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形式)、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 1956年底,90%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改造方式:公私合营。
- 发展历程:- 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国家派干部(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同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
- 在改造过程中,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上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经营条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
改革。
三大改造是指197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基于农村家庭承
包经营制而推出的农业改革政策。
它涉及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组
织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实施家庭承包制度,将农村土地由集体所有制变为家庭经营制,由原来的农业集体所有变为家庭经营,从而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保有率,改善农业经营条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实施农贸市场化与合作社化分开经营,以改善农民生活;
第三,改变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要求
所有村民集体共同参与运营管理,为农民及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
资源支持。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在原有的农业集体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家庭承包经
营制度,实施农贸市场化及合作社化分开经营,以及改变集体经济管
理制度,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经营
条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改革。
简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国社会经济进行的三次重大改革。
这三次改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历史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次改造是对农村经济的改造。
在农村改造中,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
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并消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农村合作化使农村生产资料集体化,农民合作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次改造是对城市经济的改造。
在城市改造中,实行了工业化和国有化。
工业化使中国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
国有化则是通过国家对关键工业部门的收归,实现了国家对工业经济的控制和管理。
第三次改造是对思想文化的改造。
在思想文化改造中,实行了“文化大革命”,旨在打破旧思想、旧文化的桎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具有革命精神、拥护社会主义的新一代。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改造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和误解,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历程,为中国走向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土地改革?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
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大改造时间是什么时候三大改造是什么时候三大改造时间:1953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
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的概况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这三大改造是:农村土地改革、工业国有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第一步。
在土地改革之前,我国农村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民,实现土地的公有制。
在全国范围内,农民将土地重新分配,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享有分配土地所得的权益。
土地改革使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国有化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第二步。
在旧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人阶级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必然需要建立工业国有化的经济体制。
通过国有化,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公有制经济所带来的利益。
国家将私有工业变为国有工业,实施全民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经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第三步。
在旧中国,资本家掌握着工商业,剥削工人阶级,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建立公有制经济。
通过改造,国家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导、整合为社会主义工商业,并实行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了工农联合、工农党共同参与管理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农村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农村人民群众的解放;工业国有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村发展、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只有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决策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决策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
这些决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土地改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运动,旨在消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民,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打破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从而使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拥有者。
这一决策对农民的权益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大改造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就是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分别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些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将这些领域纳入国家的计划经济体系,实现公有制的建立,同时消除资本主义残余。
在这一决策的推动下,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国家计划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三、大跃进大跃进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进行的一场全面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运动。
这场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集体化农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和加强人民公社建设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计划的偏颇和一系列错误措施,大跃进造成了严重的农业和经济危机,导致了巨大的饥荒和人口的死亡。
尽管如此,大跃进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为中国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内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清除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思想,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实际结果是造成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和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场运动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并严重干扰了国家的发展进程。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