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勃
- 格式:docx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王勃传》阅读练习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指瑕》以擿其失擿:挑出错误。
B.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檄:用檄文声讨。
C.勃往省,渡海溺水省:探视,问候。
D.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抵:抵偿。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王勃文才卓著的句是()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③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唐才子传王勃原文及翻译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
六岁善辞章。
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公召署府修撰。
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
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求。
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籍,僚吏疾之。
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译文】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
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
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
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
沛王又把他招人府中作修撰。
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
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
王勃罢官以后,客居剑南,登山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
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
事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
父亲王福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
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腾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
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
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
酒酣辞别。
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
到了炎方,船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
王勃诗文华丽,请他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帛。
靠写作来弄衣穿,靠笔耕来饮食。
古镜今鉴滕王阁_阔论。
高宗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下旨拆除了滕王阁,并削去了滕王的食邑,将其从洪州再贬至滁州。
李元婴到了四面皆山的滁州后,见景色优美,又心情大好,日日登山临水,依然逍遥自在。
不久,高宗又将他贬往隆州。
李元婴对此已习以为常,一到四川阆中隆州,便择一僻静优美处,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又建了第三座滕王阁。
至于滕王李元婴,其为人口碑并不好。
史书曾记载,他在荆州当刺史的时候,骄纵放肆。
“太宗崩,集宦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
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罝,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
”哪怕是皇帝哥哥李世民死了,他还是饮酒作乐,甚至还喜欢以弹弓袭击路人为乐,一个痞性十足的纨绔子弟形象。
而到了南昌任都督,他还以贪腐闻名。
唐高宗专门赏赐给他“麻二车,助为钱缗”。
为什么赏赐两车麻呢?原来是让李元婴用来做穿钱的绳子,可谓对李元婴的莫大嘲讽。
不仅如此,据唐人张 《朝野佥载》记载,因为滕王李元婴、蒋王李恽都不够廉洁,唐高宗赏赐诸王时,说“滕叔、蒋兄自解经纪,不劳赐物与之”——不仅不给滕王和蒋王赏赐,还嘲讽两位王爷善于“理财”、不需要赏赐,可谓杀鸡儆猴。
朝中百官莫不引以为鉴,也成为就一段反腐佳话。
滕王李元婴不仅骄横贪腐成性,还荒淫好色,见到哪位官员的妻眷稍有姿色,就假传王妃召唤,等到官员的妻眷入府之后,再对其加以染指。
当时典签崔简的妻子郑氏初来乍到,滕王派人召唤郑氏前往王府。
崔简不愿意让自己的妻子前去,害怕妻子遭到李元婴的侮辱,但又畏惧王爷的权威。
郑氏说:“不必担心。
”郑氏来到王府之后,就被带到王府中的阁楼,这时李元婴已经在阁楼等候她了。
郑氏进来,李元婴想强行逼其就范。
郑氏大叫“来人”,一面说:“这哪里是王爷会做的事呢,你肯定是王爷府中的奴仆!”说完脱下鞋,照着王爷的头猛打,并用手将王爷的脸抓得到处都是血。
王妃听到打骂的声音,跑到阁楼上来一探究竟,郑氏才安然脱身返回家中。
滕王李元婴对此觉得非常羞惭,十多天都不敢到官府处理公事。
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摘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样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椴英王鸡》,高宗怒日:“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容剑南。
尝登葛溃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時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肚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今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吏伺共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路”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
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
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了颜师古注的《汉书》,阅读过后,作了一篇《指瑕》来指出颜氏的过失和遗漏。
麟德初年,刘祥道在关内巡视行察,王勃上书自陈志向,刘祥道便把这件事上表朝廷,王勃入朝参加对策获得优等。
年龄尚未到二十岁,便得朝散郎这个官职,数次在朝廷上进献颂文。
沛王听说了他的大名,召他来王府担任修撰,编写《平台秘略》。
书修成后,王爷很是喜爱重视王勃。
当时,诸位王爷斗鸡成风,王勃作了一篇游戏文字《檄英王鸡》,高宗大怒,道:“这将导致诸王相互构陷。
”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废去官职之后,出游暂居剑南。
王勃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 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五勃滕王阁序滕王阁第20卷第2期2002年6月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Xi'anAerotechnicalCollegeV o1.20No.2Jun.2002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徐行(西安航专教育研究室,西安710077)摘要:对唐初着名诗人王勃厦其着名的骈体散文《滕王阁序》作了简要,客观,历史的评介;对膝王阁的过去和现在也诈了资料翔实的论述.关键词:王勃;唐初四杰;骈文;膝王阁序;腾王阁中圉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33(2002)02—0056—02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唐初着名诗人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唐初四杰".据传说.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很快很好十四岁时有人推荐,当殿对策,授任为朝散郎.随后,作沛王府修撰(担任写作和编纂的官).那时,诸王之间盛行一种斗鸡的游戏,他为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高宗(李治)看了,认为放肆,把他赶出王府,削去官职:后来任虢州参军(地方长官的属僚).因为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妒.又因罪免官.他的父亲原任雍州司功参军,为了他的缘故,贬为交趾(现越南河内)县令上元三年(676)他往交趾省亲,在渡海时.不幸溺死.年二十七.(也有说他生于公元647.卒年为二十九的).《滕王阁序》便是他往交趾省亲路过洪都(夸江西南昌)时写的.唐初诗文,沿袭六朝余绪,繁词丽藻,一般内容贫乏,有"宫廷文学之称.王,杨,卢,骆等人的诗,虽未完全摆脱这种影响,可是已非齐,梁诗可比.他们在诗的题材方面,大大拓充了范围.在诗的体制方面,为律诗与绝句建立了基础.王勃在四杰中,除诗以外,更长于骈文,虽然采用骈偶,大都具有一定的内容.不再是那些专以糟饰装璜为能而言之无物的东西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说:"王,杨,卢,骆的诗风,今天(指杜甫当时)不断有人讥笑他们的文体轻薄.殊不知他们对今天诗风的形成,起了筚路兰缕的开拓作用,你们这些讥笑他的人.死后便身名惧灭了,而他们的诗文仍会像长江,黄河般地万古长流.对王, 扬,卢,骆的贡献作了十分恰当的历史主义的评价.王勃的主要着作有明人所辑《王子安集》,清人蒋清羽《王子安集注》等卷.《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 《滕王阁序》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人简称《滕王闻序》.洪府.是唐代的洪州并称洪都,即今江西省南昌市.关于《滕》文写作来历,江西通{志上有段记载:显庆(唐高宗年号656--660)年间,李元墨任洪州都督,筑阁于章江,广润门之间,落成之日,诏封滕王因名为滕王阁-】.后来阎伯屿接任都督,九九重阳节在滕王阁上太宴宾客.阎子婿*收稿日期:2002—03—09吴子章能文章,叫他先期撰好序文以便当场夸耀.恰在这天,王勃因往交趾省亲路过洪都,也参与宴会.开宴之际,阎命人捧出纸笔,遍请与会宾客和僚属撰文,众知其意,都推辞未写.轮到王勃.年岁最轻,论理应该谦让.他却毫不踌躇地接过纸笔写了起来.阎甚不悦,拂衣而去.文章写成.众宾客和僚属看了,无不敬服,阎听说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臭" 《滕》文虽是骈文,在形式上讲求对仗,讲求声律,大部分句子都用典:在内容上不少阿谀逢迎之词,更有浓厚封建意识,但其中有不少造语精练,描绘佳妙之处,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技巧:比如用"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描画跟前景色.用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形容台闻建筑的壮丽,只用寥寥数语,就概括出极为丰富的内容叉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一联,俨然一幅深秋夜晚湖上风光图.就中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更是历代传诵的佳句.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运用委婉的文笔,写出了自己有志难伸的苦闷,展示了才智之士处困顿,受压抑的精神面貌.比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粱鸿于薄曲,岂乏明时"一联,好像是在宽慰自己,又好像是在指斥当朝,古意无穷,耐人寻昧.文章的后半部完全是一种极端矛盾复杂的心情的表白.既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示要等待时机,准备有一番作为.接着又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叉转^消极悲观,陷^了"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的罗网=六朝以来,骈文渐流于纤丽绮靡,空洞无物.《滕》文却表现出了这种文体和文风的新变;文章基本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了参差变化,不使人觉的刻板划一,而又达封音节整齐,和谐可诵的效果;文章基本运用赋体铺排事典的手法,但华丽的词藻和繁多的典故中表现出流畅自然的气势,进发出真实纯朴的心声,显得情景交融,声色并陈,可谓是骈文中的上品,精品.棘行: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滕王阁是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唐代另一位着名散文家,诗人韩愈亦有诗赞道:"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故滕王阁又索享"西江第一楼"之誉.它的旧址在南昌市沿江路(旧时的章江城门口),下临赣江,正所谓"滕王高阁临江渚".王勃除不朽名篇《滕王阁序》作颂之外,还作有一首《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白流."也十分有名.其后又有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韩愈所谓:"读三王所为《序》, 《赋》,《记》,壮其文词的三篇鸿文,可惜《赋》,《记》夸已佚失,不可得见了.滕王阁虽屡遭废毁,但历代都曾致力修茸,重建,特别是许多文人墨客,凡过南昌者往往在滕王阁留下雪泥鸿爪.如:白居易谪居江州届满,调任忠_州(四川忠县)刺史前,来钟睦在阁上题诗:"翠幕红筵高在云.歌声一曲万家闻,路人指点朦王阎,看送忠州白使君."晚唐杜牧在洪州任职离任后.有诗回忆他当日在滕王阁宴会情景:"滕闻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垂帘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宋代王安石,苏辙,辛弃疾,朱熹,文天祥等,都吟咏过滕王闻.汤显祖名剧《牡丹亭》也曾在阁上演出.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撩王闯从首建至今,竞选兴迭废达28次之多口J,尤其清代滕王阁屡毁屡建.最后一次是19,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所毁.抗战后.曾多次筹商重修,迄无结果.1983年,南昌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这座历史名楼.它不只是作为一种历史意义的象征.而且有着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南昌旅游事业的实际需要.1985年10月22日在赣江新洲上破土重建,1989年加月8日恰逢九九重阳节.主体工程棘王阁楼主阁重建落成庆典仪式在南昌举行.这项总投资为数千万元,占地4.3公顷的古建筑,全部配套工程已于1990年元旦前后完成.重建的撩王阁,坐落在赣江与抚河的汇台处,背城临江,濒邻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滕王阎根据古建筑太师梁思成1942年所绘草图,参照"天籁阁"所藏宋画《朦王阎》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由江西省有关部门专家重新设计建造.重建后的艨王阎主体建筑共9层,净高575米,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的台座, 原滕王阁是建筑在城墙上的;台座以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其两翼为对称的一级高台,高台上部为游廊;游廊南端为"压江厅",北端为"挹翠厅".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术结构.主体碧瓦重檐,斗拱层叠,画栋彩柱,雕门透窗,总体上看,保留了唐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伟气势.楼阁的内部陈设与整个建筑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颇具文化楼阁的特色,突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内涵.正门巨联为毛泽东生前手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余楹联皆为古今名人书法之精品,各层阁内的大型壁画,集中表现了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陈设中有专为楼阁重建铸造的古代编钟,礼器等,给楼阁平添了一种古朴高雅的气氛.楼阁辟有"丹青","翰墨"二n:为艺术家提供了尽情泼墨吟诵的场所[1]:滕王闻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由唐滕王李元婴修建而得名.而《安徽史学)1999年第l期发表了一篇考证滕王阁得名的论文,却考证出滕王阁非因唐滕王李元婴得名,而得名于隋滕王杨惠.论文作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研究人员陈江在这篇论文中,以查实的史料证明说,杨惠为隋文帝杨坚之同胞弟弟,公元586年至593年间杨惠谪置洪州任都督时期.始建滕王阁.此前所公认的唐滕王李元婴修建滕王阁的时间约为公元653年,陈江的研究因此使得滕王阁的身世"提前了约65年.陈江对滕王阁的新考,同时使得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闻序》中提到的一些身份不详的人物得以浮出水面一陈江根据史料确认,《朦王阁序》中在"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毯范,孟学士之词宗"诗句中静颂的阎公,宇文,盂学土,分别是曾任洪州都督的初唐太画家阎立本,隋滕王杨惠之妻宇文氏,韧唐江都文选学派成员盂文意.[2::《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四期,《滕王闻兴废系年考》辩误一文作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参考文献[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2版.[2]吴之邮滕王阁得名考暨(滕王阁序)新注.安徽史学,1999年第l期[3]徐斯攸,李休士(滕王阁兴废系年考j辩误.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4]关德民.王勃之死及(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3期.[5]陈天银.江南名楼——滕王闻.中国地名2001年06期[6]许家甫.(滕王阁序)小考.文学遗产1994年O2期WangBuoPrefaceofTengWangAtticTengWangAtticXuXing(EducationLaboratory,Xi'anAerotechnicalCollege,Xi'an710077)Abstract:ThistextTangDynastyearlyyearpoetWangBuoandjtsprose{(PrefaceofTengWa ngAttic)madethesynopsis,objective,histoD"ofoommentarywithintroduce,t0TengWangAtticofpastals omadetheth0r—oughlytreatiseofdataedwithnow.Keywords:WangBuo;Tangbeginningfourhero;Thegeminateliterarystyle;{PrefaceofTen gWangAttic》;TengWangAttic;PrefaceofTengWangAttic。
篇一:王勃属文阅读答案……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泛然④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新唐书·王勃传》注:①宿:事先。
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泛(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⑥矍(jué):惊惶貌。
⑦属(zhǔ)文:写文章。
属,连缀。
1.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
引被覆面卧宴:遣:易:4.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13分)月牙泉①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
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
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
②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
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
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
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
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
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③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
鸣沙山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腾王阁序王勃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仙人一作:天人;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二则甲文:(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①也。
”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
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
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
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
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
”果如其言。
乙文:(勃)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话益奇,乃瞿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文艺上》、《唐才子传》)【注】①三珠树,传说中的仙树,后喻指俊才。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 勃六岁解.属文() (2) 会.赦除名()(3) 乃瞿.然曰() (4) 勃属.文,初不精思()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是交构之.渐/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C.而.浮躁浅露/早缫而.绪 D.召为.沛府修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6分)(1) 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新唐书·王勃传》原文及译文《新唐书·王勃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又谓:“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数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
天地之常也。
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周,土复归唐,唐应继周、汉,不可承周、隋短祚。
”乃斥魏、晋以降非真主正统,皆五行沴气。
遂作《唐家千岁历》。
武后时,李嗣真请以周、汉为二王后,而废周、隋,中宗复用周、隋。
天宝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诡异进,有崔昌者采勃旧说,上《五行应运历》,请承周、汉,废周、隋为闰,右相李林甫亦赞佑之。
王勃滕王阁序详细写作背景【篇一】王阁因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盛时期,又因的一篇《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新修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王阁饯别序》,又名《王阁诗序》《宴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
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言》说:“王勃著《王阁序》,时年十四。
”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
“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
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
所以,关于写作时间,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
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
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请宴所,极欢而罢。
中国历代皇后列表一、汉1、西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字娥姁(xu) 惠帝刘盈皇后张嫣字淑君后少帝刘弘皇后吕氏高祖薄皇后文帝刘恒皇后窦漪房景帝刘启薄皇后景帝刘启皇后王娡武帝刘彻皇后陈阿娇武帝刘彻皇后卫子夫孝武李皇后李夫人赵太后钩弋夫人(赵婕妤)孝昭帝刘弗陵上官皇后孝宣帝刘询许皇后许平君孝宣帝刘询霍皇后霍成君孝宣帝刘询王皇后孝元帝刘奭(shi)王皇后王政君孝成帝刘骜许皇后孝成帝赵皇后赵飞燕孝哀帝刘欣傅皇后孝平帝刘衎(kan)王皇后新朝王莽王皇后史皇后2、东汉光武帝刘秀郭皇后郭圣通阴皇后阴丽华明帝刘庄马皇后章帝刘炟(da)窦皇后和帝刘肇阴皇后邓皇后邓绥安帝刘祜(hu)阎皇后阎姬顺帝刘保梁皇后梁妠桓帝刘志梁皇后梁女莹邓皇后邓猛女窦皇后窦妙灵帝刘宏宋皇后何皇后献帝刘协伏皇后伏寿曹皇后曹节二、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王昭君三、三国1、曹魏文帝曹丕皇后郭氏卞皇后明帝曹叡皇后毛氏郭氏2、蜀昭烈帝刘备皇后吴氏3、吴大帝孙权皇后潘氏会稽王孙亮皇后全氏景帝孙休皇后朱氏末帝孙皓皇后滕氏四、晋1、西晋武帝司马炎皇后杨艳、杨芷妃左棻(fen一声)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羊献容2、东晋明帝司马绍皇后庾文君成帝司马衍皇后杜陵阳康帝司马岳皇后褚蒜子穆帝司马聃皇后何法倪孝武帝司马曜(yao四声)皇后王法慧五、十六国1、前凉文公张骏皇后马氏2、成武帝李雄皇后任氏3、汉光文帝刘渊皇后单氏昭武帝刘聪皇后刘娥、靳月光、靳月华、王氏4、前赵刘曜皇后羊献容、刘氏5、后赵高祖石勒皇后刘氏太祖石虎皇后郑樱桃、杜氏、刘氏6、代代王拓跋什翼犍皇后慕容氏7、前燕景昭帝慕容雋皇后可足浑氏8、前秦明帝苻健皇后强皇后厉王符生皇后梁皇后(文桓帝苻雄皇后苟氏)(宣昭帝苻坚苟皇后)(哀平帝苻丕杨皇后)高帝苻登毛皇后高帝苻登李皇后9、后秦武昭帝姚苌虵皇后即蛇皇后武昭帝姚苌皇后孙氏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齐氏成武帝慕容垂昭皇后段皇后惠愍帝慕容宝惠德皇后段皇后惠愍帝慕容宝献幽皇后丁夫人昭武帝慕容盛妃兰氏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苻训英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苻娀娥11、北燕(惠懿帝慕容云李皇后文成帝冯跋孙皇后文成帝冯跋宋皇后)昭成帝冯弘慕容皇后12、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王后苻氏武元王乞伏乾归皇后边氏文昭王乞伏炽磐皇后秃发氏13、后凉懿武帝吕光妃石氏隐王吕绍妃张氏灵帝吕纂皇后杨皇后(文帝吕宝卫太后末主吕隆杨皇后)武宣王沮渠蒙逊皇后孟皇后哀王沮渠牧犍皇后李敬受、拓拔皇后15、南燕献武帝慕容皇后段皇后末主慕容超皇后呼延皇后16、南凉景王秃发傉檀折掘皇后西凉武昭王李暠皇后尹皇后夏国武烈帝赫连勃勃皇后梁皇后六、南北朝1、宋(孝穆赵皇后赵安宗、孝懿萧皇后萧文寿武敬臧皇后臧爱亲、武帝张皇后张阙武帝胡皇后胡道女)少帝刘裕皇后皇后司马茂英文帝刘义隆皇后袁齐妫刘劭皇后殷玉英孝武帝刘骏皇后王宪嫄(前废帝何皇后何令婉)明帝刘彧皇后王贞风后废帝刘昱皇后江简珪顺帝刘准皇后谢梵境2、南朝齐(宣孝陈皇后陈道止、高昭刘皇后刘智容武穆裴皇后裴惠昭、文安王皇后王宝明)郁林王萧昭业皇后何婧英海陵王萧昭文皇后王韶明(明敬刘皇后刘惠端)东昏侯萧宝卷皇后褚令璩(qu二声)和帝萧宝融皇后王蕣华末帝元皇后南阳公主3、南朝梁太祖张皇后张尚录、高祖郗皇后郗徽高祖穆皇太后丁令光、文宣皇太后阮令嬴文帝简皇后王灵宾、昭明帝昭德皇后蔡氏元帝夏太后、敬帝王皇后4、陈武帝陈霸先皇后章要儿文帝陈蒨皇后沈妙容宣帝陈顼(xu 1声)皇后柳敬言后主陈叔宝皇后沈婺(wu4声)华5、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皇后慕容氏、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拓跋嗣妃姚氏太武帝拓跋焘皇后赫连氏、拓跋焘太后窦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高宗皇后常氏)文成帝拓跋濬(jun4声)皇后冯氏、皇后李氏孝文帝拓跋宏皇后冯氏冯清、冯润孝文昭皇后高氏高照容宣武帝元恪皇后于氏、高氏、胡氏孝明帝元诩皇后胡氏孝武帝元修皇后高氏东魏孝静帝高皇后太原长公主6、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郁久闾氏废帝元钦皇后宇文云英恭帝拓跋廓皇后若干氏7、北齐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娄氏娄昭君文宣昭信皇后李氏李祖娥文襄帝敬皇后元氏冯翊公主、孝昭帝元皇后武成胡后、后主废后斛律氏后主胡皇后为左皇后后主穆皇后穆黄花右皇后8、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皇后元胡摩晋安公主明帝宇文毓皇后孤独氏武帝宇文邕(yong 1声)皇后阿史那氏李皇后李娥姿宣帝宇文赟(yun 1声)皇后杨丽华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炽繁静帝宇文阐皇后司马令姬七、隋朝文献杨坚皇后独孤伽罗炀帝杨广皇后萧皇后八、唐朝太宗李世民文德皇后长孙氏长孙皇后高宗李治废后王氏王皇后高宗李治皇后武氏武曌中宗李显皇后韦皇后睿宗李旦肃明皇后刘氏睿宗昭成皇后窦氏窦德妃玄宗李隆基皇后王氏妃武氏武惠妃、妃杨氏杨玉环肃宗李亨皇后张皇后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代宗李豫睿真皇后沈氏沈珍珠代宗妃独孤氏德宗李适昭德皇后王氏顺宗李诵庄宪皇后王氏宪宗李纯妃郭氏穆宗李恒妃王氏、萧氏、韦氏武宗李炎妃王氏宣宗李忱元昭皇后晁氏懿宗李漼妃王氏昭宗李晔积善皇后何氏九、吐蕃松赞干布皇后文成公主赤德祖丹皇后金城公主十、五代十国1、后梁文惠皇后王氏太祖元贞皇后张氏张惠2、后唐庄宗李存勖(xu4声)神闵敬皇后刘氏刘玉娘明宗李嗣源和武宪皇后曹氏、妃王氏末帝(废帝)李从珂皇后刘氏3、后晋高祖石敬瑭皇后李氏4、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后李氏5、后周世宗柴荣宣懿皇后符氏6、南唐列祖李昇皇后宋福金、妃种时光元宗李璟皇后钟氏后主李煜皇后周娥皇、周女英十一、宋1、北宋太祖赵匡胤孝明皇后王皇后、孝章宋皇后太宗赵光义明德皇后李皇后、妃李氏真宗赵恒章穆皇后郭皇后、刘皇后刘娥、妃李氏仁宗赵祯皇后郭皇后、曹皇后英宗赵曙宣仁圣烈皇后高皇后高滔滔神宗赵顼钦圣献肃皇后向皇后、妃朱氏哲宗赵煦昭慈皇后孟皇后、昭怀刘皇后刘清菁徽宗赵佶显恭皇后王皇后、郑皇后、妃韦氏钦宗赵恒皇后朱皇后2、南宋高宗赵构宪节邢皇后邢秉懿宪圣慈烈吴皇后吴芍芬孝宗赵眘(shen4声)成穆皇后郭皇后成肃皇后谢皇后光宗赵悖慈懿皇后李皇后李凤娘宁宗赵扩恭淑皇后韩氏、杨氏杨桂枝理宗赵昀皇后谢道清度宗赵樭皇后全玖十二、辽(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淳钦皇后述律氏述律平太宗耶律德光皇后靖安皇后萧氏萧温世宗耶律阮皇后怀节皇后萧氏萧撒葛只穆宗耶律璟皇后萧氏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氏萧绰(chao一声)圣宗耶律隆绪皇后仁德皇后萧氏萧菩萨哥兴宗耶律宗真皇后仁懿皇后萧氏萧挞里道宗耶律洪基皇后宣懿皇后萧氏萧观音、萧坦思天祚帝耶律延禧皇后萧氏萧夺里懒妃萧瑟瑟北辽宣宗耶律淳妃萧普贤女西辽德宗耶律大石皇后萧塔不烟十三、金熙宗完颜亶皇后悼平皇后裴满氏海陵王完颜亮皇后徒单氏海陵王完颜亮妃阿里虎、定哥、宣宗完颜询皇后王氏王霓十四、元朝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皇后孛儿帖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皇后脱列哥那定宗孛儿只斤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宪宗孛儿只斤蒙哥皇后忽都台、妃也速儿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皇后察必、南必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皇后失怜答里、卜鲁罕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皇后真哥武宗皇后弘吉剌氏速哥失里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后阿纳失失里英宗庄孛儿只斤硕德八刺皇后速哥八剌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穆耳八不罕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皇后卜答失里皇后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皇后八不沙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皇后答里也忒迷失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皇后答纳失里伯颜忽都、完者忽都十五、明朝太祖朱元璋皇后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惠帝朱允文皇后马皇后成祖朱棣皇后徐皇后仁宗朱高炽皇后张皇后宣宗朱瞻基恭让胡皇后胡善祥、孙氏英宗朱祁镇孝庄钱皇后钱锦鸾代宗朱祁钰皇后汪氏、杭皇后宪宗朱见深皇后吴废后、王皇后、妃万贞儿宪宗孝穆纪太后纪淑妃孝宗朱祐樘皇后张皇后武宗朱厚照皇后夏皇后世宗朱厚熜皇后陈氏、张废后、方皇后穆宗朱载垕皇后陈皇后、李妃神宗朱诩钧皇后王皇后、妃郑氏熹宗朱由校皇后张嫣或张宝珠思宗朱由检皇后周氏南明唐王朱聿(yu4声)键皇后曾氏桂王朱由榔皇后王氏十六、清朝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阿巴亥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妃布木布泰(庄妃)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孝昭仁皇后乌拉纳拉氏钮祜禄氏皇后、妃年妃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乌拉纳拉氏皇后、妃和卓氏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孝慎成皇后佟佳氏钮祜禄氏、妃博尔济吉特氏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妃他他拉氏(珍妃)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皇后郭布罗·婉容。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 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 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
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
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就
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
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
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
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
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
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
《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
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