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南京急救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研究朱洁;洪俊蓉【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pre-hospital care,pre-hospital care measures,nursing and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electric injury.Methods86 patients with electric injury,who were made field first aid in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of our city from February 2010 to February 2014,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pre-hospital care methods in patients with electric injury.ResultsOf the 86 patients with electric injury,who were transferred to hospital after effectively field first aid,there were 42 mild patients with scene expectant treatment of debridement,bandaging and psychological comforting,3 serious patients with scene simple treatment on electric injury (trauma),41 serious patients with scene respiratory and cardiac arrest,25 patients treated by witness from Hands-only to ALS,16 patients treated with ALS directly by emergency staffs.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pre-hospital care methods in patients with electric injury is to encourage the first witness to cut power safely,to develop Hands-only,to make effectively scene disposal by emergency staffs.%目的探讨电击伤的院前急救重要性、院前急救措施、护理和预防.方法以我市急救中心2010年2月~2014年2月现场急救的86例电击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 86例均现场有效处置后送院,其中42例轻型患者给予清创包扎、心理安慰等现场对症处理;3例重型患者现场单纯处理严重电损伤(外伤),41例重型患者现场呼吸心跳骤停,25例现场经目击者Hands-only至ALS,16例急救人员直接开始ALS.结论鼓励第一目击者安全切断电源、开展Hands-only、急救人员现场有效处置是院前急救电击伤患者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5(005)017【总页数】5页(P184-188)【关键词】院前急救;电击伤;心肺复苏;方法研究【作者】朱洁;洪俊蓉【作者单位】南京市急救中心,江苏南京 210003;南京市急救中心,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7电击伤是一定强度的电流或电能量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发生死亡,俗称为触电。
最新南京新街口事件南京新街口事件怎么了据南京市公安局30日凌晨通报,2021年5月29日21时45分许,南京110接群众报警称:秦淮区金銮巷一嫌疑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
接报后,南京市公安局立即组织相关警力赶赴现场开展救治抓捕等工作。
目前,犯罪嫌疑人吉某某(男,41岁,盐城滨海人)已被抓获。
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因感情纠纷行凶,犯罪嫌疑人、其前妻,以及其他6名受伤群众已送医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5月30日凌晨3时许,从江苏省公安厅独家获悉南京一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的详情。
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吉某某(男,41岁)因感情纠纷行凶,犯罪嫌疑人、其前妻以及其他6名受伤群众,共计8人已送医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5月29日21时许,犯罪嫌疑人吉某某驾驶租来的白色轿车,在秦淮区金銮巷将其前妻撞倒在地,现场热心市民阻拦无果后,吉某某再次碾压该女子后逃离现场。
慌乱中,吉某某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弹出,导致其所驾驶车辆无法行驶。
随后,犯罪嫌疑人吉某某在现场持刀抢得一辆轿车后,继续逃窜。
在洪武路和中山东路交叉口再次发生交通事故,所抢车辆无法驾驶。
犯罪嫌疑人吉某某被热心市民围堵,其中一身形较胖的热心男子,被吉某某用刀刺伤,现场多名群众也不同程度受伤。
犯罪嫌疑人吉某某自杀未遂,被警方控制。
据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2021年5月29日21时45分许,南京110接群众报警称:秦淮区金銮巷,一嫌疑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
接报后,南京市公安局立即组织相关警力赶赴现场开展救治、抓捕等工作。
目前,犯罪嫌疑人吉某某(男,41岁,盐城滨海人)已被抓获。
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因感情纠纷行凶,犯罪嫌疑人、其前妻,以及其他6名受伤群众已送医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5月29日夜间,南京发生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事件。
30日凌晨0时许,南京市公安局通报了案情:29日21时45分许,南京110接群众报警称,秦淮区金銮巷有一嫌疑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
南京市急救中心的现状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人员编制96人,是我市唯一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医疗机构,是承担院前急救、重大灾害伤亡事故抢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群众集会及其他社会公益性急救保障的重要医疗求援力量,也是我市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年出车辆为85057车次;年急救出车约73506车次。
同时,该中心还配备有先进的急救通信设施,通过统一调度、管理和指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配合,对我市入医前的急、危、重病人实施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医疗和急救运输,为医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为我市卫生医疗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应对交通事故等各种意外事故、灾害和日益增多的公共突发事件的需要,我市现有的院前急救体系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主要表现在:一、院前急救发展的不平衡1、院前急救建设无法满足市民的院前急救服务需求1)目前全市急救中心的建设未形成网络化全覆盖,导致平均急救服务半径过长。
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主要靠急救机构自身与医院的沟通协调,以致急救分站的建设存在较大的地域限制,难以兼顾布局的合理性,影响急救网络整体建设的有力推进。
特别个别功能分站在医疗设备配备不全,无法满足所有院前急救任务的需求。
2)是急救设备、车辆等装备配置不足。
我市常住人口有近810万人,根据卫生部每5万人(常住人口)拥有救护车数1辆,每辆救护车配备5人(其中急救一线工作人员不低于急救系统人员总量的70%。
)的标准配置,全中心应配置救护车162辆车,工作人员810人,但是目前我市现有的车辆只有28辆,人员只有96名,远远达不到标准。
3)是由于急救系统资源配置总体不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急救盲点,以致急救服务半径与平均反应时间较长,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没有医院或有医院没有能力可以建立急救站点情况下使这些地区病患常会出现“要车难,费用贵”的难题。
2020年6月南京市120急救中心系统方案2012/9/29目录1项目背景 (2)2系统架构设计 (2)3系统业务功能与开展方式 (5)3.1急救中心指挥系统 (5)3.2车载系统 (7)3.3系统扩展 (8)4系统基本配置 (9)v1.0 可编辑可修改1项目背景目前,南京市120急救中心仅靠一套远程电话调度系统完成日常的特服服务,由于通信手段的相对落后和医疗急救信息化的不完善,院前急救还停留在“接警出诊现场救治返回医院诊断救治”的原始流程上,给紧急救护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而紧急救护的关键在于一个“急”字,如何解决快速地对各类人身伤害、病痛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护理问题,不仅是弘扬"救死扶伤"精神的需要,也是切实实现医疗部门对广大人民群众“承诺服务”的具体体现。
在南京智慧型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现代化、信息化的120急救中心系统是“智慧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0急救中心作为地区医疗救援指挥的中枢,需要完成医疗急救、大型社会医疗保障及“110”联动等任务,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3G等无线宽带网络的全面应用,建立一套高效化、系统化、规模化、多结构化的120急救中心系统反应机制和指挥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2系统架构设计120急救中心系统按照“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根据伤病人员情况,实行“就急、就近、就专科救治能力、就患者和家属意愿”救治,保证急救工作及时、高效、合理、透明,使区域有限的急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搭建了一个“听得见、看得着、查得到”的生命救援大平台。
120急救中心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各类信息的高可视化承载平台,集中受理南京各地区120 呼救电话,根据呼救人员提供的信息和对呼救设备的追踪定位,及时获取伤病人员位置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同时通过信息交换系统,将救护车GPS卫星定位、车载系统、最近范围内医疗资源等信息作为参考依据,迅速由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生成急救预案,指定出车单位派出救护车赶往伤病人员所在地点,通知相关急救站或医院做好接治伤病员的各项预备工作。
参观南京急救中心作文哎呀,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南京急救中心,这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嘿嘿,一进急救中心,我就看到了一辆辆急救车,它们就像一个个守护生命的战士。
我还看到了很多急救设备,比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等等。
哈哈,我最喜欢的是那个模拟急救的环节。
我和同学们一起扮演医生和护士,学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和包扎伤口。
虽然有点紧张,但是我们都很认真地学习。
嘿呀,通过这次参观,我学到了很多急救知识,也感受到了医生和护士们的辛苦和伟大。
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哎呀,这次参观让我对急救中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
我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江苏省南京市急救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急救中心21世纪现代急救医学中心已发展为集治疗抢救、医疗转诊、技术指导融合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和急救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被喻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苏省南京市急救中心,希望对你有帮助!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
现位于鼓楼区紫竹林3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着承担南京市区的`各类院前急救、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及全市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等任务。
中心编制99人,现有工作人员124人,其中:在编人员82人,另有外聘人员42人。
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职责”的理念,严格遵守“就近、就急、就专科、兼顾患者意愿”的急救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中心实行“统一调度,分散救治”的运行模式。
目前中心网络内设有36个急救分站(其中7个自管站,29个网络分站),分布于除高淳、溧水、六合(原县管区)外的主城区,形成了以“急救中心为基础、网络分站为骨干”的“独立院前急救型”模式。
中心配置监护型救护车56辆,其中:多人转运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高档监护型救护车1辆、负压转运车3辆,网络分站配置普通型救护车40辆,车辆均配置GPS卫星定位系统。
中心出救次数每年约以10%速度增长,2014年出救已达117930次,同比增长14.2%。
近年来,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助力中心全面发展,逐步实现智慧院前急救。
建立了基于“云技术”的服务器平台,实现调度后端虚拟化;升级急救车内设配置;引进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城市道路交通实时路况监测系统及智能导航系统、建立实时传输的车载监控系统、车载医疗工作站、医院接诊系统、OA管理系统、升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医疗、调度、管理无缝对接。
急救中心护士技能竞赛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急救中心护士技能竞赛是一项旨在提升护士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的活动。
在这个竞赛中,护士们面临各种紧急情况,需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本文将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探讨护士在急救中心的技能应用和挑战。
案例一:突发心脏骤停在急救中心护士技能竞赛中,突发心脏骤停是一个常见的案例。
护士需要迅速判断患者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并能在紧张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在这个案例中,一位患者突然倒地,护士立即赶到现场。
她首先确认患者没有呼吸、没有脉搏,判断为心脏骤停。
她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按照正确的频率和深度进行胸外按压,并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同时,她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按照指示进行除颤。
最终,患者的心跳恢复了,护士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个案例展示了护士在急救中心的技能应用和挑战。
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并在紧张的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同时,护士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挽救患者的生命。
案例二:严重外伤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严重外伤。
在急救中心,护士常常面对因交通事故、工伤等导致的严重外伤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护士需要迅速评估伤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防止进一步恶化。
在这个案例中,一位护士接收到一名因车祸导致多处骨折和大量出血的患者。
护士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她同时联系医生和其他护士,组织团队协作,迅速进行止血和固定骨折的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止血技术、骨折固定器材,并保持与患者的有效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
这个案例展示了护士在急救中心的技能应用和挑战。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能够迅速评估伤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救治患者。
999急救乱象:从医院拿提成,有医生无证上岗“南航急救门”或许可以更名为“999急救门”了。
发酵至今超过十天,事件热度不降反升。
网友关注的焦点也从南航转到了999急诊抢救中心(下称999急救中心)上——当事人张先生指责其欺骗患者,将他强行送往999急救中心,并涉嫌利益输送。
在众多媒体、网友的聚焦和披露下,更多关于999急救中心的乱象浮出水面。
搜狐“新闻当事人”栏目梳理“南航急救门”中呈现的诸多问题,走访多位其前员工及急救业内资源人士,调查得知,999急救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一,多数急救车未配备护士和担架工;二,两个中心“人财物”很难分离;三,医疗水平难以恭维,存在医生无证上岗的问题。
此外,曾在该机构工作过的医生和多位业内人士证明:若999急救车将病人送到特定医院且患者选择住院,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救治费用比例从医院拿到提成。
种种迹象表明,乱象丛生的999急救系统,确实到了该自检自查和做出改变的的时候了。
1(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保存到相册]问题一:在“南航急救门”中,为何无急救人员搀扶病危的张先生上救护车?答:前员工及业内人士透露,为节省成本,北京多数999急救车未配备护士和担架工。
11月下旬,南航乘客张先生发布微博称:他在飞机上突发疾病,却遭遇机场急救人员和机组人员推诿,无急救人员扶其上急救车。
之后,他又被999急救车“舍近求远”送医治疗,不但耽误其治疗,还涉嫌利益输送。
“南航急救门”事件发生一周后,999急救中心终于回应:自查后认定急救中心对患者的处理符合医疗规范。
北京市红十字会还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外科学术委员樊有炜教授以“第三方”的身份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樊教授认为:999急救中心在医疗处理和医疗规范的执行上没有问题,非常符合医疗规范和医疗程序。
然而,“南航急救门”当事人张先生随即发现,樊有炜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红十字会999首席急救专家。
1(首都医科大学外科学术委员樊有炜教授以"第三方"的身份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保存到相册]“对于公众如此关注的事件,发表‘客观’说法的竟然是自家人。
案例 3 南京急救中心
最近在南京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青年由于胸膜炎急性发作, 母亲拨打急救中心电话。
急救中心离该病人家距离1000米左右,但救护车在电话之后半小时才到达。
由于耽误了救护时间,病人在救护车到达之后已经死亡。
现在病人家属起诉南京急救中心。
但南京急救中心解释:1)全南京急救中心共17辆车,17位司机,每天值班车5辆,司机连续工作24小时,之后休息2天;2)有2/3的车辆处于闲置状态,这是因为必须执行劳动法,不得让司机超负荷工作;3)另外还有一些车需要维修;4)根据测算,南京对救护车的平均需求为每天5辆车;5)当时之所以半小时后到达,是因为值班的车都不在,当值班车回来之后急救中心立即调度车辆到达现场。
问题:
请你根据运作管理的观点,分析南京急救中心这样安排是否妥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