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合并消化系统损害35例
- 格式:pdf
- 大小:108.85 KB
- 文档页数:1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其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总结肺外并发症的类型。
方法以我院2010年12月01日到2012 年12月01日收治的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诊断(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261例患者中有肺外并发症患者127。
其中与循环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37例;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35例;与血液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22例;与皮肤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14例;与泌尿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12例;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患者有7例。
结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以后除了会感染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外,还会对患者的肺外器官进行侵袭,严重时会使患者多种器官、系统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有时甚至出现不止一种的并发症,值得广泛关注【关键词】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28-01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婴幼儿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
而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感染婴幼儿呼吸系统病原体,其可以致使婴幼儿出现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严重时会使患者多种器官、系统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有时甚至出现不止一种的并发症[1]。
为了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其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总结肺外并发症的类型,以我院2010年12月01日到2012年12月01日收治的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诊断(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我院2010年12月01日到2012年12月01日收治的261例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例,女性109例。
年龄在3个月到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5岁(其中小于等于1岁的患者55例;小于等于4岁的患者68例;小于等于7岁的患者93例;小于等于10岁的患者45例),患者均具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来测定其体内的支原体情况-mp-igm[2])。
• 2546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 40卷第 20期J o um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2019, V。
丨.40,N〇.20天性肠闭锁和狭窄[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 16( 1) :44-47.[2]张红,钟徽,孙静,等.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在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 19(10) : 1154-1159.[3]严庆涛,任子善,王宏利,等.端-端反向斜吻合术在新生儿小肠闭锁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 12) :954-955.[4]林海,李权,余成.新生儿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手术方式的探讨[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6,5 (4) : 249-250.[5]伏雯,夏慧敏,余家康,等.先天性小肠闭锁134例诊治分析[J ]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6):丨8-20.[6] Spitz L.Observations on the origin of enogenital intestinal atresia[J].S Afr Med J,2006,96(9 pt 2) :864.[7] Hasan Z, Gangopadhyay AN, Srivastava P,et al. Concavoaonvexoblique anastomosis technique for jejuno ileal atresia[ J」.J IndianAssoc Pediatr Surg, 2009,14(4) : 207-209.[8] Namasivayam S, Shanmugasundaram R, Ramesh S,et al. 180Degrees rotated intestinal anastomosis for jejunoileal atresia inneoanates-a preliminary study [J] .Pediatr Surg Int,2002,18(8):751-752[9] Kato T,Hebiguchi T,Yoshino H,et al.Wing-shaped end-to-endanastomosisi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 jejunal atresia[ J] .Tohoku JExp Med,2000,192(2) :119-126.[10] Kumaran N,Shakar KR , Lloyd DA,et al.Trends in the managementand outcome of jejno-ileal atresia[ J] .Eur J Pediatr Surg,2002,12(3) : 163-167.(收稿日期:2019-05-20)(本文编辑:卜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危险因素及 临床特征分析刘校腾吕学永【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儿童的临床特征,并对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 素进行探讨。
文章编号:1004-4337(2015)08-1221-02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㊃成果应用㊃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相关因素分析张晓良(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韶关512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相关因素㊂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的116例患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性系统疾病的婴儿与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㊂观察对比各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㊁血清转氨酶㊁血总胆红素㊁血尿淀粉㊁尿淀粉酶㊁B超㊁X线片㊁腹腔与肠管积液等指标㊂结果:婴儿组呕吐㊁恶心症状婴儿组更明显,儿童组腹痛症状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症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㊂婴儿组与儿童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测指标阳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㊂结论:婴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与儿童相比临床症状更为明显㊂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优质护理;小儿支原体肺炎;护理满意度d o i:10.3969/j.i s s n.1004-4337.2015.08.075肺炎支原体(m y c o p l u s n m p n e u n x n i a e,M P)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率高,对儿童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致病率高㊂近年来,小儿支原体肺炎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㊂据统计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最高约占小儿呼吸道感染总数的10%[1]㊂而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导致多种肺外损伤,如消化系统㊁神经系统㊁血液系统㊁皮肤系统等㊂其中消化系统受累高于其他并发症,达30%以上[2]㊂因此,探讨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相关因素十分重要㊂本文通过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的116例患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性系统疾病的婴儿与儿童的临床资料,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的11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所有患儿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㊂均伴有发热㊁咳嗽症状,咳嗽突出而持久㊂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出现早且明显㊂采用血清学方法对肺炎支原体进行诊断鉴别,即双份血清对照和定量P C R技术进行检测㊂.血清肺炎支原体I g M抗体阳性或血清冷凝集滴度>1ʒ32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阳性,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3]㊂具有消化系统症状两项或两项以者:恶心㊁呕吐㊁腹痛㊁腹泻㊂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测1项或1项以上异常:腹部B 超㊁腹部X线片㊁血清转氨酶㊁血总胆红素㊁血尿淀粉酶㊂其中男59例,女57例,年龄6个月~3岁为婴儿组62例,4~14岁为儿童组54例㊂均给予退热㊁化痰止咳㊁平喘药物治疗,静脉滴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注射液(10m g㊃k g-1㊃d-1),疗程7~14d㊂病程1~14d[4]㊂所有患儿的性别㊁年龄及身体状况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㊂排查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㊁先天性心脏病㊁遗传病史㊂在患者知情授权后进行各项观察㊂1.2方法所有患儿取静脉血1m l,检测肺炎支原体I g M抗体,观察患儿发热㊁咳嗽㊁喘息㊁胸痛㊁恶心㊁呕吐㊁腹泻㊁腹痛㊁皮疹㊁惊厥㊁血尿㊁蛋白尿㊁出血点等症状㊂检测血常规㊁血清转氨酶㊁血总胆红素㊁血尿淀粉酶㊁腹部B超㊁腹部X线片等㊂1.3统计学方法定量数据以(xʃs)表示,用S t a t a7.0软件进行χ2检验及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症状的差异经统计,呕吐㊁恶心症状婴儿组更明显,腹痛症状儿童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症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1㊂2.2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伤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比婴儿组与儿童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测指标阳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㊂表1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症状的对比(%)组别例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婴儿组6245(72.58)39(62.90)6(9.67)4(6.45)*儿童组5438(70.37)26(48.15)14(25.93)3(5.55)注:*代表与对照组相比,P<0.05㊂表2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伤实验室检测指标阳性结果对比(%)组别婴儿组儿童组血清转氨酶7(11.29)5(9.26)血总胆红素8(12.90)7(12.96)血淀粉酶6(9.68)5(9.26)尿淀粉酶4(6.45)4(7.41)腹部B超7(11.29)8(14.81)腹部X线片7(11.29)7(12.96)腹腔积液5(8.06)4(7.41)肠腔积液5(8.06)注: * 代表与对照组相比,P<0.05㊂3讨论患儿小儿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对肺炎支原体的诊断㊁治疗与预防日益规范,但对并发肺外系统损伤的重视依然有待加强㊂经常出现误诊㊁漏诊都情况㊂引起肺外系统并发症主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年第28卷第8期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要通过病原体直接入侵引起支原体血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系统变化,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免疫反应等途径损害不同器官[5]㊂其中消化系统损伤发病率最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㊁恶心㊁腹痛㊁腹泻㊁肝脾肿大㊁肝功能异常等㊂因此,探讨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相关因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儿童属自身免疫力低下人群,所以是肺炎支原体的高发人群,且儿童尤其是婴儿,自我表述能力差,为诊断带来了一定困扰㊂此外,临床上在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均是在使用阿奇霉素基础上,加以其他药物辅助治疗[6],但阿奇霉素也易引起的恶心㊁呕吐㊁腹痛㊁腹泻等不良反应显现[7],难以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时的消化系统症状相区分㊂根据本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㊁恶心㊁腹泻㊁腹痛等典型消化道系统疾病的症状㊂婴儿组呕吐及恶心症状较为突出,儿童组腹痛症状表现明显,而腹泻症状表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儿童组血清转氨酶㊁血总胆红素㊁血淀粉酶㊁尿淀粉酶㊁B 超㊁腹部X 线片㊁腹腔积液㊁肠管积液等阳性结果略高于婴儿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伤婴幼儿较儿童临床症状表现明显㊂可见肺炎支原体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可引起以上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测指标显现阳性结果㊂因此,血清转氨酶㊁血总胆红素㊁血淀粉酶㊁尿淀粉酶㊁超㊁腹部线片㊁腹腔积液㊁肠管积液等增加都是小儿肺炎支原体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的危险因素㊂无一项指标可独立㊁明确检测除小儿肺炎支原体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伤㊂因此,还需联合各项结果进行确诊㊂参 考 文 献1 李纪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指南,2014,17:76~77.2 曾德颖.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416~417.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任占花,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护理研究,2012,26(18):1673~1674.5 严小光,朱彦瑄,冯亚青.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回顾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7):38~39.6 郝洁,田小军.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34~35.7 黄敏,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4,35:79~79.文章编号:1004-4337(2015)08-1222-02 中图分类号:R 473.74 文献标识码:A㊃成果应用㊃精神病患者拒绝服药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究陈 红 茹(广东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梅州514089)摘 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精神病患者拒绝服药的心理及外部原因,为医护人员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㊂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时间段内88例精神病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和观察患者的服药行为,分析其拒绝服药的心理及外部因素,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心理,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㊂结果:经观察发现,88例患者均存在拒绝服药行为,服药依从性差,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否认自己患病;怀疑是毒药;服药引起身体不适㊂通过制定科学的心理和语言沟通护理,提高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㊂结论:药物治疗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患者拒绝服药的心理原因,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㊂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 服药依从性; 护理对策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4337.2015.08.076 精神病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疑难类疾病,许多国家已将其列为不治之症[1]㊂目前,临床对精神病患者大都给予保守性治疗,其中口服治疗药物贯穿精神病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因此,帮助患者及时并坚持用药,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至关重要[2]㊂但在临床上,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会出现拒绝服药和拒绝治疗的现象,使得治疗效果不显著,降低了患者及其家人的信心㊂为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现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时间段内88例精神病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和观察患者的服药行为,分析其拒绝服药的心理及外部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时间段内88例精神病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男37例,女51例;年龄在19~62岁,平均年龄为(41.2ʃ9.3)岁;患者病程在2~8年,平均病程为(4.3ʃ2.9)年㊂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为:精神分裂症29例,躁狂症14例,偏执性精神病5例,抑郁症17例,瘾症4例,双相情感障碍12例,分裂情感障碍2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3例㊂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C C M D -2-R)㊂排除标准:对语言沟通有障碍;意识障碍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㊂1.2 方法1.2.1 资料收集以2012年10月~2014年6月的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为线索,结合自制调查表,分析和了解不同患者的拒绝服药的心J o u r n a l 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e d i c i n eV o l .28 N o .8 2015。
不同年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确诊的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婴幼儿组(<3岁)60例,儿童组(>3岁)60例,总结所有入选患儿的基线资料,并深入分析临床特征。
结果:分析发现,婴幼儿组的消化系损害检出例数显著高于儿童组,婴幼儿的临床典型症状与儿童组对比具有差异,儿童组临床检查出的异常情况(包括胆红素、尿淀粉酶、转氨酶及血淀粉酶等)的检出率与婴幼儿组相差不大,对比P>0.05。
结论:要重视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情况,根据不同年龄小儿的临床特点实施干预,提高患儿的预后质量,确保患儿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不同年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消化系统损害;临床特点肺炎支原体(MP)属于一种常见小儿呼吸道疾病,该病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哮喘、支气管炎等病症,且因小儿机体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差,很可能引发机体其他系统损伤,最常见的便是消化系统损害,对小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
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年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临床特点,旨在能找出其中规律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确诊的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婴幼儿组(<3岁)82例,男童54例,女童28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59±0.59)岁。
儿童组(>3岁)38例,男童22例,女童16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58±1.19)岁。
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滴注速度为8~10mg/kg,一天一次,连续给药3到5天;停止静脉滴注后,给予患儿口服阿奇霉素,剂量为10mg/kg,连续给药3d,后停药4d,疗程共1个月。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探讨【摘要】目的对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71例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 271例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中肺外损害检出率为52.77%(143/271),其中消化系统损害检出率为26.20%(71/271),占肺外损害的49.65%(71/143)。
男性支原体感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检出率(33.80%)与女性(35.6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 P=0.748)。
婴幼儿组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检出率(70.91%)高于儿童组(4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2 P=0.002)。
婴幼儿组的临床表现以纳差、恶心、呕吐症状为主,儿童组的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症状为主,儿童组的血清转氨酶、血总胆红素、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腹部超声、腹部X线及腹部CT等异常检查结果检出率高于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常常并发肺外消化系统的损害,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带给患儿多种不适症状,需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干预。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外损害;消化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
临床发现[1],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而且常常对多种肺外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不适症状,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给家庭带来痛苦,需要积极的关注和防治。
本文通过对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观察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的特点,为临床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患儿来自于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
入组标准:(1)均符合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标准[2];(2)年龄≤14岁;(3)临床资料完整。
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41例临床分析冯占伟;王宁;包瑛【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MP-IgM抗体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对确诊为支原体肺炎(MP)的216例患者中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4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率为19%,多为非特异性表现,选用阿奇霉素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痊愈.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多见,但特异症状少,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从而得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40)012【总页数】2页(P1648-1649)【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并发症;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儿童【作者】冯占伟;王宁;包瑛【作者单位】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710002;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710002;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7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 P)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重,病程迁延,且可引起较为广泛的肺外表现,因而被广大学者所重视[1,2]。
现将我院于2010年 3月至 2011年 3月诊断的 216例支原体肺炎中有消化系统并发症的 41例(19%)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 2010年 3月至 2011年 3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216例,其中男 134例(62%),女 82例(38%),年龄 3月至 13岁。
支原体抗体检测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SERODIAMYCOII),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患儿外周血清 MPIgM抗体,将 MP-IgM阳性作为近期感染的依据。
并观察其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及体征,结合胸部 X 线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消化系统损害的分析与临床研究吴婷婷【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消化系统损害关系。
方法对402例 MP 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指标进行观察。
结果本组402例 MP 感染中62例(15.42%)有消化系统损害,采用红霉素治疗2~7 d,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2~3周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辅助检查治疗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ALT)逐渐下降,至2周后均降之正常。
B 超检查于第2天后胆囊壁增厚、腹腔及胸腔积液均吸收和消失。
结论消化系统损害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应引起重视。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7【总页数】2页(P103-104)【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消化系统损害;红霉素;疗效分析【作者】吴婷婷【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辽阳 11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MP除了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外,尚可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并发肺外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
甚至呼吸道感染不明显,而以肺外器官疾病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肺外并发症有各种类型,如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及心肌的损害、各种类型皮疹等,对此临床医师都很重视,但对消化系统的损害重视的不够[1-2],现将2012年l月至2015年7月,本院儿科治疗的MP感染引起消化系统的损害6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2.1 两组心功能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按照1.3项下标准判定的心功能疗效结果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心律失常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按照1.4项下标准判定的心律失常疗效结果见表2。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探讨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肺外消化系统的损害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总胆红素、血清转氨酶等指标进行观察。
结果年龄是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因素。
经过腹部X线检测及实验室检查发现,婴幼儿组患儿肠道积气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血清转氨酶及血总胆红素等实验室测定指标的比较中,儿童组高于婴幼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年龄是影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主要因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出现疑似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时需给予相应检查,以便及早确诊及治疗。
标签: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肺炎是幼儿的多发病、常见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重大比例[1]。
肺炎支原体在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肺外系统受损,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黏膜及消化系统等,肺外损害几乎对全身所有组织及器官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支原体感染的唯一表现[2]。
有数据表明,约1/3以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外损害。
为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规律性,我院对82例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82例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均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
患儿同时具有下列表现则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诊断:①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②腹部B超、血清转氨酶、腹部X线片、血总胆红素等实验室检查消化系统有一项或多项异常患者。
入选的82例患儿中有42例出现肺外损害,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个月~12岁。
1.2方法所有患儿均抽取1ml静脉血,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法(PLA)对患儿肺炎支原体IgM进行检测,试剂由日本东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道系统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钱元原季卫刚陈艳艳张娟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道系统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消化道系统损害分为消化道系统损害组(n=35)、非消化道系统损害组(n=97)。
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发热病程、病程、大环内酯类药物开始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开始使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WBC)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对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异因素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3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生35例消化道系统损害,发生率26.52%(35/132)。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重、病程、糖皮质激素开始使用时间、ESR、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年龄、发热病程、大环内酯类药物开始使用时间、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岁、发热病程≥7 d、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时间<3 d、CRP≥10 mg/L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道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且P<0.05)。
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消化道系统损害与年龄≤3岁、发热病程≥7 d、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时间<3 d、CRP≥10 mg/L有关。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消化道系统损害影响因素炎症水平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因,儿童身体免疫力与抵抗力低下,病菌容易入侵肺部,导致炎症发生[1-2]。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以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引起肺外器官组织损害,如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等,其中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可达30%[3-5]。
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情况及影响因素金定好;王晓;陈旭央;包庆洋;赵灵芝;陈文亥【摘要】目的研究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收入的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是否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分为消化系统损害组(37例)和无消化系统损害组(63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被动凝集法检测特异性IgG抗体.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情况、发热持续时间、病程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起始时间等情况,检测患儿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情况.结果 10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中,共有37例发生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为37.00%,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大多数发生在病程早期,持续时间1~5 d.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发热程度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感染起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住院时间、CRP和ES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程度、发热持续时间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起始时间是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应注意发热情况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持续发热是引发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早期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有效减少对患儿肺外消化系统的损伤.【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5(012)005【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消化系统;多因素分析【作者】金定好;王晓;陈旭央;包庆洋;赵灵芝;陈文亥【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儿科,浙江温州 3256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儿科,浙江温州 3256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儿科,浙江温州3256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儿科,浙江温州 3256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儿科,浙江温州 3256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儿科,浙江温州 32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MP)感染是引发儿童和青壮年呼吸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病变常见的病因,是一种儿科呼吸系统感染常见的非典型病原体。
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情况及影响因素目的研究支原體肺炎患儿发生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收入的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是否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分为消化系统损害组(37例)和无消化系统损害组(63例)。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被动凝集法检测特异性IgG抗体。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情况、发热持续时间、病程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起始时间等情况,检测患儿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情况。
结果10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中,共有37例发生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为37.00%,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大多数发生在病程早期,持续时间1~5 d。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发热程度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感染起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程度、发热持续时间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起始时间是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Variables which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were included in the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ver degree,fever duration and start time of macrolide used for anti-infection were independent related factors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extrapulmonary digestive system damage (P 8 mg/L判断为升高,≤8 mg/L判断为正常;ESR:>20 mm/h判断为升高,≤20 mm/h判断为正常。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患儿60名,将其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组(年龄<4岁)与少儿组(年龄4-14岁)后,回归分析所有患儿的相关资料,并对该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
结果:在腹泻、腹痛、呕吐与恶心这四类临床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症状中,少儿组患儿的检出情况明显差于幼儿组患儿,P<0.05,有统计学意义;少儿组患儿的胆红素、尿淀粉酶、血淀粉酶与转氨酶等阳性指标情况较幼儿组患儿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多为腹泻、腹痛、呕吐与恶心,如不及早就诊治疗将较为棘手。
只有引起对该病的重视,并对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儿早日战胜病魔。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消化系统损害;临床特征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种在14岁以下儿童身上易发的疾病,这是由于孩童自身机体发育不全,没有较强的抵抗力。
该病往往不仅会损害患儿的呼吸系统,还会损害患儿的各种肺外系统,导致患儿临床不适症状强烈,既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又严重干扰了患儿的家庭幸福。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患儿60名,将其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组(年龄<4岁)与少儿组(年龄4-14岁),其中,男性患儿31名,女性患儿29名。
所有患儿均接受了ELISA检测,确定符合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标准,且具有2项以上消化系统临床症状(如腹泻、腹痛、呕吐与恶心等)和1项以上消化系统相关检查结果(如胆红素、尿淀粉酶、血淀粉酶与转氨酶)异常。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害130例临床分析李华;吴洪涛;李虹【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儿科130例肺炎支原体伴消化系统损伤的患儿,根据患儿年龄分为婴幼儿组(6个月~3岁)42例和儿童组(4~14岁)8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婴幼儿组患儿恶心、呕吐和腹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儿童组,腹痛则明显低于儿童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婴幼儿组患儿血清转氨酶、血总胆红素、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肝脏B 超异常以及出现胆囊炎、腹腔积液、胰腺炎等所占比例稍低于儿童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X线检测示婴幼儿组患儿肠管积气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儿童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婴幼儿组支原体1:40滴度病例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儿童组,而儿童组支原体1:80滴度病例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婴幼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婴幼儿较儿童症状表现明显,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较高.【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16【总页数】2页(P2707-2708)【关键词】支原体;肺部感染;支原体抗体;儿童【作者】李华;吴洪涛;李虹【作者单位】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儿科,广东中山 528415;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山西大同 037300;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科,贵州贵阳 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6小儿肺炎是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支原体感染在小儿肺炎中占重要比例。
支原体感染除了会导致小儿出现肺炎外,还会引起其皮肤黏膜、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四肢关节等受损,并且在发病时间上呈现无法预测的特点[1]。
研究发现,支原体感染性肺炎的小儿伴肺外损伤占所有患儿的53%,其中消化系统占比例最高,为30.8%,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为28.0%,以及血液系统,占22.0%[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张佳张建国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第31期【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特点,并探讨造成该种损害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3月徐矿集团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有无合并消化系统损害将所有患儿分为未损害组(n=74)和损害组(n=26),总结分析损害组患儿的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基础资料,探讨造成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生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果:损害组患儿中,以恶性呕吐所占百分率最高,为34.62%,其次为腹泻,为19.23%,以肝脾肿大所占百分率最低,为3.85%。
未损害组与损害组间热程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消化系统;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3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1-0044-03doi:10.14033/ki.cfmr.2015.31.021有研究报道,小儿支原体肺炎占我国社区感染性肺炎的10%~30%,国外有报道为50%[1]。
该疾病不仅可以造成患儿肺功能的损害,还可引起血液及消化系统损害和心肌皮肤等肺外损害,肺外损害可明显加重患儿的病情,部分患儿以肺外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大大增加疾病诊治的难度,造成病情迁延,影响患儿的预后,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损害发生率的报道不一,为25.0%~39.3%,欧美国家中该疾病主要的肺外损害为神经系统损害,而我国却以心血管、消化系统损害常见[3]。
本文分析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1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该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