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一个贫穷的工人
- 格式:docx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十个古今名人尊师重道小故事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
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孩子们讲一讲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小故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以下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师德故事:在一个偏远贫困的山区,有一个叫李老师的中学教师。
他执着于为孩子们的教育付出一切努力,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李老师每天早早地起床,走过几十公里崎岖的山路来到学校,为学生们上课。
学校的条件简陋,没有足够的教室和课桌椅,但李老师总是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克服这些困难。
有一年,李老师的学生小明因家庭贫困辍学了。
小明的父母是农民,只能靠种地为生。
李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亲自去找小明的家长。
李老师来到小明家中,看到了一个简陋的茅草屋。
他和小明的父母谈了很久,了解到他们因经济困难无法供孩子上学。
李老师坚定地对他们说:“教育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小明重新回到学校。
”李老师回到学校后,开始积极为小明解决上学的问题。
他找到了学校的领导,提出让小明免除学杂费的请求。
为了给小明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李老师还自己动手修理了学校的课桌椅,并邀请了其他老师一起为小明补习功课。
经过一番努力,小明终于重新回到了学校。
李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予了他支持,还不断鼓励他不要放弃,坚持追求梦想。
在李老师的教导下,小明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不仅在学业上取得巨大进步,还参加了各种活动并获得了奖项。
小明的成绩和进步不仅让他的父母感到自豪,也让整个村庄的人都惊叹不已。
他们纷纷向李老师表示感谢,赞美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
多年后,小明顺利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他时常回到村庄,对李老师表达感激之情,并承诺将来回报社会,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改变命运。
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一个真正有师德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学生的真挚关爱。
李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德,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为他们点亮了前进的道路。
尊师重教的典故或事例说到尊师重教,咱们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古代有位叫孔子的老爷子,您知道的,咱们都称他为“至圣先师”。
这位老头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门下弟子如云,个个都是人才。
孔子不仅教书,还特别重视品德。
他经常告诉弟子们,做人得有良心,要懂得尊重老师。
那时候可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学生们上课得趴在地上听他讲,真的是一言不合就打瞌睡。
可是啊,孔子一转身,弟子们立马精神抖擞,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个字。
您说,这不就是对老师的尊重吗?再说说那位著名的岳飞。
大家都知道,岳飞可不仅仅是个打仗的猛将,他也是个好学生,特别崇拜他的老师。
岳飞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尤其是那些忠义之道的故事。
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岳飞特地把“精忠报国”这几个字刺在了自己背上。
您说,这得有多认真!这可不是随便画个小符号就算的,这是要把尊师重教刻在心里的意思啊。
那时候的岳飞,真是一个“心中有师”的典范。
想想现在,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为了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真是难得。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我们身边的事儿。
小时候,邻居家的小明成绩可不是一般的差,数学像看天书一样。
每次考试都是个位数,让他爸妈愁得不得了。
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看到小明这么拼,决定给他补课。
老师耐心地给他讲解,甚至带着他做题。
小明开始认真对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数学成绩飞涨,居然考到了90分。
那一刻,小明乐得差点跳起来,立马带着自己的试卷去感谢老师。
您说,这就是对老师的最好回馈了!小明也明白了,老师不仅是教书的,更是指路的明灯。
再说说那些古代的学堂。
想象一下,一群孩子坐在一起,听着老师讲《论语》,可热闹了!有的孩子一脸认真,有的却在那儿悄悄传纸条。
突然老师一回头,哎呀,那些小家伙们赶紧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眼睛瞪得溜圆。
老师就像个“抓贼的警察”,可严厉了。
结果呢,老师看到孩子们的天真,心里其实是乐开了花。
这时候,您会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那种默契,那种师生情真的是特别温暖。
古今中外尊师的故事名人尊师的故事一: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
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名人尊师的故事二:向老师赠款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
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三:朱德给老师敬礼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
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
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名人尊师的故事四: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
”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
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五: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
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
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时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像老板模样的人正在那儿指挥盖一幢摩天大楼。
卡内基走上前问道:“我长大后怎样才能像你一样成功?”
“第一要勤奋……”
“这我早知道了,那第二呢?”
“买件红衣服穿一”
卡内基满腹狐疑:“这和成功有关吗?”
那老板模样的人指着前面的工人说:“有啊!你看他们都是我的手下,但都穿着一色的蓝衣服,所以我一个也不认识。
”说完,他又指着旁边一个工人说:“你看那个穿红衣服的,就因为他穿得和旁人不同,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就认识了他,发现了他的才能,过几天我会安排他一个职位的。
”
成功需要有迥异于常人的智慧……。
天黑了,所有的青年人都聚在茅舍里睡觉。
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朋友,把门关上!”
可是那个青年人回答说:“你在干吗呢?为什么你自己不关哪?”
大家都不吭声了。
后来又有一个青年人说:“朋友,把门关上!”
有人回答说:“算了,就这样睡吧。
谁走运,谁就能保住性命!”
半夜里来了一只狮子,把躺在靠外边的一个青年人拖走了。
这时候有一个青年人又说:“朋友们,咱们把门关起来吧!狮子已经拖走了一个伙伴啦!”
但是其他的人都说:“你自己去关吧!”
于是,他们又照老样子睡觉了。
结果狮子一个接一个的,把所有的青年人都给拖走了。
生活中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遇事不要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样才能避免很多意外的悲剧。
《有关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几个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学生子贡的。
子贡非常尊敬他的老师孔子。
孔子去世后,别的学生守墓三年就离开了,可子贡却在孔子墓旁搭了一间小屋,又守了三年。
他觉得老师的教诲让他受益终身,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怀念和尊敬。
还有一个故事是程门立雪。
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他特别喜欢学习,也很尊敬老师。
有一次,他去拜见老师程颐,老师正在屋里睡觉。
杨时就一直在门外等着,当时天下着大雪,杨时也没有离开。
等老师醒来,门外的雪已经很厚了,杨时变成了一个“雪人”。
老师被他的尊敬和真诚感动了。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们,能在那么冷的天一直等着老师吗?再给你们讲一个岳飞的故事。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特别想学习。
有个老师愿意教他,岳飞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对老师特别尊敬。
后来岳飞成了大英雄,也一直没有忘记老师的恩情。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老师,因为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帮助我们成长。
《有关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尊师重道的故事。
有个叫张良的人,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
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照做了。
老人又让他给自己穿上鞋子,张良也没有生气,恭恭敬敬地做了。
老人觉得张良有礼貌、尊敬长辈,就把一本很厉害的书送给了他。
张良通过努力学习这本书,变得很有本事。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特别尊重他的老师。
有一次,老师生病了,唐太宗亲自到老师家里探望,还关心老师的病情。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厉害的人都很尊敬老师呢。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认字、算数,我们也要听老师的话,尊敬老师呀。
《有关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几个尊师重道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魏昭的人,他为了向老师郭林宗学习,主动给老师做饭、打扫房间。
老师说什么他都认真听着,从不顶嘴。
还有一个故事,有个叫华罗庚的数学家,他成名之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都以自己对师道的敬重和感恩之心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
下面将通过几个经典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些名人尊师重道的事例。
一、孔子尊重陶朱公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师道的敬重可以从他与陶朱公的故事中得到体现。
孔子曾向陶朱公学习音乐,陶朱公是当时乐府的负责人,拥有丰富的音乐造诣。
在学习期间,孔子非常尊敬陶朱公,对他言听计从。
一次,孔子因敬仰之心,急忙追随陶朱公赴宴,结果孔子受伤,陶朱公深感愧疚。
孔子则表示:“我自己情愿如此,请勿内疚。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对师道的尊重和坚持。
二、欧阳修师礼家风欧阳修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以文学才华以及治理才能享誉一时。
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令人钦佩。
在家庭教育方面,欧阳修非常尊重父亲,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立即向父亲叩头行礼。
父亲因曾经帮助欧阳修写了一篇作文而病重,快要去世时他还问欧阳修:“到此为止,你能独立写作文了吗?”欧阳修坚决回答:“还没有。
”这放下了父亲的心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欧阳修尊重父亲作为老师的品质。
三、爱因斯坦与老师的情谊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令人佩服,但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也是非常敬重和感激的。
在他读书期间,爱因斯坦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赖希。
爱因斯坦对他的敬意溢于言表,一度将他视为导师并尊称为“老大师”。
在写给老师的信中,爱因斯坦表示:“我非常感谢您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能够保持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四、杨振宁的“三尺讲台”杨振宁是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被誉为“最后的陀螺、发现宇宙左右手性的真相的人”。
他一直将敬师敬道作为自己的为人之道。
在杨振宁的演讲中,他说到:“我不可能忘记自己的老师,老师就是上帝派来的最好的礼物。
”他对于师道的敬重始终根深蒂固,他的言行也是对学术界的引领。
尊重师长的历史小故事韩愈说过这样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
成绩优与良;才思浓与淡,都是由勤奋注定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尊重师长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
张良很不高兴。
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
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
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
过5天再早些见我。
”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
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
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
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
10年之后,兵事将起。
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说完飘扬而去。
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特别高兴。
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文学家鲁迅:探望老师传为美谈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
小学语文中的尊师重道的故事在小学语文中,我们经常会学到很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寓意和启发人心的情节,向我们传递了尊敬老师、感恩师恩的重要价值观。
下面将为你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尊师重道的故事。
故事一:管仲进宫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管仲的大臣因为他过人的才能和智慧而受到了各国的推崇。
当时,他正担任齐国的重臣,国内外无人能及。
有一天,齐国君主齐宣王专程邀请管仲进宫,向他请教国家政务。
当管仲进入宫殿时,齐宣王却不起身迎接,态度冷淡。
但管仲丝毫没有介怀,他仍然彬彬有礼地向齐宣王请安,并就政务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管仲不仅没有因齐宣王的冷淡态度而愤愤不平,相反,他还大度地表示只要可以帮助到国家,无论受到何种待遇,都不重要。
得知管仲的表现后,齐宣王深感自己的失礼,当即起身向管仲行礼,并派遣使臣到齐国各地派发告示,将管仲列为百里之内尊师重道的标兵,让人们效仿他的榜样。
故事二:爱党童子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张良的小男孩,他对学习非常努力。
有一次,他听说书堂里会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师来讲课,于是他提前到了书堂,但却只有他一个人。
他原本可以享受私教的机会,因为没有其他同学的存在,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来。
老师看到了这一幕,深受感动。
从那以后,他决定给张良一个特殊的机会:每天早上,他都会在大门口等候张良,并与他一起上学。
这个例子激励了其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书堂很快变得热闹起来。
故事三:颜回去世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深受孔子的赞誉。
有一天,颜回突然生病去世,他的家人、朋友和老师都感到非常伤心。
孔子闻讯后,亲自前去吊唁,并为丧家办理了丧事。
为了纪念颜回,孔子将他的墓地修整得十分庄重,还亲手为他祭拜。
孔子常常提到颜回,他说:“吾未见刻意者。
”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严谨认真的学生,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
尊师重道的故事铭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提醒着我们要尊敬和感激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来培养我们的才华和品格。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工人在帮农场主人工作。
搬运东西时,他不小心打破了一个花瓶。
农场主人看见后,要求他一定要赔偿,但是三餐都成问题的工人,哪里赔得起这么昂贵的花瓶?
苦恼的工人只好到教堂,向神父请教解决的办法。
神父听完工人的问题,他说:“听说有一种能将碎花瓶粘好的技术,不如你去学习这种技术,只要能将这个花瓶修补、复原,事情不就解决了?”
工人听完后却播了摇头,说:“哪有这么神奇的技术?要把这个碎花瓶粘得完好如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
神父指引他说:“这样吧!教堂后面有一个石壁,上帝就待在那里,只要你对着石壁大声说话,上帝便会答应你的要求,去吧!”
于是,工人来到壁前,大声对着石壁说:“上帝,请您帮帮我,只要您愿意帮助我,我相信,我一定能将花瓶粘好!”
工人的话一说完,上帝便立即回应他:“一定能将花瓶粘好!”
工人真的听见了上帝的承诺,于是,他充满自信地向神父辞别,朝着“复原花瓶”的高超技术迈进。
一年以后,经过认真学习与不懈努力,他终于学会了粘贴碎花瓶的技术。
结果他将农场主人的花瓶复原得天衣无缝,令人赞叹!
这天,当他将花瓶送还给农场主人后,再次来到教堂,准备向上帝道谢,谢谢他给予的协助与祝福。
神父将他再次带到教堂后面的石壁前,并笑着对诚恳的工人说:“其实,你不必感谢上帝。
”
工人不解地看着神父:“为什么不必感谢?要不是上帝,我根本无法学会修补花瓶的技术啊!”
神父笑着说:“其实,你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自己啊!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上帝,这块石壁具有回音的功能,当时你听到的‘上帝的声音’,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声音啊!而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
你的未来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只要你充满自信、充满信心地去行动!相信自己,你就能够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