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孝敬父母的故事_我最幸福
- 格式:docx
- 大小:15.38 KB
- 文档页数:2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人铭记于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儿子》。
从前,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儿子的照顾。
儿子每天早早起床,为父亲做好早餐,然后搀扶父亲出门散步。
晚上,儿子还要为父亲洗脚按摩,给他讲故事。
父亲虽然年迈,但因为儿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直到父亲离世,儿子仍然怀念着父亲的笑容和温暖的陪伴。
故事二,《感恩的女儿》。
有一个女儿,她的母亲一直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照顾家人的一切。
女儿长大后,她明白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便决定要好好孝顺母亲。
每逢母亲的生日,女儿都会亲手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母亲在女儿的孝顺和关爱中,过得很幸福满足。
故事三,《无私的父亲》。
一个父亲为了供养家庭,日夜辛勤工作,从不言苦。
尽管他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从不抱怨,默默地为家人付出。
他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
孩子们在父亲的教导下茁壮成长,他们深深地感激父亲的无私奉献。
故事四,《懂事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孩子的照顾。
孩子懂事地帮父母做家务,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经常陪伴他们聊天散步。
父母虽然年迈,但因为孩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他们感慨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都应该铭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用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老年生活幸福美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儿女,让孝敬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传承。
关于孝的小故事100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孝的小故事。
故事一,《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织女是一对天上的恋人,他们深爱着彼此,但由于天上人间的界限,他们无法长久地在一起。
织女被嫦娥仙子带回了天上,而牛郎只能孤独地守在人间。
牛郎的孝心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她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可以感动上天,也可以感动人间。
故事二,《孟子的孝心》。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孝心令人感动。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生病了,孟子亲自为母亲搀扶着走路,又亲自为母亲煮粥喂食。
后来,孟子的弟子问他,“孟子先生,您是圣人,为何亲自伺候母亲?”孟子说,“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心是一种本分,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故事三,《孝心感动天地》。
有一个叫做小明的孩子,他的父母年迈体弱,生活十分困难。
小明每天早早地起床,帮助父母做家务,又去田里帮助父亲干活。
每当父母生病时,小明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照顾他们。
有一天,天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明毫不犹豫地背起父母,冒着大雨奔跑着回家。
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心可以感动天地,也可以感动人心。
以上这些小故事,都是关于孝心的,它们告诉我们,孝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感动天地的力量。
我们应该铭记在心,传承下去。
愿我们都能孝顺父母,感动天地。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单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心她怠慢妈妈,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突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爸爸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妈妈坟前,跪拜抚慰妈妈说:"裒儿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屡次在他爸爸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了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爸爸不够安睡。
孝顺——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孝顺,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让我们从一些小故事中,感受孝顺的力量和温暖。
故事一:李明和他的母亲
李明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忙碌于工作之中。
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尽管工作繁忙,李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伴母亲,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他会帮母亲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还会陪母亲聊天,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他的孝心和付出,让母亲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故事二:张华和他的父亲
张华是一个大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为了供他上大学,父亲辛勤劳作,不辞辛劳。
张华深知父亲的辛苦,他努力学习,希望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亲。
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会帮父亲干农活,还会给父亲买一些生活用品和保健品。
他的孝心和感激,让父亲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和骄傲。
故事三:王丽和她的婆婆
王丽是一个年轻的媳妇,她的婆婆身体不好,经常需要照顾。
尽管她和婆婆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对婆婆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的。
她会给婆婆做饭、洗衣服、按摩身体,还会陪婆婆聊天,听她诉说心事。
她的孝心和关心,让婆婆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和关爱。
这些小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并不一定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它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孝顺可以是陪伴、照顾、关心和感恩。
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是我们对父母、长辈和亲人的爱和感激。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行动践行孝顺的美德,让这份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
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
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走越远……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运去的方向。
船越走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
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
放弃吧,他对自己说。
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
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
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
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孩子回答:“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
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相信别人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对世界充满信心,他的信念里满是阳光。
被人相信的人也是的,因为他的人格被信任,他的品质被信任,他的行动,他的奉献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他的善良得到了别人的褒扬。
孝顺父母小故事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生活并不富裕。
记得有一次,
我生病了,高烧不退,父母为了给我治病,不顾一切地借了很多钱。
为了省钱,他们甚至不吃饭,只顾着照顾我。
我看在眼里,心里很是感动。
后来,我长大了,出去工作了。
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知道他们年纪大了,
身体也开始不好,需要我的照顾。
于是,我决定辞去工作,回家陪在父母身边。
每天早上我给他们做早餐,陪他们一起买菜、做家务。
父母虽然说不用我操心,但我知道他们内心是很高兴的。
有一次,我爸爸生病了,我陪他去医院看病。
医生说需要住院治疗,我毫不犹
豫地决定陪爸爸住院。
在医院的日子里,我给爸爸买吃的,陪他聊天,给他做按摩。
爸爸看在眼里,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我觉得,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为了回报他们养育之恩,更是因为内心的感恩和爱。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孝顺父母,陪伴他们,关心他们,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责任,更需要用行动来诠释。
只有真正用心去孝
顺父母,才能让他们安心,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愿我们都能尽自己所能,孝顺父母,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孝敬老人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孝敬老人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老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孝顺的小女孩。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叫小红,她非常孝顺她的爷爷奶奶。
每天放学回家后,小红都会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他们倒一杯水,整理一下房间,或者陪他们聊一会儿天。
尽管小红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孝顺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看在眼里,总是对小红格外宠爱。
他们常常说,“小红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好报。
”小红听了非常开心,她觉得孝顺爷爷奶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故事二,感恩的老人。
有一位老人叫老李,他年轻时非常孝顺他的父母。
他常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陪他们聊天,或者带他们出去散步。
老李的父母非常感激儿子的孝顺,他们常常对老李说,“你是我们的骄傲,将来一定会有好报。
”老李听了非常开心,他觉得孝顺父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如今,老李已经年迈,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父母的孝顺之心,他觉得这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故事三,不孝的后果。
有一位年轻人叫小王,他并不孝顺他的父母。
他总是觉得父母的要求太过苛刻,经常和父母顶嘴,甚至有时候会冷落父母。
小王的父母非常伤心和失望,他们常常对小王说,“你这样不孝顺父母,将来一定会有后果。
”小王并不在意,他觉得父母的话只是无谓的威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觉得自己似乎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不孝顺父母,他觉得这是自己的报应。
于是,他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努力孝顺父母,希望能够换来幸福和顺利。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幸福。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应该珍惜孝顺之情,用心去对待。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孝敬老人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愿我们都能够用心去孝顺父母,用心去感恩。
【导语】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贤⼠,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铁⾯包公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只⽊碗 从前有个⽼⼈,跟他的⼉⼦、⼉熄和孙⼦住在⼀起。
⽼⼈⽼得连路都⾛不动了,他眼睛花,⽿朵也背,双⼿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法照料⾃⼰,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回,⽼⼈吃饭时,⼜把汤撒了⼀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为⽣⽓,指着⽼⼈的⿐⼦⼤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孝亲敬老的故事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7篇)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敬老,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下面是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7篇)的内容,欢迎阅读!孝亲敬老的故事1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
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
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
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
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
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2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
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
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
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
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
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
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经典故事都与孝敬父母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个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一、黄香温席: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年幼时母亲便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夏天,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冬天则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被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关爱父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二、卧冰求鲤: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朝的一位孝子王祥。
他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吃上鲤鱼,赤身躺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终于抓到了鲤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用心去付出,不要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三、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卖身葬父,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丧葬费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是要为父母尽心尽力。
四、老莱娱亲:
老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开心,不惜一切代价。
他年迈的父母喜欢看他的表演,他就穿上彩衣,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让父母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就是要让他们开心快乐,不管自己年纪多大。
以上这些经典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为他们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下去。
打开电视,手中的遥控器无意中搜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女孩儿在讲述她的经历。
女孩儿身材小小的,脸上带着微笑,眼里却闪着泪光。
我还没听清她在说什么,就被她的微笑和泪光吸引住了。
女孩儿正在讲述她上学时的一段经历:“当时是冬天,特别冷。
我趴在教室外的墙上,听老师讲课。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上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出来。
我想,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怎么都不会呢?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把答案喊了出来。
教室里的老师一直没有发现我,听我一喊,感觉非常惊讶,推开门出来看。
我吓坏了,就从墙上掉了下来。
老师被我的行为感动了,就把我领进了教室,对同学们说,咱们就收留她吧,每天让她和你们一块儿上课,不告诉学校。
就这样,我上完了小学。
”
女孩儿小学毕业考试成绩是他们全县的第一名,可是却没有一个中学录取她,因为她没有双手。
讲到这里,我才发现女孩儿的两个袖管空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女孩儿的母亲脑子出了毛病,隔一段时间就要出走一次。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母亲又一次出走,她的双手就是因为母亲的出走失去的。
具体怎么失去的,因为我是中途打开电视的,没有听到。
我听到主持人问她:“你的双手是因为母亲的出走失去的,你恨没恨过她?”她说:“没有。
从来没有。
我爱她,我总是觉得对不起她。
”
一天,她的母亲又一次出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在结了冰的河里,找到了她的母亲。
女孩儿讲到这里泪流满面,说:“是我没有照顾好母亲。
”以后的日子里,女孩儿一想起不幸的母亲,就感到深深的自责。
没有了双手,失去了母亲,上不了中学,可是女孩儿却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最幸福》。
作文在全县的一次征文中,获得了一等奖。
主持人只念了开头的两段儿,里面没有一句抱怨,有的全是对生活的感激。
我的心里好像有一口大钟,被女孩儿这篇作文的题目,还有她对生活那种感激的态度,撞响了。
回声在我的体内久久地、久久地震荡。
女孩儿辍学在家,除了给父亲、哥哥做饭,还自学了中学的课程。
电视里有女孩儿用两只脚切土豆的画面,她切得很细,脸上带着坚毅自信的笑容,可我却看得心惊肉跳。
我赶紧把妻子叫来一块儿看。
儿子已经睡着了,我没敢把他叫醒。
第二天,当我给他讲述这个女孩儿的时候,他说:“你怎么不把我叫醒呢!”
女孩儿说,她什么饭都会做,米饭、炒菜都是简单的,她还会蒸包子和包饺子呢。
女孩儿不仅用双脚学会了做饭,还学会了画画和书法。
电视里展示了她的绘画作品,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水平绝对不低。
她还现场表演了书法,她写的还是那四个字:我最幸福。
字体端正大方。
我虽然不太懂书法,但我觉得那四个字写得比任何一个书法大家的作品,都更能征服我。
如果哪一天,我有幸见到这个女孩儿,我一定请她给我写这四个字。
我要把它装裱好,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向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介绍这四个字的出处。
能载人飞行的热气球,里面不过是空气而已。
当你在人生的气球里注入冰冷的埋怨和悲观,你的人生气球永不能飞行;当你在人生气球里注入热烈的感恩、希望和满足,你的人生气球
就能膨胀,你就能体验到人生高空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