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课程考试试卷与成绩统计分析表
- 格式:xls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生物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综合分析整套试题,此次试题突出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的体现,尤其在选择题上更为突出。
从题干上在表述方式上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需要学生更加认真分析理解题干审清题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考试情况统计及分析试卷共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道大题,据学生答题情况和对试题研究,特做以下分析:就试卷内容来看,题量比较适宜,难易程度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没有偏题、怪题,覆盖面比较广,知识点多且灵活。
各章节所占分值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5分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分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9分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16分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4分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分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10分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2分参考学生一共1259人,二卷满分53人,百分比4.2%,27分以上294人,占23.35%,24分以上215人,16.62%。
三、试卷评价1、知识分布比较合理,且重点突出。
知识覆盖面较广,突出了重点。
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以基础题为主,注重对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的第10题,考查激素调节和人体的营养。
2、符合学习规律,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稳中有变,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导向性,同时关注学生成长,如第19题涉及了健康知识,体现了人文关怀。
3、立足实验,重视探究实验性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生物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
初中阶段主要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意识,如第3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和生物学科特点。
4、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生物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新情景,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46题。
四、考试中出现的问题1、基础知识巩固不牢,理解尚不到位。
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一、考试试卷的统计分析(一)试卷难度的分析所谓难度是指考试中试题或者试卷的难易程度,是考试题目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1、难度的计算以往教师在考试中对试题难度的测定大部分是凭感觉。
这种方法本身比较模糊,对有经验的教师也并不是非常有效。
根据难度的概念,得到如下公式。
以、x、a表示第i题的成绩均值和满分值,则:第i题的难度:d=1-x/a若第i题全部答对,则d=0;若第/题全部答错,则d=1;当d=0、5,说明此题难度适中。
试卷难度:试卷难度的测定建立在试题难度的基础上,以试题难度为变量,以试题满分值为权数的加权算数平均数。
一般而言,试卷都是以#$$分为满分,于是对于学校的常规考试,目的在于测量个体差异。
当d=0或1时,即试题全部答对或答错,该题便无法提供个体差异的信息。
而只有当d=0、5时,题目才能做最大程度的区分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要使每题难度均达到0、5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一般要求试卷平均难度为0、5左右,各试题的难度控制在0、50、2之间。
2、难度的比较按以上公式计算的试题及试卷难度,只能看出不同试题或不同试卷的难易程度,但却不能分析题目或试卷之间的相对难度。
如某试卷中,第一,第二,第三题的难度分别是0、3,0、4,0、5。
从难度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一题相对较容易,第三题较难。
但第二题与第一题的难度差和第三题与第二题的难度差是否相等?这却不一定。
原因是不同试题的难度位于不同的等距量表,因而不具有可比性。
为解决试题及试卷之间难度的相互对比,需要将以上公式计算的难度,通过正态分布表,转化为标准分。
如:12$(",42,#(&&;12$(!,42,#()*;12$(*,42$。
显然,第二题与第一题的难度差为$(#",第三题与第二题的难度差为#()*,难度差并不相等。
(二)试卷区分度的分析区分度也叫鉴别力,就是通过一次考试将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区分开来的重要指标。
小学教学成绩统计和试卷质量分析表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参考人数205 203 200 均分
合格率100% 100%
优秀率97.25% 79.25%
内
容
年级
试卷质量分析
主要优点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对试题意见和建
议
一年级识字与拼读基本过关,学
生掌握情况良好,抽一篇
课文背诵,完成的流利通
顺。
整体认读音节掌握不够扎
实。
加强课上训练
层次等级再分化
的明显一些。
二年级测试等级结合学生平时课
堂表现,更加全面的了解
学生。
背诵题目较难适当降低难度
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月考后,总结反思很重要!务必做好试卷分析(内附成绩分析表模板)试卷分析有策略所谓考后试卷分析,是指考试后订正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分析考试的收获以及考试暴露出的问题,然后归类,逐一进行对照并制订出自我提高的措施与方法。
一般试卷分析要讲究以下四个策略:1.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
分析思路是: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②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③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④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⑤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
通常情况下,学生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
“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
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
上述问题逐步由低级发展到高级。
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2.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要点有三:①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
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②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
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
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
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
③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3.从口头分析到书面分析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
书面表达是考后试卷分析的最高级形式。
建议学生在考试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
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以后进步的重要阶梯。
课程考核
成绩分析、试卷分析
及教学工作总结
课程名称:
年级、专业:
第一部分成绩统计分析一、学生考核总成绩
(二)学生考核总成绩分布图是否常态分布:
原因分析:
(三)考核总成绩不及格名单(总人数为人)
二、学生理论考核
(一)学生理论考核成绩统计分析
注:90—100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等,60—69为及格,低于60的为不及格。
(二)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分布图
是否常态分布:
原因分析:
(三)理论考核缺考名单
三、学生实验(实习/见习)考核
(一)学生实验(实习/见习)考核成绩统计分析
(实际总分分)
(二)学生实验(实习/见习)考核成绩分布图
是否常态分布:
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试卷分析1.基本情况
2.试卷信度、区分度、难度、综合分析:
3.高、低分题分析(高分题(生均得分≥90%)、低分题(生均得
4.试题易得高分的原因(归纳原因并列出题型和题号)
5.试题易失分的原因,并列出题型和题号
(如太偏、脱离大纲,太难、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试题文字叙述不严谨、题意不清,理论课或实验课讲解不透,等等)
第三部分教学总结及措施
一、根据本次考试出现的情况总结本学期的教学成效(可从教学方法手段、理论实验课时安排、集体备课情况、试题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总结教学环节的成绩与不足)。
二、今后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考试试卷质量分析表(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秀文档,欢迎下载)2021-2021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期中试卷质量分析2021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质量分析表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测验题命题计划与试卷分析一、考试目的:1、考查学生在第二章里的学习成就、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2、检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第二章光现象的学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命题依据:《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里的要求:①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总传播的特点。
②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③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④认识凸面镜的发散作用和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⑤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三、考试目标:(见表3-1)认知行为目标学习内容了解1、什么是光源、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光速c=3.0×108m/s、2、光的反射现象、法线、入射角、反射角、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的形成、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对光的作用、4、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5、太阳光谱、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6、什么是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性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简单应用光沿直线传播、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色光的混合、颜料的混合、红外线有紫外线的应用综合应用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表3-1四、试题形式:(见表4-1)表4-1五、考试内容:√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光的色散、六、看不见的光六、编题计划:(见表6-1)表6-1七、试卷:附录1: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单元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班别: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A、月亮B、没有点燃的蜡烛C、反光的黑板D、正在放映的电视机屏幕2、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上的书,是因为()A、书本会发光B、书本发生漫反射C、书本发生镜面反射D、眼睛发出光射到书本上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日环食B、手影游戏C、海市蜃楼D、小孔成像4、平行光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入射角都相等,反射角也都相等B、入射角都相等,反射角不一定相等C、入射角不一定相等,反射角一定相等D、入射角不一定相等,反射角也不一定相等5、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决定于()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B、物体的大小C、平面镜的大小D、观察者的位置6、如图,是我们看到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A、B、C、D、7、小刚从平面镜看到他身后墙上的时钟的指针位置如右图所示,则该时钟实际指的时刻是()A、2时40分B、8时13分C、4时47分D、9时20分8、潜入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树木,他看到的是()A、树木的实像,像中树木的高度比树木的实际高度要高B、树木的实像,像中树木的高度比树木的实际高度要低C、树木的虚像,像中树木的高度比树木的实际高度要高D、树木的虚像,像中树木的高度比树木的实际高度要低9、当一个人逐渐走近路灯并离开时,他在路灯下的影子长度变化是()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短D、逐渐变长10、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基本色光混合而成的,这几种基本色光是()A、红、黄、绿B、红、青、黄C、蓝、红、绿D、蓝、红、黄11、下列物品中,主要应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是()A、电视遥控器B、C、手电筒D、无绳12、对于紫外线,甲、乙、丙三位同学各自陈述的观点如下:甲:我们学校的食堂里有一盏紫外线灯,它能发出淡蓝色的光,因此,我认为紫外线是可以看得见的淡蓝色的光。
考试成绩的描述统计分析及其评定江苏省盐城卫生学校于广华李信梅(盐城224001)考试是评定学习成绩、衡量教学效果、选拔优秀人材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提供合格人材的保证。
因此,考试成绩的定量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不仅有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题的取样、命题的方法和难度,还有考试的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临场发挥等诸多方面。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试卷,因为卷面分数的价值不等,分数之间没有可比性,削弱了教育测量的意义。
所以并不能简单地以考试的卷面分数评价教学质量。
如何体现考试成绩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以及激励导向等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报告采用描述统计分析评定考试成绩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本校1997年级护理专业(一)班的卫生保健、药物学和英语三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学生人数为50名。
运用MS Excel97 for Windows(中文版)软件对成绩进行描述统计,提供有关数据的趋中性和易变性的信息,如算术平均值、中值(中位数)、众数(模式)、标准差、偏斜度(偏度系数)、峰态(峰度系数)、区域(极差或全距)、最大值、最小值等参数。
其中,偏斜度和峰态是用以判断成绩分布特征的两个重要参数。
当偏斜度为零时成绩呈对称正态分布,大于零时为正偏态分布,小于零时为负偏态分布。
峰态为零时成绩呈正态峰,大于零时为尖峭峰,小于零时为平阔峰。
通过偏斜度和峰态可计算偏度和峰度(矩法),经U检验来推断分布的正态性。
[1]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概率曲线具有对称性,其数据按概率落入一定范围内,如表1所见。
表1. 正态分布数据落入一定范围内的概率范围μ±0.5σμ±0.674σμ±σμ±1.28σμ±1.5σμ±1.64σμ±1.96σμ±2.58σ概率38% 50% 68% 80% 86% 90% 95% 99%μ:为总体算术平均值σ:为总体标准差根据这些概率分布的特点评定成绩的优良等级,如取落入μ±σ内的概率为68%,落入μ±1.64σ外的概率为10%,落入余下的概率为22%,则可确定优秀、不合格各占5%,良好、合格各占11%,中等占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