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有度 得意忘形——浅议英汉字幕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265.77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陷阱2019-09-28摘要: 英汉习语中,有些习语在表⾯形象或意思上显⽰出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
正是这些表⾯上的形似意近,给⼈造成⼀种“似是⽽⾮”、“貌合神离”的假象,经常为习语翻译设下陷阱。
关键词: 英汉习语翻译陷阱语⾔是⽂化的载体,习语是语⾔的核⼼和精华,因⽽习语在体现语⾔的⽂化特征⽅⾯,⽐之其他语⾔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习语是语⾔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后⾃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义深刻的短语或短句”(平洪,2000)。
本⽂所指习语就其⼴义⽽⾔包括成语和谚语。
英汉两种语⾔历史悠久,包含着⼤量的习语,它们不仅⾔简意赅,⽽且形象⽣动、妙趣横⽣,给⼈⼀种美的享受。
习语的产⽣和⼀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活习俗等密切相关,因⽽英汉习语承载着各⾃不同的民族⽂化特⾊和⽂化信息,只有了解习语的产⽣及⽂化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语,并能准确地进⾏翻译。
在英汉两种语⾔⾥,有的习语在表⾯形象或意思上显⽰出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
正是这些表⾯上的形似意近,给⼈造成⼀种“似是⽽⾮”、“貌合神离”的假象,经常为习语翻译设下陷阱。
例如⼈们容易将汉语中的“⾷⾔”和英语中的“eat one’s words”对应起来,可是汉语“⾷⾔”是说⼀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诺⾔”,⽽英语“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前⾔有失,说错了”,⽽且还带有⼀定的感情⾊彩,是“羞惭地、不光彩地”认错。
再如“child’s play”和“⼉戏”,表⾯上看是对应的翻译,但实际上它们的意思⼤相径庭。
“child’s play”的意思是“⾮常容易做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的解释是“something very easy to do,something not very important”,⽽汉语的“⼉戏”则⽤来⽐喻“对重要的事情或⼯作不负责任、不认真”。
汉译比喻手法的若干原则舍形取义比喻这玩意儿,就像是给文字世界添上了五彩斑斓的翅膀,让表达能飞得更高更远。
而汉译比喻手法,那可是一门大学问,其中有个重要原则叫舍形取义。
啥叫舍形取义?咱先打个比方。
假如说原文中的比喻像是一件华丽的古装,可这古装在咱们要翻译的新“国度”里不合时宜,穿起来显得别扭。
那咱就得舍弃它那外在的形式,去抓住它内在的意义。
比如说,英语里有个比喻“as stubborn as a mule”,直译成“像骡子一样固执”,咱中国人听着可能没啥感觉。
但要是舍形取义,翻译成“犟得像头牛”,这是不是一下子就生动形象,咱们一下子就懂了?为啥要舍形取义呢?这就好比做菜,同样的食材,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口味不一样,做法就得变变。
原语言中的比喻,是根据他们的文化、习惯形成的,直接搬过来,咱们可能不买账。
再举个例子,“He is a fox.”要是直译成“他是一只狐狸”,您是不是觉得莫名其妙?但要是翻译成“他是个狡猾的家伙”,这意思不就清晰明了啦?这就是舍形取义的妙处。
那怎么才能做好舍形取义呢?这可得有点眼力见儿。
得先琢磨琢磨原文比喻的真正意思,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核心意义。
然后呢,再在咱们自己的语言库里翻翻,找一个合适、贴切,咱们中国人能心领神会的比喻。
比如说“break the ice”,要是硬翻成“打破冰”,谁能明白啥意思?但要是舍形取义,说成“打破僵局”,是不是一下子就通了?还有啊,“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直译成“用一块石头杀两只鸟”,多奇怪!换成“一箭双雕”,多顺溜!总之,汉译比喻手法中的舍形取义,就像是给文字换装,要换得合适,换得漂亮,让咱们读起来舒服,能一下子明白其中的意思。
这可需要译者有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语言积累,就像裁缝要有好手艺,厨师要有好厨艺一样。
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文字活灵活现,充满魅力!所以说,舍形取义在汉译比喻手法中可太重要啦,咱们得好好琢磨,好好运用!。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字幕翻译电影,作为受众最广、最受重视的影视作品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自从1929年,当全世界观众看到第一部有声电影时,字幕和配音就成为最主要的两种电影翻译方式[1]P244。
随着当前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国外影视作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影视急需推向国外。
字幕翻译,由于其保留源语言,有翻译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影视观众和制作公司的青睐,在影视翻译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字幕翻译及其特点电影字幕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与其他文本形态的翻译一致:把源语的意思用译语表达出来。
然而,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的翻译形式,与其他文本翻译的主要区别在于译者必须把电影中人物的话语转换为“书面”字幕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下方,目标语观众通过阅读字幕来了解影片情节。
字幕翻译的过程是由源语言向目标语、源语文化向目标语文化的转换过程,译者在处理两种语言的转换时,需要考虑因其特殊性而受到的诸多特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时空制约和无注解。
首先是时间制约,字幕是将电影里的话语转化为读的形式,一般来说,人们说话的速度要比读的速度快,而字幕必须在和源语言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其次是空间制约,每一个屏幕画面上的字幕最多不能超过两行,而每一行的字数也要受到屏幕宽度的限制[2]P34;最后是无注解工具,有时中国电影里出现的文化专有词、历史典故、民间俗语等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又不能在字幕上加脚注,因此给译者带来困难。
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字幕翻译要采用有别于其他文本形式的翻译策略。
本文结合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对影片里一些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的字幕翻译进行评析,具体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二、电影《泰囧》简介2012年贺岁喜剧电影《泰囧》讲述的是商务男士徐朗争夺一份授权书来到泰国,路上碰到王宝——一个卖葱油饼的小商贩,两人之间展开一段荒谬、搞笑又带有关怀的故事。
取舍有度得意忘形——浅议英汉字幕翻译
田昌;刘碹传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1(000)022
【摘要】本文从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方面(理解、取舍、表达)着手,提出了字幕翻译应该遵循的两点原则:“得意忘形”“取舍有度”.笔者根据自己在字幕翻译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方法,以实际译例进行了说明.
【总页数】2页(P162-163)
【作者】田昌;刘碹传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使用网络语言应取舍有度 [J], 付海
2.聚焦要素取舍有度——以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科书为例谈起始阶段略读课文教学 [J], 王红霞
3.盘活习作单元,教学取舍有度——以六年级上册“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例 [J], 阎晶晶
4.取舍有度润物无声——小学德育工作策略谈 [J], 闫玉红
5.取舍有度,精准发力,实现“长文短教”——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 [J], 陈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9期总第822期No.19,2020Total of 8220引言当今,人们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国外的电视剧尤其是美剧受到国内观众的追捧。
美剧无论是在语言风格还是其所传达的文化等其他方面都与国内电视剧有所差异,要想使国内观众能够真正看懂其中的内涵,字幕翻译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归化”与“异化”为基础,结合字幕翻译的特征,探讨《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字幕翻译方法及精彩之处。
1字幕翻译电影字幕翻译是翻译学研究的一项领域,它是将外语影片中口头对话以文字形式转化为目标语言,一般置于屏幕下方,并随原声的结束消失。
电影字幕大多是电影制作完成后所加。
字幕翻译,追根溯源,发展于西方国家。
欧洲影视翻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与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发展、语言的多样性以及各领域之间的专业交流密切相关。
由于西方国家之间的影视文化交流互动十分频繁,使得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业也迅速发展。
经过长期的发展,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电影电视介绍的配音或字幕制作的习惯。
中国的字幕翻译研究始于1949年从苏联引进的第一部译制电影《马-特罗索夫》。
1949年以来,中国的影视字幕翻译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在这70多年里,中国影视字幕翻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
国际知名字幕翻译专家海泽尔·摩根认为:影片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字幕,但是低质量的字幕会将毁了一部优秀影片[1]。
影视语言具有即时性、大众性、综合性、瞬时性和无注性等特征[2]。
即时性即电视剧字幕一句话不会停留太久,不会留给观众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选对翻译策略,能够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十分重要。
大众性说明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翻译为目的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能够使一般的大众接受,这就要求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口语化,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在翻译字幕时,要考虑到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注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体现了字幕翻译的价值。
“得意忘形”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释意理论的起源,探讨其核心原则,即―得意忘形‖,也叫―脱离原语语言形式‖(deverbalization),然后对政府工作报告及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个案研究,并借此说明该类口译体现的释意学派理论主张。
记者招待会通常采用交替传译方式,近年来转为同声传译方式,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口译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关键词:释意理论(Theory of Sense) 得意忘形(Deverbalization) 记者招待会(Press Conference) 口译(Interpreting)1 引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紧密。
同时,各种规模的记者招待会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特别是每年三月份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
这也意味着对口译员素质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翻译研究者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
本文的切入点是记者招待会中的汉英口译,首先介绍―得意忘形‖即释意理论的起源,探讨该理论的核心原则——脱离原语语言形式(deverbalization),然后对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个案研究,借此说明该类口译可以体现释意学派的―得意忘形‖deverbalization理论主张。
2 口译的定义从口译的表层意义看,它是将源语(Source Language ) 变成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 的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
但是,口译理论和口译实践均表明口译不是简单地使两种语言的词语等值对应。
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在谈到口译的性质时说,口译就是交流。
但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的是,口译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其一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目标语忠实地讲讲话人所表达的全部信息传递给目标语听众;其二,此种交际行为的实现方式主要依赖于译员在工作现场的听、译活动。
可以说,译员能否完整地保持所接收到的信息直到译员言语的产出是口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英汉翻译中的得“意”忘“形”何刚强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习惯相去甚远。
翻译过程中这两种语言因碰撞而生出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
译者的使命是要调和这些矛盾,造成两种语言不断妥协的局面。
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语言矛盾的不断产生、不断调和或妥协的过程。
讨论英译汉的操作实际是在讨论英译汉时译者使用何种策略来解决英汉两种语言碰撞所产生的矛盾。
矛盾的范围与尖锐程度不一样,翻译操作策略的使用当然也不一样。
英汉两种语言属不同语系,句子架构迥异,这每每令翻译者费神不已。
英译汉时,对英语句子作些调正、重摆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事。
大量英语句子的地道汉译还必须对原句施行“伤筋动骨”的结构手术,即大幅度地打乱英语原句的词序和各种成份的排列。
有时这种大幅度的打乱结构,意味着部份或全部拆散原句,再对其重新组装或构建。
这就是笔者所谓的得“意”忘“形”所指。
其实,对英汉翻译中为何有必要和大致怎样进行这样的操作,严复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就曾经作过如下的论述: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以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①。
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再“下笔抒词”,应该说是“得意忘形”操作的精髓所在。
这样的做法即便是在英语短句或简单句的汉译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11H e al w ays lives ahead of h is salary.这句句子看似简短,但是一经翻译,其结构发生之变异却十分耐人寻味:1a1他的生活开销总是超过他的工资收入。
原文与译文相比较,可以看出两句的结构与词序完全不一样了,甚至连表层词义对应也难对号入座。
但是这句译文倒完全是“信”“达”兼备的。
若按原句词序结构硬译,结果会是类似这样一句不得要领的“外国话”:1b1他总是生活在他的工资之前。
考研英语翻译中要做到“得意忘形”摘要:考研英语中的阅读翻译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与长难句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够进行英汉思维的转换。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考生的阅读翻译能力,学会英汉思维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考研英语翻译英汉思维考研英语考试大纲对翻译部分的考查要求和考点的表述是:“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
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并将其中5个划线部分(约150词)译成汉语,要求译文正确、完整、通顺。
”笔者认为,这不仅是考查学生对英语语法与长难句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能够进行英汉思维的转换。
考研英语中的翻译其实是阅读的一部分,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但是考研翻译中对英语材料的准确理解与阅读理解中的准确理解是不同的概念,翻译中所谓的准确理解在于准确把握每个词义、每一层语法修饰关系。
此外,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只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是翻译的第一步。
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所以还要把理解准确的英语翻译成通顺、符合表达习惯的汉语。
因此,说到底,对考生考研英语阅读翻译的考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英汉思维的转换。
考生应该都有这样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英语与汉语的差别很大。
考生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英语句子,意思理解了,但要动笔译成汉语时,却迟迟下不了笔,不知如何用汉语表达,或者写出的汉语译文充满了一股浓浓的“英语腔”,读起来,就感觉不像在说汉语。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英汉思维表达上的差别造成的。
因此,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这就要求在汉译表达时,要把英汉语序进行大调整。
具体有以下几种思维变换的情况:一、英语多前重心,定语在后;汉语多后重心,定语在前汉语是按自然顺序展开论述的。
首先,从时间的角度看,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叙事,先发生的事情先说,后发生的事情后说;其次,从逻辑关系的角度看,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逻辑关系,先说前提,后说结果,即先有原因后有结果、先有条件后有结果、先有假设后有可能的结果等等。
取舍有度 得意忘形
——浅议英汉字幕翻译
田昌刘碹传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 本文从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方面(理解、取舍、表达)着手,提出了字幕翻译应该遵循的两点原则:“得意忘形”“取舍有度”。
笔者根据自己在字幕翻译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方法,以实际译例进行了说明。
字幕翻译;取舍有度;得意忘形
@@ [1]吕和.谈英语影片的中文字暮表达特点与技巧[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
@@ [2]张涛,刘洪泉.浅析影视作品字幕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 [3]李运兴.2001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22(04).
@@ [4]张薇薇.字幕翻译:如何取舍——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影视字幕减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 [5]刘新义,张京生.归化异化各得其所——从谚语翻译谈归化和异化翻译法的应用[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1).@@ [6]张迎春.论影视字幕减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6).
[作者简介]田昌(1986-),男,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刘碹传(1952-),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译审(Professor《Translation),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英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
取舍有度 得意忘形——浅议英汉字幕翻译
作者:田昌, 刘碹传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名:
电影文学
英文刊名:Film Literature
年,卷(期):2011(2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ywx20112207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