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从鲁迅作品看国民性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出生于清末时期,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并留学日本,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歧视有深入、具体的经历。
鲁迅观察中国的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钢笔为手术刀,立志治疗国民的意识。
鲁迅的代表作包括《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小说和小说集,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身处一个混乱不堪、黑白颠倒的年代,在那段历史中,人民不断承受着来自统治者的压迫。
鲁迅注意到尽管革命推翻了高高在上的封建君主,几千年封建统治留在国民身上的烙印仍然是四万万国民精神上的枷锁——奴性、麻木、虚伪、自私、残忍……这些封建社会遗留的灰烬仍然没有冷却,时刻都有可能重新燃烧。
这也是鲁迅致力于揭示中国人劣根性的原因之一。
鲁迅作品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对国民麻木的批判。
《铸剑》里的闲人围观眉间尺被干瘪脸少年欺负“呆看着”和“附和干瘪脸少年”;《故乡》里闰土“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孔乙己》里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书被打等。
鲁迅的作品里充斥着对这些麻木的人的同情、失望和对麻木本身的痛恨。
这种麻木在鲁迅所处的年代乃是普遍现象,甚至下至升斗小民、上至朝廷大员都有这种麻木的特点。
麻木因为自身难保,在农业社会的中国,“靠天吃饭”才是生存之道,“如履薄冰”亦是国人心理的写照;麻木因为意识淡薄,由于封建社会对思想的禁锢愈来愈强,到晚清时期,“勿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各人自扫门前雪”才是居家之道;麻木也因为自身懦弱,无权无势之人恐惧引火烧身、有权有势之人唯恐自身受害,几人互相推诿不曾改变,日子又要过下去,就只能强行克制自身的痛苦,久而久之国民的思想也就麻木了。
然而,强行压制痛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怎奈晚清国情腐败。
虽然痛苦可以克制,但当痛苦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一、本文概述《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国民性的弱点。
本文旨在探讨《阿Q正传》中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通过解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叙事手法等方面,深入剖析鲁迅如何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示了旧中国国民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鲁迅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接着,将概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及阿Q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鲁迅在作品中如何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通过对阿Q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和国民性的弱点。
本文将总结《阿Q正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鲁迅国民性批判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阿Q正传》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本文将揭示鲁迅如何运用小说形态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并探讨这种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也将为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鲁迅与国民性批判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在《阿Q 正传》中,鲁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示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鲁迅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国民性的缺陷。
他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刻画,揭示了国民性中的自私、麻木、盲从和保守等负面特质。
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形象,他既是中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也是国民性缺陷的集中体现。
阿Q的自私和狭隘,使他无法理解和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他的麻木和盲从,使他成为旧制度和旧文化的维护者;他的保守和顽固,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英文写成“national character”。
一般说来,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人格,是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
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①。
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前后,梁启超以《新民说》为题,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
而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是同时的,但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他的写作生涯也始终是与国民性思想相伴随②。
从梁启超到鲁迅,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国民性问题一直被简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洗心革面的问题。
而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固然会影响社会,社会环境更有力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强调国民公德,忽视个人权利的独立意义,是当时国民性批判的基本论点。
“以全国之观念为观念,以全国之感情为感情,以全国之思议为思议,以全国之运动为运动,人人知其为国家之一分子,为共同社会之一质点,而公德发达如晓日之升于天,公权牢固如盘石之根于地,,个人权利主义者,非个人权利主义,实公德之建筑场也。
故天赋人权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义也③”。
鲁迅看来,以西方近代国民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世界人”作为改造中国的途径,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自我和个性,因而他认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和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而为了克服其中的以群体性阻碍个体性的劣势,他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将独立的个人放在主导位置,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的核心思想——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
但是要想改变国民精神,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国民精神的弱点,而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决不是天生的、固有的。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邃而富内涵,大气而亲切。
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有的人不理解,说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出一种对国民的人格的揭露。
说这是在“卖孬”。
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就这一论题谈一谈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论鲁迅作品国民劣根性正文:鲁迅,一位文坛巨匠,有着独属自己的个性与真挚,又饱含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
在文学创造中,他是耀眼的,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寂寞。
面对着当时的旧中国,黑暗、腐朽、到处是人吃人的社会。
作为一名爱国的文学家,他的心在流血。
他呐喊,他要唤醒“铁房子”中的人们。
他是一位学者,他的工具是有手中的笔,于是在他的笔下,他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诞生了。
下面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分析一下:一、鲁迅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民族劣根性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壤中萌生的宗法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德观念的熏陶,不断得加固这种社会秩序,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侵染下,奴性和专制性等性格体系相互交织,自然而然得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劣根性。
点出国民的软弱麻木等种种劣根性,这样可以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和心。
让更多的国民可以觉醒。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昏昏噩噩地活着,国家会败亡。
如果觉醒,国家就有救。
鲁迅先生先前是想通过用医术救人,后来他意识到我们的国家病了,需要所有的人的觉醒,他充当了国家的医生,文章的批判就是治病。
我们应理解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特别要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2020年12月第41卷第6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Dec.,2020Vol.41No.6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刘俊(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学系,湖南长沙410076)摘要: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是不断完善的,从早期的强忍批判国民劣根性,到晚期的既批判国民性的缺点又赞扬国民性的优点,其途径主要以知识分子的引导、道德素质的改造以及坚持拿来主义为主,通过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明显看出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信心正在逐渐加强,他的思想观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历程的,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给人启迪的,这对于当下及将来的改造国民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意义中图分类号:1210.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0.06.011—、弓I言民族的发展与国民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封建专制使国民性沦丧,人们甘于做有权势人的奴隶,人性的弱点让人震惊,这些劣根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束缚了国民的思想观念,尽管境况如此艰难,但仍有一群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层出不穷,鲁迅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提出,自然是功不可没,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断的变革,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到现代社会为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一)社会背景每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当事人所在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同样给他后来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打击、镇压、殖民等一系列侵犯,陷入了极度危急的时刻。
在这个风雨飘摇而不知归路的时代里,一些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
洋务派提倡实业救国,改良派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提倡革命道路等,这些政治理论的不断涌现、碰撞、发展,正在酝酿出新的思想浪潮。
鲁迅的改革国民性思想及其失败死后被尊为“空前的民族英雄”的鲁迅,在青年时代就从提倡文艺运动的失败中反省,看见了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1]他又感叹“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而“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
[2]其实鲁迅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少有的失败的英雄,失败于所为乃是他几乎命中注定的莫大的悲剧。
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一切真正的英雄”“其命运只能是悲剧性的”,[3]而这种悲剧性本质上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4]鲁迅毕生都在寻求着、践履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锲而不舍”地想利用文艺的力量改革国民性,由“立人”而建“人国”。
他作为自觉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他的悲剧性则表现为这个要求不仅在他生前而且在整个20世纪屡遭挫败,而在他生前身后对他的不实的毁誉也就是这种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今天,在21世纪第一年纪念鲁迅的时候,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更应该认识他的伟大,同时不能不深感悲哀。
一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梁启超创立“新民”说,倡导“道德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等文章,都系统阐述了改造国民性的理论主张。
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就是在日本弘文学院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同时,但他思考的重点不是构建理想国民性的体系,而是挖掘现实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根。
否定性思维和韧性的战斗是他独具的特质。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感情最热烈,认识最深刻,批判最彻底,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后期比前期有发展,但执着于改革国民性的思维方式和奋斗目标始终没有改变。
鲁迅没有系统论述中国国民性的宏篇大著,他对国民性弱点或曰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主要通过小说和杂文进行。
写阿Q就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5]其他文学形象,包括“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6]也莫不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改革国民性的总主题。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政治家,鲁迅的思想影响力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仅反映着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
这篇文章旨在评析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显而易见。
他强调机械的知识技术,并且主张将实践和知识结合,发展国民素质。
他斥责父权思想侵蚀了近代中国国民的学识和价值观,提出以在务实和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卫生、教育和技术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国民的团结起足色的作用。
其次,鲁迅认为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是革命成功的基础。
鲁迅指出,在国家制度变革中,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必须以社会公正和社会责任为前提。
他提出,要推动共和国主义的发展向前,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一个实行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的社会体制,以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
此外,鲁迅还赞扬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不科学的文化是脆弱的,无法实现中国的发展”,以此强调科学的重要性。
他提倡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技能,培养全民参与公共实践的意识,激发群众的创新能力。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坚持国家自主发展目标。
他极力反对殖民主义政策和地缘政治,先后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的虚伪扩张行径。
他主张在国内考虑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以及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他的思想强调了机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他提倡实践技能的发展,他鼓励国家自主发展,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性,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评1、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中,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本文首先回顾了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及相关评论的深入梳理,提炼出鲁迅国民性思想转型的核心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化、呼吁独立思考、倡导现代人格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鲁民性转型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研究,为鲁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鲁迅的文学成就,更要理解其思想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当代价值。
2、论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产生背景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社会背景。
清末民初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国内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人民的衰落,加上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压迫,使国家和民族陷入危机。
这一时代背景促使鲁迅对民族复兴道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亲身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对他后来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他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目睹了同胞在日本社会的低下地位。
这段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性的重要性。
他意识到,只有改造民族性格,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
鲁迅的个人经历对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成长于封建家庭,亲身经历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精神的制约和压制,对封建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批判意识。
同时,他的人生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痛苦,这使他更加关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病态,从而坚定了他改造民族性格的决心。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作者:柯晓玲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2期
【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
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侮蔑"的眼
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并在其作品中进行严厉地挞伐:欺强凌弱,遇强是羊,遇弱是狼,这是卑劣的国民性的特征之一。
这一点在阿Q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太爷不准他姓赵他忍了,批他的嘴巴他忍了,秀才的竹杠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忍了,但他却不能容忍王胡身上的虱子比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甚至不能容忍小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你算什么东西!"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塑造了三个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勃古斋地小伙计,鲁四爷家里的长工,咸亨酒店的伙计,围观之众的"哈哈主义"式的议论,这些都是被鲁迅所深恶痛绝的极不道德的市侩风。
(二)、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
在鲁迅的许多著述中对国民中那些"戏剧的看客"表达了冷峻的批判,这是国民性中带有极普遍意义的劣根性,必须铲除。
《药》中的十字街口是一个特写镜头:人们在观看的是为他们谋利益而被杀头的革命者,场面静得出奇,只有"轰"的一声,仿佛说明那里的一堵"墙"还是人,让人对这群看客有一种特殊的悲哀和愤激。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以后,她就到处向村民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村里的人也纷纷来听她讲,他们来寻求一种娱乐、一种刺激。
人们从别人的悲惨故事中获得某些快感,从而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屈辱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痛苦成功地实现了缓解、麻醉和转移。
这一点恰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文化的残酷性。
鲁迅先生对世态的变迁和人情的冷漠、卑怯、苟活以及负义、作假、无聊、庸俗等国民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揭露和批判,让人感觉到的是在荒漠中振臂高呼而无人响应的孤独者的悲哀(《呐喊?自序》)。
(三)、对战士情操的热情讴歌
毫无疑问,在如同置身荒漠的"铁屋子"里,是需要觉醒者的"努力前行"的。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集中了对这样的战士的礼赞和歌颂,这是鲁迅对美好的国民精神的"上下探索"的表现。
《秋夜》中的枣树是鲁迅着意塑造的形象。
在大夜弥天之际,枣树的刚毅执着的韧性斗争精神,铁干似的枝干如锐利的长矛直指夜空,"这样的战士"在浴血鏖战,"猛士"看到了天地的变色,召唤着黎明的到来;《过客》中把坚韧不跋的探索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执拗不驯,他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在《雪》中孤独的"雪"的形象,寄予了鲁迅对新人、新社会的渴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对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思考,是他作为觉醒者的第一特征;《药》里的夏瑜,具有启蒙主义革命者的热情,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鲁迅所歌颂的民族的脊梁。
这类形象是鲁迅先生热情歌颂的,他期望着这样的觉悟的战士能呐喊于"生人"中而起到"前驱"的作用,而他自己也在不懈地为他们呐喊助阵。
三、结语:
鲁迅是冷而热的。
他用"启蒙主义"的思想和"为人生"的文学在昭示着国人的灵魂。
他有对中国社会的热切的关注和深刻分析,有对觉醒者的热切期盼和倾情歌颂,有对国人强大国家强盛的热切希望;但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又是十分冷静而冷峻的,他的犀利的笔触所指,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对产生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冷峻的剖析,但鲁迅不是消极的,他一生都在探索、战斗,在批判的同时,还塑造着一批新的人格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
他的思想恰如现代中国的普罗米休斯之火,它是属于灵魂的。
时间的迁流可以改变和抹杀世间的许多事物,但是,在人性深部点燃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只是燃烧,燃烧,一次又一次地从覆盖中升腾起来,在黑暗和深寒中显示出初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2]《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
[3]陈鸣树著《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