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次九
- 格式:ppt
- 大小:558.00 KB
- 文档页数:16
跳远教学进度
教学任务:了解跳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蹲踞式、挺身式跳远基本技术和教学训练方法;具备教学和训练能力。
思考题:
①什么是跳远?学习跳远的意义?
②简叙跳远的技术要领〔挺身式〕
③如何进行跳远技术的教学?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1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 2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 3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 4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 5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 6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7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8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跳远课时教案
第周9 次课教师:班级:时间:。
高一上学期数学开学复习讲学案课题九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一、二次函数概念:1、概念:一般地,形如2=++(a b cy a x b x ca≠)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是常数,0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而b c,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2. 二次函数2=++的结构特征:y ax bx c⑴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二次式,x的最高次数是2.⑵a b c,,是常数,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1.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的性质:2. 2y ax c=+的性质:上加下减。
例1 若二次函数y=ax2+c,当x取x1,x2(x1≠x2)时,函数值相等,则当x取x1+x2时,函数值为()(A)a+c(B)a-c(C)-c(D)c3. ()2y a x h =-的性质:4.()2y a x h k =-+的性质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y a x h k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例2 要得到二次函数222y x x =-+-的图象,需将2y x =-的图象( ).A .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B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C .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D .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例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二次函数22x y =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为( )。
A . 2x 2y 2-= B .222+=x y C .2)2(2-=x y D .2)2(2+=x y 例4 将抛物线y =3x 2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得抛物线是( )A . y =3(x +2)2+4B .y =3(x -2)2+4C . y =3(x -2)2-4D .y =3(x +2)2-4 四、二次函数()2y a x h k =-+与2y ax bx c =++的比较从解析式上看,()2y a x h k =-+与2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22424b ac b y a x a a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五、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y 轴的交点()0c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交点.例5 抛物线y =(m -4)x 2-2mx -m -6的顶点在x 轴上,则m =______.例6 二次函数y =2x 2-x -3的开口方向_____,对称轴_______,顶点坐标________.例7. 已知一次函()()2322++++-=m x m x m y 的图象过点(0,5) ⑴ 求m 的值,并写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⑵ 求出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六、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x a=-时,y 有最小值244ac ba-.2.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x a=-时,y 有最大值244ac ba -.例8 已知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y 与x 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A .抛物线开口向上B .抛物线与y 轴交于负半轴C .当x =4时,y >0D .方程02=++c bx ax 的正根在3与4之间 例9 已知二次函数11)(2k 2--+=x kx y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x 、2x (21x x <),则对于下列结论:①当x =-2时,y =1;②当2x x >时,y >0;③方程011)(22=-+-x k kx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x 、2x ;④11-<x ,12>-x ;⑤21x x -,其中所有正确的结论是 (只需填写序号).七、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1. 一般式:2y ax bx c =++(a ,b ,c 为常数,0a ≠);2. 顶点式:2()y a x h k =-+(a ,h ,k 为常数,0a ≠);3. 两根式:12()()y a x x x x =--(0a ≠,1x ,2x 是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的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只有抛物线与x 轴有交点,即240b ac -≥时,抛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例10 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y =2x 2+2x -5化成y =a (x -h )2+k 的形式为___________.八、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各项系数之间的关系1. 二次项系数a二次函数2y ax bx c =++中,a 作为二次项系数,显然0a ≠.⑴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a 的值越大,开口越小,反之a 的值越小,开口越大;⑵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a 的值越小,开口越小,反之a 的值越大,开口越大.总结起来,a 决定了抛物线开口的大小和方向,a 的正负决定开口方向,a 的大小决定开口的大小.a >0,抛物线开口向上,0a <,抛物线开口向下; a 越小开口越大,a 越大开口越小。
课时授课计划第9次课【教学课题】:§4-4凸轮机构设计的几个问题【教学目的】: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凸轮压力角和基圆半径。
处理方法:详细讲解【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凸轮压力角和基圆半径的关系。
处理方法:分析讲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三角板【时间分配】:引入新课5min新课80min小结、作业5min第九次课【提示启发引出新课】由前面可知,凸轮轮廓曲线的形状决定了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又要满足一定的工作要求。
因此,在设计凸轮轮廓曲线之前,要根据工作要求选择适当的从动件运动规律,然后再考虑凸轮安装空间的尺寸大小及确定凸轮的基圆半径。
【新课内容】§4-4凸轮机构设计的几个问题一、滚子半径的确定(1)凸轮轮廓曲线与滚子半径的关系工作廓线的曲率半径等于理论廓线的曲率半径与滚子半径rT之差。
此时若=rT,工作廓线的曲率半径为零,则工作廓线将出现尖点,这种现象称为变尖现象;若rT,则工作廓线的曲率半径为负值,这时,工作廓线出现交叉,致使从动杆不能按预期的运动规律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失真现象。
应使滚子半径小于理论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2)滚子从动杆滚子半径的选择滚子半径的选择,应根据凸轮轮廓曲线是否产生变尖或失真现象来恰当地确定。
1)凸轮工作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一般不应小于5mm。
如果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就应增大基圆半径或适当减小滚子半径,或必要时须修改从动杆的运动规律,或使凸轮工作廓线上出现尖点的地方代以合适的曲线。
2)滚子的尺寸还受其强度、结构的限制,因而也不能做得太小,通常取滚子半径rT=(0.1〜0.5)r0。
二、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及许用值图中F是凸轮对从动件的作用力,沿接触点A的公法线方向。
压力角:指推杆沿凸轮廓线接触点的法线方向与推杆速度方向之间所夹的锐角。
从动件的受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将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F cos a F=F sin a12F1是从动件运动的有效分力;F2是将从动件紧压在导路上产生摩擦阻力的有害分力。
EV3入门计划(9次课) EV3入门计划(9次课)目录:1.课程概述2.课程目标3.课程安排4.课程内容4.1 课程一:EV3介绍与组装4.2 课程二:EV3软件入门4.3 课程三:传感器与动作4.4 课程四:运动控制与编程4.5 课程五:逻辑与条件4.6 课程六:循环与计数4.7 课程七:传感器进阶应用4.8 课程八:编程项目实战4.9 课程九:总结与展示1.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EV3的入门培训计划,共包含9次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员将学习到EV3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能够使用EV3软件完成简单的编程任务,并具备进行进一步创造与研究的基础。
2.课程目标2.1 掌握EV3的组装与操作方法。
2.2 熟悉EV3软件的使用。
2.3 理解传感器与动作的原理,并能进行基本的编程控制。
2.4 能够灵活运用逻辑与条件语句进行编程。
2.5 学会使用循环与计数功能进行更复杂的编程任务。
2.6 掌握传感器的进阶应用技巧。
2.7 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编程项目。
3.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安排为期9次的培训,每次培训时间为2小时,共计18小时的学习时间。
4.课程内容4.1 课程一:EV3介绍与组装- EV3的组成结构和零部件介绍 - EV3的组装方法和注意事项4.2 课程二:EV3软件入门- EV3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EV3软件界面与操作方法- EV3软件中的编程块介绍4.3 课程三:传感器与动作- EV3所使用的传感器介绍- 传感器的原理与工作方式- 动作块的使用与编程4.4 课程四:运动控制与编程- EV3的运动控制方法介绍- 运动编程块的使用与编程技巧4.5 课程五:逻辑与条件- 逻辑概念与编程应用介绍- 条件判断块的使用与编程4.6 课程六:循环与计数- 循环概念与编程应用介绍- 计数器的使用与编程方法4.7 课程七:传感器进阶应用- 传感器的高级应用技巧介绍- 如何利用传感器进行自动化控制4.8 课程八:编程项目实战- 学员将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编程项目- 项目要求与评估指标4.9 课程九:总结与展示- 对整个课程的总结与回顾- 学员的项目展示与分享附件:1.EV3组装图纸2.EV3软件安装包法律名词及注释:1.EV3:指乐高公司生产的一款基于积木组装的可编程教育套装。
第九次课改,教学目标和方针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我校以“综合质量管理”为带动,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核心,质量为中心,服务为宗旨,管理为保证,提高为重点,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新的支撑点,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年长效机制,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三年规划“创一,争二,保三”和学校工作计划,坚持教学教研一齐抓,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教育改革中的灵魂作用,力争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课程改革迈出一个新的步伐,教学研究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研究工作目标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研活动;2、着眼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研骨干;3、依托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研成效;4、抓实课题实施过程,丰富教研成果。
三、校本教研形式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式围绕教学主题,需要理论指导。
理论学习做到组内学习与自己自学相结合,通过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反思交流,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以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为研究内容,确立一个教研主题进行研究,组内每人围绕主题上公开课,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教学论坛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谈自己的想法、看法,集思广益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四、具体措施:(一)校本培训分层次、突重点校本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将遵循“高质量、低投入,分层次、突重点、全员参与、整体提高”的原则。
培训形式以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以校内骨干教师培训为主,另外还采用片区教研、上示范课、以及派教师外出培训及各种教育媒体等多种途径促使教师们更新观念,提升理论水平及业务素质。
本年度我校校本培训以三个方面为工作重点:1、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课程表周次和节次的概念课程表中的周次和节次是指课程安排中的时间概念,它们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周次通常指的是一周中的第几周,而节次则是一天中的第几节课。
这两个概念的合理安排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课程表中周次和节次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周次的概念。
在课程表中,周次通常是指一个学期中的第几周,它是课程安排的基本单位之一。
每个学期通常包含了多个周次,而每个周次又包含了多个节次。
在安排课程时,老师会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校的安排,将不同的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周次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根据课程表中的周次安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确保能够及时完成作业和复习备考。
其次,节次是指一天中的第几节课。
在大部分学校中,一天通常被分为几个节次,每个节次对应着不同的课程安排。
比如,上午第一节、第二节课,下午第三节、第四节课等。
在课程表中,节次通常以数字表示,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课程表来了解每天的具体课程安排情况。
而老师也会根据节次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每节课都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周次和节次的合理安排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都非常重要。
对于老师来说,他们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校的安排,合理安排每个周次和节次的教学内容,确保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根据课程表中的周次和节次安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确保能够充分利用每个节次进行学习。
总之,课程表中的周次和节次是课程安排中非常重要的时间概念。
它们能够帮助老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都需要充分重视周次和节次的安排,确保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从九次课程改革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九次课程改革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录一、我国基础教育九次课程改革的探究 (2)(一)前八次课程改革 (2)(二)第九次课程改革 (3)二、基础教育九次课程改革的原因分析 (5)(一)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5)(二)21世纪人才的需要 (5)(三)课程理论发展的影响 (6)三、从第九次课程改革看综合实践活动课 (7)(一)课堂改革新焦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7)(二)用核心素养去变革教学,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8)(三)课堂改革新样态: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 (10)一、我国基础教育九次课程改革的探究(一)前八次课程改革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九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
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
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课程改革(1963年-1976年)包括第四次课程改革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8年-1996年)包括第五、六、七次课程改革这一时期的课改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第四阶段:新世纪教育创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6年至今)主要包括第八次和第九次课程改革。
与世界教育接轨后,中国学生在国际性大赛中智力表现成绩突出,但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
徐国栋运动解剖学基础阶段第九次课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华华学长2020.7.27大纲要求成体天体沈体北体历年真题1.环节受力分析法的概念、原理和举例(18上体/20沈体)2.确定原动肌的方法(19上体)3.引体向上动作的解剖学分析(20上体)4.运动环节的名词解释(17天体/18成体)5.仰卧起坐坐起阶段解剖学分析(18天体)6.立定跳远下蹲动作阶段的关节运动与原动肌分析(17沈体)7.引体向上向下阶段的解剖学分析(19沈体)8.引体向上向上阶段的解剖学分析(20沈体)9.体育动作分析的方法及举例(20山体)体育运动动作是人体各环节按一定运动顺序组合而成的运动环节:在人体中,能够绕关节运动轴进行运动的肢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称为运动环节,简称环节,例如,上臂可绕肩关节的矢状轴作内收外展运动,小腿可绕膝关节的额状轴作屈伸运动等,此时的上臂和小腿就称为运动环节。
环节受力分析法的概念:环节运动分析法是以人体运动器官系统为基础,结合体育动作实际与环节运动中的受力情况定性寻找原动肌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就是要寻找动作中的原动肌,为分析体育运动中骨、关节、肌肉的变化规律,为运动员和教练员科学训练以及研究肌肉功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环节受力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外力来分析肌力,从而找出原动肌受力包括外力和内力外力---重力、弹力、阻力等(作用于运动环节上)内力---原动肌为克服外力而收缩产生的力一般动作中有三种情况出现:“反同”、“慢反”、“快同”(一)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相反①肌力大于外力 ②运动环节顺着肌拉力方向运动 ③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同侧可用“反同“二字概括“反“表示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相反“同“表示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同侧(二)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相同①肌力小于外力②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反侧③“动作慢”: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方向一致的减速运动用“慢反”概括“慢“表示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相同,环节运动速度慢“反“表示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对侧(三)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相同①肌力补充外力,肌力和外力共同作用②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同侧③“动作快”: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方向一致的加速运动用“快同”概括“快“表示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作用方向相同,环节运动速度快“同“表示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同侧“位于环节运动方向同侧的肌肉”是指环节做屈的运动时,原动肌是屈肌;环节做外展运动时,原动肌就是外展肌,依此类推“位于环节运动方向对侧的肌肉”是指环节做屈的运动时,原动肌是伸肌;环节做外展运动时,原动肌是内收肌,依此类推反同快同慢反运动环节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反原动肌位于外力方向同侧运动环节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同原动肌位于外力方向同侧运动环节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同原动肌位于外力方向对侧六字诀分析步骤动力性动作1.动作阶段划分与动作描述2.关节运动及其原动肌分析3.小结与建议静力性动作1.描述动作姿势2. 分析维持动作姿势的原动肌3.小结与建议环节受力分析法关节运动运动肌群原动肌组成肌肉工作条件肌肉工作性质环节受力分析法关节运动运动肌群原动肌组成肌肉工作条件肌肉工作性质1、环节受力分析法填入“反同”、“慢反”、“快同”以及原动肌于关节运动方向的同对侧关系2、运动环节名称与关节运动指由某些运动环节绕关节做某种运动环节受力分析法关节运动运动肌群原动肌组成肌肉工作条件肌肉工作性质3、运动肌群运动环节进行某运动的肌群4、原动肌组成要求每个关节运动方向上尽可能填写两块以上肌肉名称5、肌肉工作条件填入:“近固定”、“远固定”“上固定”、“下固定”、“无固定”6、肌肉工作性质填入: “向心工作”、“离心工作”要求掌握的六大动作分析一、坐位体前屈二、俯卧撑动作三、引体向上动作四、胸前推举动作五、立定跳远动作六、正足背踢足球动作1.动作阶段划分与动作描述从坐位开始,身体上部以髋关节为支点前屈。
1,宾语从句:I eat rice用来做宾语的句子,就叫宾语从句I say something 我认为你是对的用此句型造句I say you are right 对吗?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主语,所以。
I eat rice I eat dumplingsI eat rice and dumplings 。
I say that you are right (that从属性连词)I am beautiful adj 主系表I hate you 主谓宾I want orangeYou and I think that he is right主语谓语宾语I think that he(主语)is(系动词,be动词)right(表语)=主系表主语谓语宾语= 主谓宾What I thought is not right.主语系动词表语主系表这是一个从句,那么这是什么从句呢?句子缺什么成分就是什么从句,缺头儿就是主语从句分析句子:She(主语)says(谓语)that she (主语)will leave(谓语)a message (宾语)on his desk(地点状语)(宾语从句)二,宾语从句的结构1,Vt ,/prep+句子I think that…Vt+句子.I think about that…Vi+介词+句子2,双宾语之后,如tell和findI (主语)tell (谓语)you(宾语1)that he is right (宾语2)3,Adj+句子如afraid,glad,sureI am afraid +that he won’t come here tomorrow.I am sure+ that he will leave tomorrow.三,宾语从句三大考点1,连词3 points (who ,which,what,whom,that,if)2,时态2 points3,语序1 point (主谓陈述语序)连词1)主语(人who, 物what) I know _who_ he is.I know _what__ it is.2)宾语(whom/what) I know whom he likes.3)定语( which ) I know_ which_book he likes. 主谓宾+状语/定语4)状语(when, where, why, how ) I know_ how he came5) 当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主+谓/ 主+谓+宾/主+系+表/ 主谓状/ 主谓宾状/ 主谓定/ 主谓宾定(that, whether, if )I knew _ whether__ he(主语)came here(谓语)yesterday(时间状语)练习:1, can you tell me__ you were born, Betty?A, who B, what C,when D,that2, I don’t know __ they(主语)have passed(谓语)the exam (宾语)(陷阱题)A, what B, if C, when D, where (地点)3, I hardly(基本不)understand _ __ he(主语)has told(谓语)me(宾语).A, that B, what C, which D, who4, I don’t know___ he(主语)still lives(谓语)here地点after so many years.时间A, whether B, where C, what D, when5, do you know___ they(主语)listened (谓语)to yesterday evening?(时间状语)A, what B, when C, why D, how6, he(主语)asked(问)me(宾语1)___ told (谓)me(宾1)the accident (宾语2)(宾语2)A, whom B, which C, who (人)D, whose(物)Whose dictionary it is?2, 时态当主句的时间是现在时,从句我们可以用相应的任何时态I say that he is right.I say that he was rightI say that he is going to leave.当主句是过去时,从句必须是对应相关的过去时态I said he was rightI said he was going to leave当主句是真理的事实,从句必须用一般现在时He said that east, west, home is the best. 东奔西跑不如家好练习:1,the girl asked if they___ some food and drink with them A, can take B, would take C, takes D, will take2, Catherine said that she ___ to GuangzhouA, has never gone B, had never gone C, has never been D, had never been3, the students want to know whether they___ dictation today.A, had B, has C, will have D, are4, she asked Linda if ___ go and get someA, could she B,she could C,she can D,she may5, Linda said the moon___ round the earth.A, travelled B, has travelled C, travels D, had travelled3, 语序(主语在前,从句在后,从句一定是陈述句,先主语再谓语)I say that he is right练习:1, they don’t know___ their parents areA, that B, what C, who D, which2, please tell me___ what last yearA, where does your sister workB, where did your sister workC, where your sister worksD where your sister worked3, she asked me if I knew___ A, whose pen is itB, whose pen it wasC, whose pen it isD, whose pen was it4, you must remember___A, what your mother saidB, what did your mother sayC, your mother said whatD, what has your mother said 5, did you know___?A, who he was looking afterB, who was he looking forC, who he is looking forD, who he is looking after6, could you tell me___?A, when will they leave Beijing B, when would they leave Beijing C, when they will leave Beijing D, when did they leave Beijing好了,我们来总结宾语从句:1,连词2,时态3,语序。
第九次课程改革
这一学期以来,为了做好上梅中学数学科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
面入手,做好课程
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首要任务是做好课程改革的学习,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全组
的数学认真学习、领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精神,以我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指导为依据,结合我校
的数学教学实际,确定本校数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课改的具体计划,实施方案。
二、由派到省里学习的课改人员、参加市里课程改革学习培训的教师,参加市、地培训的各骨干教师带回课改的指导理论、材料、方法获得课改
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理念,指导、示范课改工作。
三、通过集体备课,每个星期组织实施一次课改公开示范课检验实践
课改研究成果,提出改进方案和形成成果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反馈,
得到和一手的课改评价认识。
四、通过请教师进修学校、局里的中教股等各方面的数学课改骨干教
师来我检查数学课改情况以得到指导和改进,也可以由我校数学教师通过
各种渠道和方式到市一中、二中以及其他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交流数学
课改成果。
五、通过上网查阅,购买相关的视听材料,组织收看课改电视等现代
信息技术手段和查阅报纸,期刊图书材料,请各数学教师查找和收集相关
课改材料并进行相互交流以学到最权威、及时、科学的课改成果。
总之通过各种尽可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竭尽全力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得成果。
第九次课学会提问题
例1、动物园里有黄狗和花狗12只,9只是黄狗。
例2、图书室有9本书,借出40本,
例3、白兔有25只,黑兔有5只,
例4、男老师有12人,女老师比男老师多30人。
例5、停车场有57辆车,现在还剩23辆车。
例6、水果篮里有69个水果,卖出去42个。
能力提高
1、小红有28张邮票,小丽有21张,小丽再添几张就和小红同样多?
2、一班捐了47本书,二班再捐12本就和一班一样多,二班捐了多少本书?
3、尺子3元,橡皮2元,文具盒10元,钢笔7元。
1) 如果有20元,可以买哪些物品?
2) 买一个文具盒的钱可以买几块橡皮?
3) 如果你有10元,买2支钢笔够吗?还差多少元?
4)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第页共2 页 1
4、学校乒乓球队有4人,足球队有15人,篮球队有9人。
1) 乒乓球队和足球队一共有多少人?
2) 足球队比篮球队多多少人?
3) 兵乓球队再增加多少人就和足球队一样多?
4)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5、尺子3元,橡皮2元,文具盒10元,钢笔7元。
1) 如果有20元,可以买哪些物品?
2) 买一个文具盒的钱可以买几块橡皮?
3) 如果你有10元,买2支钢笔够吗?还差多少元?
4) 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6、、学校乒乓球队有4人,足球队有15人,篮球队有9人。
1) 乒乓球队和足球队一共有多少人?
2) 足球队比篮球队多多少人?
3) 兵乓球队再增加多少人就和足球队一样多?
4)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
第页共2 页。
混联电路的分析与计算一.考点,难点回顾1.什么是混联电路?如图a,b是两种基本混联电路模型。
图a是串联式混联电路(部分电路是并联),图b是并联式混联电路(某一支路是串联)。
在解图a时,应先从并联部分入手,求出R并,就可以简化成R1和R并的串联电路;在解图b时,应先从串联的支路入手,求出R串,就可以简化成两个串联电阻后再并联的电路a b2.混联电路的分析方法:首先明确电路各部分的连接方法,然后分析出局部电路电阻的变化对电路总电阻的影响,进而分析出电路总电流的变化,由总电流的变化分析各部分电压的变化,由各部分电压的变化分析局部电路上电流变化思路为:局部电阻变化→总电阻变化→总电流变化→各部分电压变化→局部电流变化。
分析总电阻变化时注意:(1)电阻串联:其中之一变大,串联电路总电阻变大;其中之一变小,总电阻也变小。
(2)电阻并联:其中之一变大,并联电路总电阻变大;其中之一变小,总电阻也变小。
二.典型例题例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R1=R2=R3=R4=3Ω,当电键K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2V,那么电流表的示数为()A.1A B.2A C.4A D.16A思路点拨:①弄清电路连接:R2R3R4并联后与R1串联。
②分析各电表的作用:电流表测R2、R3电流,电压表测总电压。
③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例2:如图所示电路,由12根阻值均为r的电阻丝连接而成,则AD间的总电阻为.例3:如图所示是一火警报警器的部分电路示意图.其中R为用半导体3热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值班室的显示器为电路中的电流表,a、b之间所在处出现火情时,显示器(电流表)的电流I、接报警器.当传感器R3报警器两端的电压U的变化情况是( )A.I变大,U变大B.I变大,U变小C.I变小,U变小D.I变小,U变大三.课堂习题1. 如图所示9个阻值均为4Ω的电阻连成的电路,现在A、B两点间加上8V的电压,则流过直接接在E、B两点间电阻上的电流为A,流过直接接在E、D两点间电阻上的电流为A.2.在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电阻R1=20Ω,R3=8Ω,电压表V1的读数是5V,电压表V2的读数是3V,由此可知电阻R2的阻值为______.3.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M的总电阻为10Ω,滑动变阻器N的总电阻为200Ω,电阻R的阻值约为20Ω.为了使电压表的示数略微增大,应该()A.把N的滑片向左移一小段距离B.把M的滑片向左移一小段距离C.把N的滑片向右移一小段距离D.把M的滑片向右移一小段距离4.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 1=5Ω,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Ω,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为保护电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A.0Ω—10Ω B.0Ω—20ΩC.2.5Ω—10Ω D.2.5Ω—20Ω5.如图所示,六根完全一样的电阻丝,电阻值均为R,依次连接构成一个正六边形,连接处接触良好并形成六个接线柱.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都可以构成一个电阻.现在给你一个电阻值忽略不计的导线,要求你每次将其中的任意两个接线柱短接,在各种情况下,利用上述方法能得到的所有电阻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不包括零电阻)()A.R,R B.R,RC.R,R D.R,R6. 如图所示,把6个阻值均为R的相同电阻连接成一个正六边形的电阻器,这个六边形的每个顶点都有-个接线柱,其中1、4接线柱用导线相连接.则利用这个电阻器可获得的不同电阻值(不包括零欧姆)的总个数和最大电阻值分别是()A.2个, B.3个,C.4个, D.5个,6R7. 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的电压U=10V,电阻R1=5Ω,R3=R4=10Ω,R2=10Ω,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