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解决问题(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昨天我们学习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稍复杂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师:大家来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预设:知道了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现在要用这些钱改买9元一个的碗。
求可以买几个。
师: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预设1: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师:第一幅图能表示清楚题意吗?预设:不能。
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师:第二幅图中两条线段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们是同样的长度呢?预设1:第一条线段中,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6元),买6个画6段,线段的总长度是买6个6元一个的碗用的总钱数。
预设2:第二条线段与第一条画同样长,表明还是用这些钱(36元)来买碗。
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9元),能买几个就应该画几段。
(4)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引导学生从第一条线段图上的信息出发进行分析:已知每个碗6元(单价),又知道正好买了6个(数量),就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
知道了这笔钱有多少,就可以求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1:6×6=36(元)36÷9=4(个)预设2:列出综合算式:6×6÷9=36÷9=4(个)(3)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目里没有直接给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
第六单元《笔算乘法例2》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练习。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课(1)让学生观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3)教师点评,给出规范的笔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六单元《笔算乘法例2》2. 板书内容:(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巩固练习题目。
(4)应用拓展题目。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监督完成家庭作业,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巩固练习和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笔算乘法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理解乘法竖式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笔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竖式的运算原理,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计算器、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来解决。
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尝试总结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3)教师讲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并强调乘法竖式的运算原理。
3. 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2)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5.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案:《笔算乘法》-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感。
教学重点:1.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2. 正确进行笔算乘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加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加法的运算规则。
2. 引入乘法,让学生思考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 讲解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计算。
3. 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模仿计算过程。
三、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互相检查和讨论,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四、应用(10分钟)1.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
2. 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并进行计算。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强调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以及正确进行笔算乘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和数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讲解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计算”。
这个细节是整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乘法运算的技能。
详细补充和说明:1. 笔算乘法的步骤:(1)将两个数写成竖式,个位对齐。
《笔算乘法(二)》教学设计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在理解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配套课件、教具一、复习导入。
1. 笔算下面各题。
2.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
1. 学习连续进位乘法。
出示例题。
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你会列式计算吗?(1)小组合作:请你估一估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课件演示用竖式计算24×924×9=216(瓶)答:9箱饮料一共有216瓶。
2.议一议。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因数。
3.做一做。
列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小结:(1)多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如果有进位,每一步计算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王刚用电脑每分钟打68个字,他用9分钟打了一篇作文,这篇作文一共有多少个字?68×9=612(个)答:这篇作文一共有612个字。
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4小时后到达,A地到B地距离多远?65×4=260(千米)答:A地到B地距离是260千米。
3.拓展提高。
每台VCD的价钱是298元,王老师带了1500元钱,买5台VCD够吗?先估一估,再计算要花多少元。
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98×5=1490(元)答:一共要花1490元。
四、小结。
(1)多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一)复习导入口算:6×4=24 8×9=72 9×3=27 7×8=56 6×7=42 9×9=81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我来问,你来答。
指名同学和老师一起,老师来问,学生来答。
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口算能力。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首先来学习它的口算。
板书课题: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出示教材56页主题图)问:“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
”出示问题:1.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合作交流并回答。
二、学习例1出示例1: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一)指名读题,并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算法:①每人要20元,现在有3人,就是3个20相加,就是20+20+20=60。
②20×3.20就是2个十,20×3就是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二)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师:1.结合小棒图,谁明白这种方法了?解法1:20+20+20=60解法2:2×3=6 20×3=602.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种方法,他用到了我们以前学习的哪句口诀?3.二三得六的“二”表示什么?得六的“六”表示什么?4.谁懂这种方法了?再来说一说60是怎样得到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灵活应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理解并运用“先乘后除”或“先除后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类似乘除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应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两步计算方法。
难点:学会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先乘后除”或“先除后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准备案例和教具。
–充分研究教材,掌握教学重点难点。
2.学生准备:–准备好课本和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利用一道有趣生活近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步:讲解在导入的基础上,讲解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案例详细讲解乘除两步计算的方法。
第三步: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并在练习中加深对两步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四步:拓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自己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用乘除法进行解答。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的主动性较强,对乘除两步计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解题时还存在一些疑惑。
接下来,需要加强实例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加熟练掌握乘除法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相关习题。
2.发挥想象力,设计一道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八、教学反馈通过作业批改和下节课开始时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这节课结束,我发现学生们在乘除两步计算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在备课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准备解题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除法的应用。
教案:《笔算乘法练习课二》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熟练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口算一些简单的乘法题目。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怎么计算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a. 将两个两位数分别写在竖式的上方和下方。
b. 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将乘得的积的末位写在个位上,其余数位写在十位上。
c. 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将乘得的积的末位写在十位上,其余数位写在百位上。
d. 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2. 示例讲解。
a. 23 × 45b. 56 × 783. 学生练习。
a.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b. 指名回答,并讲解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
a. 买苹果:每千克苹果5元,小明买了3千克,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b. 植树:每个小组植树8棵,共有5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2.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昨天我们学习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稍复杂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师:大家来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了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现在要用这
些钱改买9元一个的碗。
求可以买几个。
师: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1: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师:第一幅图能表示清楚题意吗?
预设:不能。
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师:第二幅图中两条线段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们是同样的长度呢?
预设1:第一条线段中,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6元),买6个画6段,线段的总长度是买6个6元一个的碗用的总钱数。
预设2:第二条线段与第一条画同样长,表明还是用这些钱(36元)来买碗。
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9元),能买几个就应该画几段。
(4)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引导学生从第一条线段图上的信息出发进行分析:已知每个碗6元(单价),又知道正好买了6个(数量),就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
钱(总价)。
知道了这笔钱有多少,就可以求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1:6×6=36(元)36÷9=4(个)
预设2:列出综合算式:6×6÷9
=36÷9
=4(个)
(3)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目里没有直接给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第72页“做一做”。
2.第74页第12题。
3.第72页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里解决问题的归题,重点是在理解算理、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会如何借助图形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通过课件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的意识。
例9沿用了例8的情景,不同的是,画图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抽象的线段图,总数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形象图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时画起来也麻烦。
线段图通过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中的份数和每份数。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我还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掌握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语速过快,数学语言不严密是一方面,另外由于紧张导致例题的板书太少,条理不清,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讲解,另外,对学生把握的不好,备课也要“备学生”。
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多加注意减少失误,使课堂教学更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