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精)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排脓生新,对于日轻夜重、舌质紫暗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疗效显著。
使用时把少许云南白药涂在溃疡创面上,闭口10~15 min,用药后1 h内最好不要漱口和吃东西,早晚各用药1次,一般用药3次左右即可好转,轻者可以痊愈。
云南白药和六味地黄丸一样,各大药店、诊所均可以买到,使用起来也方便易懂。
需要说明的是,孕妇不可以使用。
用药期间不要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酸冷、鱼类、蚕豆等。
(5)丹参:丹参有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环和抑菌的功效,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上也有一定作用。
可以用煎服的方法治疗,也可以口服丹参片,效果均良好。
(6)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的主要功能是滋阴养血,清热补心安神,对于心肾不足、虚心上炎造成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早晚服用,一般1天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即可痊愈。
(7)其他:中成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除了以上较为常见的选择以外,还可以选择使用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总苷等治疗,效果均良好。
还可以用锡类散、冰硼散或喉风散等进行外敷,或喷洒于溃疡面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是中医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疗法可以疏导全身的经络,调理机体脏腑功能,帮助机体气血通畅。
针灸疗法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上,同样是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而施以取穴治疗。
主穴一般为承浆穴、颊车穴、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和三阴交。
根据不同的溃疡区域,如果是舌部溃疡,可以加金津、玉液、廉泉,如果是唇和两颊的溃疡面,要加上迎香和内庭。
如果在施以针灸的同时,辅以局部或者整体用,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
相比之下,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简单有效、易于操作、治疗较为安全、副作用也比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人体有很多穴位,针灸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价值极大。
茶叶疗法茶叶是我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材。
对于茶叶的认识,大部分人停留在其是一种饮品上。
但其实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也是一种中药。
在唐代的《本草拾遗》上就有说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优选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1① 脾胃积热症状:数目多而密集的浅溃疡,周边充血,中心区表面有淡黄色假膜,灼疼明显。
面红热,口渴口臭,唇红干燥,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或厚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通腑。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15g,黄连10g ,黄芩10g,栀子3g,当归12g,生地10g,寸冬10g,赤芍10g,牛膝10g。
若便秘加大黄、芒硝;红肿者加二花、公英。
② 心火上炎症状:口舌生疮,溃疡面积小而数目多,多位天舌尖和舌前部或舌侧缘,溃疡周边充血明显,灼痛剧烈;口热口渴,急躁心烦,夜寐不安,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
生地10g,竹叶6g,黄芩12g,黄连12g,滑石9g,木通10g,栀子12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20g。
尿赤加白茅根、大小蓟;烦躁口渴加麦冬、玄参③ 肝郁气滞症状:口舌生疮,多位天舌缘,溃疡数目少。
复发与情绪及月经有关,经前复发,经后渐愈,月经失调,量过多或过少,__有块,小腹胀疼。
胸肋胀闷,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经前__胀痛。
舌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调理冲任。
方药:丹枝逍遥散加减。
柴胡6g,龙胆草9g,栀子9g,香附6g,枳壳6g,赤白芍各10g,川芎20g,当归10g,菊花10g,益母草10g,生地10g,甘草20g。
若前不见古人情严重可形成气滞血瘀,可用桃红四物汤或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
④脾虚湿困症状:溃疡数目少,面积大而深,久治难愈合,口淡乏味,口粘不渴,头晕头重,胃脘满闷,食欲不振,便溏腹泻,体弱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数。
治法:益气健脾,芳香化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参11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0g,薏仁20g,半夏6g,厚朴6g,泽泻10g,佩兰10g,砂仁10g,桂枝10g,木香10g,炙甘草20g。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发作期的门诊患者。
一、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口疮(TCD编码:BRK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疮性溃疡(ICD-10编码:K12.002)。
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ICD-10编码:K12.0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陈谦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常见证候:胃火炽盛证心脾积热证脾虚湿热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感染性口炎、白塞氏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沉、免疫功能、口腔黏膜病理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胃火炽盛证:清胃降火,通腑泄热。
98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其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有或无任何诱因,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层小溃疡,可单发也可多发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有剧烈的烧灼性疼痛,影响说话和进食,尤其是遇冷热或其他刺激性东西后疼痛加剧,其发病原因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与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1]。
由于病因不确切,因而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的中药内服治疗口腔溃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溃疡病灶最大24mm,最小2mm。
对照组8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8年;溃疡病灶最大22mm,最小2mm。
两组患者均为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其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体征均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益气滋阴解毒汤治疗,其药物组成:黄芪20g,当归15g,生地10g,赤芍10g,白芍10g,金银花10g,石膏10g,知母10g,黄连3g,黄柏10g,肉桂5g,川牛膝15g,甘草6g。
辨证加减:伴便秘,口渴多饮,口臭,多食善饥,苔黄、舌红, 脉大者加山豆根、连翘、柴胡;伴口干不欲饮, 手足心热, 腰酸耳鸣, 舌红苔少, 脉细略数者加泽泻、丹皮;伴头痛、有寒热、咽喉疼痛,脉浮数者加牛蒡子、荆芥、竹叶。
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后服,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
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 2 10mg,维生素C 100mg,口服。
两组均为每日3次,7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任何药物。
2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2.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所有溃疡面全部愈合,伴随症状(如口渴、便秘尿赤、五心烦热、体倦乏力等)消失,体格检查无异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溃疡面明显缩小,伴随症状消失或减轻,随访半年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溃疡及伴随症状均无改善[2]。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一、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口疮(TCD编码:BRK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疮性溃疡(ICD-10编码:K12.002)。
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ICD-10编码:K12.0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常见证候:胃火炽盛证心脾积热证脾虚湿热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感染性口炎、白塞氏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沉、免疫功能、口腔黏膜病理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胃火炽盛证:清胃降火,通腑泄热。
(2)心脾积热证:清心泻脾,导热下行。
(3)脾虚湿热证:健脾益气,清化湿热。
(4)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267例张景谊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710004)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门诊267例患者根据其体质状况和临床证候分为实证(心脾积热)和虚证(肝肾阴亏)两型分别应用,清泻心脾和滋补肝肾的方法自拟方进行治疗,结果。
267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痊愈率为92.13%。
总有效率为97.31%。
提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明显的疗效和传统优势。
主题词 口腔溃疡/中医药疗法 辨证论治 临床资料 本文方所选267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都来自我院口腔科门诊,病史都在3年以上,复发频率轻者最少1~2次/月,每次溃疡发生最短7日以上,溃疡个数都在3处以上,重者数次/月甚至连续发作无间歇期,年龄最大75岁,最小13岁;其中男性123例,女性144例。
诊断标准:1、实证(心脾积热) 患者一般体质较好,年龄在22~55岁之间较多,口腔溃疡发作次数较频,2次/月以上,溃疡面较大如麦粒扁豆大,溃疡面上覆盖黄色假膜,周围粘漠组织红肿疼痛剧烈,并伴有口干渴喜饮、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虚证(阴虚火旺) 患者一般体质较差,年龄多为55岁以上或16岁以下,口腔溃疡发作次数1次/月,但发病持续时间较长,溃疡面较小,周围组织稍红不隆起,并伴有口干、鼻干、心烦、失眠、消瘦、大便干、舌嫩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 实证(心脾积热型)共194例患者。
采用清心泻火、健脾祛湿、清热解毒的方法方用:知母、黄芩、生地、牛蒡子、栀子、丹皮、赤芍、地榆各12g,石膏、土茯苓、泽泻、木瓜、连翘、白花蛇舌草、当归各15g,炙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空腹时服下,每10d为1疗程。
虚证(阴虚火旺型)采用滋阴降火、生津增液,祛腐生新的方法、方用五味子、山萸肉、山药各15g,黄柏、知母、玉竹、天花粉、沙参、紫草、麦冬各12g,牛膝6g,鳖甲9g,炙甘草3g。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中药治疗【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相应中药,同时配合外敷药物治疗,观察本组所选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相应对症治疗后,60例患者中有34例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其中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
在服药过程中均未见患者有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中医中药经辨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有良好的疗效,其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推广使用。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治疗;疗效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中的口疮范畴,主要是以口腔内的舌、颊、唇、上腭等处的黏膜出现单个或者多个如豆粒大小的溃疡,呈灰白色或者浅黄色[1]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不适及危害。
近年来,我院门诊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9-79岁,平均年龄,34.6岁。
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均在1.5年以上,其中轻者复发频率为2-3月1次,重者复发频率为1月2-3次;每次溃疡的发病时间为3-5天,甚者为连续发作数个月不等。
1.2 诊断标准患者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口腔黏膜,见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
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均具“黄、红、凹、痛”特征,自觉有明显的灼热疼痛感,当遇到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加剧,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呈反复发作。
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情况和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心脾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四大证型,具体的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
1.3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内服方药,在配合外敷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调治顽固性口腔溃疡口疮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溃疡病。
因其有周期性、反复发作性的特点,故又称复发性口疮或顽固性口腔溃疡。
中医辨证分实证与虚症两型。
1,实证:溃烂如黄豆、豌豆大小,其色黄白或灰白、成片、数量多、周围红肿明显。
多由心脾炽热,火邪上攻所致。
处方:加味清胃散,方药组成:升麻6克、黄连6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生石膏40克、大黄5克、芒硝5克。
水煎服,一天一副,3付一疗程,2-3疗程可治愈。
2,虚症,溃烂面如黄豆、绿豆或小米大小,其色白黄、分散、数量少,周围充血或补充血,不肿,多由心、脾、肾经阴虚,虚火上炎而成病。
处方;方药组成,脾伤伏火汤:党参20克、黄芪30克、附子20克、干姜15克、肉桂10克、黄连10克、连翘50克、生地40克、白茅根20克、羌活10克、防风20克。
制法:上药以清水1500毫升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文火煮,剩药液100毫升为宜。
二煎时,仍加水1500毫升,煎剩药液100毫升,将两煎药液混合。
用法:每日一剂,分早午晚三次分服。
(注:辨证使用此方剂治愈,反复发作、顽固不愈口疮患者、多例,1--3年12例,治愈后随访,近期没有发现反复,一例反复不愈21年,服药一个月治愈,随访5年没有复发。
)(经验外用秘方):方药组成:青黛30克、硼砂30克、薄荷脑15克,人中白30克、儿茶30克、冰片10克、元明粉15克、枯矾20克、五倍子20克、马勃15克、。
上药共为细面过100目箩,瓶装密封备用。
用时用冷盐水漱口后,药面用芦管吹,或撒在疮面上。
每日三次或数次,主治,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龈溃疡,牙龈肿痛,一般用1--3次止痛,3--4天可痊愈。
(按)口疮多是火邪为病,但有阳火、阴火之分,阳火为病,初发多实证,用清热泻火之法极易治愈。
阴火为病,一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之阳,二由老伤过度,引动虚火上炎,失治日久,形成了顽固性口疮,所以均以脾胃阳伤阴虚论治,方有疗效这才是治愈顽固性溃疡的奥秘(脾胃阳伤阴虚论治)。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口腔溃疡中医认为是脏腑机能失调而导致的或实火、或虚火、或湿热上攻所致口腔黏膜的溃烂,通过中医的辨证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口腔溃疡;中医;辨证治疗口腔溃疡时一种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损伤,以舌或口腔黏膜的唇、颊、软腭、齿龈等处的黏膜多见,单个或多个发生,大小不等,其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覆盖假膜,中央凹陷,边缘清楚,周围黏膜红肿,溃疡处疼痛明显。
故有人把口腔溃疡的特点总结为反复发作,不定位,局部表现为“红、黄、凹、痛”。
口腔溃疡的病因现代医学至今不能完全明确阐述,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其他如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亦有关系。
以上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和衰退而发生口腔溃疡。
因西医的治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所以寻求中医中药的治疗十分必要。
口腔溃疡中医称作“口疮”或“口糜”,古代医学文献记载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先贤论述和临证经验把口腔溃疡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已取得了满意效果,心得如下。
1、病因病机本病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说明邪热上攻可致口疮的发生;《医宗金鉴》则把口糜的病因病机编成歌括:“口糜阴虚阳火成,膀胱湿水溢脾经。
湿与热瘀熏胃口,满口糜烂色红疼”。
可谓一目了然且便于背诵;至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把本病的病因病机总结更为切当:“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疮口色红,肺热亦口糜,疮口色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心脾有热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虚,虚火上泛,亦口糜,阴虚火旺,亦口糜”,更是论述备尽。
总之本病是由脏腑积热上攻;或气虚或阴虚虚火上泛;或脾胃虚弱,湿滞中焦,郁而化热上蒸所致。
2、辨证论治(1)上焦火盛:口疮红肿疼痛,起病急骤,常伴有口鼻气热,烦躁目赤,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盛。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辩证治疗
朱鹰;于萍
【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6(26)11
【摘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辩证治疗青海红十字医院口腔科朱鹰青海红十字医院功能科于萍复发性口腔溃疡亦称复发性阿弗它,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病。
对其病因尚未明确。
多年来从免疫学、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方面观察研究,对该发病机理有各种论述。
本文就我们1993年以来...
【总页数】1页(P17-17)
【关键词】口腔溃疡;复发性;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作者】朱鹰;于萍
【作者单位】青海红十字医院口腔科,青海红十字医院功能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815.1
【相关文献】
1.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含漱康复新液联合中药清胃散辩证加减治疗的临床分析 [J], 许云
2.中医辩证加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J], 徐文华;田野;李树兰
3.中医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J], 谢扬; 郑高凤
4.中医药内服外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J], 王丹霞
5.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2则 [J], 赖俊敏;张丽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①脾胃积热
症状:数目多而密集的浅溃疡,周边充血,中心区表面有淡黄色假膜,灼疼明显。
面红热,口渴口臭,唇红干燥,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或厚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通腑。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15g, 黄连10g ,黄芩10g ,栀子3g ,当归12g ,生地10g ,寸冬10g ,赤芍10g ,牛膝10g 。
若便秘加大黄、芒硝;红肿者加二花、公英。
②心火上炎
症状:口舌生疮,溃疡面积小而数目多,多位天舌尖和舌前部或舌侧缘,溃疡周边充血明显,灼痛剧烈;口热口渴,急躁心烦,夜寐不安,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
生地10g ,竹叶6g ,黄芩12g ,黄连12g ,滑石9g ,木通10g ,栀子12g ,丹皮10g ,赤芍10g ,甘草20g 。
尿赤加白茅根、大小蓟;烦躁口渴加麦冬、玄参
③肝郁气滞
症状:口舌生疮,多位天舌缘,溃疡数目少。
复发与情绪及月经有关,经前复发,经后渐愈,月经失调,量过多或过少,经血有块,小腹胀疼。
胸肋胀闷,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经前乳房胀痛。
舌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调理冲任。
方药:丹枝逍遥散加减。
柴胡6g ,龙胆草9g ,栀子9g ,香附6g ,枳壳
6g ,赤白芍各10g ,川芎20g ,当归10g ,菊花10g ,益母草10g ,生地 10g ,甘草20g 。
若前不见古人情严重可形成气滞血瘀,可用桃红四物汤或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当归10g ,赤芍10g ,丹参10g ,川芎15g ,桃仁 10g ,红花10g ,鸡血藤15g 。
④脾虚湿困
症状:溃疡数目少,面积大而深,久治难愈合,口淡乏味,口粘不渴,头晕头重,胃脘满闷,食欲不振,便溏腹泻,体弱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数。
治法:益气健脾,芳香化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党参11g ,白术15g ,茯苓15g ,苍术10g ,薏仁20g ,半夏6g ,厚朴6g ,泽泻10g ,佩兰10g ,砂仁10g ,桂枝10g ,木香
10g ,炙甘草20g 。
纳差加焦三仙、莱菔子;嗳气时加旋复花、代赭石。
⑤阴虚火旺
症状:口舌生疮,好发于舌根,舌尖及舌下,溃疡数目少,周边微红,灼痛轻微,口燥舌干,面热唇红,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急躁,五心烦热,尿黄便干,舌苔薄黄,脉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熟地20g ,玄参10g ,山萸肉12g ,女贞子12g ,
旱莲草12g ,麦冬12g ,知母12g ,黄柏12g ,黄连12g ,丹皮10g ,赤芍10g ,泽泻9g ,茯苓9g 。
⑥脾肾阳虚
症状:口舌生疮,溃疡少而分散,表面暗紫,四周苍白,轻微疼痛。
面色胱白,面浮肢肿,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小腹冷痛,小便多,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化湿。
方药:附桂八味汤加减。
附子10g ,肉桂3g ,熟地10g ,萸肉10g ,山药
15g ,党参10g ,茯苓12g ,干姜6g ,泽泻10g ,甘草1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