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与统计图(1)
- 格式:ppt
- 大小:425.00 KB
- 文档页数:47
第四讲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平均数问题)【知识概述】“这老师一人教三(1)班和三(2)班两个班的数学,期中测试用的是同一张试卷,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如果我们算出三(1)班的平均分是93分,三(2)班的平均分是89分,很明显,三(1)班的数学成绩要比三(2)班的数学成绩好一些。
这样的问题,就是求平均数的问题。
平均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求平均分、平均速度、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平均价格等。
解决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然后再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
例题精学例1张强在跳远比赛中的三次成绩分别是90厘米、88厘米、92厘米。
张强在跳远比赛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要求平均成绩,就应该用三次的总成绩(90+88+92)除以比赛的总次数3次,从而得出张强在跳远比赛中的平均成绩。
同步精学1.小华的体重是40千克,小芳的体重是42千克,小红的体重是38千克,小丽的体重是52千克。
他们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2.气象小组测得七月份第三周中每天的最高气温分别是28度、29度、25度、25度、22度、21度、25度。
这一周的最高气温平均是多少度?3.王明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分别是:语文96分,外语96分,数学99分。
王明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例2小花看完一本故事书用了一周的时间,前3天平均每天看14页,后4天平均每天看21页,小花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思路点拔】这道题需要综合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总教量=平均数×总份数。
根据前3天平均每天看14页,可以得出前3天一共看(14×3)页,后4天平均每天看21页,可以得出后4天一共看(21×4)页,可以求出这本书的总页数。
求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就是把这本书的总页数平均分成(3+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同步精练1.校田径队同学测身高,测得最高的一个身高为151厘米,最矮的两个身高为145厘米,还有六位同学身高均为147厘米。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是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画法,并能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
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类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
2.让学生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画法。
3.培养学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画法,培养学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2.难点:让学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画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2.准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模板,以及画图所需的材料。
3.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从而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已经制作好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组数据,尝试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数据,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方法,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有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统计知识,如用表格表示数据,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理解更深入,能理解统计的目的和方法,并开始尝试自己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在信息技术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展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会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自主制作统计图和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示例。
2.学具准备:学生调查表、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和表,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表和图,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统计图和表有什么作用?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统计图和表的例子,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图等,同时呈现制作统计图和表的步骤。
教师讲解并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制作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成员的年龄、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经验,他们能够理解统计的一般意义,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和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班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让学生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点评,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复杂的统计数据,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一、统计表和统计图(一)统计表1、统计表的组成部分2、编制统计表的基本步骤(1)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统计表的总标题、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
(2)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向和竖向各画几格,填入内容。
(3)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格内。
如果有合计和总计栏,一般放在分项数据的上面和前面。
(4)检查填写是否正确。
合计、总计算得对不对。
【例1】先将统计表填完整,再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填空。
乐乐百货商店1月份售出皮鞋情况统计表2007年2月填空:商店一月份共售出皮鞋()双,其中男鞋比女鞋少()双。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个单式统计表,统计表中的合计数就是男鞋、女鞋双数的总和,即185+244+218=617(双),填空中商店共售出鞋的双数就是统计表中的合计数。
(1)将统计表填写完整如下:乐乐百货商店1月份售出皮鞋情况统计表2007年2月填空:商店1月份共售出皮鞋(647 )双,其中男鞋比女鞋少(59 )双。
【例2】下面是好学生文具店2006年第三季度各种类笔出售情况,请制成统计表。
7月售出:铅笔217枝,圆珠笔125枝,水笔124枝;8月售出:铅笔206枝,圆珠笔137枝,水笔119枝;9月售出:铅笔113枝,圆珠笔243枝,水笔126枝。
好学生文具店2006年第三季度售笔情况统计表2006年10月分析与解答在编制这张复式统计表时,应先根据题目中的有关资料,填写纵向项目;然后再将资料中的数据逐一填入表内相应的位置;最后正确地计算出总计与合计。
制成复式统计表如下:好学生文具店2006年第三季度售笔情况统计表2006年10月【例3】下面是某校四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分析与解答这张复式统计表中,各班男女生人数有些并没有直接告知,应充分利用全年级的总计数和五(2)班的总计数根据统计表横向、纵向数量间的关系来求得。
首先横向看,可以根据全年级总计数和男生人数,求出全年级女生人数;根据五(2)班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求出五(2)班男生人数。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备课教学目标:1.理解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4、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实行整理5、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点,培养学习的兴趣。
6、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教学重点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制作各类统计图教学过程一、新授。
(一)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统计表,(课件出示学生做过的统计表)我们知道,把数据实行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便于比较、分析,研究事物的发展情况。
今天我们来学习统计图,统计数据除了能够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能够制成统计图。
课件展示(图片)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条形统计图。
师板书(二)出示课件:例1如下表:(三)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观察统计表,问“合计”指什么?师: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1. 先写出统计图名称、制图时间。
2. 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3. 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条与条之间间隔要均等。
(用尺子量。
教师准确示范。
)4.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表示多少(这里我们用5厘米的长度表示5人?(单位长度一定要细讲,用尺子量。
教师准确示范。
)5. 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四).根据制作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班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2. 哪个班的人数最少?是多少人?3.最多人数的班级比最少人数的班级多多少人?(五).概括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些什么。
交流自己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说明大家已经学会和认识了像这样收集、整理数据。
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
学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
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呈现例1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引导: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2)讨论: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学生填表、描图)(1)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3)小结方法: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2、简单分析数据。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在条形统计图中,每格可以表示1个单位,也可以表示多个单位。
数据的分段整理整理数据时,要按一定的顺序逐个进行整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分段整理数据的步骤:第1步:收集数据;第2步:分段整理(可用画“正”字的方法);第3步: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第4步: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它所对应的数据个数的商。
平均数不是实际数量。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
(2)计算法,计算公式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知道了“平均数”和“总份数”,求总数量,计算公式是“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用()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呈现数据。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
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
在条形统计图中,每格可以表示()个单位,也可以表示()个单位。
数据的分段整理整理数据时,要按一定的顺序逐个进行整理,做到()、()。
分段整理数据的步骤:第1步:;第2步:;第3步:;第4步:。
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情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除以它所对应的()的商。
平均数不是实际数量。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比最小数(),在()之间。
平均数的求法:(1)()法,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
(2)计算法,计算公式是“”。
知道了“平均数”和“总份数”,求总数量,计算公式是“”。
第十一章统计表与统计图(一)名词解释1.统计表 2. 统计图(二)简答题1.统计表和统计图在表达资料中各有何特殊意义?2.统计表有哪些要素构成?制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3.统计图有哪些要素构成?绘制统计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4.为什么半对数线图可以描述发展速度的变化?(三)列表、制图与分析题1.某医院对麦芽根糖浆治疗急慢性肝炎161例的疗效列表,试作改进。
2.某地1952年和1972年三种死因别死亡率下表,试将该资料绘制成统计图并作分析。
表12-9 某地1952年和1972年三种死因别死亡率(1/10万)死因1952年1972年肺结核165.2 27.4心脏病72.5 83.6恶性肿瘤57.2 178.21.据下例统计资料试作统计图。
表12-10 某地居民两次粪便蠕虫卵检查结果第一次阳性率(%)第二次阳性率(%)蛔虫钩虫91.4361.2286.3931.36鞭虫17.14 16.51表12-11 某部队1997年各月传染病发病人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传染病人数 3 4 7 14 9 14 17 104 58 12 5 2 249表12-12 224例胸膜炎病人的年龄分布年龄(岁)各组人数占全部病人的百分比11~ 4.116~ 13.521~ 44.631~ 27.141~ 8.951~合计 1.8 100.04. 某县防疫站1972年开始在城关镇建立“预防接种卡”,使计划免疫得到加强。
为说明效果,1975年5月观察了482人的锡克试验反应,其中:幼儿园儿童101人,阳性21人;小学生145人,阳性22人;中学生236人,阳性15人。
相比起来,1947年为:幼儿园儿童144人,阳性37人;小学生1417人,阳性323人;中学生359人,阳性41人。
试用适当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上述结果,并作简要分析。
(四)是非题1.一个绘制合理的统计图可直观的反映事物间的正确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