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5
关于儿童注意的知识点总结一、儿童注意力的发展特点1. 儿童注意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婴幼儿时期的注意力处于发育初期,持续时间短,易分散,难以集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逐渐向外部环境和内部思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和集中程度会逐渐增加。
2. 儿童的注意力是易变的。
儿童的注意力相对较短暂,容易受外界干扰,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3. 儿童的注意力是易分散的。
儿童对外部环境的各种刺激很容易产生兴趣,并且会很快地转移到其他刺激上。
4. 儿童的注意力受情绪因素影响较大。
儿童在情绪激动或疲劳的状态下,容易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精力。
二、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因素1. 生理因素。
儿童的注意力发展与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有关,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注意力。
2.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周围的一切刺激都会对儿童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3. 教育因素。
指导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的注意力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4.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儿童的价值观、人际交往、学习、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对儿童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三、培养儿童注意力的方法1. 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温馨、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让孩子在精神饱满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玩耍。
3. 提供有趣的学习和活动。
孩子对有趣的事物和活动更容易产生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 多种感官刺激。
为孩子提供多种感官刺激,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去感知外界环境,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5. 督促孩子注意力的维持。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进行学习或活动时,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醒和督促,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注意力持续时间。
四、关于儿童注意力的误区1. 长时间地逼迫孩子做一件事情,并非能够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超干货婴幼儿是指出生后到三岁之间的儿童,这一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注意力发展规律和特点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以下是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超干货,详述了婴幼儿注意力的发展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
一、婴儿期:0-12个月婴儿期是婴幼儿注意力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时期,婴儿的注意力是短暂和不稳定的,通常只能集中持续几秒钟到一分钟。
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运动非常敏感,对声音、光线等感官刺激产生强烈的兴趣。
婴儿喜欢观察和注视人脸,对面孔和眼神有较强的敏感性。
此时,父母可以通过与婴儿进行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早期幼儿期:1-2岁在早期幼儿期,婴幼儿的注意力开始逐渐稳定和延长。
他们可以集中注意力进行简单的操作和活动,例如玩具的摆弄和堆叠。
此时的婴幼儿开始表现出选择性注意,可以从多个刺激中选择并关注感兴趣的事物。
他们对新奇和有趣的事物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
父母可以通过提供各种不同的刺激,例如颜色鲜艳的玩具、音乐和绘本,来促进他们的注意力发展。
三、晚期幼儿期:2-3岁在晚期幼儿期,婴幼儿的注意力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可以集中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和任务。
他们对玩具和游戏的持续性和连续性有更好的理解。
此时的婴幼儿开始表现出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注意。
他们可以同时关注多个事物,并进行切换和转移注意力。
父母可以通过提供更复杂和有挑战性的玩具和任务来促进他们的注意力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完成任务。
总结起来,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注意力发展从短暂和不稳定到稳定和延长的过程。
2.婴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喜欢观察和注视人脸。
3.婴幼儿从对外界刺激的广泛兴趣到对新奇和有趣事物的关注。
4.婴幼儿通过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注意来关注感兴趣的事物。
5.注意力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和任务。
学前儿童(2-6岁)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特征。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以及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
2-3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对周围环境非常好奇,并通过触摸、听、看等感官活动来探索世界。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示一些独立性,渴望自己做一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表现出对事物的强烈喜好或讨厌。
此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要提供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性。
3-4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迅速,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喜欢问为什么。
此外,孩子开始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与他人分享玩具和与他人合作玩耍。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绘本、玩具等,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和社交能力。
4-5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大大增强,他们常常会创造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和思维,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对于规则的认知和遵守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5-6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开始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和时间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发展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数字和字母等基础知识。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特征。
家庭和教育环境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孩子在这些阶段的发展。
儿童发展的年龄分期是按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下面将对儿童的各个年龄分期及其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1.婴幼儿期(出生至2岁)婴幼儿期是儿童的生命最初两年,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时期。
这个阶段的儿童在生理发展上,经历了快速生长和各种能力的迅速发展。
此外,在心理上,婴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在语言发展方面,婴幼儿从最初的哭泣和咿呀学语,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他们还发展了社交能力,开始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和让人喜欢的表情和行为。
2.幼儿期(2岁至6岁)幼儿期是儿童的“玩耍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绘画等。
他们通过想象和角色扮演的方式玩耍,并开始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语言发展方面,幼儿不断增加词汇量并掌握更复杂的语法规则。
此外,幼儿期的儿童在社交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培养友谊关系,并借助社交互动来解决冲突和分享资源。
3.学龄前期(6岁至12岁)学龄前期是儿童进入学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并逐渐发展出学习和思考能力。
他们开始认识从书本、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知识,并逐渐掌握了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本技能。
在社交发展方面,学龄前期的儿童倾向于与同伴建立更为稳定和紧密的友谊关系。
此外,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逐渐发展出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4.青春期(12岁至18岁)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身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
在身体发展方面,青春期的儿童开始经历性征的发育,如月经、声音变低等。
此外,在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青春期的儿童面临着一系列的情绪起伏、自我认同探索和未来规划等问题。
他们开始展示更加成熟的思维能力,并逐渐独立于父母,并与同伴在社会化方面发展更深入的关系。
总体来说,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都是一个连续而有序的过程。
1.幼儿期(0-2岁)在幼儿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周围的环境和人与事物的关系产生兴趣。
幼儿期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意象思维:幼儿期的儿童主要依赖直观的感知,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理解世界。
他们经常使用非言语符号,如手势表达,以表示他们的需求和欲望。
-意志力发展: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并尝试控制自己的行为。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习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
-空间认知:幼儿期的儿童逐渐发展出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他们能够区分距离和位置,并开始建立简单的空间关系。
2.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更复杂和抽象的认知能力,并且积极探索和发现世界。
-增强的记忆力:儿童的记忆能力开始增强,他们能够记住和回忆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回忆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逻辑思维能力: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发展出逻辑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从事物的特征和关系中寻找规律,并能够进行推理和归纳。
-精细动作发展:学龄前期的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手指操作,如执笔书写和拼图。
-社交认知:儿童也开始更加理解和关注社会规范和期望,并能够认识到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意图。
3.小学期(6-12岁)小学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转折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从幼儿时期的游戏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抽象思维能力:小学期的儿童开始发展出更抽象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并开始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增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
-社会认知:儿童开始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自我意识:小学期的儿童开始发展出对自己的自我意识。
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总结起来,儿童的认知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浅析0-18岁不同年龄阶段学⽣的认知发展特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党之⼤计。
使命、责任、追求全落在了每⼀位⼈民教师的肩上,如何让孩⼦教育好、发展好、成长好则是每⼀位⼈民教师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
研究表明,理解并掌握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根本上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
经过查阅资料,我总结了从幼⼉到⾼中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如下:⼀、学前⼉童阶段认知发展阶段特点针对幼⼉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著名的⼼理学家⽪亚杰将学前⼉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学前⼉童阶段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其特点如下: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此阶段⼉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和动作反应,从⽽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阶段,⼉童从⼀个仅仅具有反射⾏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常⽣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感知运动阶段是幼⼉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
a.⼉童视觉的发展:视敏度的发展、颜⾊视觉的发展;b.⼉童听觉的发展:听觉的感受性与⾔语听觉逐渐完善;c.⼉童触觉的发展:视触觉的协调,动觉发展;d.⼉童的知觉发展主要特征:对⽅位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不断发展等。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了符号功能,依据表象进⾏思维,从⽽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学⽣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感知觉的发展在整个⼩学阶段,⼩学⽣的感知觉发展很快。
低年级⼩学⽣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学⽣的感知能⼒有了很⼤提⾼,知觉的有意性和⽬的性明显发展。
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
(⼆)注意的发展⼩学⽣的注意⼒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
儿童心理年龄发展是指从出生开始,到大约十八岁左右,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下面将分别介绍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幼儿期(0-3岁)在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的刺激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他们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幼儿的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开始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幼儿期的特点还包括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和自我探索的欲望。
2.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渐渐具备更复杂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开始理解简单的逻辑关系。
此外,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能够用更准确和具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例如与同伴互动、分享和合作等。
3.小学期(6-12岁)小学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阶段。
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逻辑关系。
此外,他们也开始发展起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开始独立思考。
小学期的儿童也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他们会对一些领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逐渐发展成其认同的一部分。
4.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也是最复杂和困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经历身体和生理方面的变化,情绪也更加复杂和波动。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独立性,并与同龄人和成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青春期的儿童也面临着性别身份的探索和性心理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
从幼儿期的自我探索和感知到青春期的身份建立和独立性发展,儿童在每个阶段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任务。
了解和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一、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填空、判断、选择: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一、概念: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3、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心理的表现。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教学目标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能够根据幼儿注意发展特点和规律来组织教学。
教学重点幼儿无意注意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幼儿无意注意特点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数: 3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0 学时。
作业:详见“学生作业”部分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以幼儿发展年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各年龄段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尤其是对于3-6岁间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做了重点介绍。
学生应当对这一部分内容做重点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学生应当在平时下园与幼儿的接触中不断进行观察与积累,以方便自己以后展开教学时能有资源利用。
教学设计本节内容计划用3学时完成。
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特征1学时,1至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1学时,3至6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1学时。
1-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1-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1.注意的发展与“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对注意的影响客体永久性:指幼儿知道即使物体看不到,它们依然是存在的。
客体永久性的发展使得幼儿开始去关注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物体。
2.注意发展开始受表象影响;当眼前事物和已有表现或事实与期待之间出现矛盾或较大差距时,幼儿会产生最大的注意。
【例如】:幼儿的母亲原本是长发而且没有戴眼镜,但有一天她去把头发剪短,还带上了眼镜,此时幼儿母亲的形象与幼儿大脑中已有的母亲的表象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引起幼儿的注意。
3.注意发展开始受言语支配;1岁之后,幼儿言语开始发展,此时言语活动不仅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而且还能支配幼儿注意的选择性。
4.注意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活动中注意的时间逐渐延长,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注意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例如】:幼儿能够坚持看完感兴趣的动画,能够去注意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就是在这些注意当中,幼儿一方面开始更多的积累知识经验,另一方面观察的水平也逐渐提高。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一)新生儿期(0~1月)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
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
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
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
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4.开始认生。
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