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197.45 KB
- 文档页数:3
刮痧的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头、面部刮痧操作方法1.头顶刮痧:头顶正中间是督脉,左右各2厘米是膀胱经。
刮痧时,在这两条经的'范围内,由前额开始向后至颈部刮。
刮痧次数可灵活掌握。
建议左、右两边各90次。
2.前额刮痧:从前额中间向右、左平刮至太阳穴,各60次。
3.头侧面刮痧:由太阳穴上部开始,弧形往后、下至颈部,两边各刮60次。
4.耳部刮痧:耳根周围是三焦经区。
用刮板尖揉、压听宫穴(耳屏正中前凹陷处)100次;然后,由听宫穴向上沿耳外廓向后至耳根刮60次。
5.眼部刮痧:内眼角深处上部是睛明穴,用刮板角揉、压100次;沿眉头由内向外至眉尾外凹陷处(此处为丝竹空穴)刮60次;沿下眼框由内向外至凹陷处(此处为瞳子醪穴。
丝竹空和瞳子醪是胆经和三焦经交汇处)刮60次。
6.鼻翼外缘沟中是迎香穴,正对瞳孔眼框下缘是承泣穴,该区域是大肠经和胃经交汇处。
左、右两边各刮60次。
7.颈部刮痧:喉管两边从上到下,左、右各刮60次。
以上刮痧操作约20分钟。
附带说明一下,面部刮痧实际上又是美容刮痧。
长期坚持,皮肤会变得细腻有光泽,皱纹减少。
四肢刮痧操作方法1.腿外侧有3条阳经,内侧有3条阴经。
可在膝盖以下内、外侧各刮痧90次。
2.同样在胳膊肘以下内、外侧各刮痧90次。
以上刮痧操作约10分钟。
几点注意事项:1.刮痧力度:力度适中,宜略有热、胀感,微痛感为佳。
2.刮痧时要心静,精神专一。
最好舌舔上腭。
3.刮板以牛角刮板最好,用木梳背亦可。
高血压患者如能按以上办法天天刮痧,坚持半年到一年(起码头、面部刮痧不能间断),必能见效。
据我的切身经验,半年以后,低压首先下降。
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的缘故,高压下降较慢,起码要一年以上。
在刮痧期间,不要停服降压药,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用量。
【刮痧的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刮痧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二、操作方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
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三、主治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好!刮痧方向!全身各处的具体刮痧方法更多资讯:打开刮痧拔罐讲堂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肩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一个桥梁,肩颈部承担着人体头部血管、神经、经络与全身的沟通,因此可以说肩颈部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体全身的健康。
通过刮痧疏通肩颈部的经络,不仅可以治疗肩井的疾患,对于人体面部的疾病也有很大的改善。
肩颈部刮痧方法选择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肩刮拭部位,用热毛巾擦拭清洁。
颈部刮痧坐位肩颈刮拭方法:首先,在颈部涂抹均匀刮痧介质(刮痧油),并用刮痧板的平面在皮肤上摩擦到有热感为度,被刮痧者一定要放松。
其次,先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两侧的天柱向下刮至风门穴刮痧板应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匀一致,从轻手法逐渐加力到中度手法。
整个刮痧过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种渗透到皮肤内部的力,每一条刮痧带刮拭15-30次。
最后,再从双侧的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风池穴和肩井穴采用点压、按揉法。
颈部一律采用轻手法刮痧,刮15-30次。
肩部刮痧颈部俯卧位刮痧让患者将前额面部放于床的凹孔中,俯卧于刮痧床上,保持颈部前屈而充分暴露颈肩部的皮肤,施者应坐在顾客被刮者的正前方。
从后发际正中的风府穴刮向第一胸椎处的陶道穴,然后刮两侧的天柱至风门,使用轻刮法进行,每一部位刮拭15-20次。
刮拭后发际两侧的凹处的风池穴至肩正中部的肩井穴,在两侧肩上进行刮拭,每一侧刮拭15-20次,使用轻手法,风池和肩井可用点压、按揉手法。
背部刮痧具体操作手法中医认为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俞穴,为内脏气血输注之处,刺激背部脏腑俞穴,对五脏六腑的精气有直接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不但是人的支柱,内在的脊髓神经还是人体大脑与四肢末端及内脏联系的桥梁,人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支配几乎都是从脊柱两侧分布出来的。
根据神经分布和经络腧穴的特点,通过出痧的形式,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散热、提高人体抵抗力的功能。
不仅可以祛风泄热,还可以起到调理全身整体功能的作用。
刮痧操作方法包括哪些部位
刮痧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刮痧时,常见的操作部位有以下几个:
1. 背部:从颈部至腰部,刮痧时可用力均匀、轻快地刮动手法。
2. 肩部:包括肩胛骨周围,可以用刮痧板在肌肉上方刮动,可缓解肩颈疼痛。
3. 肩颈部:从颈部到肩膀,以及颈部两侧的肌肉,可以帮助缓解颈椎病症状。
4. 上肢:包括手臂、手腕、手指等部位。
可以缓解手臂酸痛、手指关节疼痛等症状。
5. 下肢:包括大腿、小腿、脚等部位,可以帮助缓解肌肉酸痛、腿部水肿等问题。
6. 腹部:从肚脐往外,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腹部胀气。
7. 面部:包括额头、面颊、下颌等部位,对改善肌肤血液循环、淡化皱纹具有一定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手法和力度,以避免损伤皮肤或引发其他不适。
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刮痧操作。
护士刮痧操作流程
第一步准备好刮痧用具,检查刮痧板边角是否圆润,有裂纹,以免损伤皮肤;
第二步向患者讲述刮痧知识,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第四步涂刮痧介质,宜薄不宜厚;
第五步刮拭,要注意刮痧板的握持方式;
第六步,刮拭后擦干患者皮肤,让患者喝白开水或姜糖水,刮拭后三个小时内不能洗澡;第七步刮痧后半个小痧点会融合成片,24小时到48小时之后,出痧的表面皮肤会有轻微的灼热感属于正常反应;刮痧总的原则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连续治疗7到10次为一个疗程,间隔10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刮痧疗法操作技术规范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
(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
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刮痧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弄过,但是还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
顺序: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躯干部、下肢,最后刮足部。
刮拭方向:背部、腹部、四肢从上向下刮(如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从内向外刮。
刮痧全程三步走以空气新鲜、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
室温过高时应避免空调或风扇的冷气直吹,室温以不低于18℃为宜。
第一步:选择既便于刮痧者操作,又能充分暴露所刮部位,被刮者感到肌肉放松,可持久配合的体位。
坐位适宜刮拭头、颈、肩、四肢、胸、背、腰等部位。
被刮者面向椅背骑坐,双臂放在椅背上,使其身体有所依靠。
仰卧适宜刮拭前头、头顶、侧头、面、胸、腹等部位。
俯卧适宜刮拭侧头、背、腰、髋、下肢侧面等部位。
取俯卧位时腹部下还可垫一软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肌肉紧张。
侧卧适宜刮拭后头、背、腰、下肢后侧等部位。
第二步:选定治疗的部位、穴位,涂刮痧油或美容刮痧乳,实施刮痧操作。
根据体质、病症和治疗的目的,选定并充分暴露治疗的部位、穴位。
用纸巾保护好刮拭部位下面的衣服。
在刮拭的全息穴区和经络穴位处涂上刮痧油,面部则先涂美容刮痧乳,再开始刮痧操作。
第三步:擦净残留刮痧油渍,穿衣保暖,饮温开水。
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刮痧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弄过,但是还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
顺序: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躯干部、下肢,最后刮足部。
刮拭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小汤匙、硬币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用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
由于本疗法无须药物,操作简单,疗效确实,故现仍在广泛运用。
【操作方法】
1.准备
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嫩竹片或硬币一块,边缘光滑而没有破损。
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将刮治部位洗搽干净。
2.刮治部位
(1)背部: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
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取项部两侧,或喉头两侧。
(4)胸部:取第—四肋间,从胸骨向外侧刮,乳房禁刮。
(5)四肢:取臂弯(在肘的曲侧面)、膝弯(过窝)等处。
3.刮治方法
施术者用右手握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确定的体表部位,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
刮时要沿同一方向,力量要均匀,一般刮10~20次。
以出现紫红斑点或斑块为度。
一般要求先刮颈项部,再脊柱两侧,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
刮痧时间为20分钟左右,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人体的整体刮拭顺序是:先头部、颈部、背部、腰部,然后腹部、胸部,最后刮上肢、下肢。
刮拭的方向都是从上往下刮拭,胸部处由内向外刮拭。
每个部位先刮阳经,后刮阴经。
先刮人体左侧,再刮人体右侧。
1.头部【刮拭方法】(1)刮试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刮至风池穴,经过穴位有头维穴,额厌穴等。
(2)刮试前头部:从百会穴开始刮至前头发际,经过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到头临泣穴。
(3)刮试头后部;从百会穴开始,刮经后发际,经过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试全头部:从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标处刮试,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主治病症】头部刮痧具有改善头部血流循环,疏通全身阳气等作用,可预防和调理脑血栓、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眩晕、记忆力衰退、感冒、脱发等。
尤其是借助泗滨浮石砭具特有的超声波和远红外的功能,利用砭石梳子对头部进行刮拭,可产生良好的调理效果。
2. 面部【刮拭方法】(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开始,分别向两侧刮拭,上方刮至前发际,下方刮至眉毛,经鱼腰穴、丝竹空穴等。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向外刮拭,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刮拭,经过地仓穴、颊车穴等。
【主治病症】面部刮痧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可防治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面瘫、雀斑等五官科疾病。
面部刮痧适宜选用S形刮痧板或小多功能刮痧板,以不出痧为度。
3.颈部【刮拭方法】(1)刮拭颈部正中线:从哑门穴刮至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到肩井穴。
【主治病症】颈部刮痧可调理感冒、头痛、近视、咽炎、颈椎病等。
适宜采用多功能砭石刮痧板或者方形砭石刮痧板。
4.背部【刮拭方法】背部的刮拭方向是从上到下,骶部的刮拭方向是自下而上。
一般先刮背正中线的督穴,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主治病症】可预防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
适宜使用多功能砭石刮痧板或者方形砭石刮痧板。
刮痧手法:1、上油:额头打圈——脸颊打圈——下巴打圈(法令纹往上提)——嘴角打圈——鼻子打外圈——眼睛打外圈(停在太阳穴上)2、穴位:点穴太阳穴滑向大迎——耳门地仓——颊车人中——迎香——颧髎迎香——鼻通——睛明睛明——鼻通——太阳穴印堂——神庭——太阳穴3、面部刮疗:刮痧板呈45度进行刮拭(3—5遍)A、1、双板交替提拉下巴,双板重叠在由下巴—法令纹—耳前,一板停在耳前,另一板由耳后排向腋下。
2、双手交替法令纹一起向上提拉,一板停在法令纹,另一板由承浆来回挂式,在由仁中来回刮式,双板重叠拉到耳前,一板停在耳前,另一板由耳后排向腋下。
3、双板交替提拉迎香—听宫,双板重叠在由迎香—法令纹—耳前,一板停在耳前,另一板由耳后排向腋下4、双板交替提拉下眼角—太阳穴,一板停在头围,另一板由耳前—耳后排向腋下。
5、双板交替由印堂拉到头围,一板停在头围,另一板由额中经太阳穴—耳后排向腋下。
6、双板重叠用鱼尾来回刮式鼻梁。
7、双板滑至眉骨,一板挺在眉骨上方,另一板来回夹眉骨。
8、双板滑至头围,一板停在头围,另一板来回刮式额头。
9、双板重叠,来回刮式额头一板停在头围另一板由印堂横刮至太阳穴------耳前-------耳后-------腋下。
B 、1、双板同时在下巴两侧由下巴——耳前——耳后——腋下2、双板同时在承浆两侧由承浆——耳前——耳后——腋下3、双板同时在人中两侧由人中——耳前——耳后——腋下4、双板同时在地仓两侧由地仓——耳前——耳后——腋下5、双板同时在迎香两侧由迎香——耳前——耳后——腋下6、双板同时在鼻通两侧由鼻通——耳前——耳后——腋下7、双板由鼻翼两侧同时刮至听宫------耳前--------耳后-------腋下8、双板同时在下眼睑两侧由下眼睑—太阳穴—耳前—耳后—腋下。
9、双板重叠在鼻子处用鱼尾来回刮式。
10、双板同时在眉骨两侧由眉骨—太阳穴—耳前——耳后——腋下11、双板同时在额头处来回刮式在由额头—太阳穴—耳前——耳后——腋下12、双板同时在下巴两侧由下巴—耳前—额头—由鼻子两侧——到下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