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
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
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
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
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理解。
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
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
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
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
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
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
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双城故事,一种愁思”--从《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看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异同摘要: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鲜有的两位女性作家,这两位女作家才情出众,她们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引发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这两部代表作品中探究萧红和张爱玲在性别意识和文化反思上的创作异同。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性别意识文化反思前言:萧红和张爱玲两个才女一北一南,一刚一柔,由于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从而反映在各自作品上的感情宣泄也是不一样的。
《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这两部作品分别反映了萧红和张爱玲的创作个性,小说女主人公的恋爱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但是思想主题却几近一致。
南北双方风俗习惯影响着作者的创作,而同为女性的萧红和张爱玲对女性主义的觉悟却是共有的。
一,两座城池,不一样的爱情故事萧红和张爱玲一人在北,一人在南;一方闭塞,一方开放。
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影响了这两位才女的创作个性。
(一)地域风情与恋爱性格萧红生于北方,天寒地冻、寒风凛冽造就了萧红高傲坚强的性格,在《小城三月中》中,主人公翠姨身上有着萧红本人刚强性格的印迹。
年幼的萧红被父亲以一场政治交易许配给纨绔子弟的时候,性情刚烈的她便以削发为尼来抗争,此后又逃出家庭,独自闯入北平。
这样的家庭因素让萧红骨子里有大胆反抗的决心和毅力。
《小城三月》中,翠姨最后已死明意,表现自己不愿屈服家庭旧俗,想掌控自己的进步思想。
同样生活在北方小城,翠姨和萧红是彼此心灵的伴者,萧红在人物塑造上明显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觉悟注入到翠姨的形象中,所以萧红的小说北方粗犷刚强的情绪是主调,叛逆反抗是主要内容。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上过私塾,学过绘画,英文和钢琴,从小便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在这样的才情洋溢的家庭和上海细腻温柔的地理环境下,张爱玲带着中国古典东方美的气质和才华开始文学创作,显然她的作品中老上海的风情酣畅淋漓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
“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
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
“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
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曾守群【摘要】张爱玲与萧红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孕育的两个“精神之子”,她们是两个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家,但其文学作品又具有相同的悲凉意蕴,笔触细腻而敏感,她们以相似的人生经历为创作基调,从边缘的现代文学视角创作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女性文学.她们用自己的满腹艺术才华,喊出了反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之音,发扬了汉文学的神奇魅力,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社会文明做了探寻与质疑,使以她们为代表的女性汉语作品超越时代,成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本文从女性观照、悲凉的作品意蕴、作家个性特点、创作风格等各个角度对张爱玲与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点做了简要论述.【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张爱玲;萧红;作品比较;文学;创作思想【作者】曾守群【作者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萧红和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个神话,她们具有相似的命运与人生,这样的体验导致她们的创作作品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生活地域及所受的家庭影响、文化熏陶不同,也使两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对那个时期不同女性对象的不同悲剧意蕴描写,使她们的作品各自具有不同的创作特色。
首先,她们都经历过理想漂泊、精神反抗与游离于时代边缘的生命回归,但对于女性人生悲剧的书写,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悲剧意蕴,一个悲凉,另一个却是苍凉,虽然都表现出了个人悲剧与时代悲剧,但不同的文化传承与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悲剧意识。
其次,她们都是在男权文化社会自觉的追求着女性文学创作,从女性的灵魂视角,揭示了中国普通女性的灵与肉的压抑与苦楚,从而鞭挞与批判了男权至上这一思想。
最后,她们都是无比钟爱于缤纷多彩的世界,在作品描述中都使用了较多的色彩语言,进行了色彩布局,但生活背景与空间的不同,也使她们作品的色彩布局独具匠心,一个简明粗犷,另一个却是华丽创新,直接显示了她们互不相同的人生底蕴。
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作者:车绮珩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0期摘要: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并以各自不同的女性视角,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生存状态,对旧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视角萧红、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萧红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张爱玲则被后人誉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
她们的作品都是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人物为创作主体,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进行描写和刻画,都具有鲜明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她们共同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伤痕累累的女性群体及其心灵世界,对封建的道德意识尤其是男权社会意识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但由于家庭出身、人生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各异,萧红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着眼点又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一、重点观察的社会生活环境与女性群体各异(一)萧红把笔触伸向边远、偏僻的农村、农民和农家生活,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讲述了发生在她的故乡农村的田野、农舍、菜园、麦场中贫穷、愚昧的农村妇女的一幕幕生存悲剧,如《生死场》、《王阿嫂的死》等。
萧红笔下的女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除了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折磨外,还要承受来自男性的打骂和精神上的摧残。
(二)张爱玲作品中所描述的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以上海、香港等大城市为主的“十里洋场”中太太小姐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叙说了她们在婚姻和金钱上的钩心斗角和人生梦魇。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基本上不愁衣食,她们追求奢华的生活,但无论是经济还是灵魂都依附于男性,从而失去独立性,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等。
二、审视与描述女性群体的角度不同(一)萧红——农村底层妇女的代言人萧红以一个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灵与肉都备受创伤的女性视角去观察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灵魂深处的寂寞和痛苦融进了笔下的女性身上。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的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各学者也都各执一见,众说纷纭。
她们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对比,悲剧意识的对比,创作风格的对比这三个大方面入手,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以及由作品引发的个人思考。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Abstract:Keywords:序言萧红与张爱玲,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经历过中国的动乱,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一生漂泊不定,她们的家庭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路途的坎坷,也同样曾使她们对爱情失去信心。
这种种的相似,将她们联在了一起,也与她们各自的创作紧紧地联在一起。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萧红与张爱玲,是敏感个性的才女作家,作品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只不过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的更为强烈些,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给予了更多的理性关照。
虽然她们都把目光定位在了普通人民身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仍然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长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纯朴、真实,也有麻木、落后。
《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小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
”[1]从这句话中就能感觉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那种粗俗天性,同时会被萧红的语言所折服,幽默却又不乏讽刺,极易让人脑海中显出麻面婆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婆、成业婶婶、李二婶子等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着麻木、冷漠的共性。
文中刻画最为深刻的人物我觉得是金枝,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但是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的命运仅用一个“悲”字来说远不足以。
在她怀孕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埋怨、逃避、甚至要被她羞死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北国萧红与沪上张爱玲之比较作者:高雪洁来源:《知与行》2020年第05期[摘要]从客观实际角度讲,萧红和张爱玲两人成长轨迹的差异致使她们的文字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
尽管研究者已经非常全面地阐述了两人迥异的家庭背景,但萧红和张爱玲个性上的巨大差异,往往被掩藏于对二人的伦理评价之中,其原貌亟须廓清。
同为漂泊者,萧红和张爱玲的灵魂之根又分塞北和沪上的不同,另外在二人的创作动力方面存在的萧红突出感性、自然笔致,张爱玲直面理性、反思的差异也需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北国;沪上;感性;理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5-0073-07萧红和张爱玲二人有着天然被研究者置于比较视野之中的联系,从个体生命印记折射历史时空光影的角度看,她们二人就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灰色天空上飘着的一片颜色奇异叶子的两面,无疑萧红是那迎着阳光风雨、颜色热烈的正面,萧红在文学世界里原色式地再现了她乡土本源与城市想象对立、融合的镜像,其文学创作留有现代文学乡土与城市对话的总体特征性延续。
而张爱玲则像那少有奔放却沉着冷静的背面,相较于萧红带有乡土与城市空间的碰撞式生命力度,张爱玲则是深入城市私人和公共空间,从而洞悉明察。
最终她们把这源自生命本源的色调流注在了各自的作品中。
一、塞北边疆的后花园與孤岛沪上的里弄在萧红的笔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铺展着自然的色彩,蔓延着生命的力量,这不仅仅表现为那些典型带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春之暖意、夏之迷恋、冬之肃杀等自然景致,还呈现为萧红笔下“生死场”中的人物原始生命气息的流淌,以及人之求生本能固化成的坚定与抗争。
金枝、王婆、翠姨、小团圆媳妇等,她们就像秋日挂在枝尖被风雨侵袭的叶子,飘落抑或坚强地留下,都与自然同步。
与自然本身的神秘、博大和悠远相映衬的是人之原始生命中浸透的茫然、无可把握又始终渴望存活的内蕴图景。
萧红把自然界的生机绿意、秋凉黄叶、冬雪漫卷投射在人物的生存轨迹上,使人物的生命律动立刻彰显出自然属性和原始野性的张力。
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龙瑞10022154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
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短张爱玲将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
她们存活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近:出生于较为富足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乏家人的关怀,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曲折的爱情婚姻生活,并使她们对爱情都丧失了信心。
相近的蜕变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到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
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
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
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
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有科学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就是存活在北方的社会各界劳动人民,将质朴、真是和麻木、滞后集于一身。
比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文化,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
但同时,萧红以其风趣中夹杂的嘲讽的语言功力,并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以忘怀。
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
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萧红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都以自身的女性体验意识来关照整个女性世界,把对女性、人性生存现实的审视纳入现代小说的视野,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众多的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见到对女性意识现象和人性进行哲理性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正是在这方面弥补了现代文学的不足,构建了中国女性写作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典型。
一女性的悲歌:传统文化阴影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虽然出身于东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由于她生活在农村,日常接触的都是农民,固守家园的农民们和他们沉寂愚昧的生活,在萧红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所以她一开始创作就把笔触伸向了农民和农家生活,讲述发生在故乡麦场、菜园、农舍、田野里的一幕幕悲喜剧,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如《王阿嫂的死》、《生死场》等。
她的创作体现了她对故土家园、农民命运的深切思考,表现了她对笔下民俗社会的眷恋和反省的双重矛盾心理。
张爱玲与萧红不同的是,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香港度过了她的青年时代。
她曾毫不避讳地表示,《传奇》一书里的各篇人物和故事,大多“各有其本”。
比如《金锁记》是以她的太外祖父李鸿章次子李经述一家生活为背景的。
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以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为描写对象,写他们在婚姻和金钱上的勾心斗角和人生梦魔。
二萧红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题的相似之处1、女性的生存困境──对父权的隐性颠覆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都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不易。
这种来自性别的压迫和伤害是女性最根本、最深重的灾难。
萧红和张爱玲在作品中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最底层的北方劳动妇女以及沪、港等大城市中的女性,她们都生活在父权文化的环境之中,完全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
所不同的是,萧红笔下的女性除了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折磨外,还要承受来自男性的辱骂和精神上的折磨,即使是在怀孕生育这样的时刻也不例外,而女人们对于这一切似乎己经习以为常,既无怨言也无反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为基本的衣食发愁,但她们仍无独立性可言,她们的灵魂仍然深深地依附于男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性始终是从属于男性的。
2005年5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y,2005第23卷第3期JO U RN AL O F SO CIA L SCIEN CE O F JIAM U SI U N IV ER SI T Y V ol.23N o.3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刘 军(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
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
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
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自由主义;个人本位[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5)03-0053-03 中国文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两颗耀眼的女性作家,一个是萧红,一个是张爱玲。
两人都受鲁迅精神影响,在当时声名鹊起,以后一直到六七十年代一度沉寂,但到八九十年代又迅速走红。
对于这两个人,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阶级斗争、阶级本位的文化迷途,而用一个全新的、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符的民族文化视角来解析,自会有另外一种结论。
一萧红与鲁迅的关系,可谓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尽人皆知。
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谁能像萧红那样受到鲁迅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诲。
鲁迅对萧红不仅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而且在创作上鼓励——为《生死场》作序,使其一举成名。
萧红与鲁迅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与女”。
这一方面表明二人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的师承关系。
对此,孙犁就曾说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1],可见师承之说并非妄言。
从萧红的创作上来看,《生死场》得以发表固然有鲁迅作序相助的因素,但小说本身并未受到鲁迅思想的影响。
所以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萧红描绘的原本“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后,潜在的“国家”伦理觉醒,意识到“有血气的人不肯当亡国奴,甘愿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
《小城三月》和《金锁记》的女性书写之别作者:方漫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有相似的经历,但作品风格迥异,对女性的书写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萧红的《小城三月》和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悲剧表现形式、叙事视角以及女性自我中心超越三个方面都体现了两人女性书写之别。
关键词:《小城三月》《金锁记》悲剧叙事视角超越女性书写理论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法国,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埃莱娜·西苏、露丝·伊利格瑞等人,主张妇女要通过自身的书写活动,从男性中心的象征秩序和社会控制结构中突围,她们期待妇女在文本世界体验无压抑的自我及表达的愉悦,进而在现实世界里建构起全新的自我。
用此理论来对照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发现她们都有着逃亡漂泊的经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如她们的代表作品《小城三月》和《金锁记》,这两部作品也呈现了她们不同的书写风格。
一、女性的形象塑造及其悲剧表现形式《小城三月》中翠姨的不幸是无奈的,萧红对她怀着一种悲悯和怜惜,源于一种“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的女性自觉的思考和感性的控诉。
而《金锁记》中更多的是揭示女性自身依附于男性的弱点。
张爱玲的笔下出现了女性的自我观照、自我审判、自我解构的新视点。
她着重从女性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入手,观照女性悲剧的本原——女性心理瘤疾,通过对比分析主要人物翠姨和曹七巧可以看出。
翠姨是一个内敛、温顺的女子。
她没读过书,认为书是好的,喜欢和读过书的“我”亲近,喜欢有着“咸与维新”文明气息的“我”的家庭,喜欢接受过新式教育漂亮潇洒的“哥哥”。
这些促使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让她萌发了爱情的渴望。
之后她想到了读书,想要去改变。
尽管定了婚,她勇敢地提出读书的要求。
面对祖母的阻拦,她提出“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这些改变是自主的、积极的、新式的。
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
- --------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
龙瑞10022154
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
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
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长张爱玲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
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似: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少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她们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
相似的成长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在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
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
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
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
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在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是生存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将朴实、真是和麻木、落后集于一身。
例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
但同时,萧红以其幽默中夹杂着的讽刺的语言功力,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忘。
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
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
例如《半生缘》中的曼潞,为了生计,她甘愿下海做舞女,她并不是十分的鄙夷这份工作,并且对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乐享其中,但是当遇到现实的问题时,比如,世俗的眼光,结婚的问题出现时,又使她对舞女这份职业感到及其的厌恶。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对比十分的鲜明,她们的人生悲剧是不同的。
张爱玲与萧红都写的是小人物,都是女性,但是两人笔下的女性在本质上却是有着不一样的。
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东北的农村妇女,而且其中看不到作者的影子。
这些妇人虽然有着些许的封建思想和愚笨。
但是,她们却不乏革命斗争精神。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都市知识女性,其中也有将她自己的形象添加进去的这些女性有文化,有思想,但是在生活的压迫下,使得她们失去了那种清纯,多了世故圆滑,以求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生存下去。
这些都市女性没有忧国忧民
的大爱,她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生活,抛开战争,抛开政治,她们所努力的只是求得生存。
但是两人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萧红所关注的一般是在表面层次,而且大多是生理上的痛苦,极少触及心理。
她将这些女性的痛苦经历详细的描写出来,例如女人生孩子的血淋淋的场面。
但是这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这其中的缘由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她笔下的女性都是落后的,是即将或是已经被时代淘汰的。
而张爱玲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注重人物的心理特征。
这些人物往往是生活优渥,但是内心痛苦。
她运用细腻的文笔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在她的作品中,极少的对白之后,往往有一些对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以此来表现女主人公心理上的痛苦和无奈。
张爱玲在写这些女性生活上的优渥,但同时心理上有着难言的痛苦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表面事实的一个阐述,而且有更深层次的缘由探讨。
张爱玲所写的女性,她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她十分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内心感受。
因此而创作出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这些女性性格迥异,极富变化,也十分的绚丽。
她不单单写出了这些人物的悲剧人生,更揭示出了其中更为深刻的生存价值。
而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具有统一性。
而且,她着重写了对这些悲剧人物的同情和怜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总的而言,张爱玲和萧红两位作家对于女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尽相同。
一个放眼于农村妇女,一个着手于都市知识女性。
但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当时女性文学作品得以全面。
通过两人笔下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情况,也不会落下城市的情况。
如此看来,这种差异的存在倒是极为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