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
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
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
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
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理解。
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
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
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
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
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
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
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双城故事,一种愁思”--从《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看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异同摘要: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鲜有的两位女性作家,这两位女作家才情出众,她们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引发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这两部代表作品中探究萧红和张爱玲在性别意识和文化反思上的创作异同。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性别意识文化反思前言:萧红和张爱玲两个才女一北一南,一刚一柔,由于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从而反映在各自作品上的感情宣泄也是不一样的。
《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这两部作品分别反映了萧红和张爱玲的创作个性,小说女主人公的恋爱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但是思想主题却几近一致。
南北双方风俗习惯影响着作者的创作,而同为女性的萧红和张爱玲对女性主义的觉悟却是共有的。
一,两座城池,不一样的爱情故事萧红和张爱玲一人在北,一人在南;一方闭塞,一方开放。
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影响了这两位才女的创作个性。
(一)地域风情与恋爱性格萧红生于北方,天寒地冻、寒风凛冽造就了萧红高傲坚强的性格,在《小城三月中》中,主人公翠姨身上有着萧红本人刚强性格的印迹。
年幼的萧红被父亲以一场政治交易许配给纨绔子弟的时候,性情刚烈的她便以削发为尼来抗争,此后又逃出家庭,独自闯入北平。
这样的家庭因素让萧红骨子里有大胆反抗的决心和毅力。
《小城三月》中,翠姨最后已死明意,表现自己不愿屈服家庭旧俗,想掌控自己的进步思想。
同样生活在北方小城,翠姨和萧红是彼此心灵的伴者,萧红在人物塑造上明显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觉悟注入到翠姨的形象中,所以萧红的小说北方粗犷刚强的情绪是主调,叛逆反抗是主要内容。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上过私塾,学过绘画,英文和钢琴,从小便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在这样的才情洋溢的家庭和上海细腻温柔的地理环境下,张爱玲带着中国古典东方美的气质和才华开始文学创作,显然她的作品中老上海的风情酣畅淋漓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
“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
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
“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
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曾守群【摘要】张爱玲与萧红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孕育的两个“精神之子”,她们是两个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家,但其文学作品又具有相同的悲凉意蕴,笔触细腻而敏感,她们以相似的人生经历为创作基调,从边缘的现代文学视角创作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女性文学.她们用自己的满腹艺术才华,喊出了反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之音,发扬了汉文学的神奇魅力,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社会文明做了探寻与质疑,使以她们为代表的女性汉语作品超越时代,成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本文从女性观照、悲凉的作品意蕴、作家个性特点、创作风格等各个角度对张爱玲与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点做了简要论述.【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张爱玲;萧红;作品比较;文学;创作思想【作者】曾守群【作者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萧红和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个神话,她们具有相似的命运与人生,这样的体验导致她们的创作作品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生活地域及所受的家庭影响、文化熏陶不同,也使两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对那个时期不同女性对象的不同悲剧意蕴描写,使她们的作品各自具有不同的创作特色。
首先,她们都经历过理想漂泊、精神反抗与游离于时代边缘的生命回归,但对于女性人生悲剧的书写,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悲剧意蕴,一个悲凉,另一个却是苍凉,虽然都表现出了个人悲剧与时代悲剧,但不同的文化传承与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悲剧意识。
其次,她们都是在男权文化社会自觉的追求着女性文学创作,从女性的灵魂视角,揭示了中国普通女性的灵与肉的压抑与苦楚,从而鞭挞与批判了男权至上这一思想。
最后,她们都是无比钟爱于缤纷多彩的世界,在作品描述中都使用了较多的色彩语言,进行了色彩布局,但生活背景与空间的不同,也使她们作品的色彩布局独具匠心,一个简明粗犷,另一个却是华丽创新,直接显示了她们互不相同的人生底蕴。
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
- --------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
龙瑞10022154
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
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
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长张爱玲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
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似: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少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她们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
相似的成长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在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
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
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
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
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在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是生存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将朴实、真是和麻木、落后集于一身。
例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
但同时,萧红以其幽默中夹杂着的讽刺的语言功力,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忘。
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
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
例如《半生缘》中的曼潞,为了生计,她甘愿下海做舞女,她并不是十分的鄙夷这份工作,并且对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乐享其中,但是当遇到现实的问题时,比如,世俗的眼光,结婚的问题出现时,又使她对舞女这份职业感到及其的厌恶。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对比十分的鲜明,她们的人生悲剧是不同的。
张爱玲与萧红都写的是小人物,都是女性,但是两人笔下的女性在本质上却是有着不一样的。
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东北的农村妇女,而且其中看不到作者的影子。
这些妇人虽然有着些许的封建思想和愚笨。
但是,她们却不乏革命斗争精神。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都市知识女性,其中也有将她自己的形象添加进去的这些女性有文化,有思想,但是在生活的压迫下,使得她们失去了那种清纯,多了世故圆滑,以求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生存下去。
这些都市女性没有忧国忧民
的大爱,她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生活,抛开战争,抛开政治,她们所努力的只是求得生存。
但是两人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萧红所关注的一般是在表面层次,而且大多是生理上的痛苦,极少触及心理。
她将这些女性的痛苦经历详细的描写出来,例如女人生孩子的血淋淋的场面。
但是这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这其中的缘由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她笔下的女性都是落后的,是即将或是已经被时代淘汰的。
而张爱玲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注重人物的心理特征。
这些人物往往是生活优渥,但是内心痛苦。
她运用细腻的文笔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在她的作品中,极少的对白之后,往往有一些对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以此来表现女主人公心理上的痛苦和无奈。
张爱玲在写这些女性生活上的优渥,但同时心理上有着难言的痛苦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表面事实的一个阐述,而且有更深层次的缘由探讨。
张爱玲所写的女性,她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她十分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内心感受。
因此而创作出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这些女性性格迥异,极富变化,也十分的绚丽。
她不单单写出了这些人物的悲剧人生,更揭示出了其中更为深刻的生存价值。
而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具有统一性。
而且,她着重写了对这些悲剧人物的同情和怜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总的而言,张爱玲和萧红两位作家对于女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尽相同。
一个放眼于农村妇女,一个着手于都市知识女性。
但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当时女性文学作品得以全面。
通过两人笔下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情况,也不会落下城市的情况。
如此看来,这种差异的存在倒是极为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