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荡在城市与乡村的悲剧交响——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命运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25.36 KB
- 文档页数:3
浅论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之处摘要:萧红与张爱玲同样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她们有着相似的人生道路,都经历过逃亡、漂泊的生活,她们的创作成就也都很高,本文从写作视角、对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刻画、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三个方面简单地论述了一下她们创作的不同之处。
重点是对小人物悲剧命运刻画的不同之处的论述,主要说明了张爱玲笔下的小人物是有思想的,不同于萧红笔下的兽性的人,正是因为她们是有思想的,所以她们走上悲剧的人生道路才更显得可悲,从而更深刻揭露了时代对女性的残害。
关键词:写作视角;小人物;悲剧;母亲在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上,一直是男权文化占统治地位。
在传统文化当中女人是附庸、奴隶、花瓶、摆设、工具……她们没有独立的身份和尊严。
在传统文化中男人是尊贵的,女人是卑微的,女人为了取悦男人,以男权文化为标准规范自己。
女性是一个历史的盲点,她们从来没有作为历史的主体出现,只是作为一种客体、一种附庸存在于男性社会之中。
同时,女性的创作不是被排斥、摒弃,就是被湮没于茫茫历史的尘埃中。
即使在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男性话语根深蒂固的霸权地位和男性作家的垄断优势,女性仍然只是等待男性来拯救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或用来寄寓男性某种理想的载体,即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的“处于一个对象性存在的位置,是欲望的对象,是审美的对象,是男性理想的载体,总之是除了她自己之外的一切”。
然而,虽然女性被男性排挤到了边缘位置,但是仍有一些女作家在女性近乎失语的状态下以明显的女性意识进行创作。
这种创作与其说是一种女性书写,毋宁说是一种对淹没在男性话语之下的女性之真的挣扎和拯救。
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其中两位浮出历史地表的女作家,她们俩有着相似的不幸与传奇,别样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更有着女性的挣扎与困惑。
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
“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
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
“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
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萧红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都以自身的女性体验意识来关照整个女性世界,把对女性、人性生存现实的审视纳入现代小说的视野,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众多的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见到对女性意识现象和人性进行哲理性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正是在这方面弥补了现代文学的不足,构建了中国女性写作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典型。
一女性的悲歌:传统文化阴影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虽然出身于东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由于她生活在农村,日常接触的都是农民,固守家园的农民们和他们沉寂愚昧的生活,在萧红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所以她一开始创作就把笔触伸向了农民和农家生活,讲述发生在故乡麦场、菜园、农舍、田野里的一幕幕悲喜剧,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如《王阿嫂的死》、《生死场》等。
她的创作体现了她对故土家园、农民命运的深切思考,表现了她对笔下民俗社会的眷恋和反省的双重矛盾心理。
张爱玲与萧红不同的是,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香港度过了她的青年时代。
她曾毫不避讳地表示,《传奇》一书里的各篇人物和故事,大多“各有其本”。
比如《金锁记》是以她的太外祖父李鸿章次子李经述一家生活为背景的。
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以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为描写对象,写他们在婚姻和金钱上的勾心斗角和人生梦魔。
二萧红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题的相似之处1、女性的生存困境──对父权的隐性颠覆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都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不易。
这种来自性别的压迫和伤害是女性最根本、最深重的灾难。
萧红和张爱玲在作品中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最底层的北方劳动妇女以及沪、港等大城市中的女性,她们都生活在父权文化的环境之中,完全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
所不同的是,萧红笔下的女性除了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折磨外,还要承受来自男性的辱骂和精神上的折磨,即使是在怀孕生育这样的时刻也不例外,而女人们对于这一切似乎己经习以为常,既无怨言也无反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为基本的衣食发愁,但她们仍无独立性可言,她们的灵魂仍然深深地依附于男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性始终是从属于男性的。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曾守群【摘要】张爱玲与萧红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孕育的两个“精神之子”,她们是两个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家,但其文学作品又具有相同的悲凉意蕴,笔触细腻而敏感,她们以相似的人生经历为创作基调,从边缘的现代文学视角创作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女性文学.她们用自己的满腹艺术才华,喊出了反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之音,发扬了汉文学的神奇魅力,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社会文明做了探寻与质疑,使以她们为代表的女性汉语作品超越时代,成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本文从女性观照、悲凉的作品意蕴、作家个性特点、创作风格等各个角度对张爱玲与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点做了简要论述.【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张爱玲;萧红;作品比较;文学;创作思想【作者】曾守群【作者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萧红和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个神话,她们具有相似的命运与人生,这样的体验导致她们的创作作品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生活地域及所受的家庭影响、文化熏陶不同,也使两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对那个时期不同女性对象的不同悲剧意蕴描写,使她们的作品各自具有不同的创作特色。
首先,她们都经历过理想漂泊、精神反抗与游离于时代边缘的生命回归,但对于女性人生悲剧的书写,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悲剧意蕴,一个悲凉,另一个却是苍凉,虽然都表现出了个人悲剧与时代悲剧,但不同的文化传承与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悲剧意识。
其次,她们都是在男权文化社会自觉的追求着女性文学创作,从女性的灵魂视角,揭示了中国普通女性的灵与肉的压抑与苦楚,从而鞭挞与批判了男权至上这一思想。
最后,她们都是无比钟爱于缤纷多彩的世界,在作品描述中都使用了较多的色彩语言,进行了色彩布局,但生活背景与空间的不同,也使她们作品的色彩布局独具匠心,一个简明粗犷,另一个却是华丽创新,直接显示了她们互不相同的人生底蕴。
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悲剧品格作者:李力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02期摘要:萧红和张爱玲两位作家在幼年时期同样缺少家庭温暖,渴望被爱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寂寞和苦闷无法诉说,矛盾的感情生活与纠葛,让她们的笔端流露出的悲剧意识更为明显。
而生活地域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熏陶又使她们创作的风格、侧重点、人生观各有不同。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灵魂家园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的一个小县城。
童年的家庭环境养成了她敏感、忧郁、判逆的性格,也对她悲剧的一生做了注脚。
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地理条件下,她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尤其是封建习俗对女性的摧残。
于是,她的笔下便有了金枝、翠姨等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
当然她自己也未能幸免,但她一刻也没有停止抗争。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
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
然而,随之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两个人都在二十世纪的文坛上有过惊人的表现。
她们是极具才能、才华横溢的,在现代文学史上绽放出截然不同光环的女性。
而生活地域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熏陶的又使她们创作的风格、侧重点、人生观各有不同。
一、风格和语言在不同的作品中,她们通过不同的描写、不同的视角塑造的女人有不同的灵魂与魅力。
萧红文笔的触角是一种近乎于童真的纯粹,用自己的经验诠释悲剧意义本身,带有自身遭遇的真实写照。
而张爱玲的文笔老辣、成熟,用看破世间一切的心灵去陈述,从不把自己置身于其中,永远的高高在上,近乎于一种冷漠与麻木。
萧红更多的是原始,张爱玲更多的是修饰。
和张爱玲的冷漠的语言相比,萧红多的是炽热与壮烈。
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作者:车绮珩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0期摘要: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并以各自不同的女性视角,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生存状态,对旧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视角萧红、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萧红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张爱玲则被后人誉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
她们的作品都是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人物为创作主体,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进行描写和刻画,都具有鲜明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她们共同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伤痕累累的女性群体及其心灵世界,对封建的道德意识尤其是男权社会意识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但由于家庭出身、人生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各异,萧红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着眼点又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一、重点观察的社会生活环境与女性群体各异(一)萧红把笔触伸向边远、偏僻的农村、农民和农家生活,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讲述了发生在她的故乡农村的田野、农舍、菜园、麦场中贫穷、愚昧的农村妇女的一幕幕生存悲剧,如《生死场》、《王阿嫂的死》等。
萧红笔下的女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除了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折磨外,还要承受来自男性的打骂和精神上的摧残。
(二)张爱玲作品中所描述的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以上海、香港等大城市为主的“十里洋场”中太太小姐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叙说了她们在婚姻和金钱上的钩心斗角和人生梦魇。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基本上不愁衣食,她们追求奢华的生活,但无论是经济还是灵魂都依附于男性,从而失去独立性,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等。
二、审视与描述女性群体的角度不同(一)萧红——农村底层妇女的代言人萧红以一个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灵与肉都备受创伤的女性视角去观察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灵魂深处的寂寞和痛苦融进了笔下的女性身上。
论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宋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海东810699)[摘要]20世纪初中国女性作家为文坛增添了一道奇异的色彩,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中国女性所经受的悲惨生活,提出了女性解放的口号,为女性意识的觉醒开辟了新的道路。
通过对女性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使人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关注和感悟女性的情感、生命及内心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萧红;女性形象;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8)10-0151-03[收稿时间]2018-03-28[作者简介]宋虎(1986-),男,甘肃民乐人,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2018年10月October ,2018University Education人们对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索是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的诞生而兴起的。
伴随着西方文学中诸如《简·爱》、《呼啸山庄》等由女性作家执笔写就的小说的流传,人们对其中女性形象的生存、爱情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女性观念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研究兴趣。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其以自身悲剧性的命运向人们诉说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坎坷。
在民族的灾难中,萧红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并与命运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本人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与萧红的乡土情结不同,自小受到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的张爱玲始终挣扎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之中。
这位传奇女性以其亲身的感悟与经历来刻画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都在努力摆脱命运所给予的不幸,最终却在自身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过早地枯萎凋零。
因此对于萧红、张爱玲及其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关注和感悟女性的情感、生命、内心世界。
一、对女性悲剧意识的深入思索(一“)“原罪意识原罪意识””对女性悲剧意识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女性的误解不断延续着,这使得人们一直以来都在降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引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历尽坎坷,可谓是不幸中的不幸者,然而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她以女性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觉表现了黑土地上的生活场景与心灵世界,在其笔下,底层社会的生活艰难,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命运,刻画得异常真切。
她透过笼罩着她短促生命的精神暗影——荒凉之感看荒凉人间演出着的“生”与“死”,也把荒凉、寂寞感写进了小说人物的人生迷茫里了。
可以说,在萧红的作品里,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大部分是由女性的悲剧命运构成的,这与她本人的身世遭遇和当时的现实社会息息相关。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大致从如下几方面表现出来:一、遭受封建迷信思想摧残、毒害的女性在旧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封建思想像无形的枷锁,压制着人性,对女性毒害、摧残尤其深。
萧红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当时,在作者眼中,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还沉落在文明前史的黑暗里。
封建迷信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就像毒液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肉体,直至断送生活的希望或性命。
愚味的人民群众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认为生病是鬼附身,请“大神”来跳大神可以驱魔赶鬼,消除百病,因此,尽管生活艰难困苦,仍将平日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一点点钱倾囊而出,甚至债台高筑,只为了请大神或拿“云游仙人”的“帖儿”,结果怎样呢?不仅病没治好,反而加重了,有的甚至白白送命。
如《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本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当了童养媳,就像卖了身,完全没有自由,成了婆婆的奶奶的“出气包”。
婆婆奶奶认为小团圆媳妇“太不像样”,应该“给她一个下马威”,好好“调教”。
因此,过了没有几天,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那么厉害,那叫声不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
孩子凄厉的哭喊并未换来大家的同情,(只有“我”的爷爷除外),因为众人的善心都被封建思想蒙蔽着。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的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各学者也都各执一见,众说纷纭。
她们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对比,悲剧意识的对比,创作风格的对比这三个大方面入手,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以及由作品引发的个人思考。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Abstract:Keywords:序言萧红与张爱玲,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经历过中国的动乱,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一生漂泊不定,她们的家庭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路途的坎坷,也同样曾使她们对爱情失去信心。
这种种的相似,将她们联在了一起,也与她们各自的创作紧紧地联在一起。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萧红与张爱玲,是敏感个性的才女作家,作品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只不过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的更为强烈些,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给予了更多的理性关照。
虽然她们都把目光定位在了普通人民身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仍然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长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纯朴、真实,也有麻木、落后。
《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小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
”[1]从这句话中就能感觉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那种粗俗天性,同时会被萧红的语言所折服,幽默却又不乏讽刺,极易让人脑海中显出麻面婆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婆、成业婶婶、李二婶子等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着麻木、冷漠的共性。
文中刻画最为深刻的人物我觉得是金枝,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但是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的命运仅用一个“悲”字来说远不足以。
在她怀孕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埋怨、逃避、甚至要被她羞死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一样孤独两样情——萧红和张爱玲的创作比较
王文萃
【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8(016)002
【摘要】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位女性作家以她们相似的生存的孤独为背景,织就了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一道美丽的.人生图画.然而她们又有着许多的不同:萧红作品中充满了无家的悲凉,人物描写也多是表现生的坚强和死的惨烈;而张爱玲笔下则多是有家的苍凉,人物更多的是生的虚无.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王文萃
【作者单位】新乡广播电视大学,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 [J], 曾守群
2.论情感缺失对萧红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J], 周爱华
3.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J], 刘军
4.童年的境遇——萧红和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及对各自创作的影响比较 [J], 李垣璋
5.童年的境遇--萧红和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及对各自创作的影响比较 [J], 李垣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爱玲、萧红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摘要】在社会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上有两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正迅速走红,她们就是张爱玲和萧红。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即二人小说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作者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来比较二人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萧红;女性世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正是在这社会动荡的年代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上有两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正迅速走红,她们就是张爱玲和萧红。
在笔者看来,张爱玲和萧红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比如她们的童年、感情经历并不是十分幸福,都充十分痛苦。
此外,她们二人同处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潮流中,可是在当时她们并不像许多作家那样大力创作那些以“抗日救亡”、“革命”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以“迎合”当时的“文坛主流”,她们二人反而做出了相反的反应,即对当时的文坛主流保持着疏离的态度,她们的小说几乎很少涉及政治。
张爱玲的小说以描写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主,主要写的还是庸常人生,写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至于萧红,她写于1934年的《生死场》由于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抗日,再加上当时全国都被抗日救国的氛围包裹,于是当时的评论家就将她的这一小说定义为抗日小说,而萧红自然而然就被人们归入到抗日作家的队伍里。
然而走过了那个时代,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部小说,发现似乎将《生死场》的主题归结为“反帝抗日”并不是十分的确切,不可否认小说的确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反帝反封建,但作品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至于她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作品更是与当时的文坛主流即创作“革命文学”无关。
除此之外,张爱玲和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她们都十分关注广大女性的生存问题,都对女性的命运有着特别的热情,于是她们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批鲜活的女性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女性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即二人小说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作者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来比较二人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传奇》中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毫无例外都有着苍凉的身世,她们之中有人面临着情感的危机,有人面临着经济危机,更让人心惊的是似乎她们都带着一颗“女奴”的灵魂,她们甘愿亦或不自觉的依附于男人,总之张爱玲的笔下的女人们似乎都没有圆满的人生,她们的生命是阴暗的,没有生气的,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
真正的女性之声--萧红、张爱玲作品比较
孙丽玲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35)004
【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文坛上最具有个性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以描写女性的真实体验、揭示女性的深层心理和创造独特的女性美学风格而喊出了真正属于女性的声音.从观照角度、审美风格等方面,可以比较出她们在写作上的差异.【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孙丽玲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曲靖,6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 [J], 车绮珩
2.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J], 刘军
3.论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抗争意识 [J], 费水蓉
4.回荡在城市与乡村的悲剧交响——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命运比较 [J], 费水蓉
5.论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J], 宋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