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九章(高洪深)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8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一、区域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二)应用性学科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区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都市圈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综合效益最大化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1、20世纪50年代;2、美国艾萨德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二)新制度学派(三)区域管理学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13学时:48学分:2.0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二、主要研究内容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
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结构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施更高一级总的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6城市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的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往年的考试不会超出这个界限)二、重点理论和考试的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问题)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理论(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辐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