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四版前
- 格式:docx
- 大小:8.12 MB
- 文档页数:20
一、课程背景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人才招聘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招聘成本,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我们特设计本对外招聘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企业和招聘人员掌握现代招聘技巧,提升招聘效果。
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了解招聘的基本流程和策略。
2. 提升学员在招聘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和面试能力。
3. 增强学员对人才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4. 学会运用招聘渠道和平台进行高效招聘。
5. 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模块一:招聘概述1. 招聘的意义与作用2. 招聘的基本流程3. 招聘策略与方法模块二:招聘渠道与平台1. 传统招聘渠道(如校园招聘、猎头、招聘会等)2. 网络招聘平台(如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等)3. 自主招聘渠道(如内部推荐、合作伙伴等)模块三:简历筛选与初步面试1. 简历筛选技巧2. 面试前的准备工作3. 初步面试技巧模块四:面试技巧与评估1. 面试流程与技巧2. 面试评估方法3. 面试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模块五:人才测评与背景调查1. 人才测评工具与方法2. 背景调查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3. 背景调查的伦理问题模块六:招聘效果评估与反馈1. 招聘效果评估指标2. 招聘反馈机制3. 招聘改进措施四、课程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招聘理论和实践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招聘场景,提高学员的面试技巧。
5. 互动问答法:激发学员参与热情,及时解答学员疑问。
五、课程时间安排- 课程总时长:3天(共计24课时)- 每天课时:8课时六、课程考核1. 课堂参与度:30%2. 案例分析报告:30%3. 角色扮演表现:20%4. 期末考试:20%七、课程师资本课程将由具有丰富招聘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讲师授课,确保课程质量。
八、课程费用课程费用:人民币XXXX元/人九、报名方式1. 电话报名:XXX-XXXXXXX2. 邮箱报名:***************3. 现场报名:XXXX公司人力资源部十、课程后续服务1. 提供课程资料和后续咨询服务。
区域经济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60611Z10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教学参考书: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2.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吴殿廷等.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意)罗伯塔·卡佩罗著,赵文,陈飞等译. 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6.李钒.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7.安虎森. 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8.孙久文,胡安俊.区域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9.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许小苍等.区域经济学案例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金碚等.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4-201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12. 冯云廷.区域经济学(冯云廷)(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3.张洪.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英)麦卡恩,李寿德,蒋录全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北京:格致出版社,2010 ;15.(英)阿姆斯特朗,泰勒著,刘乃全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日)藤田昌久等著,梁琦等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政策,其理论与方法在指导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以及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已公布,详情如下:020203财政学1.业务课二参考书目《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或其他最新版本。
2.复试参考书目①《财政学》,钟晓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②《财政学》(第七版),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加试参考书目科目1:《中国税制》(第二版),吴利群、杨春玲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科目2:《公共支出分析》,金戈、赵海利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0401行政管理1.业务课一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业务课二参考书目《地方公共政策学》,郭剑鸣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3.复试参考书目《政治学概论》,孙关宏、胡雨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加试参考书目科目1:《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张国庆编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科目2:《西方行政思想史》,丁煌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1.业务课一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业务课二参考书目《地方公共政策学》,郭剑鸣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3.复试参考书目①《财政学》(第七版),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财政学》,钟晓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加试参考书目科目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或其他最新版本。
科目2:《财政支出学》,丛树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0404社会保障1.业务课一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业务课二参考书目《地方公共政策学》,郭剑鸣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第一部分一概念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地增长。
(2)居民生活环境包括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长期持续且稳定地增长。
(4)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
(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彻底地更新或废除,新的文化或新的观念能够迅速地成长、发育起来。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
(收入、安全感、供给、经济结构、贫富差距、社会循环、文化、机制)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二简答题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区位与经济区位的内涵与区位因素类型。
区位(location),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而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那么区位因素则是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
正是各区位上区位因素的差异,才决定了各区位的优劣,从而才有区位差异,根据埃德加·M·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1)地区性投入: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
它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处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在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就决定了各个区位的相对优劣。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类型及其特点。
区域划分为三类:(1)均质区域(homogeneous region),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
(2)极化区域(polarizable region),是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
(3)计划区域(planning region),是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它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上述划分区域的方法已成为经济学家普遍遵循的规范方法。
概括来说,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结果。
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比,经济区域具有如下特点:(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
(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
(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经济区域系统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是指组成经济区域系统的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的、均匀的,这就导致经济单元之间及各子系统之间互补、重组的协作及势差的动态作用。
非线性是指经济区域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一方面是指经济区域系统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又向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是指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机制,即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关于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研究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此外,还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等,关于这三个理论,(1)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包括1)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要素禀赋论: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1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3)增长极理论。
2.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三、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有所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典型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
”四、现代区域经济理论新区域经济观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把区域经济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国际区域经济、国家区划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特区经济以及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
在这个理论观念的指导下,现代区域经济学系统地阐释了一系列理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等。
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区别: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具有如下特点: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固定不变的;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联系:区域经济建立在经济区域的基础上,有了经济区域的存在才有区域经济可言。
而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反映了经济区域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考试内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合作组织。
考试要求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
关税同盟理论主要研究对内取消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所引起的贸易变化,该理论一直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比较成熟和完善。
●自由贸易区理论。
自由贸易区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形式,它通过消除区内贸易壁垒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是比关税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更为广泛的一体化形式。
●共同市场理论。
共同市场是比关税同盟高一个层次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它不仅通过关税同盟所形成的贸易自由化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而且通过消除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了要素市场的一体化。
共同市场理论主要探讨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以后,成员国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实行分工之前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但由于市场狭小,导致产量很小、成本很高,两国经过协议性分工以后,各自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导致市场规模扩大、产量增加、成本下降。
协议各国都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以及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近年来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突破了以往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方法,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必在一切情况下都追求尽可能高级的其他一体化。
另外,它考虑经济、政治和机构等多种要素,而不是从贸易、投资等层面来考虑经济一体化的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1.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2.降低交易成本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3.有效的主体组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保证4.适当的补偿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3、掌握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新趋势。
(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
(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
一般来说,在大多数一体化谈判的初期,成员国将较为成熟的货物贸易产品纳入贸易关税减免的谈判内容中,随着相互贸易和投资关系的不断发展,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再将其他各国比较关注或敏感的产品和服务贸易纳入一体化进程。